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提高麵食韌性的製作方法與流程
2023-05-01 13:40:06 1
本發明屬於麵食品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麵食韌性的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面點小吃歷史悠久,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油炸及蒸製的面點,如蜜餌、酏食、糝食等。此後,隨著炊具和灶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製法、品種日益豐富;中國五大麵食,包括山西刀削麵,河南燴麵,四川擔擔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都已成為地方特色和文化名片。
在所有麵食的製作中,都講究麵食的筋道,即韌性;但是,麵食在原料處理過程中,由於製作方法和原料的差異,會導致麵食韌性出現千差萬別,麵食的韌性很難把控。傳統麵食製作過程,主要以添加酵母和增加面的揉搓次數、時間等提高麵食韌性,但是力度和時間難以掌握,而且大量耗費時間和體力,製作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提高麵食韌性的製作方法:主要通過加入配比1:2-1:1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將植物細胞內纖維素釋放,以提高麵食中纖維素含量,增加韌性;二次發酵中加入澱粉酶比例1%-2%,增提高澱粉水解作用,形成糊精,增加麵食韌性;並採用二次恆溫發酵,提高麵食的發酵和澱粉酶水解效果。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提高麵食韌性的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原料稱重:按照質量配比稱取麵粉150-200份,雞蛋液5-10份,食鹽2-5份,味精0.1-0.5份,黃精粉5-10份,酵母3-5份,黃豆1-3份,筍乾1-3份,纖維素酶:果膠酶0.01-0.03份,澱粉酶0.01-0.02份,酸奶0.3-0.5份;
(2)原料處理:將黃豆和筍乾經過粉碎機,進行粉化處理,便於後續水解作用;將黃豆粉和筍乾粉進行攪拌均勻,再加入配比為1:2-1:1纖維素酶和果膠酶,進行均勻攪拌融合;並進行慢速攪拌混勻,靜置5min;
(3)和面:將麵粉置於攪拌桶中,加入溶過鹽和味精的水,進行攪拌;然後,加入攪拌後雞蛋液和黃精粉,以及酵母;將黃豆粉、筍乾和纖維素酶、果膠酶混合物,分多次加入已初步攪拌的面中,直至混合完畢,糅合攪拌均勻為止;
(4)二次恆溫發酵:將糅合後的面,一次發酵放置於恆溫箱,設置溫度28℃-32℃,溼度60%-65%,保存1.5-2h;經過一次發酵完成後,將面取出,加入1%-2%的澱粉酶,進行糅合均勻,提高澱粉水解,形成糊精;並加入0.3-0.5的酸奶,增加面中發酵微生物含量,提高發酵作用;將混合後面,二次放入恆溫箱,溫度35℃-40℃,溼度65%-70%,保存30-40min後取出,便得製作麵食原料。
進一步的,步驟(1)所述面的原料,各配製成分質量計數為:
麵粉156份,雞蛋液6份,食鹽2.4份,味精0.13份,黃精粉7份,酵母3.6份,黃豆1.4份,筍乾1.2份,纖維素酶:果膠酶0.02份,澱粉酶0.015份,酸奶0.34份。
