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1-05 19:02:17
專利名稱: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 新型涉及鑄焊機熔鉛爐。
背景技術:
目前,鉛酸蓄電池的製作大致包括有極群組整理、模具組裝、熔鉛、鑄焊、冷卻及裝盒等步驟,其生產設備也大都採用了半自動或全自動的鑄焊機。申請人在此之前申請了名為「電腦全自動鑄焊機」的專利,其結構包括有下模、中模、上模、熔鉛爐和電氣控制箱,其中熔鉛爐的主要作用是加熱鉛料使其熔化為鉛液作為鑄焊介質;但鉛液接觸到空氣後易被氧化,因此操作工人經常要拿勺子將鉛液表面被氧化的一層菌出熔鉛爐,避免氧化物影響電池焊接質量,其缺點在於1、操作工人將手伸入熔鉛爐中菌出氧化物後還需伸出手將氧化物倒入備置在鑄焊機旁的廢料箱中,動作幅度大,影響工作效率;2、在清理氧化物的同時也將部分未被氧化的鉛液菌出,導致熔鉛爐中鉛液消耗加大,原料浪費嚴重,生產成本增加。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方便操作工人的清理工作,並減少鉛液的非正常消耗,提高原料利用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包括設在鑄焊機底部的熔鉛爐,其特徵在於熔鉛爐內設有擋板機構將熔鉛爐爐腔縱向分隔為工作腔與集渣腔,所述工作腔與集渣腔底部相通。進一步的,所述擋板機構包括架設在熔鉛爐上端的連杆以及安裝在連杆上的擋板,所述擋板下端延伸至熔鉛爐爐腔底部,擋板側邊緊貼熔鉛爐側壁,擋板底邊不與熔鉛爐底壁接觸。進一步的,所述擋板上端設有用於掛接連杆的L形掛鈎。進一步的,所述擋板上開有若干條溝槽。防止熱脹冷縮引起擋板變形。進一步的,所述溝槽寬度為2mm-4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操作工人從工作腔中將帶有氧化物的一部分鉛液菌入集渣腔,因兩腔只間隔一塊擋板,操作方便、動作幅度小、消耗勞動力小,工作效率高;由於氧化物會浮在鉛液表面,因此該部分鉛液菌入集渣腔後,當工作腔中的鉛液經鑄焊消耗後,集渣腔內的鉛液會從集渣腔底部重新流入工作腔再次利用,不會造成鉛液的非正常消耗,提高原料利用率。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擋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熔鉛爐的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
圖1,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包括設在鑄焊機底部的熔鉛爐1,熔鉛爐1內設有擋板機構2將熔鉛爐1爐腔縱向分隔為工作腔11與集渣腔10,所述工作腔11與集渣腔10底部相通。參照圖2,擋板機構2包括架設在熔鉛爐1上端的連杆 21以及安裝在連杆21上的擋板22,所述擋板22下端延伸至熔鉛爐1爐腔底部,擋板22側邊緊貼熔鉛爐1側壁,擋板22底邊不與熔鉛爐1底壁接觸;擋板22上端設有用於掛接連杆 21的L形掛鈎222,擋板22可選用耐熱鋼片製成,在耐熱鋼片的一端直接彎制出L形掛鈎 222 ;擋板22上開有五條寬度為2mm-4mm的溝槽221,防止熱脹冷縮引起擋板22變形。參照圖3,當工作腔11中的鉛液表面出現氧化物時,操作人員將表面一層含有氧化物的鉛液菌入集渣腔10中,氧化物漂浮在鉛液表面,未被氧化的鉛液則與集渣腔10中原有的鉛液混合;當工作腔11中的鉛液經鑄焊消耗後,集渣腔10內的鉛液會從集渣腔10底部重新流入工作腔11再次利用,不會造成鉛液的非正常消耗。當鑄焊作業完成後,集渣腔 10上部堆積的氧化物殘渣集中進行處理,清理方便,不影響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包括設在鑄焊機底部的熔鉛爐(1),其特徵在於熔鉛爐(1)內設有擋板機構(2)將熔鉛爐(1)爐腔縱向分隔為工作腔(11)與集渣腔(10),所述工作腔(11)與集渣腔(10)底部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擋板機構(2) 包括架設在熔鉛爐(1)上端的連杆(21)以及安裝在連杆(21)上的擋板(22),所述擋板 (22)下端延伸至熔鉛爐(1)爐腔底部,擋板(22)側邊緊貼熔鉛爐(1)側壁,擋板(22)底邊不與熔鉛爐(1)底壁接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擋板(22)上端設有用於掛接連杆(21)的L形掛鈎(222)。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擋板 (22)上開有若干條溝槽(221)。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溝槽(221) 寬度為2mm-4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鑄焊機熔鉛爐改進結構,包括設在鑄焊機底部的熔鉛爐,熔鉛爐內設有擋板機構將熔鉛爐爐腔縱向分隔為工作腔與集渣腔,所述工作腔與集渣腔底部相通。鉛氧化物清理方便,減少鉛液的非正常消耗,提高原料利用率。
文檔編號F27B14/08GK201983617SQ20112010253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8日
發明者陳義忠 申請人:浙江海悅自動化機械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