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架的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18:47:46

本實用新型屬於自行車架的結構的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架設於自行上用以設置相關配件的架體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自行車為近年來所相當盛行的運動之一,但由於騎乘自行車的時間大都至少進行有數小時之久,為了便於騎乘者攜帶相關的所需配件,因此研發出許多可裝配在自行車上的相關支架,透過支架的設置,騎乘者乃可將手持通訊裝置、照明設備或其他電子設備架設於自行車上,以便於騎乘者獲得實時的信息或者可在夜間提供照明的功能,但目前所常見的相關支架乃僅可單獨架設單一外部設備,若需同時將上述手持通訊裝置、照明設備或電子設備架設於自行車上,則必須事前安裝多個支架,但就自行車的車體而言,所能安裝支架的面積與範圍有限,再者,過多的支架不僅造成使用者安裝上的困難與時間耗費,且過多的支架更增加了自行車整體的重量。
故,如何將上述缺失問題加以改進,乃為本實用新型發明人所欲解決的技術困難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行車架的結構,在不添加過多支架的前提下,可以搭載多個手持通訊裝置、照明設備或電子設備架設於自行車上。
為達到上述目的,一種自行車架的結構,其包括:
一本體,於其上設置有至少一槽孔、二對應的滑軌、一穿孔、一凸體以及一承接槽;
一上抵迫件,設置於本體的穿孔上;
二側抵迫件,各設置於本體的二滑軌上;
一夾固件,結合於本體的凸體上;
至少一外接件,其一端設置於本體的槽孔。
其中滑軌上乃另設有一固定孔I。
其中凸體上乃另設置有固定孔II。
其中承接槽內乃另設有一透孔。
其中上抵迫件的一端乃設置有一穿槽I。
其中側抵迫件的一端乃設置有一穿槽II。
其中夾固件的一端乃設置有一穿孔。
通過上述設計本實用新型能帶來以下有益效果:透過上抵迫件與側抵迫件的牴觸來將手持通訊裝置於本體上,以及由外接件增設其它外部設備,以此達到可同時設置多個外部設備的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示意圖一。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示意圖二。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示意圖三。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實施例示意圖。
圖中:1-自行車架、2-本體、20-槽孔、21-滑軌、210-固定孔I、22-套穿孔、23-凸體、230-固定孔II、231-螺鎖件I、24-承接槽、240-透孔、3-上抵迫件、30-穿槽I、31-螺鎖件II、4-側抵迫件、40-穿槽II、41-螺鎖件III、5-夾固件、50-穿孔、6-外接件、7-自行車杆件、8-手持通訊裝置、9-照明設備、91-電子設備、92-充電線。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及圖7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較佳實施例示意圖與進一步實施例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自行車架1包括有:
一本體2,於其上設置有至少一槽孔20、二對應之滑軌21、一穿孔 22、一凸體23以及一承接槽24,其中,滑軌21上乃另設有一固定孔I 210、凸體23上乃另設置有固定孔II 230以及承接槽24內乃另設有一透孔240;
一上抵迫件3,其一端乃設置有一穿槽I 30,並透過一螺鎖件II 31穿設過該穿槽I 30,使上抵迫件3設置於本體2的穿孔22上;
二側抵迫件4,其一端乃設置有一穿槽II 40,並透過一螺鎖件III 41穿設過該穿槽II 40,使二側抵迫件4各設置於本體2的二滑軌21上;
一夾固件5,其一端乃設置有一穿孔50,並透過一螺鎖件I 231同時穿設過該穿孔50與凸體23的固定孔II 230,以使夾固件5結合於本體2的凸體23上;
至少一外接件6,其一端設置於本體2的槽孔20;
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架1主要透過夾固件5將其設置於自行車杆體7上,並透過本體2的承接槽24以及外接件6來承接外部相關設備;
如圖中所示,使用時,乃是先透過夾固件5將自行車架1設置於自行車杆體7上,並由螺鎖件I 231來調整本體2與夾固件5的相對角度,使本體2傾斜至使用者在騎乘自行車時可輕易目視到的角度(如圖4所示),接續將手持通訊裝置8放置於本體2上,該手持通訊裝置8之底部並於承接槽24之內,同時調整上抵迫件3與側抵迫件4,使上抵迫件3與側抵迫件4牴觸住手持通訊裝置8的上緣與二側緣,以此即可使手持通訊裝置8穩固的結合於本體2上(如圖5所示);
承上述,上抵迫件3主要是透過螺鎖件II 31來調整縱向的位置,以符合手持通訊裝置8的長度,而側抵迫件4則是透過螺鎖件III 41來調整橫向的位置,以符合手持通訊裝置8的寬度,而滑軌21的設計,則是迫使側抵迫件4在調整時不至於歪斜,以可確實且穩定的抵迫手持通訊裝置8的二側緣;
而當手持通訊裝置8穩固的結合於本體2上後,則是可將照明設備9以及電子設備91各承接於外接件6上(如圖6所示),並調整出所需的角度;
如圖中所示,乃是設置有二照明設備9以及一電子設備91,當然,若使用者不需攜帶過多的照明設備9或電子設備91,則可直接拆卸下其中部分的外接件6,或者將外接件6全部拆卸,使用者乃可依照需求決定外接件6的設置數量;
另外,在承接槽24內所設的透孔240,主要乃是提供充電埠位於底部的手持通訊裝置8充電用途,由該透孔240的設計,使用者可直接於手持通訊裝置8底部連接外部充電線92(如圖6所示);
自行車架1的外接件6位置除了如前述圖中所示的型態外,更可為如圖7中所示的型態,其主要是僅設置有二外接件6,該等外接件6並設置於相對的位置上,當然,外接件6的數量以及位置並非本案所局限的範圍;
綜上所述,相較於現有技術應用於自行車上的相關支架所存在的種種缺失與不便,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架1除了透過上抵迫件3與側抵迫件4的設計,乃可符合絕大多數不同尺寸的手持通訊裝置8外,透過外接件6的設計,更可同時增設騎乘自行車時所需的照明設備9或電子設備91,甚至是其他相關配備等,透過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架1,更可免除需同時設置多個支架的不便與缺失,且將手持通訊裝置8、照明設備9以及電子設備91同時設置於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架1上,可提供騎乘者更易於目視的優點。
上述所列舉的實施例系用以闡明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