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10:27:26 4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纖油墨著色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
背景技術:
著色工藝生產線的目的是給光纖著上鮮明、光滑、穩定可靠的各種顏色,以便在生產過程中和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地辯認光纖。
著色工藝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為光纖及著色油墨,著色油墨顏色按行業標準分為12種,其中按廣電行業標準及信息產業部標準規定的色譜排列是不一樣的,廣電標準的色譜排列如下:本(白)、紅、黃、綠、灰、黑、藍、橙、棕、紫、粉紅、青綠,信息產業部行業標準的色譜排列如下:藍、桔、綠、棕、灰、本(白)、紅、黑、黃、紫、粉紅、青綠。在不影響識別的情況下允許使用本色代替白色。現本公司採用的色譜排列按廣電標準進行,在用戶要求時也可按信息產業部標準色譜排列。在用戶要求每管光纖數在12芯以上時,可根據需要用不同的顏色按不同的比例調配出其它顏色來對光纖進行區分。 光纖著色後應滿足以下各方面的要求:1、著色光纖顏色不遷移,不褪色(用丙酮或酒精擦拭也如此)。 2、光纖排線整齊,平整,不亂線,不壓線。 3、光纖衰減指標達到要求,OTDR測試曲線無臺階等現象。
光纖著色工藝使用的設備為光纖著色機,光纖著色機由光纖放線部分,著色模具及供墨系統,紫外線固化爐,牽引,光纖收線及電器控制部分等組成。主要原理為紫外固化油墨經著色模具塗覆於光纖表面,經過紫外線固化爐固化後固定於光纖表面,形成易於分色的光纖。使用的油墨為紫外固化型油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此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實現對光纖張力的自動調節,避免了生產時由於高速生產對光纖末端光纖造成衝擊帶來的損傷,也保證了塗覆和光固化工藝的穩定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包括:依次排放的放線框架、油墨塗覆框架、固化框架、牽引框架和收線框架,所述放線框架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底部安裝有支撐託板的放線框,所述放線框內均安裝有用於存放繞有光纖的放排線單元;
所述油墨塗覆框架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底部安裝有保護隔板的油墨塗覆框,所述固化框架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固化框,所述固化框內均安裝有UV光固化爐;所述收線框架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收線框,所述牽引框架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牽引框,從而從上往下形成至少2個光纖通道,所述收線框內均安裝有用於收光纖的收排線單元;
所述放排線單元、收排線單元均包括:具有凹槽的基座、左、右支撐座、旋轉電機和行進電機,所述基座位於凹槽兩側的表面固定有兩個x向線軌,左支撐座下表面兩側均固定有第一x向滑塊,右支撐座下表面兩側均固定有第二x向滑塊,所述x向線軌依次嵌入第一x向滑塊、第二x向滑塊各自的凹槽內;
一位於兩個x向線軌之間的x向驅動機構安裝於基座的凹槽內並位於左、右支撐座下方,所述x向驅動機構包括x向螺母、嵌入x向螺母的x向絲槓、x向主軸承座和x向從軸承座,所述x向絲槓兩端分別通過x向主軸承機構、x向從軸承機構嵌入x向主軸承座、x向從軸承座各自通孔內,所述x向螺母固定於左支撐座下表面,所述行進電機安裝於位於x向主軸承座外側的x向絲槓一端;
一氣缸固定於左支撐座上並位於左支撐座外側端,所述氣缸的頂杆機構一端連接到氣缸,另一通過插座安裝於右支撐座同側的外側端,所述頂杆機構包括Y形頂杆和連接杆,此Y形頂杆一端具有一插槽,所述連接杆一端嵌入此插槽內並通過螺栓活動連接,所述連接杆另一端嵌入插座內,所述連接杆上沿X方向上設置有若干個定位孔;
位於所述左、右支撐座各自上端通孔內均安裝有軸承機構,此左、右支撐座內側均安裝有與軸承機構連接的夾碟片,位於左支撐座的軸承機構外側安裝有所述旋轉電機;
