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矯正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22:37:46 2
專利名稱:脊柱矯正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理療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適用於放置在席墊上或床上,並對應於平躺狀態下的使用者的頸椎、腰椎等部位的下方,及雙足的位置,以便對使用者的脊柱進行矯正的脊柱矯正器。
背景技術:
現有的腰部靠墊,不外乎是包撐使用者的整個腰部,它不但支撐使用者的腰椎,而且連腰椎兩側的肌肉也一起支撐,以致於腰椎兩側的肌肉因為無法得到放鬆而牽引腰椎無法得到真正的放鬆,無法矯正腰椎因不當受力所造成的異位。
同樣,近來用乳膠製成的特殊枕頭,雖然可以隨著使用者的頭部及頸部等部位的曲線而自動改變其形狀,但它同樣不但支撐使用者的頸椎,而且連頸椎兩側的肌肉也一起支撐,以致於頸椎兩側的肌肉因為無法得到放鬆而牽引腰椎無法得到真正的放鬆,無法矯正頸椎因不當受力所造成的異位。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的矯正頸椎、腰椎等器械存在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脊柱矯正器,它適用於放置在席墊上或床上,並對應於平躺狀態下的使用者的頸椎、腰椎等部位的下方,及雙足的位置,以便對使用者的脊柱進行矯正。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頸椎矯正器,該頸椎矯正器具有頸椎支撐部,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2)腰椎矯正器,該腰椎矯正器具有腰椎支撐部,與腰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胸腰肌膜得到放鬆;以及(3)雙足矯正器,該雙足矯正器具有穴部上面及下面,該穴部上面及下面之間的高度低於使用者的雙足的長度,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根與下面接觸,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尖與上面接觸。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供頸椎矯正器、腰椎矯正器及雙足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頸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頸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腰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分別固定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各自對應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所應各別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其中任一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兩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雙足矯正器,進一步包含有載重,裝設於雙足矯正器,以便將雙足矯正器定位於所選定的位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頸椎矯正器,該頸椎矯正器具有頸椎支撐部,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以及(2)腰椎矯正器,該腰椎矯正器具有腰椎支撐部,與腰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胸腰肌膜得到放鬆。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含有供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及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頸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頸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腰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分別固定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各自對應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所應各別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其中任一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兩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又可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頸椎矯正器,該頸椎矯正器具有頸椎支撐部,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以及(2)雙足矯正器,該雙足矯正器具有穴部上面及下面,該穴部上面及下面之間的高度低於使用者的雙足的長度,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根與下面接觸,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尖與上面接觸。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供頸椎矯正器及雙足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及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頸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頸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其中任一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兩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雙足矯正器,進一步包含有載重,裝設於雙足矯正器,以便將雙足矯正器定位於所選定的位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仍可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腰椎矯正器,該腰椎矯正器具有腰椎支撐部,與腰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胸腰肌膜得到放鬆;以及(2)雙足矯正器,該雙足矯正器具有穴部上面及下面,該穴部上面及下面之間的高度低於使用者的雙足的長度,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根與下面接觸,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尖與上面接觸。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供腰椎矯正器及雙足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及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腰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前述的脊柱矯正器,其中雙足矯正器,進一步包含有載重,裝設於雙足矯正器,以便將雙足矯正器定位於所選定的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適用於放置在席墊上或床上,並對應於平躺狀態下的使用者的頸椎、腰椎等部位的下方,及雙足的位置,以便對使用者的脊柱進行矯正。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頸椎矯正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腰椎矯正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足部矯正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6為圖5所示的6-6部位的縱向剖面圖。
圖7為圖6所示的7-7部位的橫向斷面圖。
圖8為圖6所示的8-8部位的橫向斷面圖。
圖9為圖6所示的9-9部位的橫向斷面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七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八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九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9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二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三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四實施例的俯視圖圖中標號說明30脊柱矯正器 31頸椎矯正器311頸椎支撐部312凹陷部 H312凹陷部312的高度313枕部H313枕部313的高度32腰椎矯正器 33雙足矯正器34使用者的341使用者34的頸椎 321腰椎支撐部322凹陷部 342使用者34的腰椎331穴部3311上面3312下面H331穴部331上面3311及下面3312之間的高度343雙足3431足根3432足尖332載重35席墊 36黏扣組361黏扣鉤件362黏扣環件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
