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22:47:16 1
專利名稱: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引導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回抽並隱藏針體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
背景技術:
參圖1、圖2,如美國專利第5,989,220號案所示的靜脈注射器,主要包含有環繞一回復件11的一管體10。該回復件11具有固結一針體12且穿出該管體10的一前端部111,及嵌置在該管體10的一後端部112,該前端部111與一管座13分別具有相對形成有摩擦阻力以克服該回復件11彈張力及防止該管座13向後位移的一銜接面111I、131。一彈簧15是呈壓縮狀且抵靠在該管體10一前端壁101及該回復件11一階緣113間。使用時,該延伸穿經一可撓彎導管14的針體12是插入病人血管內,以導引該導管14進入血管內輸送藥劑或輸液。
當該管座13強迫由該回復件11前端部111被分離,及卸離該銜接面111I時,該回復件11會立刻受該彈簧15推頂而自動地帶動該針體12回抽至該管體10內。但是,當醫護人員用手施力操作該管座13卸離該回復件11與該針體12的過程中易發生振動,而使針體12穿透血管的意外,並使病人感覺疼痛,而在使用上有安全性的疑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以單手簡易操作且安全地回抽一針體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
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包含一管筒、一針體、一針座、一卸離件、一導管座及一導管。該管筒具有沿一軸線方向相互對應的一前開放端與一後開放端,及連接該前、後開放端的一管壁,該管壁具有沿該軸線方向相互對應且分別鄰近該前、後開放端的一小管徑段與一大管徑段、環繞該軸線且與該前、後開放端界定出一管道的一內表面,及反向於該內表面的一外表面。該針體具有終止於一前端的一前段,及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反向於該前端的一後端。該針座具有沿該軸線方向延伸的一前端部與一後端部,該後端部是容置在該管筒管道內,且可相對於該管筒管壁沿該軸線方向分別滑動至鄰近該前開放端與該後開放端,該前端部是與該針體後端連接,當該針座是定位在該管筒前方位置時,該針體前段是穿出該管筒前開放端且向前延伸,而處於使用狀態,當該針座是定位在該管筒後方位置時,該針體是回抽並隱藏在該管筒的管道內,而處於回收狀態,且該後端部是圍繞該軸線且界定出與該針體導通的一容室。該卸離件是可在該針座後端部位於前方位置時,相對該針座沿該軸線方向位移,並具有一前定位孔、一凸栓及一撥控制項。該前定位孔,是相對於該管筒大管徑段且貫穿該管壁的內、外表面。該凸栓是可卡固定位該針座後端部,且經由該前定位孔徑向穿出該管筒大管徑段。該撥控制項是配置在該管筒外且與該凸栓連結,而可由該前定位孔被位移,使該針座可沿該軸線方向位移至後方位置。該導管座具有可沿該軸線方向位移以卸離該針座前端部且界定出一輸送道的一環壁、反向於該環壁且沿軸線方向沿伸的一端部,及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連通該輸送道的一穿孔,使該針體前段由該穿孔穿出。該導管具有穿置入該導管座穿孔內且沿該軸線方向延伸至與該輸送道連通的一鄰接段,及由該鄰接段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穿出該導管座端部的一前端段,當該針體被安置在使用狀態時,該導管是環覆該針體前段,及使該針體前端向前穿出該導管前端段。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一剖視圖,說明一般靜脈注射器的使用狀態;圖2是一剖視圖,說明一般靜脈注射器回抽一針體;圖3是一分解圖,說明本發明一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圖4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圖5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回抽一針體;圖6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一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圖7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回抽一針體;圖8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一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第三較佳實施例;圖9是一側視圖,說明該第三較佳實施例回抽一針體;圖10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一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第四較佳實施例;圖11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四較佳實施例回抽一針體;圖12是一分解圖,說明本發明一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第五較佳實施例;
