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機械的構臺的製作方法
2023-11-06 09:18:17
專利名稱:建設機械的構臺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起重機或打樁機等建設機械的構臺(gantry)。更詳細地講,涉及在建 設機械的輸送時、將構臺的後腳摺疊為2折後將前腳向後方放倒而收納的構臺。
背景技術:
以往,在起重機或打樁機等建設機械中,在上部旋轉體的旋轉框架上的前部側安 裝有作業附件。在旋轉框架的後部側,安裝有構臺(也稱作A框架或A型框架)。構臺是用 來進行與作業附件的作業關聯的規定的動作的。例如在起重機中,為了從後方經由金屬索 支承作為作業附件的動臂而使用。此外,在打樁機中,為了通過金屬索將導杆拉起而使用。作為這種構臺或構臺構造,已知有例如特開2000-198672號公報中公開的結構。 在圖11及圖12中表示以往例。前腳103的下端經由安裝託架102可轉動地支承在旋轉框 架101上。在該前腳103的上端上,連結著一端(上端)連結的上部後腳104。在設在該上 部後腳104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上的長孔105中,經由滑動銷106連結著下部後腳107 的上端。下部後腳107的下端可轉動地支承在旋轉框架101上。在圖11所示的作業狀態 的構臺100中,下部後腳107和上部後腳104沿著大致垂直線上延伸,並且前腳103朝向後 上方傾斜。如圖12所示,在構臺100的收納狀態下,下部後腳107和上部後腳104被摺疊, 並且前腳103被向後方放倒,載置在它們之上。在該構臺構造中,橫跨前腳103的下部與旋轉框架101之間設有液壓缸108。通 過該液壓缸108的伸縮動作,前腳103繞支承軸111向立起方向或伏倒方向轉動。在前腳 103的中間部,設有在前端上具有銷孔112的連結部件113。另一方面,在旋轉框架101側, 對應於該連結部件113而設有在前端上具有銷孔的安裝託架114。在構臺100的收納狀態 下,上述連結部件113的銷孔112與安裝託架114的銷孔一致,將結合銷115插入到該兩銷 孔112中,將連結部件113結合在安裝託架114上。由此保持構臺100的收納狀態。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構臺構造、特別是保持構臺100的收納狀態的構造中,結合銷 115進行的連結部件113與安裝託架114的結合部位處於與摺疊的下部後腳107及上部後 腳104接近、並且與液壓缸108也接近的位置,所以具有該結合作業較麻煩的缺點。此外, 旋轉框架101的後部側需要配置多個卷繞筒116。但是,也具有這些配置布局的自由度受上 述安裝託架114的安裝而縮小的缺點。所以,例如如圖13所示,還已知有用來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構臺。該構臺100在前 腳103與上部後腳104的連結部上,可轉動地連結著連結棒121的一端。在構臺100的收 納狀態下,通過將上述連結棒121的另一端結合在旋轉框架101的後端等上,保持構臺100 的收納狀態。另外,圖13所示的構臺構造的基本結構與圖11及圖12所示的結構大致相同, 對於相同的部件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其說明。但是,在此情況下,根據構臺100的作業狀態即建設機械的作業時的連結棒121的 處理方法,存在下述這樣的問題。(1)在建設機械的作業時將連結棒121拆下保管的情況下,不僅連結棒121的拆下和安裝花費工夫,而且必須確保保管連結棒121的場所等,變得麻煩。(2)在建設機械的作業時不將連結棒121的一端拆下而使另一端側自由的情況 下,有在作業中連結棒121擺動、與上部後腳104等碰撞而給塗裝帶來損傷、或產生碰撞音 等的問題。(3)利用圖14說明建設機械的作業時的其他問題。在圖14中,在前端具有鉤槽 122a並且基端可繞支承軸123轉動地支承在上部後腳104上的鉤部件122的鉤槽122a與 設在連結棒121的另一端側的卡合銷124卡合。在此情況下,如果在收納構臺100時忘記 使上述鉤部件122的鉤槽122a與卡合銷124的卡合脫離,則不僅作為卡合構造的部件的鉤 部件122及卡合銷124等有可能損壞,連結棒121及上部後腳104也有可能損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卡合的忘記脫離造成的卡合部件的損壞、防止 連結棒及上部後腳的損壞的建設機械的構臺。