所述油墨塗覆框內均依次安裝有除靜電器、塗覆單元、放線導輪和放線跳舞輪,所述除靜電器位於放線導輪和塗覆單元之間,所述放線導輪通過固定轉軸安裝在油墨塗覆框上,所述放線跳舞輪安裝於一第一擺動杆一端,第一擺動杆另一端安裝於嵌入油墨塗覆框的通孔內的第一旋轉軸的前端,第一旋轉軸的後端嵌入一第一圓筒內,該第一旋轉軸的後端上安裝有一第一弧形調節片,且此第一弧形調節片邊緣與第一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逐步變化,一第一接近開關安裝於第一圓筒上用於檢測第一弧形調節片邊緣與第一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一PLC控制器位於所述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與第一接近開關之間,PLC控制器根據來自接近開關含有間隙大小的信號控制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的轉速;
所述牽引框內均依次安裝牽引輪、導輪、收線導輪和收線跳舞輪,所述牽引輪的中心軸與一牽引電機連接,所述導輪位於收線導輪和牽引輪之間,所述導輪、收線導輪均通過固定轉軸安裝在牽引框上,
所述放線跳舞輪安裝於一第二擺動杆一端,第二擺動杆另一端安裝於嵌入牽引框的通孔內的第二旋轉軸的前端,第二旋轉軸的後端嵌入一第二圓筒內,該第二旋轉軸的後端上安裝有一第二弧形調節片,且此第二弧形調節片邊緣與第二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逐步變化,一第二接近開關安裝於第二圓筒上用於檢測第二弧形調節片邊緣與第二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一PLC控制器位於所述收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與第二接近開關之間,PLC控制器根據來自第二接近開關含有間隙大小的信號控制收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的轉速;
所述行程調節器安裝於油墨塗覆框上並位於放線導輪和放線框架之間, PLC控制器連接到收排線單元和放排線單元各自旋轉電機以及放排線單元的行進電機,此行程調節器進一步包括並排設置的前擋柱和後擋柱,光纖位於前擋柱和後擋柱之間,前擋柱上設置有前對射開關,後擋柱上設置有後對射開關,當光纖靠近前對射開關或者後對射開關時,前對射開關和後對射開關產生感應信號,PLC控制器根據感應信號控制放排線單元的行進電機旋轉速度和旋轉方向。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的改進技術方案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除靜電器其由高壓電源產生器及放電電極構成。
2、上述方案中,所述塗覆單元包括油墨池和通過管道與油墨池的油墨桶。
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本實用新型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其跳舞輪安裝於一擺動杆一端,擺動杆另一端安裝於嵌入油墨塗覆框的通孔內的旋轉軸的前端,旋轉軸的後端嵌入一圓筒內,該旋轉軸的後端上安裝有一弧形調節片,且此弧形調節片邊緣與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逐步變化,一接近開關安裝於圓筒上用於檢測弧形調節片邊緣與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一PLC控制器位於所述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與接近開關之間,PLC控制器根據來自接近開關含有間隙大小的信號控制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的轉速;當放排線單元的放線速度快,或收排線單元的收線速度慢時,擺動杆會旋轉帶動旋轉軸旋轉,從而驅動弧形調節片沿著旋轉軸軸心旋轉,此時接近開關檢測到弧形調節片與圓筒間隙變化,PLC控制器根據間隙變化,從而控制收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轉速,實現對光纖張力的自動調節,避免了生產時由於高速生產對光纖末端光纖造成衝擊帶來的損傷,也保證了塗覆和光固化工藝的穩定性;其次,其行程調節器安裝於油墨塗覆框上並位於放線導輪和放線框架之間, PLC控制器連接到收排線單元和放排線單元各自旋轉電機以及放排線單元的行進電機,此行程調節器進一步包括並排設置的前擋柱和後擋柱,光纖位於前擋柱和後擋柱之間,前擋柱上設置有前對射開關,後擋柱上設置有後對射開關,當光纖靠近前對射開關或者後對射開關時,前對射開關和後對射開關產生感應信號,PLC控制器根據感應信號控制放排線單元的行進電機旋轉速度和旋轉方向,保證了放線時光纖方向的穩定性,避免光纖損傷。
