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軸線纜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22:31:2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同軸線纜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改進的導電端子的同軸線纜連接器。
背景技術:
同軸線纜連接器主要用於手機藍牙、無線網絡、電子測量工具等方面,其通常與一安裝於電路板上的同軸連接器相對接。同軸線纜連接器通常包括絕緣本體、固定在絕緣本體內的導電端子、固持在絕緣本體外側的遮蔽殼體以及與所述導電端子電性連接的線纜。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第CN 105655744A號公開了一種現有的同軸連接器,該同軸連接器的導電端子鑲埋固定在絕緣外殼內部,導電端子後端側的連接部與同軸電纜的芯線接觸,連接部上設置凹陷部以使端子與芯線接觸,然而所述芯線與端子之間的定位較為不易,絕緣外殼注塑成型封膠後容易出現毛邊。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的同軸線纜連接器以克服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改進的導電端子的同軸線纜連接器。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同軸線纜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固定於絕緣本體上的導電端子、收容所述絕緣本體的遮蔽殼體及與導電端子電性連接的線纜,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呈圓臺狀的基部,所述導電端子具有主體部、突露於所述基部外以與對接端子對接的對接部以及與線纜電性連接的尾部,所述導電端子鑲埋成型於所述絕緣本體內,所述尾部包括與主體部相連的連接部以及位於所述連接部後方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裹固定於線纜的芯線外,所述連接部沿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大於所述固定部沿橫向方向上的寬度,以在所述固定部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相較於連接部的兩側向內凹陷的卡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部向上彎曲形成,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相鄰處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至少其一形成有露出絕緣本體的臺階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臺階部暴露於絕緣本體上設置的通孔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設有沿高度方向將其貫穿的通孔,所述卡槽與所述通孔相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尾部還具有位於導電端子後端的末端部,所述固定部位於所述連接部與末端部之間,所述末端部與連接部均為呈水平放置的平板狀結構,且其上表面均與所述主體部的上表面共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遮蔽殼體包括基座、位於基座前部的環形部及自環形部後部向後延伸的一對內臂,所述基座包括板狀基體及自基體兩側分別向上延伸的扣持部,所述每一內臂於其後端與扣持部之間幹涉配合,所述內臂的前部與扣持部的內表面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每一所述扣持部具有前後錯位設置的第一、第二突出部,以使第一突出部與第二突出部分別與絕緣本體的不同部位幹涉配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每一所述扣持部包括由所述基體的兩側向上延伸的側擋部及由側擋部進一步延伸且彎折形成的蓋部,所述第二突出部靠近扣持部的後端設置,且所述第一突出部位於所述蓋部內側,所述第二突出部位於所述側擋部內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還具有遮蓋於線纜的芯線外的結合部,所述結合部具有收容導電端子並供線纜穿設的收容通道,所述主體部具有鑲埋成型於所述基部內的前端部以及與前端部相對設置的後端部,所述後端部的上表面暴露於所述收容通道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結合部包括底壁及自底壁橫向方向上的兩端分別向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後端部的上表面與底壁的上表面平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同軸線纜連接器的導電端子一體成形於絕緣本體內,且將線纜芯線鉚壓固定,導電端子的固定部兩側形成有卡槽以實現對其周圍的塑膠材料封膠,防止產生毛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同軸線纜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同軸線纜連接器將線纜移除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同軸線纜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圖3所示同軸線纜連接器另一視角的視圖;
圖5是圖4所示同軸線纜連接器的部分組裝圖;
圖6是圖2所示同軸線纜連接器的導電端子鉚壓後的立體組裝圖;
圖7是圖6所示同軸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將絕緣本體鉚壓後的立體組裝圖;
圖8是圖7所示同軸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將遮蔽殼體鉚壓後的立體組裝圖;
圖9是圖8中絕緣本體與導電端子的結合示意圖;
