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是傳統風俗(冬至吃餃子是傳統風俗)
2023-11-30 19:23:17 2
每逢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喝上一碗暖洋洋的餃子湯,身上的寒意頓時消失地無影無蹤。並且冬至吃餃子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整個冬天都不會凍耳朵,這個風俗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流傳下來了一千多年了。但是你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嗎?有什麼不一樣的寓意嗎?
說起這個來歷我們首先要銘記一個人,他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用「偉大」兩個字來描述一個人自然這個人的功績和貢獻就非同一般了。
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末年,名機,字仲景,因在長沙做過官,也被人稱為張長沙,南陽涅陽人(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廣泛收集醫方,刻苦鑽研,矢志不移,寫出了震古爍今、名垂青史的《傷寒雜病論》。這部書直至今日對我國中醫臨床的應用還有著非凡的意義,是中醫的靈魂所在。我們到每個城市的中醫院,裡面都會懸掛著張仲景的各種言論和著作。正是由於這個突出貢獻,張仲景被人們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出生的年代正是處於東漢末年政局動蕩,朝廷宦官和外戚輪流掌權,每一次中央政府的更替都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廝殺。在民間,老百姓的也過著饑寒交迫、衣不遮體的貧賤生活。除此之外,還要遭受著病魔無情的襲擊和摧殘,據史書記載,在東漢桓帝年間,有大疫三次,靈帝年間,有大疫五次,漢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更是流行。每次疫情過後,在各地的村莊和道路都是屍骨累累、十室九空的局面。張仲景的家裡也未能倖免於難,本來他有一個大家族,人口在二百多人,但是幾次疫情過後,家裡的人丁減少了三分之二。年少的張仲景親眼目睹了這些人間慘劇,內心十分悲憤,痛恨無情病魔的同時心裡也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戰勝它,救廣大老百姓於水深火熱當中。
他遍遊各地,用心查訪,親自實踐,苦心鑽研,歷經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完成了這部有著光輝影響的醫學書籍---《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除了是一位醫術高明、博學多才的醫者外,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仁厚愛人的朝廷官員。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的時候路經南陽白河,這時正逢冬季,他看到家鄉許多人衣不遮體在寒風瑟瑟中凍得發抖,尤其是裸露在外面的耳朵更是首先遭殃,都凍爛了。回到家中的張仲景久久不能忘卻那一幕,這些人的悲慘境況一直纏繞在自己的心頭,攪動著自己那顆為民的心靈。經過潛心研究,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徒弟們在南陽東關的一個棚子裡支了一口大鍋,並且廣泛的告訴無家可歸的乞討者,要為所有到場的人舍藥治病。張仲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在用準備好的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然後下鍋繼續煮,用原湯把包好餡料的這個像耳朵的東西直至煮熟。他讓徒弟們給每人盛一碗湯,兩個「耳朵」。人們發現喝完湯後,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凍傷的耳朵迅速痊癒,沒有凍傷過的人再也沒有人的耳朵深受其害了。因為張仲景用的藥就是治療和防止耳朵凍傷的,又加上麵皮包好後樣子像耳朵,他就稱其為「嬌耳」。因為有其特別的功效,「嬌耳」面世不久就廣泛的流傳了開來。這天正好是農曆冬至的節氣。
後來張仲景去世的那天也恰好是冬至,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就都在冬至這天吃「嬌耳」,也有一層防止自己耳朵被凍爛的寓意了。後來隨著世事的演變,「嬌耳」就慢慢變成我們今天的日常的美食「餃子」了。
張仲景作為有著深刻為民情懷的醫學家,他的光輝業績將會始終留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供後世敬仰,名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