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凝土泵車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5:50:46 2
專利名稱:一種混凝土泵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特別是指一種混凝土泵車。
背景技術:
現有混凝土泵車在低矮、狹窄空間(如隧道)內施工時的工作方式如圖I所示,泵車到達施工點,展開支腿,將臂架3』迴轉至車頭前方進行施工,施工完成後,收攏臂架3』於主支撐上,然後收回支腿駛向下個施工點。由上述方式可知,混凝土泵車在工作前後需要有臂架迴轉的動作,在部分情況下,因空間限制,泵車無法完成上述動作,導致無法正常施工。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混凝土泵車,該混凝土泵車能夠以更優的方式在空間受限場地上進行施工,以降低施工成本。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混凝土泵車,其包括底盤、設於底盤上的轉塔及設於轉塔上的臂架,底盤上設有輔助承載機構,輔助承載機構用於在臂架的重心位於轉塔前方時承受混凝土泵車的部分重量。進一步地,輔助承載機構包括兩個承載輪,兩個承載輪分別與底盤轉動連接,且其轉動中心為承載輪的中心軸線。進一步地,輔助承載機構還包括與底盤相連接的浮動橋,兩個承載輪分別安裝在浮動橋的兩端上。進一步地,浮動橋設置在混凝土泵車的前橋和後橋之間。本實用新型通過輔助承載機構增強了混凝土泵車的承載能力,當作業空間的寬度小於臂架迴轉半徑時,本實用新型先將臂架轉至轉塔正前方,然後再駛入空間內進行作業。該種方式省去了在作業空間內臂架迴轉的動作,使其工作時不受場地的限制。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現有混凝土泵車的工作過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泵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泵車又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泵車工作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實施例一參見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泵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包括底盤I、設置於底盤I上的轉塔2及設於轉塔上的臂架3,轉塔2可以帶動臂架3相對底盤I作迴轉運動。底盤I上設有輔助承載機構,在臂架3的重心位於轉塔2前方時,輔助承載機構能夠承受混凝土泵車的部分重量。 結合現有技術應當理解,混凝土泵車實施例還包括連接在底盤I前部的前橋(圖中未示出)、連接在前橋兩端的前輪5、連接在底盤I後部的後橋(圖中未示出)、連接在後橋兩端的後輪8,前輪5和後輪8用於帶動底盤I前後移動。具體實施時,輔助承載機構可以設置在前輪5和後輪8之間,且靠近前輪5。優選地,輔助承載機構包括兩個承載輪9,兩個承載輪9分別與底盤I轉動連接,且其轉動中心為承載輪9的中心軸線。具體實施時,兩個承載輪9可以連接在一橋式結構的兩端,該橋式結構又與底盤I相連接。本實施例在進入狹小空間內,作業之前,先將臂架3迴轉至轉塔2的正前方,本實施例通過輔助承載機構來分擔前輪5所承受的重量,防止其因超載而損壞。本實施例工作過程為施工時,先將臂架3轉至轉塔2正前方,然後驅動混凝土泵車進入狹小空間內進行施工,施工完成後,混凝土泵車再倒退出狹小空間,退出空間後將臂架3迴轉至轉塔2上。本實用新型通過輔助承載機構增強了前輪的承載強度,使臂架迴轉至轉塔的正前方時,輔助承載機構可以承擔混凝土泵車的部分重量。該種方式省去了臂架在作業空間內的迴轉動作,使其能夠在狹小空間內作業,拓寬了混凝土泵車的使用環境。實施例二 參見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泵車又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之處在於輔助承載機構還包括浮動橋6,其中,浮動橋6與底盤I相連接,兩個承載輪9分別連接在浮動橋6的兩端。浮動橋6能夠相對底盤I上下浮動,不工作時,浮動橋6上移,使承載輪9與地面脫離,此時,承載輪9不受力;工作時,浮動橋6下移,使承載輪9與地面接觸,此時,承載輪9承受混凝土泵車的部分重量。從圖3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還包括前橋4、連接在前橋4兩端的前輪5、後橋7、連接在後橋7兩端的後輪8,其中,前橋4和後橋7分別與底盤I相連接。前輪5和後輪8帶動混凝土泵車前後移動。需要說明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為了浮動橋6能夠上下運動,其可以與混凝土泵車的液壓系統及電控系統相連接,在此,本實用新型對其連接關係不作具體描述。另外,本實用新型對浮動橋6的具體結構不做任何限定,現有浮動橋中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均可。本實施例在狹小空間內的工作過程可以為如圖4所示的情形I)混凝土泵車在進入狹小空間前,展開支腿(圖中未標出),將臂架3轉至轉塔2正前方,即圖4所示a狀態;2)將承載輪輪9驅動到位,然後收起支腿,緩慢行駛到狹小空間內,即圖4所示b狀態;3)到達施工地點,展開支腿及臂架3,開始工作,即圖4所示c狀態和d狀態;4)完成一個施工點後收攏臂架3於正前方,並收攏支腿,駛向下一個施工地點,SP圖4所示e狀態;5)所有施工地點完成後,倒退一段工作距離,駛出狹小空間,將臂架3收攏至轉塔2上。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泵車上增設輔助承載機構來減輕作業時前橋所承受的重量,使其能夠在進入隧道之前能夠將臂架轉至前方,再進入隧道施工。此外,在正常行駛時(非狹窄空間內),本實用新型中的輔助承載機構可以與地面脫離,處於懸浮不受載狀態,可以減少磨損。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混凝土泵車,包括底盤(I)、設於所述底盤(I)上的轉塔(2)、及設於所述轉塔(2)上的臂架(3),其特徵在於,所述底盤(I)上設有輔助承載機構,所述輔助承載機構用於在所述臂架(3)的重心位於所述轉塔(2)前方時承受所述混凝土泵車的部分重量。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泵車,其特徵在於,所述輔助承載機構包括兩個承載輪(9),所述兩個承載輪(9)分別與所述底盤(I)轉動連接,且其轉動中心為所述承載輪(9)的中心軸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泵車,其特徵在於,所述輔助承載機構還包括與所述底盤(I)相連接的浮動橋¢),所述兩個承載輪(9)分別安裝在所述浮動橋¢)的兩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泵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浮動橋(6)設置在所述轉塔(2)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混凝土泵車。該混凝土泵車包括底盤、設於底盤上的轉塔及設於轉塔上的臂架;底盤上設有輔助承載機構,輔助承載機構用於在臂架的重心位於轉塔前方時承受混凝土泵車的部分重量。本實用新型通過輔助承載機構增強了混凝土泵車的承載能力,當作業空間的寬度小於臂架迴轉半徑時,混凝土泵車先將臂架轉至轉塔正前方,然後再駛入空間內進行作業,使得其施工效率更高。
文檔編號B60P3/16GK202573936SQ201220170918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0日
發明者朱紅, 王海兵, 林利明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