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用空調壓縮機後端板夾緊工裝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3:43: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輔助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車用空調壓縮機後端板夾緊工裝。
背景技術:
汽車空調壓縮機是汽車空調製冷系統的核心構件,起著壓縮和輸送製冷劑蒸汽的作用。根據工作原理的不同,空調壓縮機可以分為定排量壓縮機和變排量壓縮機。其中,變排量壓縮機可以根據設定的溫度自動調節功率輸出,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在汽車上得到運用。
而車用空調壓縮機後端板作為壓縮機的關鍵零件之一,其與壓縮機的前端板、缸體、轉子、葉片等配合,形成了壓縮機密閉的工作腔。
現有一種車用空調壓縮機後端板,可參見圖1,該後端板(A)為圓形蓋體。而現有對後端板的夾緊裝置,由於一次只能夾緊一個產品,需一個個地單獨夾緊及輔助操作,因此存在操作時間長,操作複雜,勞動強度高,效率低,不利於批量加工及節約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現有技術的上述一個或多個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用空調壓縮機後端板夾緊工裝,能將一個或多個後端板同步夾緊且夾緊後牢固可靠,操作簡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用空調壓縮機後端板夾緊工裝, 用於後端板(A)夾緊,其特徵在於:包括底座1,該底座1包括底板11和固設於該底板11兩側的兩個側板12;平行設置的第一拉緊杆2與第二拉緊杆3,該第一拉緊杆2的兩端和第二拉緊杆3的兩端均分別活動穿裝於該兩個側板12上;至少一個夾緊組件4,該夾緊組件4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夾板41和第二夾板42,該第一夾板(41)連接部與第一拉緊杆2固接且其上開設有與該第二拉緊杆3間隙配合的第一導向孔411,該第二夾板42連接部與第二拉緊杆3固接且其上開設有與該第一拉緊杆2間隙配合的第二導向孔421,且該第一夾板41和第二夾板42的相對內側面上分別安裝有用於後端板A夾緊的兩個V形塊43;驅動齒輪6,該驅動齒輪6位於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之間,且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上分別設有沿其杆長方向的兩個齒條2-3,該兩個齒條2-3與該齒輪6兩側同時嚙合連接;旋轉動力源,該旋轉動力源輸出端與該驅動齒輪6連接且用於驅動該驅動齒輪6做旋轉運動。
進一步地,所述旋轉動力源採用馬達或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側板12上均開設有供該第一拉緊杆2與第二拉緊杆3導向穿裝的兩個第三導向孔121。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導向孔121內裝有耐磨襯套7。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的兩端上均安裝有限位擋蓋21。
進一步地,該第一夾板41連接部與第一拉緊杆2焊接為一體;該第二夾板42連接部與第二拉緊杆3焊接為一體;該兩個V形塊43分別 可拆卸地固裝於該第一夾板41和第二夾板42上。
進一步地,所述夾緊組件4具有三個,該夾緊組件4分別用於三個後端板夾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採用單個旋轉動力源,就可實現對一個或多個後端板的同步夾緊,可實現批量裝夾,便於批量加工,以降低單件產品裝卸及加工時間,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外,該後端板夾緊後牢固可靠,且自動夾緊,操作簡單。
第二,由於第一拉緊杆和第二拉緊杆的兩端均分別在該兩個側板上導向線性運動,以使該第一拉緊杆和第二拉緊杆平行運動,進而確保兩個平行齒條與驅動齒輪傳動可靠,運動平穩;
第三,由於第一夾板在運動時,其連接部的第一導向孔與第二拉緊杆間隙配合而導向線性運動,該第一夾板在運動時,可確保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一夾板41均不會轉動,因此可使該第一夾板上的V形塊夾緊後不會鬆動。
第四,由於第二夾板在運動時,其連接部的第二導向孔與第一拉緊杆間隙配合而導向線性運動,該第二夾板在運動時,可確保該第二拉緊杆和第二夾板均不會轉動,因此可使該第二夾板上的V形塊夾緊後也不會鬆動。
第五,由於該第三導向孔內安裝有耐磨襯套,該第一拉緊杆(或第二拉緊杆)可在耐磨襯套內長期導向運動,能延長使用壽命,減少磨損變形,減少更換安裝。
附圖說明
圖1是後端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在夾緊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鬆開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2-3,一種車用空調壓縮機後端板夾緊工裝,用於後端板A夾緊,包括底座1,第一拉緊杆2、第二拉緊杆3、至少一個夾緊組件4,驅動齒輪6及旋轉動力源。
該底座1包括底板11和固設於該底板11兩側(即圖1中左右兩側)的兩個側板12,該兩個側板12上均開設有兩個第三導向孔121,該4個第三導向孔121內均裝有耐磨襯套7。
