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2:55:31 2
專利名稱: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定工具,特別涉及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
背景技術:
目前,民眾親自動手布置家中的DIY風氣日盛,再加上手工具發展己達到具有相當水平的程度,其質量與結構相當成熟穩定,其中不論是產品種類或是結構質量,更榮獲國內外一致肯定,手工具生產業界這幾年來為了使一般消費大眾在使用時更容易上手,於是各種易於操作或附帶人性化功能的手工具亦陸續問市。
利用固定工具如螺固件和套筒的配合,而以扳轉鎖卸的方法,便可簡單快速的將多個對象結合,並在需要拆解的時候亦可以順利分開,因此可知固定工具中,螺固件與套筒屬於相當廣泛應用的物品。一般的螺固件其由杆部以及頭部所組成,該杆部具有螺紋,螺設於對象之中,該頭部則供套筒的驅動口套設扳轉,一般現有的螺固件頭部與套筒的驅動口皆呈正六邊形,從而可達到扳轉鎖設的功效。
當螺固件透過套筒在供扳動工具扳轉時,應力較易集中於螺固件頭部的六個邊角上,反覆使用後難免會因套筒驅動口的磨擦而使邊角崩損,而當邊角崩損後,略呈弧形的六個邊角便不易受套筒等固定工具的扳動,而造成無法使用的缺陷。有鑑於此,於是便有各式較易扳動且不易崩損的固定工具,如美國專利第5476024號公開了一種固定工具,其套筒的驅動口具有數個細小三角形凸抵,通過增加與正六角形螺固件頭部的卡制著力點,分散頭部六個邊角所受應力。
通過設置許多三角形的凸抵欲提高卡制著力點是可行的,然而,常用的凸抵卻因為過於細小,且以尖端與螺固件卡抵,反而生成了另一個應力容易集中之處。以現有工具有許多細小三角形凸抵的套筒來扳轉螺固件,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該套筒上的凸抵便會磨損而失去卡製作用。由此可知,過於細小尖銳的凸抵僅可短時間內提高卡制力,但因該套筒本身磨損較快,因此現有套筒容易損耗無法長久使用,而造成產品壽命過短的缺陷,故未能根本解決滑動磨損的麻煩,因此,現有的固定工具確實需要有更為實用的設計,以克服其扳轉不易、磨損較快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固定工具扳轉不易、磨損較快的缺陷,提供一種不易磨損、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其是一螺固件,具有一桿部和一頭部,杆部延伸於頭部下方,並設有螺旋的齒紋,頭部呈多邊形,螺固件的頭部外圍的側邊與側邊之間以外凸弧抵相連,並在不相鄰的側邊上設有二個外凸弧邊。
更具體地,所述的外凸弧抵略大於外凸弧邊。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另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其是一套筒,包括一驅動口,驅動口呈多邊形,其內側的側邊與側邊之間以內凹弧抵相連,並在不相鄰的側邊上設有兩個內凹弧邊。
更具體地,所述的內凹弧抵略大於內凹弧邊。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再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其是一封閉式扳手,包括一驅動口,驅動口呈多邊形,其內側的側邊與側邊之間以內凹弧抵相連,並在不相鄰的側邊上設有兩個內凹弧邊。
更具體地,所述的內凹弧抵略大於內凹弧邊。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所述固定工具的螺固件頭部外側側邊形成有外凸弧抵和外凸弧邊,或在固定工具的套筒驅動口內側側邊形成有內凹弧抵以及內凹弧邊,通過上述的相對應的弧抵以及弧邊,而達到大幅提高卡制著力點的功效;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工具的螺固件可配合一般的套筒或扳動工具使用,如此則該螺固件可通過外凸弧抵以及外凸弧邊與扳動工具卡制,且本實用新型的外凸弧抵與外凸弧邊皆呈圓弧形,且具有一定的體積大小,相較於現有技術而言較不易磨擦損耗;同樣的,該套筒或扳手具有內凹弧抵以及內凹弧邊,亦可配合一般的螺固件使用,如此除可增加與螺固件頭部的卡抵著力點外,該內凹弧抵更可供螺固件的邊角容置,而確實達到防止螺固件邊角崩損的功效。
圖1為本實用新型螺固件的外觀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螺固件的使用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螺固件的使用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套筒外觀立體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套筒仰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套筒縱剖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套筒使用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套筒使用剖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螺固件配合套筒的使用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螺固件配合套筒之使用剖示圖;圖11為本實作新型整體使用外觀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於本實施例中,該固定工具是一螺固件10,該螺固件10具有一桿部11以及一頭部12。該杆部11垂直延伸於頭部12下方,並設有螺旋的齒紋111,用以螺設於施作處以固定對象之用,而該頭部12則可配合扳動工具加以扳轉。