圖13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一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第六較佳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以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圖3、圖4,本發明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管筒2、一針座3、一針體5、及一導管組件4。
該管筒2具有沿一軸線方向相互對應的一前開放端224與一後開放端223,及連接該前、後開放端224、223的一管壁22。該管壁22具有沿該軸線方向相互對應且分別鄰近前、後開放端224、223的一小管徑段228與一大管徑段229、環繞該軸線且與該前、後開放端224、223界定出一管道21的一內表面221,及反向於該內表面221的一外表面222。
一卸離件包含有貫穿該管壁22內、外表面221、222且相對該大管徑段229沿軸線方向延伸的一導溝23,該導溝23是起始於一前定位孔231與終止於一後定位孔232,並具有分別鄰接該前、後定位孔231、232的二狹縮部24、25。
該針體5具有終止於一前端52的一前段51,及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反向於該前端52的一後端53。
該針座3是由該管筒2後開放端223穿置入該管道21內,及以一端蓋26封閉該後開放端223,且可相對於該管壁22沿該軸線方向在鄰近該前開放端224與後開放端223間滑動。該針座3具有與該針體5後端53固結的一前端部31。參圖4,當該針座3是定位在該管筒2前方位置時,該針體5前段51是穿出該管筒2前開放端224且向前延伸,而處於使用狀態。參圖5,當該針座3是定位在該管筒2後方位置時,該針體5是回抽並隱藏在該管筒2的管道21內,而處於回收狀態。
該針座3還具有由該前端部31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容置在該管簡2管道21內相對於大管徑段229的一後端部32。該後端部32是圍繞該軸線且界定出與該針體5導通的一容室36。一個以上的透氣件37是一種多孔隙材料,並卡合在該後端部32以封閉該容室36,可供空氣流通及抑制血液流通的速度。另外,該針座3具有連接該前端部31與該後端部32的一顯血視窗38,該顯血視窗38是連通該針體5與該容室36,及可觀察血液流通的情形。
該卸離件具有可被操控且由該後端部32徑向穿出該管筒2外表面222的一凸栓33。當該針座3由該管筒2前方位置向後方位置滑移時,該凸栓33是可滑動地沿該導溝23從該前定位孔231滑移至後定位孔232,藉此,該位於大管徑段229與該後端部32間的凸栓33,是可與該前定位孔231或後定位孔232卡合定位。
當該針座3相對於該管筒2沿該軸線方向位移,至分別鄰近前方位置或後方位置時,該針座3的凸柱33是受制於其中一狹縮部24、25,此時,只要強迫該凸栓33通過該狹縮部24、或狹縮部25,該凸栓33就可以嵌卡入該對應的前定位孔231、或後定位孔232,藉以將該針座3定位在前方位置或後方位置。
該大管徑段229還具有由該後定位孔232延伸至該後開放端223且連通該導溝23的一隙溝27,使該凸栓33可由該隙溝27強迫通過後方的狹縮部25,及順暢地滑行於該導溝23內。且該端蓋26是封閉該後開放端223與該隙溝27,可以定位該後開放端223,使該大管徑段229維持原狀且不變形。
一撥控制項34是形成在該凸栓33可被觸摸撥動的一端,且服貼滑移於該管筒2外表面222,藉此,該凸栓33可由該前定位孔231被卸離,使該針座3依偱該導溝23沿該軸線方向位移至後方位置。
一導管組件4具有一導管座41、一導管43,及一針套45。
該導管座41具有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界定出的一輸送道412的一環壁411,及相對該環壁411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界定出一穿孔414的一端部413。該環壁411是與該管筒2小管徑段228套接,使該針體5前段51由該穿孔414穿出。
該導管43具有穿置入該穿孔414內且沿該軸線方向延伸至與該輸送道412連通的一鄰接段431,及由該鄰接段431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穿出該導管座41端部413的一前端段432,當該針體5被安置在使用狀態時,該導管43是環覆該針體5前段51,使該針體5前端52向前穿出該導管43前端段432。
使用時,先卸除該針套45,及以該針體5前端52穿刺入患者的靜脈血管,並導引該導管43進入靜脈血管內。此時,流動至該針座3容室36內的血液可顯視於該顯血視窗38,供醫護人員確認該針體5是否適當的穿刺入靜脈血管內。參圖5,然後,醫護人員可以一手壓迫該靜脈血管同時固持該導管座41,另一手握持該管筒2的管壁22,並施力將該管筒2卸離該導管座41。同時,以握持該管壁22的一手指撥動該撥控制項34,使該凸栓33帶動該針座3沿該導溝23位移至後方位置,並由該前開放端224將該針體5前段51回抽至隱藏在該管筒2內,而位於回收狀態的位置,達到使用安全性的要求,接著,將點滴輸液管線套接在該導管座41,進行點滴輸液治療,也可於套接輸液管線前,先以抽血筒套接該導管座41,抽取血液供臨床檢測。
由於使用時,醫護人員可以用一隻手握持該管筒2,及以手指操作該撥控制項34,使該針座3帶動該針體5向後方位置移動至隱藏在該管筒2管道21內。所以,醫護人員能以單手操作的方式,達到該針體5抽離病人血管後立即隔離、隱藏該針體5的目的,免除操作者受傷、感染的危險。