圖10是沿圖8中線A-A的剖視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同軸線纜連接器另一實施例的絕緣本體與導電端子的結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並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請參閱圖1至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同軸線纜連接器100,其包括遮蔽殼體1、收容於所述遮蔽殼體1內的絕緣本體2、固定於所述絕緣本體2內的導電端子3及與導電端子3電性相連的線纜4。
請參照圖2至圖10所示,所述遮蔽殼體1由金屬材料製成,且包括基座11、位於基座11前部的環形部12及自環形部12後部向後延伸的一對內臂13,所述基座11的前端與環形部12前端的底部相連。所述環形部12的圓周壁上形成有相對設置的一對開槽121。
所述基座11包括板狀基體110及自基體110兩側分別向上延伸並縱向排列的包合部111、扣持部112、第一包線部113和第二包線部114。其中所述包合部111位於所述環形部12兩側,每一所述扣持部112包括由所述基體110的兩側向上延伸的側擋部1121及由側擋部1121進一步延伸且彎折形成的蓋部1122。每一所述扣持部112還具有前後錯位設置的第一、第二突出部1123、1124,所述第一突出部1123與第二突出部1124在前後方向上錯開設置,也即沿前後方向不對齊,以使第一突出部1123與第二突出部1124分別與絕緣本體1的不同部位幹涉配合。
在前後方向上,所述第一突出部1123相較於第二突出部1124更靠近包合部111,所述第二突出部1124靠近扣持部112的後端設置,且所述第一突出部1123位於所述蓋部1122內側,所述第二突出部1124位於所述側擋部1121內側。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突出部1123、1124均為自扣持部112的外表面向其內側衝壓形成的凸包或凸肋;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突出部1124也可為自扣持部112的內表面其內側突伸的突出結構,或者為自內臂13後端向扣持部112的內表面突伸形成的突出結構,也即所述第二突出部1124既可以設置在扣持部112上,也可以設置於內臂13上,或者兩者都具有朝向彼此突伸的突出部,也即,所述扣持部112或內臂13中的一個具有靠近其後端設置且與另一個幹涉配合的第二突出部,或者所述扣持部112和內臂13上均具有靠近其後端設置且與對方幹涉配合的第二突出部,所述內臂13與扣持部112之間通過第二突出部1124來實現幹涉配合。所述扣持部112與基體110圍設形成一收容絕緣本體2的收容空間1120,且所述扣持部112包覆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結合部22外側。
所述一對內臂13相對設置且前端與環形部12相連,並且沿縱向方向向後延伸至扣持部12內側,但並未延伸超出所述扣持部12的後端。所述環形部12收容於所述基座11兩側的包合部111之間,所述內臂13收容於兩側的扣持部112之間且其後部與扣持部112的第二突出部1124幹涉配合,所述內臂13的前部與扣持部112的內表面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
由於第二突出部1124位於所述扣持部112的後半段,因此在所述內臂13的後部進行幹涉配合,以使內臂13前部具有較長的可彈性長度,在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對接時,能夠使環形部12及內臂13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以改善對接插拔力。每一所述內臂13的後部向上延伸形成較其前部高度要大的加高部131,所述加高部13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一開口132。所述蓋部1122將所述加高部131遮蓋,並且所述蓋部1122抵壓於所述加高部131的上表面,位於蓋部1122上的第一突出部1123抵壓於絕緣本體2的結合部22外側。
請參照圖2至圖5並結合圖9至圖10所示,所述絕緣本體2為塑膠材質,其包括大體呈圓臺狀的基部21、遮蓋於線纜4的芯線外的結合部22、用於連接基部21與結合部22的頸部23及自基部21的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的保護壁24,所述頸部23自基部21的後端向後延伸形成。
所述基部21的中部沿所述同軸線纜連接器100的高度方向貫穿形成大體呈圓形的收容槽210。所述基部21的外周面分別向外凸伸形成若干耳部211,所述耳部211靠近所述基部21的下端面設置,且俯看所述耳部211大致呈燕尾狀,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耳部211為沿橫向方向相對設置的一對。所述遮蔽殼體1的環形部12套設在所述絕緣本體2的基部21外圍,所述絕緣本體2的耳部211分別與遮蔽殼體1對應的開槽121扣持配合。
所述結合部22包括底壁221及自底壁221橫向方向上的兩端分別向上延伸的延伸部222,所述延伸部222在鉚壓彎折後形成側壁2221及頂壁2223,所述頂壁2223與底壁221相互平行,且均沿水平方向延伸設置,所述側壁2221沿豎直方向延伸。所述底壁221、側壁2221及頂壁2223共同圍設形成一收容通道220,以收容導電端子3並供線纜4穿設。所述結合部22設有沿高度方向將其底壁221貫穿的通孔223,如圖9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通孔223內設置有將其分成左右兩部分的支撐部224;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通孔223'內也可不設置支撐部224(如圖11所示),也即導電端子3'的固定部334'裸露於該通孔223'內。
所述結合部22橫向方向上的兩側分別形成有一向外突伸的凸塊225,該凸塊225的底面與底壁221的下表面共面。所述內臂13夾置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結合部22與遮蔽殼體1的扣持部112之間,且結合部22兩側的凸塊225突伸入內臂13對應的開口132內,使得內臂13後部擱置於凸塊225上,所述扣持部112包裹於所述結合部22外圍以固定所述線纜4與絕緣本體1。