2、本實用新型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其可自動調整排線換向位置,可解決需操作上不停地對排線換向位置的調整,減了少操作上的勞動強,完全實現了全自動排線,排線質量高;其次,其位於兩個x向線軌之間的x向驅動機構安裝於基座的凹槽內並位於左、右支撐座下方,大大減少了裝置的體積,降低了設備安裝佔用面積,方便設備的安裝使用。
3、本實用新型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其氣缸固定於左支撐座上並位於左支撐座外側端,所述氣缸的頂杆機構一端連接到氣缸,另一通過插座安裝於右支撐座同側的外側端,所述頂杆機構包括Y形頂杆和連接杆,此Y形頂杆一端具有一插槽,所述連接杆一端嵌入此插槽內並通過螺栓活動連接,所述連接杆另一端嵌入插座內。採用Y形頂杆不僅可以滿足快速安裝的使用需要,並且考慮到與其連接的加工件存在一定的誤差,故其還有一定的機械糾偏功能。其次,其連接杆上沿X方向上設置有若干個定位孔,連接杆可在插座內移動,一固定銷嵌入插座和連接杆的定位孔內,可動態調整盤距,實現了多種規格的光纖盤操作,避免由於大盤與小盤之間切換由於氣缸行程問題而導致夾取力不足而影響設備的運行速度及穩定性。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一;
附圖3(a)為本實用新型光纖均勻著色與固化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二;
附圖3(b)為本實用新型光纖均勻著色與固化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三;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中收放排線單元結構示意圖一;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中收放排線單元結構示意圖二。
以上附圖中:1、放線框架;101、放線框;2、油墨塗覆框架;201、油墨塗覆框;3、固化框架;4、牽引框架;401、牽引框;5、收線框架;501、收線框;61、第一弧形調節片;62、第二弧形調節片;71、第一接近開關;72、第二接近開關;8、放排線單元; 9、UV光固化爐;11、除靜電器;12、塗覆單元;121、油墨池;122、油墨桶;13、放線導輪;14、放線跳舞輪;151、第一擺動杆;152、第二擺動杆;161、第一旋轉軸;162、第二旋轉軸;17、牽引輪;181、第一圓筒;182、第二圓筒;19、導輪;20、收線導輪;21、收線跳舞輪;24、收排線單元;241、夾碟片;31、基座;301、凹槽;32、左支撐座;33、右支撐座;34、旋轉電機;35、行進電機;36、x向線軌;37、第一x向滑塊;38、第二x向滑塊;39、x向驅動機構;391、x向螺母;392、x向絲槓;393、x向主軸承座;394、x向從軸承座;40、x向主軸承機構;41、x向從軸承機構;42、氣缸;43、頂杆機構;44、插座;45、Y形頂杆;451、插槽;452、螺栓;46、連接杆;461、定位孔;47、軸承機構;48、夾碟片;49、行程調節器;50、前擋柱;51、後擋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種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包括:依次排放的放線框架1、油墨塗覆框架2、固化框架3、牽引框架4和收線框架5,所述放線框架1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底部安裝有支撐託板6的放線框101,所述放線框101內均安裝有用於存放繞有光纖的放排線單元8;
所述油墨塗覆框架2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底部安裝有保護隔板7的油墨塗覆框201,所述固化框架3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固化框,所述固化框內均安裝有UV光固化爐9;所述收線框架5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收線框501,所述牽引框架4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2個牽引框401,從而從上往下形成至少2個光纖通道,所述收線框501內均安裝有用於收光纖的收排線單元24;
所述放排線單元8、收排線單元24均包括:具有凹槽301的基座31、左、右支撐座32、33、旋轉電機34和行進電機35,所述基座31位於凹槽301兩側的表面固定有兩個x向線軌36,左支撐座32下表面兩側均固定有第一x向滑塊37,右支撐座33下表面兩側均固定有第二x向滑塊38,所述x向線軌36依次嵌入第一x向滑塊37、第二x向滑塊38各自的凹槽內;
