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腎健脾止瀉散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14:54:51 7
專利名稱:溫腎健脾止瀉散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內服散劑。
背景技術:
慢性腸炎亦稱「久瀉」、久病體虛,腎陽虧虛,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水反為溼,谷反為滯,久之則成「五更瀉」 「雞鳴瀉」等等,現有中西療法和藥物治療此症不佳,病情纏綿難愈。
發明內容
取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炒白朮、炒故紙、炒澤瀉、炒吳茱萸、炒白芍、廣木香、灸
甘草、白扁豆、五味子、菟絲子、肉豆蔻、訶子肉、金櫻子、砂仁、黃芪、茯苓、蓮房炭,上述藥材經精選乾燥粉碎過篩滅菌後備用,其中黨參味甘性平,炒白朮甘苦性溫,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為健脾、益氣、滲溼、止瀉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溫,消肉食,止瀉與健脾化溼之白扁豆同用,對急慢性洩瀉均佳,澤瀉味甘性寒,滲溼利水,炒用去其寒涼之性,存其利水滲溼之用與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補火生土之炒故紙同用,治療慢性洩瀉,有開有合,即有止瀉之功,又無礙中之弊,肉豆蔻味辛性溫,訶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藥均能固腸止瀉與健脾藥同用,而治療脾胃虛寒之久瀉,白芍苦酸微寒,炒用減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緩急止痛,止瀉之效;五味子性溫止潤,補中寓澀,益氣固脫,澀腸止瀉;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灸則溫中,能益氣健脾,金櫻子,炒故紙均能補腎固澀,健脾益腸,茯苓健脾滲溼,全方共奏溫腎陽,健脾運,固腸道,止慢性洩瀉之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取焦神曲15g、焦麥芽15g、焦山楂20g、炒白朮30g、炒故紙20g、炒澤瀉20g、炒吳茱萸10g、炒白芍20g、廣木香10g、砂仁灸甘草10g、白扁豆15g、黨參15g、五味子15g、肉豆蔻10g、訶子肉10g、黃芪30g、金櫻子15g,上述二十味中藥材經精選,乾燥粉碎過100目,篩滅菌後,對於符合該藥診治範圍者每服散劑5g,每日三次,飯後半小時溫開水送服,每二十天為一療程。本發明「溫腎健脾止瀉散」溫腎健脾,固腸止瀉。對於腎陽虛弱,命門火微,脾失溫煦,健運無權,以致胃之關門不固,大腸傳導失司, 而經久不愈者,特別對於各類稀便、濃樣便、柏油便、泡沫便、果凍便使用「溫腎健脾止瀉散」 見效快,不復發。如患者劉某,男,48歲患慢性腹瀉三年,經多家醫院診治療效不佳,反覆纏綿不愈,來我處經查為脾腎虛寒型。慢性腸炎經服溫腎健脾止瀉散一療程後而愈,又鞏固治療半療程,半年後隨訪未復發。患者孫某,女,50歲,患慢性腸炎五年之久,其中經中西治療好好壞壞,每遇勞頓或飲食不節便復發,前來我處診治,經查體「面色無華,形寒肢冷,脈沉遲,語氣低微」自訴患有胃下垂和慢性腸炎。令其服用補中益氣丸合溫腎健脾止瀉散,經服一療程後症狀大有好轉,面色轉紅潤,食慾大增,只是每晨起仍要大便。又繼服二療程而愈, 一年後隨訪未復發。患者侯某,男,45歲,患慢性腸炎二年餘,曾服各種中西藥療效不顯,經人介紹服用「溫腎健脾散」 二療程後而愈t
權利要求
1.溫腎健脾止瀉散是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內服散劑。其特徵在於組方配伍重量比為焦神曲15g、焦麥芽15g、焦山楂20g、炒白朮30g、炒故紙20g、炒澤瀉20g、炒吳茱萸10g、 炒白芍20g、廣木香10g、砂仁灸甘草10g、白扁豆15g、黨參15g、五味子15g、肉豆蔻10g、訶子肉10g、黃芪30g、金櫻子15g。
全文摘要
本發明「溫腎健脾止瀉散」溫腎健脾,固腸止瀉。對於腎陽虛弱,命門火微,脾失溫煦,健運無權,以致胃之關門不固,大腸傳導失司,而經久不愈者,特別對於各類稀便、濃樣便、柏油便、泡沫便、果凍便使用「溫腎健脾止瀉散」見效快,不復發。
文檔編號A61K36/9064GK102389555SQ20111036709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劉文章 申請人: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