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4:34:51 1
專利名稱: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船舶與碼頭之間的防護裝置,具體地說是漂浮護舷,是對現有漂浮護舷的一種改進。
背景技術:
為了防止船舶停靠碼頭時相互碰撞,需在碼頭上加裝防護裝置,用來吸收船舶靠泊及系泊時船舶對碼頭的撞擊能量,保證船舶正常作業,同時保護碼頭和船舶的安全。目前的防護裝置有多種形式,其中一種漂浮護舷其包括圓柱護舷體,圓柱護舷體左右兩端為錐形面,護舷體由外至內依次為橡膠層、尼龍簾線層和PE泡沫材料,護舷體兩端分別設有法蘭盤,護舷體中心設有一連接兩端法蘭盤的剛性鋼管,法蘭盤上分別固定有U形吊環。該漂浮護舷通過其左右兩端的吊環用鏈條吊掛在碼頭上,以保護碼頭和船舶的安全。但該種結構的漂浮護舷存在一定的缺點一是其吊環與法蘭盤為剛性連接,不能轉動,使用一段時間後吊掛鏈條經常絞纏,影響護舷的使用;另外,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果船舶靠泊時撞在護舷的兩側,由於護舷中心設有剛性鋼管,其軸向不可壓縮,容易損壞船舶及碼頭。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其吊環不能轉動,吊掛鏈條易絞纏;以及護舷軸向不可壓縮,易損壞船舶及碼頭等技術問題,而提供的一種可有效防止吊掛鏈條絞纏的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護舷體內連接護舷體兩端法蘭盤的鋼芯,以及設置在外法蘭盤上的吊耳,其特徵在於所述吊耳活動地插裝在外法蘭盤上。
為解決護舷軸向不可壓縮,在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細節結構中,還具有以下技術特徵所述鋼芯為鏈條式,鏈條兩端固定在護舷體兩端的內法蘭上。
在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細節結構中,還具有以下技術特徵所述內法蘭為帶有翻邊的圓桶狀,其翻邊與外法蘭盤相固定。
為了增強護舷的強度,在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細節結構中,還具有以下技術特徵所述護舷體由外到內依次為聚脲高分子增強層、尼龍網布補強層以及EVA泡沫層。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和積極效果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上述結構,吊耳可任意角度轉動,有效地防止了吊掛鏈條的絞纏,保證了護舷的正常使用;通過柔性鏈條連接,使得護舷軸向可壓縮,減少了對船舶及碼頭的損壞;另外,本實用新型護舷強度高、使用壽命長、受熱不變形、彈性好、回復率高。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本實用新型局部剖視示意圖。
1、護舷體2、吊耳;3、鏈條;4、外法蘭盤;5、內法蘭;6、聚脲高分子增強層;7、尼龍網布補強層;8、EVA泡沫層;9、螺帽。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
圖1,本實用新型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護舷體內連接護舷體1兩端法蘭盤的鋼芯,以及設置在外法蘭盤4上的吊耳2,所述吊耳2端部為一螺紋柱,該螺紋柱插裝在外法蘭盤4上,螺紋柱上擰有螺帽9,吊耳2為活動連接,螺帽9鬆緊要適度,以使吊耳2可在外法蘭盤4上轉動自如。為解決護舷軸向不可壓縮,鋼芯採用鏈條式,鏈條3兩端固定在護舷體1兩端的內法蘭5上。內法蘭5為帶有翻邊的圓桶狀,其翻邊與外法蘭盤4相固定。為了增強護舷的強度,護舷體1由外到內依次為聚脲高分子增強層6、尼龍網布補強層7以及EVA泡沫層8。聚脲高分子增強層6採用澆鑄刮覆式工藝,無需硫化,瞬間可固化成型,只需電源即可,可以節約大量能源。
當然,上述說明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並不限於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範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其包括護舷體內連接護舷體兩端法蘭盤的鋼芯,以及設置在外法蘭盤上的吊耳,其特徵在於所述吊耳活動地插裝在外法蘭盤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其特徵在於所述鋼芯為鏈條式,鏈條兩端固定在護舷體兩端的內法蘭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其特徵在於所述內法蘭為帶有翻邊的圓桶狀,其翻邊處與外法蘭盤相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其特徵在於所述護舷體由外到內依次為聚脲高分子增強層、尼龍網布補強層以及EVA泡沫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船舶與碼頭之間的防護護舷,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其吊環不能轉動,吊掛鏈條易絞纏;以及護舷軸向不可壓縮,易損壞船舶及碼頭等技術問題,而提供的一種可有效防止吊掛鏈條絞纏的澆鑄刮覆式漂浮護舷。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護舷體內連接護舷體兩端法蘭盤的鋼芯,以及設置在外法蘭盤上的吊耳,其特徵在於所述吊耳活動地插裝在外法蘭盤上。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上述結構,吊耳可轉動,有效地防止了吊掛鏈條的絞纏,保證了護舷的正常使用;通過柔性鏈條連接,使得護舷軸向可壓縮,減少了對船舶及碼頭的損壞;另外,本實用新型護舷強度高、反力低、吸能量高、使用壽命長、受熱不變形、彈性好、回復率高。
文檔編號E02B3/26GK2846493SQ20052012640
公開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2日
發明者劉曾凡, 劉洋, 朱德明 申請人:劉曾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