所述頸部23的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有阻擋部231,該阻擋部231靠近所述結合部22設置且其後表面緊靠於所述結合部22的前表面。同時,所述阻擋部231位於所述結合部22的收容通道220的前方,且將收容通道220前部開口部分遮擋,當將線纜4放入收容通道220內時,所述阻擋部231對線纜4前端構成阻擋。
所述保護壁24呈環形,且其高度不低於導電端子3的高度,也即所述保護壁24的頂面不低於導電端子3的對接部32的上表面,如此以防止導電端子3向外變形後與遮蔽殼體1搭接,起到保護導電端子3的作用。所述保護壁24設置有至少一缺口241,所述缺口241自保護壁24的頂面向下凹陷形成,以減少導電端子3周圍的塑膠介質,露出更多空隙以降低駐波比,提高射頻特性。在所述基部21的徑向方向上,所述缺口241位於所述導電端子3的對接部32的形變對應位置以外,即對接部32的非形變對應位置,以進一步防止導電端子3的對接部32向外變形導致與遮蔽殼體1搭接短路。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保護壁24的前後兩側均設置有一缺口241,且在所述基部21的徑向方向上,前後兩個所述缺口241均位於導電端子3的對接部32的形變位置外,且兩個所述缺口241位於基部21的其中一直徑的兩端。位於前側的所述缺口241自保護壁24的頂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凹陷至基部21的上表面,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位於後側的所述缺口241自保護壁24的頂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凹陷至距離基部21的上表面仍有一定距離,也即其並未凹陷至基部21的上表面;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位於後側的所述缺口241也可如前側的所述缺口241一樣向下凹陷至基部21的上表面,也即至少一所述缺口241向下凹陷至基部21的上表面。
兩個所述缺口241將保護壁24分成位於橫向方向上兩側的兩部分,在受到導電端子3的對接部32彈性變形推壓時,兩側的保護壁24可隨導電端子3的對接部32的變形而發生相應的彈性形變,即增加了所述保護壁24沿徑向方向向外側彈性變形的可能性,可以有效防止保護壁24開裂損壞。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缺口241在保護壁24上的設置位置及數量均可根據需要作適當調整,只要設置在對接部32的非形變對應位置即可。
所述導電端子3鑲埋成型於所述絕緣本體2內,其具有主體部31、突露於所述收容槽210內以與對接端子(未圖示)對接的對接部32及與線纜4電性連接並位於結合部22內的尾部33。所述主體部31呈平板狀,且整體上沿同軸線纜連接器100的縱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體部31具有鑲埋成型於所述基部21內的前端部311以及與前端部311相對設置的後端部312,所述後端部312的上表面暴露於阻擋部231的後方,且位於收容通道220內,同時所述後端部312的上表面與底壁221的上表面平齊。
所述對接部32自所述主體部31的一側彎折延伸形成,所述主體部31的另一側向外延伸形成翼部313。所述對接部32位於所述主體部31的上側,並彎折呈C形,以與對接端子進行電性連接。所述對接部32具有與主體部31相連的連接端321以及自連接端321彎折延伸形成的自由端322,所述自由端322懸空設置且位於所述翼部313上方,當與對接端子對接時,在對接端子插入力的作用下,所述對接部32的連接端321及自由端322均會向外發生彈性形變,所述保護壁24在對接部32的外側可發生相應的彈性變形,防止導電端子3與遮蔽殼體1搭接;同時,所述自由端322向下偏移,所述翼部313在所述自由端322的下方對其進行承接保護。
所述尾部33包括與後端部312相連的連接部331、位於導電端子3後端的末端部332以及位於連接部331與末端部332之間的固定部334,線纜4的芯線放入固定部334內後將固定部334包裹並鉚壓於線纜4外,所述固定部334與所述對接部32位於所述主體部31的同側。所述末端部332與連接部331均為呈水平放置的平板狀結構,且其上表面均與主體部31的上表面共面。所述連接部331沿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大於所述固定部334沿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因此,在所述固定部334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相較於連接部331的兩側向內凹陷的卡槽335,所述,卡槽335與所述通孔223相連通,以實現對導電端子3的固定部334周圍的塑膠材料封膠,並且防止封膠後出現毛邊。同時,在鉚壓完成後所述固定部334向上彎曲,所述連接部331與所述固定部334相鄰處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至少其一形成有露出絕緣本體2的臺階部336,所述臺階部336暴露於所述通孔223內,以方便導電端子3在與絕緣本體2注塑成型時封膠,且防止產生毛邊。
所述尾部33突露於所述絕緣本體2的收容通道220內,以與線纜4電性連接。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圖9所示)中,所述固定部334設置於所述支撐部224上方且其底部被支撐部224所遮擋;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圖11所示)中,所述臺階部336'及所述固定部334'底部均裸露於所述通孔223'內。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同軸線纜連接器100的導電端子3一體成型於所述絕緣本體2內,可保證兩者之間固定穩固,並且相對於組裝式更加小型化;通過將線纜4的芯線鉚接於導電端子3的固定部334內以將線纜4更加穩定地固定,所述固定部334的兩側設有卡槽335可實現其周圍塑膠材料的封膠,防止產生毛邊;所述連接部331與所述固定部334相鄰處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至少其一形成有露出絕緣本體2的臺階部336,可進一步防止毛邊產生。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