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7:24:46 2
一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公開了一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上殼體和下殼體活動連接且圍成腔體,腔體中設置有隔板將腔體分為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第一腔體設置有與人體左下肢配合的第一開口和第三開口,第二腔體設置有與人體右下肢配合的第二開口和第四開口,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設置在上殼體頂部,上殼體和下殼體設置有十六個線圈接收單元。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可將檢測對象的下肢血管整個包裹起來,同時檢測左右下肢,而無需其他線圈配合就可以單獨使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本申請上殼體和下殼體設置有十六個線圈接收單元,保證了較大的檢測範圍和較高的信噪比。
【專利說明】一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
【技術領域】
[0001 ] 本申請涉及醫療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面上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八通道下肢血管線圈,這種線圈由於單元數少,因而具有對病人的檢測區域小和信噪比低等缺點;另一種是二十四通道下肢血管線圈,只能覆蓋在下肢足部的上部,如果需要檢測完整的下肢血管,需要和脊柱線圈一起配合使用,這款線圈需要和其他線圈一起配合使用,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申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
[0004]本申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加以解決:
[0005]—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活動連接且圍成腔體,所述腔體中設置有隔板將所述腔體分為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設置有與所述人體左下肢配合的第一開口和第三開口,所述第二腔體設置有與人體右下肢配合的第二開口和第四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設置在所述上殼體頂部,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設置有十六個線圈接收單元。
[0006]所述線圈接收單元包括天線。
[0007]所述上殼體包括上殼體內層和上殼體外層,所述下殼體包括下殼體內層和下殼體外層,所述天線設置在所述上殼體內層和所述上殼體外層之間,和/或所述天線設置在所述下殼體內層和所述下殼體外層之間。
[0008]所述天線為粘貼在所述上殼體內層上表面的銅皮,和/或所述天線為粘貼在所述下殼體內層上表面的銅皮。
[0009]所述下殼體設置有十個環形結構天線形,所述上殼體設置有六個鞍形交叉結構天線。
[0010]還包括用於抵住腳掌的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腔體和所述第二腔體中。
[0011 ] 所述第一擋板一端設置在下殼體上另一端自所述第一開口伸出,所述第二擋板一端設置在下殼體上另一端自所述第二開口伸出。
[0012]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通過卡鉤和卡槽連接。
[0013]所述上殼體上設置有把手。
[0014]所述卡鉤設置在所述上殼體上,所述卡槽設置在所述下殼體上,所述把手上設置有按鈕,所述按鈕通過槓桿與所述卡鉤連接。
[0015]由於採用了以上技術方案,使本申請具備的有益效果在於:
[0016]在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由於包括圍成腔體的上殼體和下殼體,腔體中設置有隔板將腔體分為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第一腔體設置有與人體左下肢配合的第一開口和第三開口,第二腔體設置有與人體右下肢配合的第二開口和第四開口,可將檢測對象的下肢血管整個包裹起來,同時檢測左右下肢,而無需其他線圈配合就可以單獨使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上殼體和下殼體設置有十六個線圈接收單元,保證了較大的檢測範圍和較高的信噪比。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在一種實施方式中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申請設置有天線的上殼體內層上表面示意圖;
[0019]圖3為本申請設置有天線的下殼體內層上表面示意圖;
[0020]圖4為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在一種實施方式中的俯視圖;
[0021]圖5為圖4的A-A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3]如圖1至圖5所示,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一種實施方式,包括上殼體100和下殼體200。上殼體100和下殼體200活動連接,且圍成腔體,腔體中設置有隔板300,隔板300將腔體分為第一腔體400和第二腔體500。隔板300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設置在上殼體100上,下部分設置在下殼體200上,隔板300的上下兩個部分位置相對。第一腔體400設置有第一開口 410和第三開口 420,第一開口 410和第三開口420與人體左下肢配合,第二腔體500設置有第二開口 510和第四開口 520,第二開口 510和第四開口 520與人體右下肢配合,第一開口 410和第二開口 510設置在上殼體頂部,用於伸出腳掌,上殼體100和下殼體200設置有十六個線圈接收單元。線圈接收單元用於接收磁共振信號,線圈接收單元接收到的磁共振信號通過低噪聲放大器放大後,由插頭輸入磁共振系統,進行信號處理。在一種實施方式中,線圈接收單元包括天線。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可採用PC材料機加工而成,具有結構緊湊,不易損壞等特點,PC材料在磁共振系統中不會成像,從而不會產生磁共振偽影。