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脊柱矯正器30包含頸椎矯正器31、腰椎矯正器32及雙足矯正器33等主要構件。
上述頸椎矯正器31具有頸椎支撐部311及兩道凹陷部312、312。其中頸椎支撐部311具有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34的頸椎341。兩道凹陷部312、312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311的兩側,該兩道凹陷部312、312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34的頸椎341兩側的僧帽肌接觸,讓使用者34的頸椎341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因此使用者34的頸椎341才不致於受到兩側的僧帽肌的過度牽絆而得到充分放鬆,進而得到有效的矯正。
本實用新型的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包括枕部313,它是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312的其中任一側或兩側,該枕部313的高度H313高於凹陷部312的高度H312,以對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平時起到枕撐作用。
前述腰椎矯正器32具有腰椎支撐部321及兩道凹陷部322、322。腰椎支撐部321是具有與使用者34的腰椎342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34的腰椎342。兩道凹陷部322、322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321的兩側,該兩道凹陷部322、322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34的腰椎342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34的腰椎342兩側的胸腰肌膜能夠放鬆,因此使用者34的腰椎342才不致於受到兩側的胸腰肌膜的過度牽絆而得到充分放鬆,進而得到有效的矯正。
雙足矯正器33具有穴部331,該穴部331具有上面3311及下面3312,該穴部331上面3311及下面3312之間的高度H331是低於使用者34的雙足343的長度L343,以供使用者34雙足343的足根3431與下面3312接觸,並供使用者34的雙足343的足尖3432與上面3311接觸,讓使用者34的雙足343的兩足尖3432被強制向內偏斜成內八字形,以便矯正使用者34的雙足343。雙足矯正器33進一步包含載重332,它是裝設於雙足矯正器33上段的內部或外部〔載重332亦可裝設於雙足矯正器33兩側的內部或外部(圖中未示)〕,以便按照使用者34的身高將雙足矯正器33定位於所選定的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進一步包含席墊35。可將頸椎矯正器31、腰椎矯正器32,及雙足矯正器33按照使用者34的頸部、腰部、足部等部位在躺臥時所對應的位置而分別放置於其上。
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進一步具有黏扣組36,該黏扣組36包含黏扣鉤件361及黏扣環件362。其中黏扣鉤件361是分別固著於頸椎矯正器31及腰椎矯正器32的背面。而黏扣環件362則固著於席墊35表面上,並分別對應於頸椎矯正器31及腰椎矯正器32所對應放置於席墊35上的位置,以便用黏扣鉤件361與黏扣環件362之間的黏扣作用,而將頸椎矯正器31及黏扣環件362各自按照使用者的身高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35上所選定的位置。
請參閱
圖1、圖5、圖6所示的第一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包含頸椎矯正器31、腰椎矯正器32、雙足矯正器33及席墊35。其中頸椎矯正器31及腰椎矯正器32是分別藉助黏扣組36黏設於席墊35上的選定位置。而雙足矯正器33則按照使用者34的身高並藉助載重332擺設於席墊35上所選定的位置。
請參閱
圖10所示的第二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包含頸椎矯正器31、腰椎矯正器32、雙足矯正器33〔但是卻不包含席墊35〕。這些頸椎矯正器31、腰椎矯正器32及雙足矯正器33隻是擺放在例如床上等使用場所。
請參閱
圖11所示的第三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包含頸椎矯正器31、腰椎矯正器32,及席墊35〔但卻不包含雙足矯正器33〕。其中頸椎矯正器31及腰椎矯正器32是各自借黏扣組36黏設於席墊35上的選定位置。
請參閱
圖12所示的第四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包含頸椎矯正器31及腰椎矯正器32〔但是卻不包含席墊35及雙足矯正器33〕。這些頸椎矯正器31及腰椎矯正器32隻是擺放在例如床上等使用場所。
請參閱
圖13所示的第五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包含頸椎矯正器31、雙足矯正器33,及席墊35〔但是卻不包含腰椎矯正器32〕。其中頸椎矯正器31是借黏扣組36黏設於席墊35上的選定位置,而雙足矯正器33則按照使用者34的身高並藉助其載重332擺設於席墊35上所選定的位置。
請參閱
圖14所示的第六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是包含頸椎矯正器31及雙足矯正器33〔但不包含腰椎矯正器32及席墊35〕。這些頸椎矯正器31及雙足矯正器33隻是擺放在例如床上等使用場所。
請參閱
圖15所示的第七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是包含腰椎矯正器32、雙足矯正器33,及席墊35〔但不包含頸椎矯正器31〕。其中腰椎矯正器32是借黏扣組36黏設於席墊35上的選定位置。而雙足矯正器33則按照使用者34的身高並借其載重332擺設於席墊35上所選定的位置。
請參閱
圖16所示的第八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是包含腰椎矯正器32及雙足矯正器33〔但不包含頸椎矯正器31及席墊35〕。而雙足矯正器33則按照使用者34的身高並借其載重332擺設於例如床上等使用場所。
請參閱
圖17所示的第九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是包含頸椎矯正器31及席墊35〔但不包含腰椎矯正器32及雙足矯正器33〕。其中頸椎矯正器31是借黏扣組36黏設於席墊35上的選定位置。
請參閱
圖18所示的第十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僅僅包含頸椎矯正器31〔但不包含腰椎矯正器32、雙足矯正器33及席墊35〕。其中頸椎矯正器31是擺設於例如床上等使用場所。
請參閱
圖19所示的第十一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是包含腰椎矯正器32及席墊35〔但不包含頸椎矯正器31及雙足矯正器33〕。其中腰椎矯正器32是借黏扣組36黏設於席墊35上的選定位置。
請參閱圖20所示的第十二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是僅僅包含腰椎矯正器32〔但不包含頸椎矯正器31、雙足矯正器33及席墊35〕。其中腰椎矯正器32是擺設於例如床上等使用場所。
請參閱圖21所示的第十三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僅僅包含雙足矯正器33,及席墊35〔但不包含頸椎矯正器31及腰椎矯正器32〕。其中雙足矯正器33則按照使用者34的身高並借其載重332擺設於席墊35上所選定的位置。
請參閱圖22所示的第十四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脊柱矯正器30僅僅包含雙足矯正器33〔但不包含頸椎矯正器31、腰椎矯正器32及席墊35〕。其中雙足矯正器33是擺設於例如床上等使用場所。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適用於放置在席墊上或床上,並對應於平躺狀態下的使用者的頸椎、腰錐的下方,及雙足的位置,以對使用者的整支脊柱進行矯正。
2.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脊柱矯正器,可以依照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分別針對頸椎、腰椎、雙足作單獨或合併矯正的動作。
3.本實用新型頸椎矯正器還具有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的兩道凹陷部,讓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肌肉懸空而能夠放鬆,達到真正矯正的效果。
