七步成詩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兩個給別人改詩的例子)
2023-11-06 05:19:09 1
我和詩友們溝通交流過程中,曾遇到有詩友請我幫忙改詩。實話實說,個別字、詞我可以提點建議,整句、整詩是斷然不敢亂改的,因為我畢竟不是原作者,很難把握原作者當時的真實感受。
由此忽然想到史上幾個改詩的趣味小故事,拿出來分享給大家,雖然有可能是稗官野史,但確實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
清代著名的畫家兼詩人「鄭板橋」據說年輕時就給老師改過詩,而且改得非常精彩。
有一次,鄭板橋和老師一起春遊,他們來到一座橋上,忽然看見橋下小河上飄過來一具年輕的女屍(那個年代這麼亂?),上身著紅衣,下身著綠裙,面容姣好、容顏未改,看來是剛去世不久,不知是不慎落水還是被人所害。
老師看後搖頭嘆氣,深表惋惜,當場口佔一絕:
二八女多嬌,
風吹落小橋。
三魂隨浪轉,
七魄泛波濤。
這是首怎麼樣?旁邊的鄭板橋一聽,不對啊,老師,你和女子素不相識,怎知她年芳十八?又怎麼斷定她是被風吹下河的?三魂七魄虛無縹緲,你又看不見,怎知道「隨浪轉」又「泛波濤」呢?
於是鄭板橋就給老師把詩改了:
誰家女多嬌,
何故落小橋?
青絲隨浪轉,
粉面泛波濤。
實話實說鄭板橋前兩句改得不錯,用「誰家」代替「二八」,用「何故」代替「風吹」,去掉了主觀臆斷。
後兩句用「青絲」、「粉面」代替「三魂」、「七魄」更加生動、形象和具體。但有一點值得探討,詩貴在含蓄、意境和想像,老師的「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雖然用詞虛無縹緲,但這樣用也並非不可以,並不是說「三魂」、「七魄」看不見,就不能「隨浪轉」和「泛波濤」了,詩可以抽象一些,這樣才能想像力大開。
這個故事的主要啟示是寫詩貴在真實,不建議臆斷或妄下結論,這是詩的真實性問題。
唐朝李涉的名作《題鶴林寺僧舍》:
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偷得浮生半日閒。
關於這首詩,有一個不易一字,僅改變詩句順序,使詩意大變的故事。據傳宋代詩人莫子山有一次登山遊覽,遇到一座寺廟,就進廟和住持交談起來。交談過程莫子山發現住持愛好風雅,但不學無術,用語淺薄、庸俗,且不自知,頗為自矜。
臨近分別,住持讓宋子山做首詩留作紀念,宋子山就想到李涉的這首《題鶴林寺僧舍》,但他改變了一下順序,送給了住持:
偷得浮生半日閒,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終日昏昏醉夢間。
詩句順序一變整個詩意全變了,變得和原來恰恰相反,用「終日昏昏醉夢間」諷刺不學無術的住持,可謂淋漓盡致,令人拍手叫絕。
這個故事的啟示是同樣的詩句,如果順序改變,詩意可能會變得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由此也看出絕句的最後一句最為重要,一般「硬句」都出現在最後一句。
以上兩個例子中,鄭板橋改詩可謂「錦上添花」,宋子山改詩屬於「別開生面」,再舉一個「狗尾續貂」的例子,這次改的是詞,主人公是一位皇帝。
話說宋高宗趙構乘御舟過斷橋,橋旁有小酒肆,很乾淨、雅潔,酒肆中有素屏風,上書一詞《風入松》:
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泠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裡鞦韆。
暖風十裡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取春歸去,餘情付湖水湖煙。明日再攜殘酒,來尋陌上花鈿。
趙構一看,這詞不錯啊,忙問這是誰作的詞啊?旁邊人不敢怠慢,連忙回答:「此乃太學生俞國寶醉筆也」。
趙構笑著說:「此詞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於是他提筆將「明日再攜殘酒」改成「明日重扶殘醉」,並得意不已。
趙構此改屬於典型的「狗尾續貂」,俞國寶是位沒有取得功名的太學生,家境清貧,心情鬱悶。「明日再攜殘酒」一句非常傳神,乃畫龍點睛之筆,意指將剩酒帶回家去,明天再帶過來買醉,恰恰體現出貧窮,很合作者的苦悶心境。
而趙構是皇帝,自然享盡榮華富貴、天下盡為我所有,是不喝殘酒的,所以可以「明日重扶殘醉」。但你趙構不是原作者,你這樣一改把人家的愁苦心境全改沒了,這不是「狗尾續貂」是什麼?不幸的是,後來流傳的很多版本,此句用的都是「明日重扶殘醉」,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這個故事的啟示就是不要隨便給別人改詩詞,因為你可能體會不到別人的真實心境!
狗尾續貂,亂改前人詩句的例子不少。如寇準改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為「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渡」自然而然包含水了,不必再畫蛇添足加「野水」。
王安石改王籍的名句「鳥鳴山更幽」為「一鳥不鳴山更幽」直接被顧嗣立稱改成「死句」了。
謝臻改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為「王謝堂前燕,今飛百姓家」,殊不知劉禹錫此詩通過今古對比抒發感慨,精髓就在於「舊時」和「尋常」,他這一改精華全給改沒了,實屬拙作。
本文分享的這幾個小故事都很有意思,除了能輕鬆、娛樂一下外,還能引起一些思考,學到一些東西。朋友們,針對本文所述內容,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