[0024]上殼體100包括上殼體內層和上殼體外層,下殼體200包括下殼體內層和下殼體外層,天線設置在上殼體內層和上殼體外層之間,和/或天線設置在下殼體內層和下殼體外層之間。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天線為粘貼在上殼體內層上表面的銅皮,和/或天線為粘貼在下殼體內層上表面的銅皮。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下殼體200可以設置有十個環形結構天線620,上殼體100可以設置有六個鞍形交叉結構天線610。十個環形結構天線620均勻分布,左右各5個,六個鞍形交叉結構天線610也均勻分布,左右各三個。即環繞第一腔體400和第二腔體500的天線各有八個。
[0025]下殼體200採用單環結構天線,磁共振信號的發射深度和單元直徑成一定正比例關係,根據互耦定理,接收信號的深度也和單元直徑成正比,所以單環結構能保證信噪比和穿透深度,保證了信噪比和信號穿透深度。鞍型交叉結構天線610由兩個交叉的環形結構組成,在兩個環形結構單元中感應產生的電流方向正好反向,這樣一來自身的磁力線和感應產生的磁力線會有相互抵消的效果,不會和其他單元產生電磁耦合,因此具有自去耦功能。六個鞍型交叉結構天線610,其中有兩個分別設置在第一開口 410和第二開口 510,採用包圍腳掌的鞍形交叉結構,正好在人體的腳掌上包裹了兩圈,這樣既保證了腳掌部分較好的信噪比,也使得該部分單元不會和其他單元產生耦合。
[0026]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還可以包括第一擋板430和第二擋板530,第一擋板430和第二擋板530用於抵住腳掌,第一擋板430用於抵住左腳掌,第二擋板530用於抵住右腳掌,第一擋板430設置在第一腔體400中,和第二擋板530設置在第二腔體500中。在一種實施方式中,第一擋板430 —端設置在下殼體200上,第一擋板430另一端自第一開口 410伸出,第二擋板530 —端設置在下殼體200上,第二擋板530另一端自第二開口 530伸出。
[0027]上殼體100和下殼體200通過卡鉤和卡槽連接(圖未示)。上殼體100上設置有把手120,把手120用於提拿上殼體100或整個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
[0028]卡鉤和卡槽之一設置在上殼體100上,卡鉤和卡槽之另一設置在下殼體200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卡鉤設置在上殼體100上,卡槽設置在下殼體200上,把手120上設置有按鈕130,按鈕130通過槓桿(圖未示)與卡鉤連接。
[0029]使用時,先將下殼體200放在磁共振系統的病床上,病人躺下,將雙腳放入下殼體200上,然後合上上殼體100,將本申請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插入系統的對應接口,光標定位後,就可以進行正常掃描了。
[0030]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申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申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活動連接且圍成腔體,所述腔體中設置有隔板將所述腔體分為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設置有與人體左下肢配合的第一開口和第三開口,所述第二腔體設置有與人體右下肢配合的第二開口和第四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設置在所述上殼體頂部,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設置有十六個線圈接收單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線圈接收單元包括天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殼體包括上殼體內層和上殼體外層,所述下殼體包括下殼體內層和下殼體外層,所述天線設置在所述上殼體內層和所述上殼體外層之間,和/或所述天線設置在所述下殼體內層和所述下殼體外層之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天線為粘貼在所述上殼體內層上表面的銅皮,和/或所述天線為粘貼在所述下殼體內層上表面的銅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下殼體設置有十個環形結構天線形,所述上殼體設置有六個鞍形交叉結構天線。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用於抵住腳掌的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腔體和所述第二腔體中。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擋板一端設置在下殼體上另一端自所述第一開口伸出,所述第二擋板一端設置在下殼體上另一端自所述第二開口伸出。
8.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通過卡鉤和卡槽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殼體上設置有把手。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於下肢血管的磁共振線圈,其特徵在於,所述卡鉤設置在所述上殼體上,所述卡槽設置在所述下殼體上,所述把手上設置有按鈕,所述按鈕通過槓桿與所述卡鉤連接。
【文檔編號】G01R33/36GK203519809SQ201320594623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5日
【發明者】劉新, 鄭海榮, 張娜, 朱華彬 申請人: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