4.本實用新型腰椎矯正器還具有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的兩道凹陷部,讓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肌肉懸空而能夠放鬆,達到真正矯正的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頸椎矯正器,該頸椎矯正器具有頸椎支撐部,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2)腰椎矯正器,該腰椎矯正器具有腰椎支撐部,與腰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胸腰肌膜得到放鬆;以及(3)雙足矯正器,該雙足矯正器具有穴部上面及下面,該穴部上面及下面之間的高度低於使用者的雙足的長度,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根與下面接觸,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尖與上面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供頸椎矯正器、腰椎矯正器及雙足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頸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頸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腰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分別固定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各自對應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所應各別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1、2、3或5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其中任一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7.根據權利要求1、2、3或5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兩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雙足矯正器,進一步包含有載重,裝設於雙足矯正器,以便將雙足矯正器定位於所選定的位置。
9.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頸椎矯正器,該頸椎矯正器具有頸椎支撐部,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以及(2)腰椎矯正器,該腰椎矯正器具有腰椎支撐部,與腰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胸腰肌膜得到放鬆。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含有供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及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頸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頸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腰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分別固定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各自對應於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所應各別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及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14.根據權利要求9、10、11或13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其中任一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15.根據權利要求9、10、11或13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兩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16.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頸椎矯正器,該頸椎矯正器具有頸椎支撐部,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以及(2)雙足矯正器,該雙足矯正器具有穴部上面及下面,該穴部上面及下面之間的高度低於使用者的雙足的長度,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根與下面接觸,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尖與上面接觸。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供頸椎矯正器及雙足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及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頸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頸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頸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19.根據權利要求16、17或18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其中任一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20.根據權利要求16、17或18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頸椎矯正器進一步含有枕部,一體延接於兩道凹陷部的兩側,該枕部的高度是高於凹陷部的高度,供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作為平常的枕撐。
21.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雙足矯正器,進一步包含有載重,裝設於雙足矯正器,以便將雙足矯正器定位於所選定的位置。
22.一種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1)腰椎矯正器,該腰椎矯正器具有腰椎支撐部,與腰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道凹陷部,該兩道凹陷部不與該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胸腰肌膜得到放鬆;以及(2)雙足矯正器,該雙足矯正器具有穴部上面及下面,該穴部上面及下面之間的高度低於使用者的雙足的長度,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根與下面接觸,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尖與上面接觸。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供腰椎矯正器及雙足矯正器按照使用者的頸部、腰部及足部部位在躺臥時所分別對應的位置各別放置於席墊上。
24.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有固定於腰椎矯正器與席墊接觸的背面黏扣鉤件和固定於席墊表面上黏扣環件構成的黏扣組,並對應於腰椎矯正器所應放置於席墊上的位置,以便於黏扣鉤件與黏扣環件之間的黏扣,將腰椎矯正器選擇性地黏扣於席墊上的選定位置。
25.根據權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脊柱矯正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雙足矯正器,進一步包含有載重,裝設於雙足矯正器,以便將雙足矯正器定位於所選定的位置。
專利摘要一種脊柱矯正器,包含頸椎矯正器,具有頸椎支撐部,與頸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兩道凹陷部,不與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頸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僧帽肌得到放鬆;腰椎矯正器,具有腰椎支撐部,與腰椎曲線相同曲線的凸出部位,以便支撐處於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道凹陷部,不與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腰椎兩側的胸腰肌膜接觸,分別一體延接於腰椎支撐部的兩側,使平躺狀態的使用者的頸椎兩側的胸腰肌膜得到放鬆;雙足矯正器,具有穴部上面及下面,穴部上面及下面之間的高度低於使用者的雙足的長度,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根與下面接觸,供使用者的雙足的足尖與上面接觸。
文檔編號A61F5/01GK2721044SQ20042002922
公開日2005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25日
發明者孫崇安 申請人:孫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