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八才子趙時春簡介 趙時春人物結局
2023-12-06 19:46:21 1
趙時春是平涼名人,字景仁,號浚谷,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在朝為官。明武宗正德四年趙時春在平涼出生,此後通過讀書科舉,進入仕途,為官十載,三起三落,仕途坎坷。
趙時春自幼聰慧,小的時候和小孩子們一起玩耍,用旗幟排列,調動起來像是自有兵法。十四歲的時候,便在鄉裡中舉,四年之後的嘉靖五年,入京參加考試,中會試第一名狀元,也不過才十八歲。十八歲的狀元郎,放哪兒都是稀奇的。
進士及第,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後來因為張璁上奏請求改革官制,於是選為戶部主事,不久又改兵部主事。嘉靖九年的時候,上奏彈劾都御史汪鋐繼、副都御史徐贊、訓導範仲斌、指揮張楫、御史楊東、禮部尚書李時等人違背風紀,欺君罔上,傷風敗政。
嘉靖帝認為他是胡亂說的,讓他說出對應的良策,趙時春害怕因此受到牽連,所以沒有回答。等到嘉靖帝嘲笑他之後,這才說:「當今之務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最大者,曰崇治本。曰信號令。無信一人之言,必參諸公論。其最急者,曰惜人才。」
趙時春認為,君王獎罰要分明,不能違背法治本心。只要獎罰公正了,那麼天下自然也就好治理了。第二就是不能聽信一家之言,需要多聽取大臣的意見,認為好的聽從,不好的則遠離棄之。再來就是必須要鼓勵廉恥,遵循禮制。對待大臣要有禮有節,以禮相待,注重大節而忽略小過。面對臺諫者,好的意見要聽從,不好的也要寬容相待。如果因為一次失誤,就對臺諫大加責罰,那麼日後敢於直言上諫的人就會減少,那麼就沒有人敢於指出當前的錯誤,皇帝也就不能對此加以改正,以維護國家的持續發展。
最重要和最急切的,就是對人才的愛惜和擇取。趙時春認為,如今人才稀缺,所以在問罪諸位大臣的時候。有才能的人不能隨意棄之不用,若是他犯的過錯尚可以原諒,不妨在重用於他,治理天下。
如今邊防廢弛,更是要鞏固邊疆防禦力量,嚴肅軍紀律,整頓軍營。在大戰之時,有臨陣退縮之人,副將可以斬士兵,大將可以斬副將,總制官可以斬大將。用這種鐵血手段震懾,將士自然會奮勇殺敵。
然後他就提到了觸怒嘉靖帝的根本,佛道之事。趙時春請求復古禮,「冠婚、喪祭之禮,絕醮祭、禱祀之術。凡佛老之徒有假引符籙、依託經懺、幻化黃白、飛升遐景以冒寵祿者,即賜遣斥,則正道修明而民志定。」
嘉靖帝是明朝有名的玄學皇帝,對長生之術,神仙丹藥有著很大的寄託。不僅本人沉醉玄學之中,追求長生。在嘉靖一朝還有青詞宰相的說法,也就是青詞寫的好的,被嘉靖帝重用。
嘉靖帝對長生之術如此痴迷,自然反感趙時春所言。所以看了這些條款之後,當即大怒,將趙時春下獄,最後貶為庶民。等到很久之後,東宮太子的時之後,趙時春才被重新啟用,選東宮官屬,起翰林編修兼司經局校書。後來嘉靖帝生病,趙時春與唐順之等人一同上書請求百官到東宮御殿正旦朝賀,又觸怒嘉靖帝,被貶為庶民。
京師後來受到賊寇侵擾,朝議之時有人提出趙時春懂得兵事,所以又被起用為兵部主事,贊理京營務,統民兵訓練。後來因為觸怒大將軍仇鸞而被其誣陷,又再次獲罪,遷山東僉事,進副使。
嘉靖三十二年,擢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趙時春平時有傲氣,加之騎射功夫了得,又知兵法。所以在山西遇到賊寇的時候,不僅不害怕,還想要將賊寇抓捕殆盡。最後因為輕敵,中了賊寇的伏兵之計,吃了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因為此事,趙時春被解官聽調,不久之後去世。至於具體時間,如何去世的,一直是個迷。又說病死的,也有人說是被殺手殺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