本發明的構臺安裝在建設機械的基臺上。該構臺具備前腳,下端可轉動地支承在 基臺上;上部後腳,一端連結在該前腳的上端上;下部後腳,上端連結在該上部後腳的另一 端上,下端可轉動地支承在基臺上。在作業狀態下,下部後腳和上部後腳沿著大致垂直線上 延伸,並且前腳朝向後上方傾斜。此外,在收納狀態下,下部後腳和上部後腳摺疊,並且前腳 被向後方放倒在其上。在該構臺的前腳與上部後腳的連結部上,可轉動地連結著用來在構 臺的收納狀態下將連結部連結到基臺側而保持收納狀態的連結棒的一端。在該連結棒的另 一端側,設有向側方突出的銷。在上部後腳上,設有能夠與該銷卡合的鎖止機構。該鎖止機 構狀態隨著為了將構臺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腳摺疊時的動 作,將與銷的卡合狀態解除。在本發明的構臺中,由於鎖止機構與銷的卡合狀態隨著為了從構臺的作業狀態變 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腳摺疊時的動作而被解除,所以不會有如以往那樣因 卡合或卡合狀態的忘記脫離而卡合部件損壞的情況,此外連結棒及上部後腳也不會損傷。進而,作為本發明的鎖止機構,也可以使用基端固定在上部後腳上並且在前端部 的上表面側具有能夠與銷卡合的卡合槽的鎖止板。根據該結構,鎖止機構與銷的卡合狀態 可以通過固定在上部後腳上的鎖止板的卡合槽與銷卡合來實現。另一方面,在為了從構臺 的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腳摺疊時,因為鎖止板與銷的相對的位 置偏差,鎖止機構與銷的卡合狀態被解除。因此,能夠在實現鎖止機構的簡單化的同時自動 且可靠地進行卡合狀態的解除。進而,作為本發明的鎖止機構,也可以使用具備安裝板、保持器、杆、連杆部件和彈 簧部件的結構。在此情況下,該安裝板固定在上部後腳上。保持器可繞支承軸轉動地支承 在該安裝板上。杆可繞支承軸轉動地支承在安裝板上並且與保持器協同動作將銷把持為卡 合狀態。連杆部件將杆的一端與保持器連結,以使杆和保持器在將銷把持為卡合狀態的鎖 止狀態與解除該鎖止狀態的鎖止解除狀態之間聯動轉動。彈簧部件當杆與保持器處於鎖止 狀態時施力以保持該狀態。當為了將構臺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與上部 後腳摺疊時,銷將杆克服彈簧部件的作用力而推開,杆和保持器成為鎖止解除狀態。另一方 面,當將構臺從收納狀態變更為作業狀態時,銷將杆的連杆部件連結側端部推入,杆和保持器成為鎖止狀態。在該結構中,鎖止機構與銷的卡合狀態成為鎖止機構的杆和保持器把持銷的鎖止 狀態,並且該鎖止狀態通過用彈簧部件保持來實現。另一方面,該卡合狀態在為了將構臺從 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腳摺疊時、通過銷將鎖止機構的杆克服彈 簧部件的作用力推開、杆和保持器成為鎖止解除狀態而被解除。因此,能夠自動且可靠地進 行卡合狀態的解除。此外,在將構臺從收納狀態變更為作業狀態時,從前腳與上部後腳的連 結部垂下的連結棒向上部後腳接近。此時,連結棒側的銷將上部後腳側的上述鎖止機構的 杆的連杆部件連結側端部推入而成為杆和保持器把持銷的鎖止狀態,能夠自動且可靠地實 現鎖止機構與銷的卡合狀態。還能夠提高操作性。進而,作為本發明的鎖止機構,也可以使用L字形的杆和螺旋彈簧構成的彈簧部 件。該杆的中央部受支承軸可轉動地支承。該彈簧部件分別將一端鉤掛在杆的支承軸貫通 部與連杆部件連結側端部的中間部上、將另一端鉤掛在安裝板上。在此情況下,當杆和保持 器處於鎖止狀態時,中心線位於比支承軸的軸心靠連杆部件側,作用力向保持鎖止狀態的 方向作用。另一方面,當杆與保持器處於鎖止解除狀態時,中心線位於比支承軸的軸心靠連 杆部件相反側,作用力向保持鎖止解除狀態的方向作用。在該結構中,由兩端鉤掛在杆的支 承軸貫通部與連杆部件連結側端部的中間部、和安裝板上的螺旋彈簧構成的彈簧部件不僅 發揮當鎖止機構的杆和保持器處於鎖止狀態時保持鎖止狀態的本來的功能,而且在鎖止機 構的杆和保持器處於鎖止解除狀態時通過作用力的反轉而保持鎖止解除狀態。因此,能夠 在減少部件件數的同時提高動作的可靠性。
