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空壓機節能器的製作方法
2023-11-30 23:49:31 2
專利名稱:汽車空壓機節能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空壓機節能器,屬於交通運輸領域汽車空壓機配件。
目前交通運輸中的大部分車輛所採用的氣壓剎車裝置,主要是通過空壓機來給供應壓縮空氣,只要發動機起動,皮帶便帶動空壓機工作,當儲氣筒的壓力將要超出調壓範圍時,安全閥向外放氣,降低內部壓力,使氣壓不超過額定負荷,然而,車輛上的用氣裝置,只用去空壓機所供給壓縮空氣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壓縮空氣都白白浪費掉了,而這時發動機仍不斷將一部分功率向空壓機輸出,致使發動機作無用功,也使空壓機作無價值的磨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自動調壓,並能使空壓機間斷工作,從而提高空壓機的壽命和增大發動機的牽引力的節能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它由搖杆、活塞、缸筒、氣控滑閥等組成,其中氣控滑閥採用二位三通式結構,設有一個導氣孔〈B〉、一個排氣口〈C〉、一個高壓進氣口〈A〉和氣壓控制孔〈K〉,利用氣壓滑閥控制活塞運動,當氣壓達到調定高壓時,氣控滑閥的A口和B口相通,氣缸充氣,活塞運動,壓帶輪離開傳動皮帶,皮帶放鬆,空壓機不工作;當氣壓降低到調定低壓時,氣控滑閥B和C口相通,氣缸放氣,活塞在復位彈簧作用下,向下運動,此時壓帶輪壓緊皮帶,空壓機重新工作,就形成一個自動調節空壓機工作的節能器。
圖1 是空氣壓縮機節能器剖視圖。
其中1.壓帶輪、2.搖杆、3.活塞、4.復位彈簧、5.缸筒、6.調壓螺釘、7.支架、8.滑閥復位彈簧、9.鉸架、10.滑體、11.閥體、12.氣控滑閥、13.活塞杆。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種汽車空壓縮機的節能器,它是由搖杆、活塞、缸筒、氣控滑閥等組成的,缸筒〔5〕的內腔中設有一個活塞〔3〕,活塞〔3〕與活塞杆〔13〕連接,活塞杆〔13〕在缸筒〔5〕內的部分套有一個復位彈簧〔4〕,該彈簧在缸內氣壓較小時,促使活塞向下運動,而使壓帶輪壓緊皮帶;缸筒〔5〕的下埠和氣控滑閥〔12〕密封連接,使缸筒〔5〕的內腔密封,活塞杆〔13〕由缸筒〔5〕的上孔伸出到缸筒〔5〕外並與搖杆〔2〕鉸接,搖杆〔2〕的一端與支架〔7〕鉸接,另一端與壓帶輪〔1〕固定,當活塞杆上、下運動時搖杆〔2〕帶動壓帶輪上、下運動,控制皮帶的鬆緊,支架〔7〕用來支撐搖杆〔2〕,它是通過鉸架〔9〕固定在氣控滑閥〔12〕的閥體〔11〕上的。
下面介紹一下本實用新型中採用的氣控滑閥,該氣控滑閥是一種二位三通結構的控制氣閥,是由閥體〔11〕、滑體〔10〕、滑閥復位彈簧〔8〕、調壓螺釘等組成的,滑體〔10〕是安裝在閥體〔11〕的內腔中,可做橫向直線往復滑動,在閥體〔11〕上設有一個導氣孔〈B〉,氣體由此出入氣缸而調壓,一個排氣口〈C〉,一個高壓進氣口〈A〉和氣壓控制孔〈K〉,構成一個帶控制端的二位三通結構;調壓螺釘固定在閥體〔11〕的一端並與閥體復位彈簧〔8〕相接,當氣壓降低時可使滑體復位,氣缸放氣,閥體復位彈簧的另一端和滑體〔10〕相接,來推動滑體復位。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緊湊,體積小,它加工成型後,直接安裝即可,而無需進行其它裝置的改動,同時安裝本實用新型後可提高機車的牽引力,延長空壓機的使用壽命為原來的二至三倍,意義深遠。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空壓機節能器,由搖杆、活塞、缸筒、氣控滑閥等組成,其特徵在於缸筒[5]的內腔中設有一個活塞[3],活塞[3]與活塞杆[13]連接,活塞杆[13]在缸筒[5]內的部分套有一個復位彈簧[4];缸筒[5]的下埠與氣控滑閥[12]密封連接,活塞杆[13]由缸筒[5]的上孔伸出到缸筒[5]外並與搖杆[2]鉸接,而搖杆[2]的一端與支架[7]鉸接,另一端與壓帶輪[1]固定;支架[7]是通過鉸架[9]固定在氣控閥[12]的閥體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空壓機節能器,其特徵在於氣控滑閥〔12〕是一種二位三通閥,由閥體〔11〕、滑體〔10〕、滑閥復位彈簧〔8〕、調壓螺釘等組成,滑體〔10〕安裝在閥體〔11〕的內腔中,閥體〔11〕上設有一個導氣孔〈B〉、一個排氣口〈C〉、一個高壓進氣口〈A〉和氣壓控制孔〈K〉,調壓螺釘〔6〕固定在閥體〔11〕的一端並與閥體復位彈簧〔8〕相接,閥體復位彈簧的另一端和滑體〔10〕相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空壓機節能器,屬於交通運輸領域汽車空壓機配件,它是由搖杆、活塞、氣控滑閥等組成的,它的作用是能自動根據汽車空壓機的內壓,控制空壓機的工作狀態,在空壓機內壓較高時可調整空壓機停止工作,當因剎車等原因,空壓機內壓降低時,又可恢復空壓機工作,延長空壓機的使用壽命,並可增大發動機的牽引功率,效果良好。
文檔編號F04B49/02GK2109465SQ9123256
公開日1992年7月8日 申請日期1991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1991年12月20日
發明者宋振龍 申請人:宋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