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10:44:06 2
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涉及一種水稻的種植方法,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育苗營養土的配製;種子處理及播種量確定;播種;芽期管理;立針期;離乳期;幼苗期;成苗期;整地;插秧;淺水促孽期;控孽期;孕穗期;開花期;灌漿期;乳熟期;成熟期。本發明的水稻栽培技術使短季變長季,水稻栽培生育期120天,通過保護地設施的保溫作用達到150天以上,長季變雙季,水稻栽培生育期150天以上地區,採用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達到春提前栽培春稻,秋延後栽培秋稻,實現一年兩熟栽培,獲得水稻高產再高產;可以杜絕或減少農業自然災害;同時具有抗禦低溫,促進分櫱;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保貯夜溫,增加有效積溫,抗禦低溫冷害,實現連年豐年。
【專利說明】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的種植方法,特別涉及一種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
【背景技術】
[0002]水稻原產亞洲熱帶,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結稻粒去殼後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杆也有很多用處。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的減少,土地鹽鹼化,使的糧食必然危機出現。特別是中國用全球7%的土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但代價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資源。生產費用高於歐美國家二至三倍。我國糧食單產幾乎沒有顯著增長,但,每畝化肥施用量卻增長了近40~50%,每公斤化肥生產的糧食不足17~19公斤,這一生產效率正在以每年I公斤的速度下降。化肥增長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降低到8~10%左右。
[0003]專家推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大約85~90億,增長30%,而人類的耕地資源也會不斷的減少。天文學家根據太陽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衰退跡象:太陽黑子減少,太陽風減弱,光譜失常。正在推測地球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寒冷期,實際上某些高緯度地區譬如英國幾年來已遭遇了極其嚴寒的冬季。天體活動周期對農業影響極大。如1645~1715年,稱之為「蒙德極小期」。這一區間太陽黑子幾乎絕跡,太陽風衰減,光譜失常,而這段時間冰川侵襲歐洲山谷、農田欠收、饑荒肆虐,成千上萬人餓。中國那一時段正處於清末,旱災竟持續了七十年之久。由此可見,寒冷的天氣給農業帶來的負面作用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問題。寒冷地區水稻栽培,最大的自然災害是低溫冷害。以早春低溫冷害常見,造成水稻延遲性生長,導致水稻不能正常成熟。低溫冷害的年份裡,往往同時發生水稻開花季節的障礙性冷害。所以水稻的品種生育期和栽培的積溫有密切關係,這是常規水稻栽培必須遵循的規律。全世界人口增長,糧食危機不可避免。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尋找增產糧食的新途徑。寒冷地區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是實現水稻再高產,穩產的新途徑。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在可以使水稻的抗禦低溫冷害,促進有效分櫱,減少生長周期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
[0005]寒冷地區是指自然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常年有效積溫4500°C以下,無霜期150天以下,一月份最低氣溫氣溫在~10°C以下;二是指農作物一年一熟栽培區,水稻安全生育期130~140天。生長期間日照1200~1600小時,降水400~800毫米。水稻栽培過程中,易受低溫冷害的地區。
[0006]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育苗
a、育苗營養土的配製:選用豬圈糞底下I~1.5米深的黑土,篩除雜質備用,用I重量份的EM菌液對300~600重量份的黑土和80~150重量份的雞糞進行發酵,發酵10~50天;
b、種子處理及播種量確定:將種子置於陽光下晾曬,使水分達到15%以下,並風選種子,篩除雜質,再將種子用EM菌液300~500倍浸種,浸泡5~7天,然後淋幹水分、備用;C、播種:將配製好的育苗營養土置於育苗床上,根據秧本田確定育苗比例後,在育苗床上建築棚室;