圖1是有關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履帶式起重機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上述履帶式起重機的構臺附近的構造的側視圖。圖3是表示上述構臺的作業狀態的側視圖。圖4是板的三面圖((a)主視圖,(b)俯視圖,(C)側視圖)。圖5是表示為了將構臺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開始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 腳摺疊的狀態的側視圖。圖6是表示有關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履帶式起重機的構臺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鎖止機構的鎖止狀態的側視圖。圖8是表示鎖止機構的鎖止解除狀態的側視圖。圖9是用來說明將構臺從收納狀態變更為作業狀態時的鎖止機構的動作的說明 圖。圖10是用來說明將構臺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時的鎖止機構的動作的說明圖。圖11是表示以往例的對應於圖3的圖。圖12同樣是表示以往例的構臺的收納狀態的側視圖。圖13是表示另一以往例的對應於圖2的圖。圖14是圖13的X附近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1實施方式)圖1表示裝備有關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構臺構造的作為建設機械的履帶式起 重機的整體結構。1是履帶式的下部行進體。2是可旋轉地搭載在該下部行進體1上的上 部旋轉體。該上部旋轉體2具有作為基臺的旋轉框架2a。在該旋轉框架2a的前部,可起 伏地安裝著作為作業附件的動臂3的基端。在旋轉框架2a的後部,安裝著構臺4及平衡錘 5。在上述動臂3的前端部上固定著動臂牽索6的一端,在該動臂牽索6的另一端上 設有上部撐柱7。在該上部撐柱7與安裝在上述構臺4的頂部上的下部撐柱8之間,卷掛 著動臂起伏繩9。該動臂起伏繩9的一端固定在構臺4上,另一端卷繞在設於上部旋轉體 2 (旋轉框架2a)的後部上的動臂起伏筒10上。通過該動臂起伏筒10將動臂起伏繩9抽出 或卷取,將下部撐柱8與上部撐柱7之間的距離變更得較短或較長。由此,使動臂3起伏。在上述動臂3的前端部上,分別旋轉自如地設有動臂點滑輪11、惰輪12及輔助滑 輪13。從動臂點滑輪11通過主捲起繩15支承並懸垂著主鉤14。從輔助滑輪13通過副卷 起繩17支承並懸垂著副鉤16。主捲起繩15的一端固定在動臂3的前端部上。另一方面, 主捲起繩15的另一端部從動臂點滑輪11通過惰輪12卷繞到設在上部旋轉體2上的主卷 筒18上。通過該主捲筒18將主鉤14經由主捲起繩15捲起或卷落。副捲起繩17的一端 結合在副鉤16上。另一方面,副捲起繩17的另一端部從輔助滑輪13通過惰輪12卷繞到 設在上部旋轉體2上的副捲筒19上。通過該副捲筒19將副鉤16經由副捲起繩17捲起或 卷落。上述上部旋轉體2的旋轉框架2a如圖2所示,將左右一對側壁部2b (僅圖示了右 側)通過底面部2c連結而形成。在該旋轉框架2a的左右一對側壁部2b之間,以分別使筒 旋轉軸朝向橫寬方向的橫置從前側依次配置有主捲筒18、副捲筒19、第三筒20及動臂起伏 筒10。雖然沒有圖示,但這些筒經由安裝託架等安裝在旋轉框架2a的側壁部2b或底面部 2c上。另一方面,上述構臺4如圖3所示,具有前腳22、上部後腳24和下部後腳28。這 些腳部都具有左右一對,但在圖3中僅圖示了右側。前腳22的下端分別可繞支承軸21轉 動地支承在上述旋轉框架2a的側壁部2b上。上部後腳24分別將一端(上端)可繞支承 軸23轉動地連結在該前腳22的上端部上。下部後腳28的上端部通過上下兩個連結銷25、 26連結在該上部後腳24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上,下端分別可繞支承軸27轉動地支承在 上述旋轉框架2a的側壁部2b上。上側的連結銷25在分別設在上部後腳24及下部後腳28 上的銷孔29、30(參照圖5)彼此一致的狀態下插入到該兩銷孔29、30中。下側的連結銷26 在設在上部後腳24上的銷孔(未圖示)與設在下部後腳28上的長孔31的上端一致的狀 態下插入到該銷孔和長孔31中。在作業狀態的構臺4中,如圖2中用實線表示,下部後腳 28和上部後腳24沿著大致垂直線上延伸,前腳22朝向後上方傾斜。