一位於兩個x向線軌36之間的x向驅動機構39安裝於基座31的凹槽301內並位於左、右支撐座32、33下方,所述x向驅動機構39包括x向螺母3913391、嵌入x向螺母3913391的x向絲槓392、x向主軸承座393和x向從軸承座394,所述x向絲槓392兩端分別通過x向主軸承機構40、x向從軸承機構41嵌入x向主軸承座393、x向從軸承座394各自通孔內,所述x向螺母391固定於左支撐座32下表面,所述行進電機35安裝於位於x向主軸承座393外側的x向絲槓392一端;
一氣缸42固定於左支撐座32上並位於左支撐座32外側端,所述氣缸42的頂杆機構43一端連接到氣缸42,另一通過插座44安裝於右支撐座33同側的外側端,所述頂杆機構43包括Y形頂杆45和連接杆46,此Y形頂杆45一端具有一插槽451,所述連接杆46一端嵌入此插槽451內並通過螺栓452活動連接,所述連接杆46另一端嵌入插座44內,所述連接杆46上沿X方向上設置有若干個定位孔461;
位於所述左、右支撐座32、33各自上端通孔內均安裝有軸承機構47,此左、右支撐座32、33內側均安裝有與軸承機構47連接的夾碟片48,位於左支撐座32的軸承機構47外側安裝有所述旋轉電機34;
所述油墨塗覆框201內均依次安裝有除靜電器11、塗覆單元12、放線導輪13和放線跳舞輪14,所述除靜電器11位於放線導輪13和塗覆單元12之間,所述放線導輪13通過固定轉軸安裝在油墨塗覆框201上,所述放線跳舞輪14安裝於一第一擺動杆151一端,第一擺動杆151另一端安裝於嵌入油墨塗覆框201的通孔內的第一旋轉軸161的前端,第一旋轉軸161的後端嵌入一第一圓筒181內,該第一旋轉軸161的後端上安裝有一第一弧形調節片61,且此第一弧形調節片61邊緣與第一圓筒181內壁的間隙大小逐步變化,一第一接近開關安裝於第一圓筒上用於檢測第一弧形調節片邊緣與第一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一PLC控制器位於所述放排線單元8的旋轉電機34與第一接近開關71之間,PLC控制器根據來自接近開關含有間隙大小的信號控制放排線單元8的旋轉電機34的轉速;
所述牽引框401內均依次安裝牽引輪17、導輪19、收線導輪20和收線跳舞輪21,所述牽引輪17的中心軸與一牽引電機連接,所述導輪19位於收線導輪20和牽引輪17之間,所述導輪19、收線導輪20均通過固定轉軸安裝在牽引框401上,
所述放線跳舞輪14安裝於一第二擺動杆15一端,第二擺動杆152另一端安裝於嵌入牽引框401的通孔內的第二旋轉軸162的前端,第二旋轉軸162的後端嵌入一第二圓筒182內,該第二旋轉軸162的後端上安裝有一第二弧形調節片62,且此第二弧形調節片62邊緣與第二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逐步變化,一第二接近開關72安裝於第二圓筒182上用於檢測第二弧形調節片62邊緣與第二圓筒182內壁的間隙大小,一PLC控制器位於所述收排線單元24的旋轉電機34與第二接近開關之間,PLC控制器根據來自第二接近開關含有間隙大小的信號控制收排線單元24的旋轉電機34的轉速;
所述行程調節器49安裝於油墨塗覆框201上並位於放線導輪13和放線框架1之間, PLC控制器連接到收排線單元24和放排線單元8各自旋轉電機34以及放排線單元8的行進電機35,此行程調節器49進一步包括並排設置的前擋柱50和後擋柱51,光纖位於前擋柱50和後擋柱51之間,前擋柱50上設置有前對射開關,後擋柱51上設置有後對射開關,當光纖靠近前對射開關或者後對射開關時,前對射開關和後對射開關產生感應信號,PLC控制器根據感應信號控制放排線單元8的行進電機35旋轉速度和旋轉方向。
上述除靜電器11其由高壓電源產生器及放電電極構成。
上述塗覆單元12包括油墨池和通過管道與油墨池的油墨桶。
採用上述多頭光纖著色塗覆系統時,其,其跳舞輪安裝於一擺動杆一端,擺動杆另一端安裝於嵌入油墨塗覆框的通孔內的旋轉軸的前端,旋轉軸的後端嵌入一圓筒內,該旋轉軸的後端上安裝有一弧形調節片,且此弧形調節片邊緣與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逐步變化,一接近開關安裝於圓筒上用於檢測弧形調節片邊緣與圓筒內壁的間隙大小,一PLC控制器位於所述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與接近開關之間,PLC控制器根據來自接近開關含有間隙大小的信號控制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的轉速;當放排線單元的放線速度快,或收排線單元的收線速度慢時,擺動杆會旋轉帶動旋轉軸旋轉,從而驅動弧形調節片沿著旋轉軸軸心旋轉,此時接近開關檢測到弧形調節片與圓筒間隙變化,PLC控制器根據間隙變化,從而控制收放排線單元的旋轉電機轉速,實現對光纖張力的自動調節。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並據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