d、芽期管理:播種後I~7天是發芽期,保持苗床土水分不低於80%,棚溫為25~35攝氏度;
e、立針期:播種後8~14天是立針期,灌一次深水後放幹,育苗床土呈泥狀,棚內溫度20 ~30? ;
f、離乳期:播種後15~21天是離乳期,溫度控制在15~28°C,育苗棚內灌水,床面建立水層I寸;
g、幼苗期:播種後22~28天是幼苗期,苗床保持I~2寸水層,溫度控制在15~25°C開始揭開棚膜通風,由小到大,白天通風,夜間保溫;
h、成苗期:播種後29~35天是成苗期,溫度15~28°C,床面水控幹,小拱棚揭膜;插播前3天苗床水放幹;
(二)整地:首先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施肥,將有機肥在要耕作的土地上均勻的散開;其次在插秧前10~15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泡田催草,再次在插秧前2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耙地;耙地後在秧本田上建大棚,跨度8~10米,棚高2~3米;
(二)插秩:在插秩如2天,將秩苗噴施EM殺蟲劑,秩苗代藥移植,秩苗每穴2~4株,密度30 cm X 10 cm ;插秧後,淺水灌溉;
(四)田間管理:
a、淺水促孽期:灌水深度為秧苗高度的1/5,對秧苗噴施EM菌殺蟲劑2次;
b、控孽期:秧苗為綠色苗時灌水深度為10~12釐米,秧苗為黑綠色苗時排水曬田5~7天;
C、孕穗期:水稻開花孕穗期氣溫低於17°C時,保持水層15cm以上;
d、開花期:要保持水稻的氣溫不能低於17°C,保持水層10cm ;
e、灌漿期:保持水層在5~7cm間,貪青田塊,曬田5~7天;
f、乳熟期:田間水層自然落幹;
g、成熟期:使用機械或人工進行收割。
[0007](五)施肥除草:將收割後的秧本田施入EM生物有機肥,1000~4000公斤,培育稻田。[000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棚室在早春覆蓋小拱棚、秋天覆蓋小拱棚、常年覆蓋塑料大棚。
[000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各步驟均在棚室內完成。
[0010]中國的真實情況是勞動生產率停滯不前,資源消耗透支接近極限。而實施寒冷地區水稻保護設施地栽培:「一季早熟高產,提高精米產量;」實現優質稻米8月新米上市,滿足市場需求,增加經濟效益。寒冷地區水稻保護設施地栽培試驗表明,比露地增產50%以上,最高可增產150%。在寒冷地區實施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其糧食增產量和經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0011]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使短季變長季,水稻栽培生育期120天,通過保護地設施的保溫作用達到150天以上,可以栽培晚熟高產品種,達到水稻高產的目的;長季變雙季,水稻栽培生育期150天以上地區,採用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達到春提前栽培春稻,秋延後栽培秋稻,實現一年兩熟栽培,獲得水稻高產再高產;解決資源約束;解決勞動生產率不斷下降的需要;充分利用工業化科技成果,可以杜絕或減少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同時本發明抗禦低溫,促進有效分櫱;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保貯夜溫,增加有效積溫,有效的抗禦低溫冷害,實現連年豐年,對於糧食增產的意義更大。且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不破壞農田地形地貌,置入農田固定基礎;安裝快捷穩定,拆除迅速輕便,工程造價低,適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實施例1
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育苗
a、育苗營養土的配製:選用豬圈糞底下I~1.5米深的黑土,篩除雜質備用,用I重量份的EM菌液對300~600重量份的黑土和80~150重量份的雞糞進行發酵,發酵10~50天;
b、種子處理:將種子置於陽光下晾曬,使水份達到15%以下,並風選種子,篩除雜質,再將種子用EM菌液300~500倍浸種,浸泡5~7天,然後淋幹水份、備用;
C、播種:將配製好的育苗營養土置於育苗床上,根據秧本田確定育苗比例後,在育苗床上建築棚室;
d、芽期管理:播種後I~7天是發芽期,保持苗床土水分不低於80%,棚溫為25~35°C,利於水稻種子發芽;
e、立針期:播種後8~14天是立針期,灌一次深水後放幹,育苗床土呈泥狀,棚內溫度20 ~30? ;
f、離乳期:播種後15~21天是離乳期,溫度控制在15~28°C,育苗棚內灌水,床面建立水層I寸;
g、幼苗期:播種後22~28天是幼苗期,苗床保持I~2寸水層,溫度控制在15~25°C開始揭開棚膜通風,由小到大,白天通風,夜間保溫;
h、成苗期:播種後29~35天是成苗期,溫度15~28°C,床面水控幹,小拱棚揭膜;插播前3天苗床水放幹;