另一方面,在收納狀 態的構臺4中,如圖2中用虛擬線表示,在將上述連結銷25拆下後下部後腳28和上部後腳 24以連結銷26為中心摺疊,並且前腳22向後方放倒在其上。上述構臺4具有橫跨前腳22的下部與旋轉框架2a的側壁部2b之間設置的液壓 缸32。通過該液壓缸32的伸縮動作,構臺4的前腳22繞支承軸21轉動。在構臺4的左右的前腳22與上部後腳24的連結部33(構臺4的頂部)之間,架設有沿橫寬方向延伸的連 結軸34。在該連結軸34上安裝有上述下部撐柱8。此外,在上述連結部33上的比作為上 部後腳24的連結點的支承軸23靠後方上側的位置上,繞結合銷36轉動自如地連結著連結 棒35的一端。該連結棒35通過在構臺4的收納狀態下使設在另一端上的銷孔37與設在 旋轉框架2a的側壁部2b的後端上的銷孔38 —致、並且將結合銷(未圖示)插入到該兩銷 孔37、38中並結合,將連結部33連結在旋轉框架2a上,保持構臺4的收納狀態。在上述連結棒35的另一端側,設有向側方突出的截面圓形狀的卡合銷41。在上 述上部後腳24上,對應於該卡合銷41而固定著板42。板42如圖4放大詳細表示那樣,在 上表面側具有與卡合銷41卡合的半圓形狀的卡合槽43。該板42的卡合槽43與卡合銷41 的卡合如圖5所示,在為了將構臺4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28與上部後 腳24摺疊時,隨著上部後腳24的向前方(前腳22附近)的轉動而脫離。因而,在該第一實施方式中,在構臺4的作業狀態下一端可轉動地連結在構臺4的 前腳22與上部後腳24的連結部33上的連結棒35的另一端側通過設在該另一端側的卡合 銷41與固定在上部後腳24上的板42的卡合槽43的卡合而連結在上部後腳24上。因此, 在作業中連結棒35不會擺動而與上部後腳24等碰撞,能夠防止弄傷塗裝、或發出碰撞音寸。而且,上述板42的卡合槽43與卡合銷41的卡合如圖5所示,隨著為了將構臺4 的作業狀態變更到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28與上部後腳24摺疊時的動作而脫離。因此, 不會有如以往那樣因卡合的忘記脫離而作為卡合部件的板42及卡合銷41損壞的情況。此 外,連結棒35及上部後腳24也不會損傷。該第一實施方式能夠防止這些部件的損壞。並且,上述鎖止板42作為能夠與卡合銷41卡合的鎖止機構,是基端固定在上部後 腳24上並且在前端部的上表面側具有能夠與卡合銷41卡合的卡合槽43的單一的部件。因 此,能夠實現鎖止機構的簡單化,實用性良好。(第2實施方式)圖6表示有關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履帶式起重機的構臺。在該第2實施方式 的情況下,連結棒50及鎖止機構60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的情況的結構不同。另外,構臺 的基本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的情況是相同的,對於相同的部件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 其說明。上述連結棒50的一端與第1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繞結合銷51轉動自如地連結 在構臺4的前腳22與上部後腳24的連結部33上的比上部後腳24的支承軸23靠後方上 側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在連結棒50的另一端部上設有兩個銷孔52、53。在構臺4的收納 狀態(在圖6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狀態)時,使用連結棒50的兩個銷孔52、53的某一個銷 結合到旋轉框架2a(參照圖2、圖3)上。由此,將上述連結部33經由連結棒50連結在旋轉 框架2a上,保持構臺4的收納狀態。在上述連結棒50的另一端側,設有向側方突出的卡合銷54。在上述上部後腳24 上,設有能夠與該卡合銷54卡合的鎖止機構60。該鎖止機構60如圖7及圖8中放大詳細 表示,具備安裝板61、大致U字形的保持器63、L字形的杆65、和連杆部件66及彈簧部件 67。安裝板61固定在上部後腳24上。保持器63可繞支承軸62轉動地支承在該安裝板61 上。