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4:20:56 1
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用於塑膠分解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個除塵系統,一個尾氣吸收系統,一個油液收集系統一個循環冷卻系統;尾氣依次經過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油液收集系統與尾氣吸收系統相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用以吸收尾氣中的酸性氣體,回收利用廢舊塑膠熱裂解產生的有機油液混合物,實現尾氣淨化處理,同時節約資源。
【專利說明】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廢舊塑膠回收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廢舊塑膠作為一種工業固體廢棄物,其大量堆積會造成「白色汙染」,給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廢舊塑膠垃圾給人們視覺、嗅覺帶來不良刺激的同時,進入自然環境後難以降解,有苯和氯等有害物質產生,如不加以回收,汙染物不斷累積,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嚴重後果。通常,我們治理環境汙染的過程中,對這些塑膠製品廢氣物的處理採用簡單填埋和露天焚燒等方式,仍產生二次汙染。
[0003]對廢舊塑膠處理最環保的方式是使用零排放的熱裂解處理方式。
[0004]廢舊塑膠在熱裂解爐內反應後會產生高溫的尾氣,對待尾氣處理過程中,通常是簡單處理後直接排放,這樣不但汙染環境,達不到處理廢舊塑膠的環保目的,也浪費了尾氣中的可回收資源。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用以吸收尾氣中的酸性氣體,回收利用廢舊塑膠熱裂解產生的有機油液混合物,實現尾氣淨化處理,同時節約資源。
[0006]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它包括一個除塵系統,一個尾氣吸收系統,一個油液收集系統,一個循環冷卻系統;尾氣依次經過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油液收集系統與尾氣吸收系統相連;
[0007]所述的除塵系統為一級或多級除塵過濾塔(I);
[0008]所述尾氣吸收系統為五級混合油液分離裝置,分別為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 (201)、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 (202)、混合油液分離裝置111(203)、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V(204)、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各級裝置的進氣管(7)與出氣管(8)首尾相連,形成迴路;各裝置內盛有用於吸收尾氣中的酸性氣體的鹼性溶液;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為密閉裝置,進氣管置於液面之下,出氣管置於裝置最頂端;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的液面之上置有集液管
[9];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201)和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 (202)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111(203)中,液分離裝置111(203)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
(6)內;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V(204)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內,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內;
[0009]所述油液收集系統包括一個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其與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I(203)、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的集液管(9)相連;
[0010]所述循環冷卻系統設置在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與油液收集系統中。
[0011]進一步的,所述循環冷卻系統採用冷卻水。[0012]進一步的,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的進氣管與出氣管均為雙層管道,內管內通氣,外管內通水,內外兩管互不相通。
[0013]進一步的,所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設置在水池之中。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吸收處理廢舊塑膠燃燒尾氣中的粉塵、酸性氣體,避免汙染空氣。
[0015]2、回收利用尾氣中的有機物質,形成混合油液後回收利用,節約能源。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所述數字標註表示為:1、除塵過濾塔;201、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 ;202、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 ;203、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I ;204、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V ;205、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3、循環冷卻水;4、儲水池;6、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7、進氣管;8、出氣管;9、
集液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範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1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除塵系統,一個尾氣吸收系統,一個油液收集系統,一個循環冷卻系統;尾氣依次經過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油液收集系統與尾氣吸收系統相連;
[0020]所述的除塵系統為一級或多級除塵過濾塔I ;
[0021]所述尾氣吸收系統為五級混合油液分離裝置,分別為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 201、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 202、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I 203、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V 204、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各級裝置的進氣管7與出氣管8首尾相連,形成迴路;各裝置內盛有用於吸收尾氣中的酸性氣體的鹼性溶液;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為密閉裝置,進氣管置於液面之下,出氣管置於裝置最頂端;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的液面之上置有集液管9 ;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 201和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 202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I 203中,液分離裝置III 203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內;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V 204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內,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內;
[0022]所述油液收集系統包括一個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其與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I 203、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的集液管9相連;
[0023]所述循環冷卻系統設置在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與油液收集系統中。
[0024]所述循環冷卻系統採用冷卻水。
[0025]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的進氣管與出氣管均為雙層管道,內管內通氣,外管內通水,內外兩管互不相通。
[0026]所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設置在水池之中。
[0027]如圖1所示,具體工作時,廢舊塑膠熱裂解產生的尾氣首先通過除塵過濾塔1,吸收處理掉尾氣中含有的顆粒狀物質;然後尾氣進入到各級混合油液分離裝置中,逐級吸收尾氣中的酸性氣體,每級裝置中形成的混合油液被集中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收集到的混合油液可用於工業用油的製造原料;尾氣通過逐級吸收處理後,最終處理後的尾氣通過出氣管8將處理過的尾氣運送到下一系統。
[0028]油液收集系統收集尾氣吸收系統中生成的混合油液;循環冷卻系統給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和油液收集系統循環降溫。
[0029]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哪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0030]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由於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潤飾或變化,也可以將上述技術特徵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組合;這些改進潤飾、變化或組合,或未經改進將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個除塵系統,一個尾氣吸收系統,一個油液收集系統,一個循環冷卻系統;尾氣依次經過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油液收集系統與尾氣吸收系統相連; 所述的除塵系統為一級或多級除塵過濾塔(I); 所述尾氣吸收系統為五級混合油液分離裝置,分別為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 (201)、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 (202)、混合油液分離裝置111(203)、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V (204)、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各級裝置的進氣管(7)與出氣管(8)首尾相連,形成迴路;各裝置內盛有用於吸收尾氣中的酸性氣體的鹼性溶液;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為密閉裝置,進氣管置於液面之下,出氣管置於裝置最頂端;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的液面之上置有集液管(9);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 (201)和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 (202)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111(203)中,液分離裝置III(203)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內;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V(204)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內,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的集液管(9)匯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內; 所述油液收集系統包括一個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其與混合油液分離裝置III(203)、混合油液分離裝置V (205)的集液管(9)相連; 所述循環冷卻系統設置在除塵系統、尾氣吸收系統與油液收集系統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循環冷卻系統採用冷卻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混合油液分離裝置的進氣管與出氣管均為雙層管道,內管內通氣,外管內通水,內外兩管互不相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塑膠尾氣處理過程中的氣體淨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混合油液收集冷卻裝置(6)設置在水池之中。
【文檔編號】B01D53/40GK203635054SQ201320681121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日
【發明者】龔亞強 申請人:龔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