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10:50:36 4
專利名稱:一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機械,特別涉及一種農業用除草裝置。
背景技術:
農作物種植行內的苗間雜草由於和農作物的距離近,直接和農作物競爭水分、養分和陽光,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現有的除草裝置其底部靠近地面,只能在沒有長有農作物的行間行走,進而通過行走時底部的除草機構對行間的雜草進行刨除或拔除,因此只能除去行間的雜草而無法清除行內苗間的雜草。農作物種植行內苗間的雜草都是主要依靠手工或除草劑來控制。手工除草工作強度大,效率低,不僅成本高,而且容易對工作人員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除草劑則普遍存在雜草抗藥性問題,農藥殘留問題,有食物安全隱患, 也對環境造成汙染。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該種除草裝置能有效地除去農作物的行內苗間雜草,且其結構簡單、模塊化,運行靈活、操作方便,便於控制。
本發明實現其發明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包括車架、車架上的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與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相連的控制機構、車架下部的除草機構和車輪,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的組成是
車架的上橫梁的上電動機依次通過上後同步帶輪、上同步帶、上前同步帶輪與行星齒輪相連,行星齒輪與固定在車架後部的太陽齒輪外嚙合;行星齒輪軸與擺臂前端的孔同心配合;擺臂後端的孔與上後同步帶輪同心配合;
立軸上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擺臂中前部的軸承座上,立軸中下部與下前同步帶輪相連,下前同步帶輪依次通過下同步帶、下後同步帶輪與下電動機相連;
立軸下端與除草機構的輸入軸相連。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和過程是
當需進行作物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作業時,將底部高於作物的車架橫跨於作物行上,而車架的車輪置於作物的行間,通過車輪的轉動使車架作物行上移動。
當行內苗間無雜草時,由控制機構控制上電動機正向轉動,並依次通過上後同步帶輪、上同步帶、上前同步帶輪帶動行星齒輪沿太陽齒輪的外齒轉動至太陽齒輪的外緣;同時,行星齒輪也將擺臂的後端帶動至車架的外側,進而與擺臂相連的立軸及除草機構也移至車架的外側,使除草機構在車架外側也即作物行間移動不對作物產生損傷,此時除草機構處於待機狀態
在行走過程中,若發現行內苗間有雜草時,則控制機構控制上電動機反向轉動,並依次通過上後同步帶輪、上同步帶、上前同步帶輪帶動行星齒輪沿太陽齒輪的外齒從外向內轉動至雜草上後方位置;同時,行星齒輪將擺臂的後端向車架內側轉動,進而與擺臂相連的立軸及除草機構移至雜草處。此時,控制機構控制下電機轉動,進而帶動立軸及與立軸相連的除草機構旋轉,將作物行內苗間的雜草去除。去除雜草後,控制機構又控制下電機停止轉動(當然,也可以在雜草密度高等情況下,讓下電機一直帶動除草機構旋轉,以免下電機頻繁啟停),上電動機反向轉動使除草機構重新處於待機狀態。
當行間有雜草,在除草機構處於待機狀態時,控制機構直接控制下電機轉動,帶動立軸及與立軸相連的除草機構旋轉,即可將作物行間的雜草去除,當然在此過程中也可控制上電機旋轉使除草機構在行間做一定距離的橫向擺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能有效地除去農作物的行內苗間雜草
由於通過車輪與行間地面接觸,而車架高於作物、橫跨於作物行上,當作物行內無雜草時,除草機構位於車架外側的作物行間,整個裝置可在不損傷作物的情況下,在作物上方及兩側行走。當作物行內苗間有雜草時,除草機構在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的驅動下移至雜草處,即可將行內苗間的雜草去除,因此本發明能夠在不損傷作物的前提下有效去除行內苗間的雜草。
二、運行靈活、操作方便
本發明將質量較大的上、下電機置於轉動中心,而擺臂、同步帶、除草機構等質量小,從而大幅度地減少了裝置在橫向擺動時的轉動慣量。使其運行靈活,擺動的動態響應速度高,除草效率更高。電機作為動力源也便於對其進行精確的自動控制和操作。
三、通用性強,可適用不同苗間距離作物的除草
本發明裝置的橫向擺動距離由上電動機通過同步帶及同步帶輪精確控制,可以實現除草機構對預定軌跡的精確跟蹤,較之一進一出等離散控制方式能更靈活地適應不同的農作物栽培模式(移栽或播種)、苗間距變化和作物生長情況。
四、本發明的除草裝置由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除草機構、車架三大模塊構成,具有模塊化的特點。這樣,此裝置可以方便地安裝與維修,並可能靈活組配不同類型的除草機構,實現對多種作物行的除草。
上述的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為兩套,分別安裝在車架的左部和右部。
這樣,可以對同一作物行內左、右兩側的雜草進行同時清除,提高除草效率;並能通過產生對衝慣量來減少裝置的震動。同時,當整個除草裝置的中心線偏離作物行中心線時,可以通過對兩個上電動機的伺服控制,及時地將除草機構做相應於偏離方向的等距離移位補償,降低除草機在運動過程中除草裝置中心線對作物行中心線重合精度的要求,允許除草機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作物行中心線。
上述的擺臂的中前部向車架內部彎曲。