杆65可繞支承軸64轉動地支承在上述安裝板61上,並且與上述保持器63協同動作,將上述卡合銷54把持為卡合狀態。連杆機構66將杆65的一端與保持器63的一端連結, 以使該杆65和上述保持器63在將卡合銷54把持為卡合狀態的鎖止狀態(圖7所示的狀 態)和將該鎖止狀態解除的鎖止解除狀態(圖8所示的狀態)之間聯動轉動。彈簧部件67 在上述杆65與保持器63處於鎖止狀態時施力以保持該狀態。上述杆65的作為其形狀的彎曲部的中央部受支承軸64可轉動地支承。此外,上 述彈簧部件67由拉伸螺旋彈簧構成。該彈簧部件67的一端鉤掛在杆65的支承軸64的貫 通部(即中央部)和連杆部件66連結側端部的中間部上。彈簧部件67的另一端鉤掛在安 裝板61的上部上。彈簧部件67如圖7所示,當杆65和保持器63處於鎖止狀態時,中心線 67a處於比支承軸64的軸心64a靠連杆部件66側,使作用力(彈簧反作用力)向保持鎖止 狀態的方向作用。另一方面,彈簧部件67如圖8所示,當杆65和保持器63處於鎖止解除 狀態時,中心線67a處於比支承軸64的軸心64a靠與連杆部件66相反側,使作用力向保持 鎖止解除狀態的方向作用。接著,參照圖9及圖10對上述鎖止機構60的動作進行說明。當構臺4處於收納 狀態時,鎖止機構60的杆65和保持器63如圖9(a)所示那樣處於鎖止解除狀態。並且,當 將構臺4從收納狀態變更為作業狀態時,上部後腳24從摺疊狀態起立而向連結棒50接近。 此時,如圖9(b)及圖8所示,連結棒50側的卡合銷54將上部後腳24側的鎖止機構60的 杆65的連杆部件66連結側端部推入,杆65和保持器63成為將卡合銷54把持為卡合狀態 的鎖止狀態(參照圖9 (c))。這裡,當構臺4處於作業狀態並且鎖止機構60的杆65和保持 器63處於鎖止狀態時,連結棒50的動作只是左右方向。因此,不會將鎖止機構60的杆65 向鎖止解除方向推開,鎖止狀態不會被解除。另一方面,在為了將構臺4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28與上部後 腳24摺疊時,如圖10 (a)、圖10 (b)所示,上部後腳24和連結棒50傾斜運動到平行連杆狀 態,在上部後腳24側的鎖止機構60與連結棒50側的卡合銷54之間發生相對的位置偏差。 由此,如圖10 (c)所示,卡合銷54將鎖止機構60的杆65克服彈簧部件67的作用力而推開, 杆65和保持器63成為鎖止解除狀態,連結棒50成為自由狀態。這樣,在上述第2實施方式中,與第1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在構臺4的作業狀態 下,連結棒50的另一端側通過鎖止機構60與卡合銷54的卡合而連結在上部後腳24上,所 以在作業中不會有連結棒50擺動而與上部後腳24等碰撞的情況。因此,能夠防止弄傷塗 裝、或發出碰撞音等。而且,能夠自動且可靠地進行鎖止機構60與卡合銷54的卡合狀態及 其解除。由此,能夠防止因卡合或卡合狀態的忘記脫離而作為卡合部件的鎖止機構60的各 部件及卡合銷54等的損壞,也能夠提高操作性。進而,上述鎖止機構60的彈簧部件67不僅發揮當鎖止機構60的杆65和保持器 63處於鎖止狀態時保持鎖止狀態的本來的功能,還發揮當鎖止機構60的杆65和保持器63 處於鎖止解除狀態時通過作用力的反轉而保持鎖止解除狀態的功能。因此,能夠在減少部 件件數的同時提高動作的可靠性。(其他實施方式)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方式,還包含其他各種形態。例如,在上述 各實施方式中,對將用來保持構臺4的收納狀態的連結棒35、50的一端可轉動地連結在構 臺4的前腳22與上部後腳24的連結部33上、將連結棒35、50的另一端在構臺4的收納狀態下銷結合到設在旋轉框架2a的側壁部2b的後端上的銷孔38中的情況進行了敘述。但 是,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將連結棒35、50的另一端在構臺4的收納狀態下銷結合到設在平 衡錘5上的銷孔中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進而,本發明在於連結棒35、50上設置能夠將其 長短變更為長短兩段的機構、在構臺4的收納狀態下一邊變更連結棒35、50的長度一邊將 其另一端有選擇地銷結合到設在旋轉框架2a的側壁部2b上的銷孔38或設在平衡錘5上 的銷孔中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此外,在上述第2實施方式中,在鎖止機構60中,在使保持器63和杆63可繞支承 軸轉動地支承在固定於上部後腳24上的安裝板61上時,可繞各自的支承軸62、64轉動地 支承。但是,本發明也可以做成可繞同一個支承軸轉動地支承的結構。此外,作為將保持器 63與杆65連結的連杆部件66,並不限於如第2實施方式那樣為單一的部件,也可以使用將 多個連杆件連結而成的部件。進而,本發明並不限於如上述各實施方式那樣履帶式起重機的構臺構造,當然也 能夠同樣應用在履帶式起重機以外的建設機械的構臺構造中。
