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個晚上初三學生記敘文
2023-12-06 18:50:21 1
電影放映完畢,我隨著人流走出了影院。那場電影是為了紀念辛亥百年的《辛亥革命》。
我已出了影院大門,穿過繁華的大街,走上了河堤小道。可我的腦海裡還是浮現著電影裡的一幕幕場景。
尤其是百年前的那一夜,整整一百年前的「雙十日」夜.。就在那晚,隨著「砰「的一聲槍響,一顆子彈射進了一名清軍軍官的胸膛。
正是那顆子彈的響,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砰「的一聲!
這是我用手敲打鐵欄杆發出的清脆的響聲。就像槍聲呼嘯,刺破空氣的阻力,尖尖的彈頭飛馳著,衝向目標。就想百年前的那一晚,槍聲呼嘯。
呼嘯著,清軍抬來「馬克沁」,機槍橫掃,磚瓦飛濺。一個個革命黨人在就這「肆無忌憚」的呼嘯中,一個個倒下,卻又隨著一聲爆炸,「馬克沁」的尖叫停止了。百年前的那一晚,炮聲隆隆。
隆隆響聲中,一枚枚炮彈衝出炮膛,飛出炮臺,射向水面上的清軍軍艦,「隆隆」聲響起又乍停,之後又是寂靜後的巨響……此起彼伏聲中,清軍的軍艦帶著滿身瘡疤,逃跑了。而我們炮臺上的革命軍炮手們,一個個拉開炮膛,「噹啷」一聲,一枚仍帶熱氣的空彈殼被退了出來,掉落在地。百年前的那一晚,煙霧渺渺。
飄渺煙霧裡,令旗揮動;飄渺煙霧裡,熱血飄揚。隨著戰局的進行,清軍留下了一具具屍體,倒在了衝鋒的路上;革命黨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陣地上「十八顆星」仍在飄揚。
我輕輕閉上了眼,想著,望著,仿佛已穿越回了那個夜晚,與他們同在,與他們共同經歷著——那一夜。
我的瞳孔裡反射出的不是城市的紅燈綠酒,而是的百年前的烈火燃燒;我的皮膚感到的不是河風習習,而是百年前的殘風呼嘯;我的鼻子裡迴環的不是宜人花香,而是百年前的火藥瀰漫。
而我聽到的不是汽車鳴笛聲,河水流動聲,取而代之的是槍栓拉動聲,撞針擊發聲,子彈脫殼聲,子彈出膛聲,子彈入體聲……伴隨著一具屍體的倒下,革命軍再次拉動槍栓,子彈殼「噹啷」一聲,落在腳下。
之後是號角聲起,腳步匆忙,十八星旗升上武昌城頭,隨著風聲飄揚。
在此之後的十幾天裡「武昌保衛戰」進行同時,千百裡外,十幾位縴夫光著脊背,拉著縴繩,把一艘小帆船拖入江中。
帆布上寫著——「湖南光復」
之後是陝西,九江,南昌,山西……一艘艘帆船被推下,一個個地區脫離了清政府的統治,轉眼間,革命黨人佔有了大片江山,唐昭儀代表北洋軍坐在了談判桌前。
我們還可以想像宣統帝在隆裕太后的帶領下,把紙金鳳綁縛著的詔書用細線繫著,從天安門城樓上放下,禮部官員跪接詔書,快馬通報全國——清朝滅亡!
那使多少人振臂歡呼,也是多少人付出生命換來的結果。雖然它並未改變中國的實質,可那畢竟是一種精神,一種革命精神,萬千仁人志士為了他們心中的共和在努力,在奮鬥!我們不應該忘記百年前的那一夜。那一夜裡,革命精神使我收穫了一份責任。
一份繼承這種精神,並引導中華民族更加富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