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矯正帶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03:33:46 1
專利名稱:脊椎矯正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人體脊椎矯形裝置,特別是一種脊椎矯正帶。
人在社會生存中需要從事各種形式的勞動,使人體承受負荷,而人體的脊椎是支撐人體的大梁,所以人的脊椎都會因負荷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勞損與病變,如頸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駝背等,特別是兒童在發育身體時期,由於書寫姿勢不正確及運動損傷,都很容易造成脊椎損傷而引發其它病變。目前,對於脊椎病變還沒有一種治療手段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因此預防結合治療則成為解決脊椎病變的重要途徑,現在市場上防治脊椎病變的矯形產品寥寥無幾,從現有產品中看,實際效果及產品設計分析均很難認可其矯正脊椎的目的,其中最大的缺陷即在人體脊椎的正後方缺少一根或二根強有力的與脊椎平行的受力帶,使脊椎直接受到矯正力的作用,現有產品常只能使人的雙肩受力後拉,對脊椎則不起作用,長期使用對脊椎達不到矯形目的還會造成新的人體變形(雙肩後傾)。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脊椎矯正帶,它能克服現有產品的缺點,使脊椎真正受到矯形力的作用從而收到防治脊椎變形的良好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脊椎矯正帶,包括腰帶,其特徵在於在腰帶的後部正中位置設置與腰帶垂直的主受力帶,該帶一端與腰帶垂直連接,另一端裝有一調整環,在主受力帶的兩側分別各設置一相互對稱的輔助受力帶,輔助受力帶長於主受力帶,該帶一端與腰帶間呈向外的小於90°的銳角連接,另一端連接與主受力帶相連接的調整環;在主受力帶與輔助受力帶的帶體間均裝有可調整帶長的鎖卡,且主、輔受力帶的帶體間可設有一段強彈力帶段。
所說矯正帶的輔助受力帶與腰帶連接點的選設以距主受力帶連接點為4公分處為宜。
所說主受力帶設置1-3條為宜。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使用者首先束上腰帶,並同時將二輔助受力帶由二臂穿上,再進一步調整腰帶、二輔助受力帶及主受力帶上的調整鎖卡,使使用者感到脊椎被後拉,從而達到強制挺胸抬頭的目的,減輕了對五臟的壓力,並可逐步養成良好的立姿及坐姿,使用中注意調整適中受力帶的受力大小。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與優越性在於1、設置平行於脊椎的主受力帶,這是根據人體脊椎結構而選定的具有唯一的正確受力方向的科學設計;2、主受力與輔助受力帶使脊椎受力合理,可有效防治脊椎變形及由脊椎病引起的各種疾病;3、結構簡單,便於製作及推廣使用。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技術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脊椎矯正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脊椎矯正帶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2-a為人體正面示意,圖2-b為人體背面示意圖)。
其中1為主受力帶,2為輔助受力帶,3為腰帶,4為調整環,5為可調整帶長的鎖卡,6為強彈力帶段。
實施例一種脊椎矯正帶(見
圖1、2),包括腰帶3,其特徵在於在腰帶3的後部正中位置設置一條與腰帶垂直的主受力帶1,該帶一端與腰帶垂直連接,另一端裝有一調整環4,在主受力帶1的兩側分別各設置一相互對稱的輔助受力帶2,輔助受力帶長於主受力帶,該帶一端與腰帶間呈向外的小於90°的銳角連接,另一端連接與主受力帶1相連接的調整環4;在主受力帶與輔助受力帶的帶體間均裝有可調整帶長的鎖卡5,且主、輔受力帶的帶體間可設有一段強彈力帶段6。
本矯正帶應採用較高強度的織物做受力帶,腰帶可用鬆緊布,亦可用皮革原料,調整環與鎖卡用金屬或塑料材料均可,主、輔受力帶上的強彈力帶段採用高強度、高彈性(牛筋等)織物製作。
權利要求1.一種脊椎矯正帶,包括腰帶,其特徵在於在腰帶的後部正中位置設置與腰帶垂直的主受力帶,該帶一端與腰帶垂直連接,另一端裝有一調整環,在主受力帶的兩側分別各設置一相互對稱的輔助受力帶,輔助受力帶長於主受力帶,該帶一端與腰帶間呈向外的小於90°的銳角連接,另一端連接與主受力帶相連接的調整環;在主受力帶與輔助受力帶的帶體間均裝有可調整帶長的鎖卡,且主、輔受力帶的帶體間可設有一段強彈力帶段。
2.由權利要求1所說的脊椎矯正帶,其特徵在於所說矯正帶的輔助受力帶與腰帶連接點的選設以距主受力帶連接點為4公分處為宜。
3.由權利要求1所說的脊椎矯正帶,其特徵在於所說主受力帶設置1-3條為宜。
專利摘要一種脊椎矯正帶,包括腰帶,其特徵在於在腰帶的後部正中位置設置與腰帶垂直的主受力帶,該帶一端與腰帶垂直連接,另一端裝有一調整環,在主受力帶的兩側分別各設置一相互對稱的輔助受力帶,輔助受力帶長於主受力帶,該帶一端與腰帶間呈向外的小於90°的銳角連接,另一端連接與主受力帶相連接的調整環;在主受力帶與輔助受力帶的帶體間均裝有可調整帶長的鎖卡,且主、輔受力帶的帶體間可設有一段強彈力帶段。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與優越性在於:1.主受力帶平行於脊椎,設計科學;2.主、輔受力帶使脊椎受力合理,可有效防治脊椎變形;3.結構簡單,便於製作及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A61F5/01GK2295467SQ97215168
公開日1998年10月28日 申請日期1997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1997年4月29日
發明者許利軍 申請人:許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