權利要求
一種建設機械的構臺,是安裝在建設機械的基臺上的構臺,其特徵在於,包括前腳,下端可轉動地支承在基臺上;上部後腳,一端連結在該前腳的上端上;下部後腳,上端連結在上述上部後腳的另一端上,下端可轉動地支承在基臺上,在作業狀態下,下部後腳和上部後腳沿著大致垂直線上延伸,並且前腳朝向後上方傾斜,在收納狀態下,下部後腳和上部後腳摺疊,並且前腳被向後方放倒在其上;連結棒,一端可轉動地連結在上述前腳與上部後腳的連結部上,該連結棒在構臺的收納狀態下將上述連結部連結在基臺側而保持收納狀態;銷,設在該連結棒的另一端側,向側方突出;鎖止機構,設在上述上部後腳上,以使其能夠與上述銷卡合,該鎖止機構的與銷的卡合狀態隨著為了將構臺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腳摺疊時的動作而被解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設機械的構臺,其特徵在於,上述鎖止機構的基端固定在上部後腳上,並且在前端部的上表面側具有能夠與銷卡合 的卡合槽。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設機械的構臺,其特徵在於,上述鎖止機構具備固定在上部後腳上的安裝板、可繞支承軸轉動地支承在該安裝板上 的保持器、可繞支承軸轉動地支承在上述安裝板上並且與上述保持器協同動作將上述銷把 持為卡合狀態的杆、將杆的一端與保持器連結以使該杆和上述保持器在將銷把持為卡合狀 態的鎖止狀態與解除該鎖止狀態的鎖止解除狀態之間聯動轉動的連杆部件、和當上述杆與 保持器處於鎖止狀態時施力以保持該狀態的彈簧部件;當為了將構臺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而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腳摺疊時,上述銷將 杆克服彈簧部件的作用力而推開,杆和保持器成為鎖止解除狀態,此外當將構臺從收納狀 態變更為作業狀態時,上述銷將杆的連杆部件連結側端部推入,杆和保持器成為鎖止狀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建設機械的構臺,其特徵在於,上述杆是L字形的結構,其中央部受支承軸可轉動地支承;上述彈簧部件分別將一端鉤掛在杆的支承軸貫通部與連杆部件連結側端部的中間部 上、將另一端鉤掛在安裝板上;當杆和保持器處於鎖止狀態時,中心線位於比支承軸的軸心靠連杆部件側,作用力向 保持鎖止狀態的方向作用,當杆與保持器處於鎖止解除狀態時,中心線位於比支承軸的軸 心靠連杆部件相反側,作用力向保持鎖止解除狀態的方向作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建設機械的構臺。構臺由前腳、上部後腳和下部後腳構成。前腳下端可轉動地支承在基臺上。上部後腳一端連結在前腳上端。下部後腳上端連結在上部後腳另一端,下端可轉動地支承在基臺上。作業狀態下,下部後腳和上部後腳大致在垂直線上延伸,前腳朝向後上方傾斜。收納狀態下,下部後腳和上部後腳摺疊,使前腳向後方放倒。在前腳與上部後腳的連結部,可轉動地連結用來保持收納狀態的連結棒的一端。在連結棒另一端側設有銷。在上部後腳,設有能與銷卡合的鎖止機構。鎖止機構為了將構臺從作業狀態變更為收納狀態與銷的卡合狀態隨著將下部後腳與上部後腳摺疊時的動作而解除。能防止因忘記卡合的脫離而造成的卡合部件及連結棒、上部後腳的損壞。
文檔編號B66C23/62GK101955134SQ201010231770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6日
發明者堅田一博, 宮崎和之, 村山泰彥 申請人:神鋼起重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