進一步的,步驟(1)所述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質量配製比例為:
纖維素酶:果膠酶比例1:2。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通過加入配比1:2-1:1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破壞植物細胞壁,釋放內部纖維素,極大的提高麵食中纖維素含量,比普通單純添加含纖維素原料成分更為效果,通過麵食中纖維素含量增加,提高麵食韌性;而且能夠做到節約時間和體力勞動,降低成本。二次恆溫發酵和加入澱粉酶,提供了發酵微生物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提高了麵粉發酵效果;增加澱粉酶,促進了澱粉水解作用,形成糊精,進一步增加麵食的韌性。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稱取麵粉160kg,雞蛋液6kg,食鹽4kg,味精0.3kg,黃精粉7kg,酵母4kg,黃豆2kg,筍乾2kg,纖維素酶:果膠酶0.02kg,澱粉酶0.01kg,酸奶0.3kg。將黃豆和筍乾粉碎化處理後,進行攪拌融合,並加入質量配比1:2的纖維素酶和果膠酶0.02kg,混合均勻。將麵粉置於攪拌桶中,加入溶過鹽和味精的水,進行攪拌;然後,加入攪拌後雞蛋和黃精粉,以及酵母;將黃豆粉、筍乾和纖維素酶、果膠酶混合物,分多次加入已初步攪拌的面中,直至混合完畢,糅合攪拌均勻為止。將面一次發酵放置於恆溫箱(設置溫度30℃,溼度62%)中,保存2h;經過一次發酵完成後,將面取出,加入澱粉酶和酸奶,二次放入恆溫箱(溫度38℃,溼度68%)中,保存30min後取出。
實施例2:
稱取麵粉180kg,雞蛋液9kg,食鹽4.5kg,味精0.45kg,黃精粉8kg,酵母4.5kg,黃豆2.5kg,筍乾2.5kg,纖維素酶:果膠酶0.025kg,澱粉酶0.02kg,酸奶0.4kg。將黃豆和筍乾粉碎化處理後,進行攪拌融合,並加入質量配比1:1的纖維素酶和果膠酶0.025kg,混合均勻。將麵粉置於攪拌桶中,加入溶過鹽和味精的水,進行攪拌;然後,加入攪拌後雞蛋和黃精粉,以及酵母;將黃豆粉、筍乾和纖維素酶、果膠酶混合物,分多次加入已初步攪拌的面中,直至混合完畢,糅合攪拌均勻為止。將面一次發酵放置於恆溫箱(設置溫度30℃,溼度62%)中,保存2h;經過一次發酵完成後,將面取出,加入澱粉酶和酸奶,糅合均勻後,二次放入恆溫箱(溫度38℃,溼度68%)中,保存30min後取出。
對比1:
稱取麵粉160kg,雞蛋液6kg,食鹽4kg,味精0.3kg,黃精粉7kg,酵母4kg,黃豆2kg,筍乾2kg,纖維素酶:果膠酶0.02kg,澱粉酶0.01kg,酸奶0.3kg。將黃豆和筍乾粉碎化處理後,進行攪拌融合,並加入質量配比1:3的纖維素酶和果膠酶0.02kg,混合均勻。將麵粉置於攪拌桶中,加入溶過鹽和味精的水,進行攪拌;然後,加入攪拌後雞蛋和黃精粉,以及酵母;將黃豆粉、筍乾和纖維素酶、果膠酶混合物,分多次加入已初步攪拌的面中,直至混合完畢,糅合攪拌均勻為止。將面放置於恆溫箱(設置溫度30℃,溼度62%)中,保存2h;經過一次發酵完成後,將面取出,加入澱粉酶和酸奶,二次放入恆溫箱(溫度38℃,溼度68%)中,保存30min後取出。
對比2:
稱取麵粉180kg,雞蛋液9kg,食鹽4.5kg,味精0.45kg,黃精粉8kg,酵母4.5kg,黃豆2.5kg,筍乾2.5kg,纖維素酶:果膠酶0.025kg,澱粉酶0.02kg,酸奶0.4kg。將黃豆和筍乾粉碎化處理後,進行攪拌融合,並加入質量配比2:1的纖維素酶和果膠酶0.025kg,混合均勻。將麵粉置於攪拌桶中,加入溶過鹽和味精的水,進行攪拌;然後,加入攪拌後雞蛋和黃精粉,以及酵母;將黃豆粉、筍乾和纖維素酶、果膠酶混合物,分多次加入已初步攪拌的面中,直至混合完畢,糅合攪拌均勻為止。將面放置於恆溫箱(設置溫度30℃,溼度62%)中,保存2h;經過一次發酵完成後,將面取出,加入澱粉酶和酸奶,糅合均勻後,二次放入恆溫箱(溫度38℃,溼度68%)中,保存30min後取出。
對比3:
稱取麵粉160kg,雞蛋液6kg,食鹽4kg,味精0.3kg,黃精粉7kg,酵母4kg,黃豆2kg,筍乾2kg,纖維素酶:果膠酶0.02kg,酸奶0.3kg。將黃豆和筍乾粉碎化處理後,進行攪拌融合,並加入質量配比1:2的纖維素酶和果膠酶0.02kg,混合均勻。將麵粉置於攪拌桶中,加入溶過鹽和味精的水,進行攪拌;然後,加入攪拌後雞蛋和黃精粉,以及酵母;將黃豆粉、筍乾和纖維素酶、果膠酶混合物,分多次加入已初步攪拌的面中,直至混合完畢,糅合攪拌均勻為止。將面一次發酵放置於恆溫箱(設置溫度30℃,溼度62%)中,保存2h;經過一次發酵完成後,將面取出,加入酸奶,二次放入恆溫箱(溫度38℃,溼度68%)中,保存30min後取出。
對比4:
稱取麵粉180kg,雞蛋液9kg,食鹽4.5kg,味精0.45kg,黃精粉8kg,酵母4.5kg,黃豆2.5kg,筍乾2.5kg,纖維素酶:果膠酶0.025kg,澱粉酶0.02kg,酸奶0.4kg。將黃豆和筍乾粉碎化處理後,進行攪拌融合,並加入質量配比1:1的纖維素酶和果膠酶0.025kg,混合均勻。將麵粉置於攪拌桶中,加入溶過鹽和味精的水,進行攪拌;然後,加入攪拌後雞蛋和黃精粉,以及酵母;將黃豆粉、筍乾和纖維素酶、果膠酶混合物,分多次加入已初步攪拌的面中,直至混合完畢,糅合攪拌均勻為止。將面放置於恆溫箱(設置溫度25℃,溼度55%)中,保存2h;經過一次發酵完成後,將面取出,加入澱粉酶和酸奶,糅合均勻後,二次放入恆溫箱(溫度30℃,溼度60%)中,保存30min後取出。
評價方法:將面料壓製成麵條及饅頭,測試麵條拉伸度和韌性口感,以及測試饅頭截面中孔密度和恢復原狀時間;抽樣量分別為20人。
拉伸度:對條狀麵食,進行拉伸長度,比較拉伸長度倍數;
截面中孔密度:成品麵食內部截面,單位面積中孔密度;
恢復性:對成品麵食進行按壓,其恢復原狀所需要時間;
韌性口感:分韌性差、有一定韌性、韌性一般、韌性較好、韌性好。
實驗項目:
實驗結果:以下各項數據均為樣品均值;韌性評價超過2/3評定結果才有效;
配方對比:實施例1與實施例2,選取不同配方,採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二次恆溫發酵和澱粉酶,從拉伸度、中孔密度、恢復性及韌性口感,差異不大。
纖維素酶和果膠酶配比:實施例1與對比1、實施例2與對比2比較,對比1和對比2纖維素酶和果膠酶配比均超出1:2-1:1範圍,導致各項指標品質差。
澱粉酶對比:實施例1與對比3對比,對比3中未在二次恆溫發酵時加入1%-2%澱粉酶,相對實施例1指標偏低。
二次恆溫參數對比:實施例2與對比4比較,對比4中恆溫箱參數均設置超過規定範圍,影響麵食的各項品質指標。
綜合結果:採用維素酶和果膠酶、二次恆溫發酵和澱粉酶工藝時,配方重量比對品質無影響;纖維素和果膠酶加入配比量,對麵食拉伸度、中孔密度、恢復性及韌性口感效果起決定性影響;澱粉酶和恆溫箱參數設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麵食改善韌性,提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