該頭部12外側由六邊側邊121所組成一大致呈六邊形的形狀,而為增強該頭部12在扳轉時的卡制力,另將該頭部12外側的側邊121與相鄰的另一側邊121之間形成外凸弧抵122,通過該外凸弧抵122連接相鄰的兩側邊121,並在其中三個不相鄰的側邊121上各設有二個並排的外凸弧邊123,該外凸弧邊123略小於外凸弧抵122。由兩個位於邊角的外凸弧抵122以及兩側位於側邊121上的外凸弧邊123而達到增加卡制著力點的功效。
而本實用新型固定工具的螺固件10在配合一般的套筒31扳動工具使用時,其如圖2、圖3所示。該螺固件10頭部12可置入於套筒31的驅動口311內,而使該頭部12外側的外凸弧抵122以及外凸弧邊123與套筒31的驅動口311內壁卡制,並通過外凸弧抵122以及外凸弧邊123的凸起處,增加螺固件10的頭部12與套筒31的驅動口311四個不同角度的著力點,形成具有四個不同角度的夾力,從而容易扳動,但同時分散扳轉螺固件10時的壓潰應力,而可達到不易崩損的功效。
再者,本實用新型的螺固件10的頭部12外側側邊 21所設的外凸弧抵122,以及外凸弧邊123皆具有一定程度的大小,且大致呈弧形,形成切點的方式,更可減緩損耗的情況生成,以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增加市場競爭力。
請參照圖4-8所示,其是本實用新型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第二實施例,以下僅就與上一實施例的不同結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工具亦可如圖3所示,為一具有封閉驅動口的扳動工具,於本實施中為一套筒20,而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亦可將其實施於梅花扳手、棘輪扳手等封閉式扳手上。
如圖4-7所示,該套筒20可與套筒扳手組設以增長力臂扳轉螺固件32,其一端形成有一驅動口21,該驅動口21的內側由六邊側邊211所組成一大致呈六邊形的形狀,而為增強該驅動口21在扳轉時的卡制力,另將該驅動口21內側的側邊211與相鄰的另一側邊211之間形成內凹弧抵212,通過該內凹弧抵212連接相鄰的兩側邊211,並在其中三個不相鄰的側邊211上各設有二個並排的內凹弧邊213,該內凹弧邊213略小於內凹弧抵212。由兩個位於邊角的內凹弧抵212以及兩側位於側邊211上的內凹弧邊213以達到增加卡制著力點的功效。
而本實用新型固定工具的套筒20在配合一般的螺固件32使用時,如圖7和圖8所示,該螺固件32的頭部321可置入於套筒20的驅動口21內,而使該螺固件32的頭部321外側與套筒20內側的側邊211以及內凹弧邊213卡制,並通過內凹弧抵212以及內凹弧邊213的不平整形態增加螺固件32的頭部321與套筒20的驅動口21的著力點,且該螺固件32的邊角322可容置於驅動口21的內凹弧抵212之中,而可達到防止邊角322崩損的功效。
續請參照圖9-1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工具螺固件10與固定工具套筒20兩者亦可搭配使用,且使用上方便將螺固件10的頭部12套入套筒20的驅動口內21,而使螺固件10的外凸弧抵122以及外凸弧邊123,分別與套筒20的內凹弧抵212以及內凹弧邊213嵌合。如圖10所示,其可大幅增加套筒20與螺固件10完全的卡制著力點,而可達最佳的防磨耗功效。
權利要求1.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是一螺固件,其具有一桿部和一頭部,杆部延伸於頭部下方,並設有螺旋的齒紋,頭部呈多邊形,其特徵在於螺固件的頭部外圍的側邊與側邊之間以外凸弧抵相連,並在不相鄰的側邊上設有二個外凸弧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外凸弧抵略大於外凸弧邊。
3.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是一套筒,其包括一驅動口,驅動口呈多邊形,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驅動口內側的側邊與側邊之間以內凹弧抵相連,並在不相鄰的側邊上設有兩個內凹弧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凹弧抵略大於內凹弧邊。
5.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是一封閉式扳手,其包括一驅動口,驅動口呈多邊形,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驅動口內側的側邊與側邊之間以內凹弧抵相連,並在不相鄰的側邊上設有兩個內凹弧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凹弧抵略大於內凹弧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示一種易扳動的特殊形狀固定工具,其主要是在固定工具的螺固件頭部外側側邊形成外凸弧抵以及外凸弧邊,或在固定工具的套筒或扳手的驅動口內側側邊形成內凹弧抵以及內凹弧邊,通過相對應的弧抵以及弧邊,而大幅提高卡制著力點。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工具的螺固件可配合一般的套筒或扳動工具使用,螺固件可通過外凸弧抵以及外凸弧邊與扳動工具卡制,且本實用新型的外凸弧抵與外凸弧邊皆呈圓弧形,且具有一定的體積大小,相較於現有技術而言較不易磨擦損耗;同樣的,套筒或扳手具有內凹弧抵以及內凹弧邊,亦可配合一般的螺固件使用,除可增加與螺固件頭部的卡抵著力點外,內凹弧抵更可供螺固件的邊角容置,從而防止螺固件邊角崩損。
文檔編號B25B23/00GK2931902SQ20062001752
公開日2007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20日
發明者謝智慶 申請人:謝智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