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電焙茶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20:09:46 1
專利名稱:炭電焙茶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焙茶機,尤其是涉及一種能夠實現炭電結合的焙茶機。
背景技術:
焙茶是茶葉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焙茶環節的好壞決定著茶葉的質量。傳統古老的焙茶方法是用木炭來烘焙,做出來的茶葉有濃濃的炭香,但烘焙時間長,效率低,難控制; 現在的焙茶機多運用電熱元件為發熱體,具有方便、衛生、可控、效率高等特點,在茶葉生產、銷售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但目前的焙茶機也存在著以下問題1、常以電發熱體直接烘焙茶葉,易對茶葉造成灼傷,受熱也不均勻;2、缺乏傳統做法的炭味,喪失本地鳳凰茶葉的獨特風味;3、炭熱和對茶葉加熱後的空氣直接排出,無法循環利用,造成浪費。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發明人乃積極開發研究,並為改進上述產品的不足,經過長久努力研究與實驗,終於開發設計出本實用新型的炭電焙茶機。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炭電焙茶機,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現有焙茶機易灼傷茶葉、缺乏炭香味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炭電焙茶機,包括焙茶機箱體,所述焙茶機箱體內自下而上設置有炭熱層、焙茶層、恆溫發熱裝置,所述恆溫發熱裝置包括發熱體和溫控器,所述焙茶機箱體內還設置有送熱系統,所述送熱系統包括鼓風機、送熱管和送熱架,所述鼓風機的進風口與所述焙茶層上方空間相連通,所述鼓風機的出風口通向恆溫發熱裝置的一端,所述送熱管連通恆溫發熱裝置和炭熱層所在空間,所述送熱架與所述送熱管相連並設置在所述焙茶層下方。較佳的是,所述送熱裝置為連通恆溫發熱裝置和送熱架的送熱管。較佳的是,所述送熱裝置包括設置在焙茶機箱體內的焙茶機內襯層,所述焙茶機內襯層與焙茶機箱體之間設置有連通的空間。較佳的是,所述炭熱層為一層燃燒的木炭或炭火爐。較佳的是,所述焙茶機箱體內還設置有散熱系統,所述散熱系統包括設置在焙茶機箱體頂部的排氣口。較佳的是,所述焙茶機箱體表面設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設置有電源開關、模式調節開關、風力調節開關、電流表、溫控燈和指示燈。較佳的是,所述焙茶層包括一層託盤或多層託盤。較佳的是,所述焙茶機箱體上靠近炭熱層處設置有進氣孔。較佳的是,所述炭熱層上方設置有一隔熱層。較佳的是,所述隔熱層為4毫米厚的石棉板。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焙茶機與現有焙茶機相比具有下述有益效果結構簡單,效率高並且能有效的、長時間的進行茶葉烘焙,並有傳統的茶葉製作的炭味。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是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請參考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一種炭電焙茶機,包括焙茶機箱體1,所述焙茶機箱體1內自下而上設置有炭熱層2、焙茶層3、恆溫發熱裝置,所述恆溫發熱裝置包括發熱體4和溫控器,所述焙茶機箱體1內還設置有送熱系統,所述送熱系統包括鼓風機5、送熱裝置6和送熱架7,所述鼓風機的進風口與所述焙茶機排氣空間13 相連通,所述排氣空間13設置在焙茶機的上部,所述鼓風機的出風口通向恆溫發熱裝置的一端,所述送熱裝置連通恆溫發熱裝置的另一端和送熱架7的一端,所述送熱架7設置在所述焙茶層3下方。