參圖6、圖7,是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其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該管筒2還具有形成在該內表面221且鄰近該大管徑段229與該小管徑段228的數肋片227。該針座3還具有形成在該後端部32且面向該肋片227以界定出一彈性元件容置空間的一環緣323。且該凸栓33是由該後端部32鄰近該環緣323的位置徑向穿出該管筒2。
該卸離件前定位孔231是由該導溝23一前端231I沿該管壁22側向延伸形成一定位部231II,且該狹縮部24是形成在該導溝23前端231I與該定位部231II間。使該凸栓33卡抵在該定位部231II,將該針座3定位在該管筒2前方位置。該彈簧7是呈壓縮狀態設置在前述容置空間,並具有分別抵靠該肋片227與該環緣323的二頂端,使該針體5能藉由彈性回復力,在該撥控制項34帶動該凸栓33脫離該定位部231II時,由該前端231I沿該導溝23位移至隱藏在該管筒2管道21內。
參圖8、圖9,是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其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該卸離件還具有形成在該大管徑段229上的二前定位孔231,且該撥控制項是以槓桿原理動作的二卡扣6,每一個卡扣6是以一支點63樞設在該管筒2外表面222,並具有形成一凸栓33的一迫壓端61,及相對該支點63反向於該迫壓端61的一驅動端62,使該凸栓33可沿徑向脫離該管筒2的管道21,並釋放該針座3。
該彈性元件是一彈簧7且設置在前述容置空間,並具有分別抵靠該肋片227與該環緣323的二頂端。當該針座3是位於前方位置時,該彈簧7是呈壓縮狀態,且蓄積有一彈性回復力,當醫護人員同時以手指觸壓該驅動端62,使所述凸栓33沿徑向順暢地脫離該管筒2管道21時,該針座3會受彈性回復力向後推移,並帶動該針體5隱藏至回收狀態的位置。藉此,能防止該針體5在回收的過程中有震動的情形,以幫助減輕患者的痛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雖然包含二卡扣6,惟,單一卡扣6同樣也能達到前述定位及釋放該針座3的功能。
參圖10、圖11,是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其與第二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該針座3後端部32與該管筒2相對於該大管徑段229的內表面221分別形成有沿徑向延伸的一環緣39,及沿軸線方向延伸的一後環緣220,該環緣39、後環緣220是與該後端部32界定出一容納空間。
一彈簧7是容置在前述容納空間,並具有分別與該環緣39及該後環緣220卡固的一前端與一後端。藉此,當該針座3位於前方位置時,該彈簧7是被該針座3拉張,使該針體5在使用完成後能藉由彈性回復力,在該撥控制項34帶動該凸栓33脫離該定位部231II時,由前端231I沿該導溝23位移。
參圖12,是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其與前述各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該管筒2小管徑段228形成有一擴大的前開放端224,且該針座3前端部31與後端部32是呈可卸離狀態。特別的是,該針座3還具有由該後端部32沿該軸線方向向前延伸且界定出一軸向通道351以與該容室36連通的一連接部35,及由該可卸離的前端部31沿該軸線方向向後延伸且形成一套合件44的一套合部30。該套合部30是由該管筒2的前開放端224沿該軸線方向與該連接部35套合,供該針體5與容室36相互連通。藉此,該導管組件4與該套合件44組合時,可以配合該針體5形成一種可拆卸靜脈注射導管的機能性單元40,以配合臨床上使用不同管徑的導管。
參圖13,是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其與第四、第五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該針座3後端部32與該端蓋26還具有分別環繞該軸線且相互面對的一內環肋324、261。
該彈簧7還具有固定在該針座3後端部3內環肋324的前端,及固定在該端蓋26內環肋261的一後端。藉此,當該針座3位於前方位置時,該彈簧7是被該針座3拉張,使該針體5在使用完成後能藉由彈性回復力,隱藏至回收狀態。
權利要求
1.一種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包含一管筒,具有沿一軸線方向相互對應的一前開放端與一後開放端,及連接該前、後開放端的一管壁,該管壁具有沿該軸線方向相互對應且分別鄰近該前、後開放端的一小管徑段與一大管徑段、環繞該軸線且與該前、後開放端界定出一管道的一內表面,及反向於該內表面的一外表面;一針體,具有終止於一前端的一前段,及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反向於該前端的一後端;一針座,具有沿該軸線方向延伸的一前端部與一後端部,該後端部是容置在該管筒管道內,且可相對於該管筒管壁沿該軸線方向分別滑動至鄰近該前開放端與該後開放端,該前端部是與該針體後端連接,當該針座是定位在該管筒前方位置時,該針體前段是穿出該管筒前開放端且向前延伸,而處於使用狀態,當該針座是定位在該管筒後方位置時,該針體是回抽並隱藏在該管筒的管道內,而處於回收狀態,且該後端部是圍繞該軸線且界定出與該針體導通的一容室;一卸離件,是可在該針座後端部位於前方位置時,相對該針座沿該軸線方向位移,並具有,一前定位孔,是相對於該管筒大管徑段且貫穿該管壁的內、外表面;一凸栓,是可卡固定位該針座後端部,且經由該前定位孔徑向穿出該管筒大管徑段;一撥控制項,是配置在該管筒外且與該凸栓連結,而可由該前定位孔被位移,使該針座可沿該軸線方向位移至後方位置;一導管座,具有可沿該軸線方向位移以卸離該針座前端部且界定出一輸送道的一環壁、反向於該環壁且沿軸線方向沿伸的一端部,及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連通該輸送道的一穿孔,使該針體前段由該穿孔穿出;一導管,具有穿置入該導管座穿孔內且沿該軸線方向延伸至與該輸送道連通的一鄰接段,及由該鄰接段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穿出該導管座端部的一前端段,當該針體被安置在使用狀態時,該導管是環覆該針體前段,及使該針體前端向前穿出該導管前端段。