這樣,當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為兩套,兩個除草機構同時向內運行時,可從根本上避免兩個旋轉的上後同步帶輪和除草機構的碰撞,提高裝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上述的擺臂中前部的下表面與豎板相連,豎板的前側與套筒相連,套筒套合在立軸的中上部。
這樣,可提高立軸及與立軸相連的除草機構的運行穩定性。
上述的豎板的下端與橫支撐板的後端相連,橫支撐板的前端的孔套合在下電動機的軸上。
這樣,可進一步提高立軸及與立軸相連的除草機構的運行穩定性。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I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右視結構示意圖(其左側是前方)。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4示出,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是一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包括車架100、車架100上的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與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相連的控制機構、車架100下部的除草機構300和車輪102,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的組成是
車架100的上橫梁101的上電動機201依次通過上後同步帶輪202、上同步帶203、 上前同步帶輪204與行星齒輪205相連,行星齒輪205與固定在車架100後部的太陽齒輪 206外嚙合;行星齒輪205軸與擺臂207前端的孔同心配合;擺臂207後端的孔與上後同步帶輪202同心配合;
立軸208上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擺臂207中前部的軸承座209上,立軸208中下部與下前同步帶輪210相連,下前同步帶輪210依次通過下同步帶211、下後同步帶輪212與下電動機213相連;
立軸208下端與除草機構300的輸入軸301相連。
本例的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為兩套,分別安裝在車架100的左部和右部。
圖2、4示出,本例的擺臂207的中前部向車架100內部彎曲。
圖3、4示出,本例的擺臂207中前部的下表面與豎板214相連,豎板214的前側與套筒215相連,套筒215套合在立軸208的中上部。豎板214的下端與橫支撐板216的後端相連,橫支撐板216的前端的孔套合在下電動機213的軸上。權利要求
1.ー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包括車架(100)、車架(100)上的除草動カ及傳動機構、與除草動カ及傳動機構相連的控制機構、車架(100)下部的除草機構(300)和車輪(102),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除草動カ及傳動機構的組成是 車架(100)的上橫梁(101)的上電動機(201)依次通過上後同步帶輪(202)、上同步帶(203)、上前同步帶輪(204)與行星齒輪(205)相連,行星齒輪(205)與固定在車架(100)後部的太陽齒輪(206)外嚙合;行星齒輪(205)軸與擺臂(207)前端的孔同心配合;擺臂(207)後端的孔與上後同步帶輪(202)同心配合; 立軸(208)上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擺臂(207)中前部的軸承座(209)上,立軸(208)中下部與下前同步帶輪(210)相連,下前同步帶輪(210)依次通過下同步帶(211)、下後同步帶輪(212)與下電動機(213)相連; 立軸(208)下端與除草機構(300)的輸入軸(301)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除草動カ及傳動機構為兩套,分別安裝在車架(100)的左部和右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ー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擺臂(207)的中前部向車架(100)內部彎曲。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擺臂(207)中前部的下表面與豎板(214)相連,豎板(214)的前側與套筒(215)相連,套筒(215)套合在立軸(208)的中上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ー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豎板(214)的下端與橫支撐板(216)的後端相連,橫支撐板(216)的前端的孔套合在下電動機(213)的軸上。
全文摘要
一種能除去行內苗間雜草的除草裝置,包括車架、車架上的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車架下部的除草機構和車輪,其除草動力及傳動機構的組成是車架的上橫梁的上電動機依次通過上後同步帶輪、上同步帶、上前同步帶輪與行星齒輪相連,行星齒輪與固定在車架後部的太陽齒輪外嚙合;行星齒輪軸與擺臂前端的孔同心配合;擺臂後端的孔與上後同步帶輪同心配合;立軸上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擺臂中前部的軸承座上,立軸中下部與下前同步帶輪相連,下前同步帶輪依次通過下同步帶、下後同步帶輪與下電動機相連;立軸下端與除草機構的輸入軸相連。該種除草裝置能有效地除去農作物的行內苗間雜草,且其結構簡單、運行靈活、操作方便,便於控制。
文檔編號A01B39/18GK102972111SQ201210508669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4日
發明者湯烈 申請人: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