(二)整地:首先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施肥,將有機肥在要耕作的土地上均勻的散開;其次在插秧前10~15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泡田催草,再次在插秧前2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耙地;耙地後在秧本田上建大棚,跨度8~10米,棚高2~3米;
(二)插秩:在插秩如2天,將秩苗噴施EM殺蟲劑,秩苗代藥移植,秩苗每穴2~4株,密度30 cm X 10 cm ;插秧後,淺水灌溉;
(四)田間管理:田間灌水分為多個階段:
a、淺水促孽期:灌水深度為秧苗高度的1/5,對秧苗噴施EM菌殺蟲劑2次;b、控孽期:秧苗為綠色苗時灌水深度為10~12釐米,秧苗為黑綠色苗時排水曬田5~7天;
C、孕穗期:水稻開花孕穗期氣溫低於17°C時,保持水層15cm以上;
d、開花期:要保持水稻的氣溫不能低於17°C,保持水層10cm ;
e、灌漿期:保持水層在5~7cm間,貪青田塊,曬田5~7天;
f、乳熟期:田間水層自然落幹;
g、成熟期:使用機械或人工進行收割;
(五)施肥除草:將收割後的秧本田施入EM生物有機肥,1000~4000公斤,培育稻田。
[0013]實施例2
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所述的保護地是指水稻插秧後或插秧前,早春覆蓋小拱棚和秋天覆蓋小拱棚;常年覆蓋塑料大棚;永久性連棟大棚;直播田播後地面覆蓋無紡布;直播田播後地面地膜覆蓋;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保護地設施,進行水稻栽培。
[0014]育苗設施,塑料大棚、小拱棚均可。以塑料大棚育苗最佳,其建設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不破壞農田地形地貌,二是不置入農田固定基礎;三是,安裝快捷穩定,拆除迅速輕便。四是工程造價低,適用。水稻保護地栽培設施建設,連棟大棚建築施工方案。連棟大棚建設規格是,根據水田地塊而定。一般跨度8~10米。棚高2~3米。棚長50~70米,適宜水稻高產栽培,全年覆蓋棚膜。
[0015]一、水稻育苗方法:
1、水稻有機育苗的基礎是育苗營養土配製:
①最好是農民各戶養豬的豬圈糞底下I~1.5米深的土。篩除雜質,即可使用。
[0016]②配製營養土,用EM液發酵的雞糞1份,加入5份黑土,發酵2個月使用;在發酵過程中,有害物質被降解,黑土中的草籽發芽,因此育苗不用施除草劑。
[0017]2、種子處理及播種量確定,首先將種子曬乾,然後用EM液1:300倍(重量倍數)液浸種5~7天,即可播種(不用催芽)。播種量確定,稻種每斤20000粒,出芽率80%計算,秧本田比例按1:100計算,m2播種量是I斤。1:150計算m2播種量1.5斤。播種密度檢測方法,用手指肚按下,按I粒,播種量為0.5斤/ Hf ;按2粒播種量為I斤/ Hf ;按3粒播種量為1.5斤/ m2。每平方米成苗10000株,(每平方釐米I株)。本田插秧每穴插秧3~4株,I平方米秧苗,可插秧100 m2。
[0018]3、有機水稻育苗不施化學肥料,不打除草劑,不調酸。主要技術是按水稻生理特性進行管理,具體如下:
(1)幹管:溫度20~35°C。播種後I~7天是發芽期,保持床土水分80%。提高棚溫25~35攝氏度,利於水稻種子發芽。如果芽期低溫床土過幹,易發生芽期立枯病,稻芽生白色菌毛,曲芽,爛芽;
(2)溼管:溫度20~30°C。播種後8~14天是立針期,保持床土水分床土泥狀。棚溫20~30攝氏度,利於水稻苗紮根。如果低溫床土過幹,易發生立針期枯病,稻苗根節變褐色腐爛。
[0019](3)水管;溫度15~28°C。播種後15~21天是離乳期,保持床面水層I寸。提高棚溫15~28攝氏度,利於水稻苗生長。離乳期嚴禁高溫、大水、追肥。離乳期是立枯病多發期,灌水防病。[0020](4)風管:溫度17~28°C。播種後22~28天,保持I~2寸水層。棚溫25攝氏度以下。通風煉苗。(注意!低溫床土過幹,立枯病嚴重。大棚晝夜通風,以水護苗。氮肥過高易發生青枯病。)
(5)揭膜:溫度15~28°C。播種後29~35天是成苗期,保持床土泥狀。大棚育苗,大通風,小拱棚揭去塑料膜。提高秧苗質量。根多、苗黃。使秧苗處在饑渴狀,黃苗下地,青苗返秧。插播前3天苗床水放幹。
[0021]二、整地:首先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施肥,將有機肥在要耕作的土地上均勻的散開;其次在插秧前10~15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泡田催草,再次在插秧前2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耙地;耙地後在秧本田上建大棚,跨度8~10米,棚高2~3米;
二、插秩:在插秩如2天,將秩苗噴施EM殺蟲劑,秩苗代藥移植,秩苗每穴2~4株,密度30 cm X 10 cm ;插秧後,淺水灌溉,
四、田間管理:田間灌水分為多個階段:
a、淺水促孽期:灌水深度為秧苗高度的1/5,對秧苗噴施EM菌殺蟲劑2次;
b、控孽期:秧苗為綠色苗時灌水深度為10~12釐米,秧苗為黑綠色苗時排水曬田5~7天;
C、孕穗期:水稻開花孕穗期氣溫低於17°C時,保持水層15cm以上;
d、開花期:要保持水稻的氣溫不能低於17°C,保持水層10cm ;
e、灌漿期:保持水層在5~7 cm間,貪青田塊,曬田5~7天;
f、乳熟期:田間水層自然落幹;
