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樁承載力檢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08:15:1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築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基樁承載力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基樁在工程中應用廣泛,應用的同時往往涉及到其承載力的檢測。常用的基樁承載力檢測方法是堆載法或錨樁法,其中堆載法是在待檢測樁上及周邊堆放重物作為檢測時壓樁的反力源,若檢測的樁承載力大,則堆載相應多,不僅佔用過多的空間,且堆載及加載等過程均風險較高,成本亦較高,當相應基樁周邊空間較小時,堆載法亦無法實施;錨樁法是在待檢測基樁周邊預先施工提供檢測時壓樁反力的錨樁,該方法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基樁承載力檢測裝置,通過反力架與加載裝置的配合,實現基樁承載力的檢測;裝置能夠重複使用,並且能夠進行任意角度的斜樁的承載力檢測。
本實用新型目的實現由以下技術方案完成:
一種基樁承載力檢測裝置,用於對基樁的承載力進行檢測,其特徵在於:所述檢測裝置至少包括加載裝置和反力架,所述反力架至少包括兩根支撐柱、橫梁,所述支撐柱對稱設置在所述基樁的兩側,沿所述支撐柱的高度方向開設有若干銷孔,所述橫梁通過插裝在所述銷孔內的銷子限位,所述加載裝置放置在所述基樁的頂部並與所述橫梁相接觸。
所述支撐柱的頂部通過蓋梁固定連接成一體,在所述蓋梁上固定設置有提升裝置,所述提升裝置的提升端與所述橫梁連接固定,實現所述橫梁在所述支撐柱高度方向上的升降。
所述支撐柱由兩肢槽鋼、底座構成,所述槽鋼焊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通過錨杆固定在所述基樁的側方,所述銷孔開設在所述槽鋼上,所述橫梁穿過兩肢所述槽鋼之間。
所述橫梁通過錨杆固定在所述基樁的側方。
所述基樁為斜樁,所述基樁的周圍設置有斜向牛腿,所述斜向牛腿的一側面與所述基樁的頂面相平齊,所述斜向牛腿用於所述反力架的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無需堆載及施工錨樁而完成基樁承載力檢測,所需空間小,能夠根據需要針對性加工反力裝置,結構簡單且能重複使用,提供反力穩定可靠,並且能夠進行任意角度斜向樁的承載力檢測,實施簡單、操作方便、經濟、靈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應用於斜樁時斜向牛腿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特徵及其它相關特徵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於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
如圖1-3所示,圖中標記1-18分別表示為:槽鋼1、電動葫蘆2、銷孔3、銷子4、橫梁5、千斤頂6、螺帽7、錨杆8、油管9、液壓泵10、樁帽11、底座12、墊片13、加勁板14、斜向牛腿15、基樁16、筏板17、蓋梁18。
實施例一:結合本實施例的安裝方式對其結構進行描述:
如圖1所示,將兩肢槽鋼1焊接固定在底座12上構成反力架的一側支撐柱,兩肢槽鋼1之間間隔設置,其間隔距離滿足於使橫梁5穿過的要求。在槽鋼1和底座12上分別預留有孔洞,槽鋼1上的孔洞即為銷孔3,用於對橫梁5進行固定,底座12上的孔洞用於插入錨杆8,實現底座12與筏板17的固定。如圖2所示,在槽鋼1和底座12之間焊接有加勁板14以增加兩者之間的連接強度。
根據工程需要及反力架情況,如圖1所示,在待檢測的基樁16周圍的筏板17上的指定位置預先埋設或後植錨杆8,錨杆8穿過底座上的孔洞並用螺帽7及藉助墊片13與底座12連接固定,同時使兩肢槽鋼1的底座12對稱布置在基樁16的兩側,即反力架的兩根支撐柱對稱布置在基樁16的兩側。兩根支撐柱的頂部之間通過蓋梁18連接固定構成一體結構。
如圖1所示,在基樁16的頂部設置有樁帽11,樁帽11用於保護基樁16的樁頂,避免其在千斤頂6的加載過程中被破壞。作為加載裝置的千斤頂6放置在樁帽11上,並通過油管9與液壓泵10連接。千斤頂6的頂面與橫梁5的底面相接觸。在蓋梁18上固定設置有作為提升裝置的電動葫蘆2,電動葫蘆2的提升端與橫梁5相連接固定,在電動葫蘆2的驅動下,橫梁5可在槽鋼1(支撐柱)的高度方向上來回升降。
如圖2所示,橫梁5的兩端分別穿過兩肢槽鋼1中間,其上方用穿過槽鋼1上銷孔3的銷子4限位;當橫梁5受到千斤頂6的頂壓時,其被銷子4所限位,無法上升,因此橫梁5受到的壓力便傳遞至槽鋼1上。橫梁5兩端伸出於槽鋼1外側的局部通過錨杆8、螺帽7以及墊片13錨固在筏板17上。
在使用時,啟動液壓泵10,千斤頂6開始加載。千斤頂6一端通過樁帽11頂壓待檢測的基樁16,另一端頂壓位於其上方的橫梁5,反力依次通過橫梁5、橫梁5上方的銷子4、兩肢槽鋼1、底座12、錨杆8傳遞至筏板17,因筏板17一般厚度較大且與其上結構為一整體,因此能夠提供大且穩定的反力,另外各鋼構件剛度大亦較穩定,所以上述結構一起配合形成穩定的反力系統。千斤頂6根據需要逐漸加載,直至達到預定要求。檢測結束後,旋下螺帽7,拆卸掉千斤頂6、橫梁5、槽鋼1、底座12等檢測部件,移位到下一根基樁處進行承載力檢測。已完成檢測的基樁的錨杆8可以作為後續封樁結構的一部分,進行再利用。
如圖1所示,錨杆8分為長錨杆和短錨杆,其中長錨杆可藉助墊片13直接連接橫梁5和筏板17,完成橫梁5的錨固;而短錨杆則用於將底座12錨固在筏板12上。同時設置長、短錨杆可提供較大的反力,當所需反力較小時,可只設置短錨杆,即只將底座12與筏板17錨固,而不將橫梁5與筏板17錨固。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相較於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實施例一針對於如圖1所示的直樁的工況,而本實施例是針對如圖3所示的斜樁的工況。
如圖3所示,當待檢測的基樁16為斜樁時,在基樁16的兩側設置有斜向牛腿15,斜向牛腿15與筏板17相連接固定。斜向牛腿15具有與基樁16的頂面相平齊的一側面,錨杆8埋置在斜向牛腿15的牛腿面上,檢測裝置的其餘部件如實施例一設置,但需要保證千斤頂6的加壓方向與基樁16的頂面相垂直,以保證檢測準確。因此,結合斜樁的傾斜角度施工斜向牛腿15可完成反力架的架設,從而應對任意角度的基樁16(斜樁)的承載力檢測。
上述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時:筏板17也可以為圈梁或其他一些用於連接基樁和基樁的連接體。
如圖1所示,在槽鋼1上布置有若干銷孔3,銷孔3沿槽鋼1的高度方向均勻布置,以應對不同加載條件時橫梁5的高度。橫梁5的高度可通過電動葫蘆2來進行調整。
雖然以上實施例已經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構思和實施例做了詳細說明,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沒有脫離權利要求限定範圍的前提條件下,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進和變換,如槽鋼1的型號、具體截面形狀;底座12、橫梁5與筏板17的錨固方式等,故在此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