該第一拉緊杆2與第二拉緊杆3平行設置,該第一拉緊杆2的兩端和第二拉緊杆3的兩端均分別活動穿裝於該兩個側板12上。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拉緊杆2左端安裝於左側側板12的一個第三導向孔121內且與該第三導向孔121內的耐磨襯套7間隙配合,該第一拉緊杆2左端穿出該導向孔121後並向外(向左)延伸,以便於該第一拉緊杆2在一定範圍內向右導向運動。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拉緊杆2右端安裝於右側側板12的一個第三導向孔121內且與該第三導向孔121內的耐磨襯套7間隙配合,該第一拉緊杆2右端穿出該第三導向孔121後並向外(向右)延伸,便於該第一拉緊杆2在一定範圍內向左導向運動。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拉緊杆3左端安裝於左側側板12的另一個第三導向孔121內且與該第三導向孔121內的耐磨襯套7間隙配合,該第二拉緊杆3左端穿出該第三導向孔121後並向外(向左)延伸,便於該第二拉緊杆3在一定範圍內向右導向運動。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拉緊杆3右端安裝於右側側板12的另一個第三導向孔121內且與該第三導向孔121內的耐磨襯套7間隙配合,該第二拉緊杆3右端穿出該第三導向孔121後並向外(向右)延伸,便於該第二拉緊杆3在一定範圍內向左導向運動。
在本實施例中,該夾緊組件4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夾板41、第二夾板42及兩個V形塊43。
該第一夾板41連接部與第一拉緊杆2固接且其上開設有與該第二拉緊杆3間隙配合的第一導向孔411,該第二夾板42連接部與第二拉緊杆3固接且其上開設有與該第一拉緊杆2間隙配合的第二導向孔421,且該第一夾板41和第二夾板42的相對內側面上分別安裝該兩個V形塊43,該兩個V形塊43用於該後端板A圓形外壁夾緊。
在本實施例中,該驅動齒輪6位於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之間,且該第一拉緊杆2上設有沿其杆長方向的一個齒條2-3,該第二拉緊杆3上設有沿其杆長方向的另一個齒條2-3,該兩個齒條2-3位於該齒輪6兩側且與該齒輪6同時嚙合連接。
具體地,該驅動齒輪6可轉動地安裝於該底座1,該旋轉動力源M安裝於底座1上,該旋轉動力源M輸出端與該驅動齒輪6同軸連接。
所述旋轉動力源M採用馬達或電機,由於該旋轉動力源輸出端與該驅動齒 輪6連接,因此可驅動該驅動齒輪6做旋轉運動。
另外,所述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的兩端上均安裝有限位擋蓋21,當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運動時,由於兩端的限位擋蓋21安全限位作用而只能在一定安全範圍內運動,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不會從側板12上脫離。
另外,該第一夾板41連接部與第一拉緊杆2焊接為一體;該第二夾板42連接部與第二拉緊杆3焊接為一體;該第一夾板41和第二夾板42固定後強度可靠,不易鬆動。
另外,該兩個V形塊43分別可拆卸地固裝(如螺栓連接)於該第一夾板41和第二夾板42上;該兩個V形塊43便於拆卸更換,滿足對不同尺寸的產品夾緊。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夾緊組件4具有三個,當該驅動齒輪6轉動時,可一次性地實現對三個產品(後端板A)同步夾緊,因此裝夾效率高,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在夾緊時,參見圖2,啟動旋轉動力源,帶動該驅動齒輪6沿正向(圖中v1方向)轉動,該驅動齒輪6同時與兩個齒條2-3嚙合傳動,由於該兩個齒條2-3平行位於驅動齒輪6兩側而相互反向運動,該第一拉緊杆2則向右導向線性運動,該第二拉緊杆3則向左導向線性運動;進而使該第一拉緊杆2上固接的第一夾板41和第二拉緊杆3上固接的第二夾板42則相互靠近運動,而該兩個V形塊43靠近運動而將位於兩個V形塊43兩者之間的後端板A對稱夾緊。
在鬆開時,參見圖3,啟動旋轉動力源,帶動該驅動齒輪6沿反向(圖中v2方向)轉動,該驅動齒輪6同時與兩個齒條2-3嚙合傳動,由於該兩個齒條 2-3平行位於驅動齒輪6兩側而相互反向運動,該第一拉緊杆2則向左導向線性運動,該第二拉緊杆3則向右導向線性運動;進而使該第一拉緊杆2上固接的第一夾板41和第二拉緊杆3上固接的第二夾板42則相互背離運動,而該兩個V形塊43背離運動而將位於兩個V形塊43兩者之間的後端板A對稱鬆開。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採用單個旋轉動力源,就可實現對一個或多個後端板A的同步夾緊,可實現批量裝夾,便於批量加工,以降低單件裝卸及加工時間,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外,該後端板夾緊後牢固可靠,且自動夾緊,操作簡單。
第二,由於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的兩端均分別在該兩個側板12上導向線性運動,以使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二拉緊杆3平行運動,進而確保兩個平行齒條與驅動齒輪傳動可靠,運動平穩;
第三,由於第一夾板41在運動時,其連接部的第一導向孔411與第二拉緊杆3間隙配合而導向線性運動,該第一夾板41在運動時,可確保該第一拉緊杆2和第一夾板41均不會轉動,因此可使該第一夾板41上的V形塊43夾緊後不會鬆動。
第四,由於第二夾板42在運動時,其連接部的第二導向孔421與第一拉緊杆2間隙配合而導向線性運動,該第二夾板42在運動時,可確保該第二拉緊杆3和第二夾板42均不會轉動,因此可使該第二夾板41上的V形塊43夾緊後也不會鬆動。
第五,由於該第三導向孔121內安裝有耐磨襯套7,該第一拉緊杆2(或第二拉緊杆3)可在耐磨襯套7內長期導向運動,能延長使用壽命,減少磨損變形,減少更換安裝。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