g、成熟期:使用機械或人工進行收割。
[0022]五、施肥除草:將收割後的秧本田施入EM生物有機肥,1000~4000公斤,培育稻田。EM生物有機肥,是由家禽糞便發本酵製得。目前,畜(牛、羊、馬、豬)禽糞便也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必須經過微生物菌發酵(EM菌液與農家肥的重量比為1:200~600),才能使用。畜禽糞便採用EM菌發酵後每畝稻田施入微生物有機肥料4000公斤。施用時間是割完水稻後,將(EM)微生物有機肥施人稻田內散開。由於EM菌有打破休眠功能,稻田草籽發芽或出苗,進入冬天,草、芽被凍死,起到除草劑作用。
[0023]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在施足微生物有機基肥條件下,一般不追肥。如插秧後發現缺肥,可以追施EM菌發酵雞糞,畝施人量200— 300公斤,最多不超過500公斤。
[0024]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防治草害有兩種方法。
[0025]一是EM菌發酵有機肥,利用棚室高溫,秋收後,施人稻田,EM菌打破草籽休眠期,發芽或出苗,在冬天凍死。第二年春天再發芽或出的雜草,在稻田整地時一次性滅草。
[0026]二是在EM有機肥除草的基礎上,實行大壟寬行插秧,採用機械除草,配合人工除草。
[0027]北方寒冷地區,水稻栽培病蟲害發生相對南方較少,危害較大的是稻痕病,育苗期立枯病,一般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進行防治。
[0028]實施例3
本發明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用表格分別表示育苗及栽培時間、過程、及操作條
件:一、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育苗技術操作方法:
育苗設施:塑料大棚、小拱棚均可,以塑料大棚育苗最佳。
【權利要求】
1.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其特徵在於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育苗: a、育苗營養土的配製:選用豬圈糞底下I~1.5米深的黑土,篩除雜質備用,用I重量份的EM菌液對300~600重量份的黑土和80~150重量份的雞糞進行發酵,發酵10~50天; b、種子處理及播種量確定:將種子置於陽光下晾曬,使水份達到15%以下,並風選種子,篩除雜質,再將種子用EM菌液300~500倍浸種,浸泡5~7天,然後淋幹水份、備用; C、播種:將配製好的育苗營養土置於育苗床上,根據秧本田確定育苗比例後,在育苗床上建築棚室; d、芽期管理:播種後I~7天是發芽期,保持苗床土水分不低於80%,棚溫為25~35°C; e、立針期:播種後8~14天是立針期,灌一次深水後放幹,育苗床土呈泥狀,棚內溫度20 ~30? ; f、離乳期:播種後15~21天是離乳期,溫度控制在15~28°C,育苗棚內灌水,床面建立水層I寸; g、幼苗期:播種後22~28天是幼苗期,苗床保持I~2寸水層,溫度控制在15~25°C開始揭開棚膜通風,由小到大,白天通風,夜間保溫; h、成苗期:播種後29~35天是成苗期,溫度15-28°C,床面水控幹,小拱棚揭膜;插播前3天苗床水放幹; (二)整地:首先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施肥,將有機肥在要耕作的土地上均勻的散開;其次在插秧前10~15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泡田催草,再次在插秧前2天時對要耕作的土地進行耙地;耙地後在秧本田上建大棚,跨度8~10米,棚高2~3米; (二)插秩:在插秩如2天,將秩苗噴施EM殺蟲劑,秩苗代藥移植,秩苗每穴2~4株,密度30 cm X 10 cm ;插秧後,淺水灌溉; (四)田間管理: a、淺水促孽期:灌水深度為秧苗高度的1/5,對秧苗噴施EM菌殺蟲劑2次; b、控孽期:秧苗為綠色苗時灌水深度為10~12釐米,秧苗為黑綠色苗時排水曬田5—7天; C、孕穗期:水稻開花孕穗期氣溫低於17°C時,保持水層15cm以上; d、開花期:要保持水稻的氣溫不能低於17°C,保持水層10cm ; e、灌漿期:保持水層在5~7cm間,貪青田塊,曬田5~7天; f、乳熟期:田間水層自然落幹; g、成熟期:使用機械或人工進行收割; (五)施肥除草:將收割後的秧本田施入EM生物有機肥,1000~4000公斤,培育稻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棚室在早春覆蓋小拱棚、秋天覆蓋小拱棚、常年覆蓋塑料大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保護地設施栽培技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各步驟均在棚室內完成。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3461049SQ201310477941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4日
【發明者】吳海濤 申請人:吳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