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負壓節水灌溉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4:44:26 2
本發明涉及節水灌溉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負壓節水灌溉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是缺水的國家,水資源日益短缺,就北京市而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100m3,相當於全世界的1/90,全國的1/24。農業又是用水大戶,我國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70%,在極端缺水的情況下,農業用水的效率又相當低,浪費嚴重。如果能把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70%,而僅灌溉用水就可節約900億m3。有專家同時也指出,把農業灌溉用水減少1/10,就可以滿足家庭用水增加1倍。因此,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負壓灌溉系統是一種高效的節水系統,它是將灌水器埋於地下,通過土壤的基質勢驅動水流從灌水器流向土壤,變傳統的被動給水為主動吸水,該系統節水效果顯著。
目前,國內有關負壓灌溉的研究非常少。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明池在日本進行其博士論文試驗時,建立了一種負壓自動灌水蔬菜栽培系統。在此基礎上著重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對草莓植株生長、產量形成、果實物理化學特性和貯藏運輸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利用新型灌水材料—陶土管,配之以負壓控制技術,而建立的自動控水灌水蔬菜栽培系統,雖不通過計算機等複雜的調控設備便可實現對土壤水分的自動調控,並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土壤缺水狀況自動調節灌水速度,其突出優點是能夠使土壤一直保持最適於作物生長的水分狀態,避免了採用一般灌溉方法時土壤水分過幹過溼的問題,比畦灌增產40%以上。但這一栽培系統,目前在日本仍只用於溫室盆栽。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節水灌溉系統存在的技術難題,本發明採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負壓節水灌溉系統,包括灌水器、輸水管以及灌溉水源,其特徵在於:灌水器要求是多孔結構且具有「透水不透氣」的特性,也就是指水可以通過輸水管從水源進入灌水器而後進入土壤,而空氣不能進入系統,且灌水器需能與土壤緊密接觸,充分利用基質吸力的作用,且透水性能好,有利於提高水分運移效率。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所述輸水管與灌水器、水源聯接部件必須密封。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負壓節水灌溉系統,包括灌水器、輸水管以及灌溉水源,其特徵在於:灌水器要求是多孔結構且具有「透水不透氣」的特性,也就是指水可以通過輸水管從水源進入灌水器而後進入土壤,而空氣不能進入系統,且灌水器需能與土壤緊密接觸,充分利用基質吸力的作用,且透水性能好,有利於提高水分運移效率。
負壓灌溉系統利用的是土壤含水率較低時的土壤水基質勢基質吸力「主動」由輸水管從水源吸取水分,灌水速率以及灌水量由土壤本身狀況決定,理論上可連續不斷的工作。具有自我調控功能,灌溉開始後便無需人為管理。
試驗步驟及安排
試驗在平度市市的一塊平臺上進行,試驗前,先將種植箱裝滿營養土,將灌水器與水管連接好,儘量保證水管與灌水器密不透氣,將連好的水管鋪設土上,埋好,由於小白菜根系較淺,灌水器埋深5cm,在土壤表層撒播一些小白菜種子。聯接控制箱及水桶,系統正式運行前,需將灌溉系統空氣排出,使整個系統充滿水且無氣泡,然後關閉止水閥門,開啟控制箱供水閥門,負壓灌溉系統開始進行。
試驗結果
小白菜播種3d後陸續發芽,由於試驗前種植箱內土壤為風乾土,灌溉第1天耗水量比較大,約6l,第2天仍然較高,約4l,隨後幾天耗水量逐漸穩定,每天耗水量約625ml,10d後,小白菜長至10cm後,水分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早晚小白菜長勢挺拔,但是中午日照強烈時,小白菜出現打蔫情況,長勢緩慢,這樣持續了1周,將控制箱球閥上調,控制水面基本和灌水器高度持平,這樣灌水器出水量加大,小白菜出現快速生長態勢,每天耗水量5l,足以滿足作物的生長需求。
試驗結論
使用負壓灌溉系統不需要提水加壓設備,不消耗能源。使用負壓灌溉系統不需要每天進行人為管理,無疑節省了勞動力資源及管理成本。由於小白菜採用撒播種植,並非1個灌水器對應一株種植,後期小白菜出現水分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負壓節水灌溉系統適宜於單株類且有一定株距的作物,如西紅柿、黃瓜和草莓等,種植小白菜類作物還需調小滴頭間距。後期採用了無壓灌溉,滴頭的出水量是一定且恆定的,且土壤的團粒結構不被改變,不會造成土壤的板結,使作物根系缺氧。作物的生長具有向水性的,拔掉白菜後發現滴頭已經被毛根緊實的包裹,且未出現堵塞滴頭,因此,如將滴頭埋於作物根系,將會促進作物根系生長,提高作物的品質和產量。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發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負壓節水灌溉系統,包括灌水器、輸水管以及灌溉水源,其特徵在於:灌水器要求是多孔結構且具有「透水不透氣」的特性,也就是指水可以通過輸水管從水源進入灌水器而後進入土壤,而空氣不能進入系統,且灌水器需能與土壤緊密接觸,充分利用基質吸力的作用,且透水性能好,有利於提高水分運移效率。
技術研發人員:不公告發明人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青島中鑑高科信息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6.30
技術公布日: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