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針座具有連接該前端部與該後端部的一顯血視窗,以連通該針體與該容室,及可觀察血液流通的情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針座還具有至少一卡合在該後端部該以封閉該容室的透氣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透氣件是一種多孔隙材料。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大管徑段形成有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貫穿該管壁內、外表面的一導溝,該導溝是起始於該前定位孔,及終止於一後定位孔,該凸栓是由該針座後端部徑向穿出該管筒外表面,當該針座後端部由前方位置滑移至後方位置時,該凸栓是沿該導溝從該前定位孔滑移至該後定位孔,且該撥控制項是形成在該凸栓可被觸摸撥動的一端,並服貼滑移在該管筒外表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大管徑段還具有由該導溝後定位孔延伸至該後開放端的一隙溝。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導溝具有分別鄰接該前定位孔與該後定位孔的二狹縮部,當該凸栓強迫通過其中一狹縮部,該凸栓是嵌卡入該對應的前定位孔及後定位孔其中一個,使該針座定位在前方位置及後方位置其中一個。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大管徑段形成有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且貫穿該管壁內、外表面的一導溝,該導溝是起始於該前定位孔,且該前定位孔是由該導溝一前端沿該管壁側向延伸形成一定位部,使該凸栓卡抵在該定位部,將該針座定位在該管筒前方位置,且該撥控制項是可帶動該凸栓脫離該前定位孔的定位部,使該凸栓由該前定位孔前端沿該導溝位移。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還具有容置在該針座後端部與該管筒管壁內表面間的一彈性元件。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管筒還具有形成在該內表面且鄰近該大管徑段與該小管徑段的數肋片,且該針座還具有形成在該後端部且面向所述肋片以界定出一容置空間的一環緣,該彈性元件是設置在前述容置空間,並具有分別抵靠在所述肋片與該環緣的二頂端,當該針座定位在該管筒前方位置時,該彈性元件是呈壓縮狀態。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針座後端部與該管筒相對於該大管徑段的內表面分別形成有沿徑向延伸的一環緣,及沿軸線方向延伸的一後環緣,該環緣、後環緣是與該後端部界定出一容納空間,該彈性元件是容置在前述容納空間內,並具有分別與該環緣及該後環緣卡固的一前端與一後端,當該針座定位於該管筒前方位置時是拉張該彈性元件。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還具有一個以上的卡扣,該卡扣是以一支點樞設在該管筒外表面,並具有形成該凸栓的一迫壓端,及相對該支點反向於該迫壓端的一驅動端,使該凸栓可沿徑向脫離該管筒的管道,並釋放該針座,該彈性元件是容置在該針座後端部與該管筒管壁內表面間。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針座前端部是穿置在該管筒小管徑段內,且該導管座的環壁是套置在該管筒小管徑段上。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針座前端部與後端部是呈可卸離狀態,該針座還具有由該後端部沿該軸線方向向前延伸且界定出一軸向通道以與該容室連通的一連接部,及由該前端部沿該軸線方向向後延伸的一套合部,該套合部是由該管筒擴大的前開放端與該連接部套聯,使該針體與該容室相互連通,該導管座的環壁是與該針座前端部套合。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導管連同該導管座與該套合部組合時,可以配合該針體形成一種可拆卸靜脈注射導管的機能性單元,以配合臨床上使用不同管徑的導管。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靜脈注射導管引導裝置,包含有一中空的管筒、穿置入該管筒內且可沿一軸線方向位移的一針座、是與該針座結合且向前延伸穿出該管筒而形成使用狀態的一針體、可卸離地套置在該管筒一小管徑段一端且供該針體向前穿出的一導管組件。一卸離件具有形成在該管筒一大管徑段的一前定位孔、徑向延伸且可與該前定位孔配合的一凸栓,及可操控該凸栓脫離該前定位孔的一撥控制項,使該針座可帶動該針體沿該軸線方向移至隱藏在該管筒內。
文檔編號A61M5/32GK1733321SQ20041007041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2日
發明者許明正, 黃明敏, 許沛揚 申請人:許明正, 黃明敏, 許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