採用上述結構後,工作時,可將待加工的茶葉放在焙茶層3上,焙茶層下方的炭熱層發出熱量向上方傳遞,對茶葉可進行烘焙,同時設置在焙茶層3上方的恆溫發熱裝置中的發熱體通電後發出熱量,通過送熱裝置6將熱量傳導到焙茶層上對茶葉進行烘焙,送熱系統送熱的方式採取鼓風機5啟動後,送熱裝置6 —種傳熱方式為,送熱裝置6採用送熱管的方式,將熱量通過送熱管和送熱架7弓丨導至焙茶層3。上述炭熱加熱或電加熱及混合方式可以選擇同時採取,或僅採用一種加熱方式,通過模式調節開關可實現靈活切換或共同採用。為實現熱量的循環利用,所述送熱裝置也可採用另一種設置,送熱裝置6包括設置在焙茶機箱體1內的焙茶機內襯層,所述焙茶機內襯層與焙茶機箱體1之間設置有連通的空間。這樣鼓風機的進氣由焙茶機箱體內的熱空氣提供,所述的熱空氣包含炭味並已經對茶葉進行過烘焙,屬於熱量的再次循環利用,通過鼓風機後所述熱空氣進入恆溫加熱裝置進行再次加熱,並通過送熱裝置6的焙茶機箱體與焙茶機內襯層之間的空間,將熱量傳遞到送熱架7內,對茶葉進行再次烘焙,有效縮短烘焙時間。在送熱的同時也通過焙茶機箱體與焙茶機內襯層之間的空間將一部分混雜有雜味和餘熱的空氣帶到排氣空間通過排氣口排出,工作時如此循環。通常一次循環中有70%的空氣進行再次循環加熱,約30%的空氣排出。所述炭熱層2為一層燃燒的木炭或炭火爐,這樣在熱量傳遞到待加工的茶葉上時,木炭特有的香味也能被茶葉吸收。所述焙茶層3設置在炭熱層2上方,可根據需要設置一層託盤8或多層託盤,在託盤8上可放置待加工的茶葉,通過送熱系統和散熱系統進行焙茶工作。焙茶工作時將茶葉放在託盤上8,並放在送熱架7上方;送熱管設置在焙茶箱兩側的內壁並與恆溫發熱裝置和炭熱層2相連接,或者直接採用所述焙茶機內襯層與焙茶機箱體之間連通的空間將熱量送至送熱架7 ;送熱架7由若干金屬管構成,優選為6-8支金屬管並與送熱管相連接,金屬管
4向下方設置有若干送熱孔,可直線排列也可呈三角排列,每支金屬管優選為12-16個;在選擇好模式後,鼓風機5將恆溫發熱裝置和炭熱層的熱量通過送熱管6與送熱架7中的各個送熱金屬管,對茶葉進行均勻的加熱。所述焙茶機箱體1內還設置有散熱系統,所述散熱系統包括設置在焙茶機箱體頂部的排氣口 9。所述焙茶機箱體上靠近炭熱層處設置有進氣孔10,進氣孔10做為炭熱層的進氣入口,輸送空氣便於炭熱層燃燒,同時可兼對箱體內的部分餘氣進行排放,焙茶機箱體內多餘的熱量通過鼓風機5送到恆溫加熱裝置加熱後送到送熱系統再次利用,並通過排氣口 9將焙茶層的雜味和30%的廢氣排掉,炭熱層附近優選設置12-18個進氣孔10。所述炭熱層上方設置有一隔熱層11。所述隔熱層11為4mm的石棉板層,可防止熱量直接往上衝而燒焦茶葉,在焙茶最後可滑動抽出利用炭熱的餘溫直接烘焙茶葉,使茶葉的炭香更濃。所述焙茶機箱體1表面設置有控制面板12,所述控制面板12上設置有電源開關、 模式調節開關、風力調節開關、電流表、溫控燈和指示燈。所述控制面板模式調節開關可做炭電模式和純炭模式調節、風力調節開關可做大小風力調節。所述恆溫發熱裝置的發熱體4、溫控器和功率調節器順次連接在電源端。所述鼓風機5通過與送熱系統、散熱系統相連接,並與進氣口和排氣口形成一循環系統。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一次焙茶工作10小時,可選擇炭電模式下工作8小時使茶葉快速烘焙,節省製作時間,提高效率;在8小時後選擇純炭模式烘焙2小時,純炭烘焙使茶葉充分吸收炭味,增加茶葉濃香。同時,由於採用了循環加熱方式,更節省能源和縮短茶葉烘焙時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焙茶機與現有焙茶機相比具有下述有益效果結構簡單, 效率高並且能有效的、長時間的進行茶葉烘焙,並有傳統的茶葉製作的炭味。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炭電焙茶機,包括焙茶機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焙茶機箱體內自下而上設置有炭熱層、焙茶層、恆溫發熱裝置,所述恆溫發熱裝置包括發熱體和溫控器,所述焙茶機箱體內還設置有送熱系統,所述送熱系統包括鼓風機、送熱裝置和送熱架,所述鼓風機的進風口與所述焙茶機排氣空間相連通,所述排氣空間設置在焙茶機的上部,所述鼓風機的出風口通向恆溫發熱裝置的一端,所述送熱裝置連通恆溫發熱裝置的另一端和送熱架的一端, 所述送熱架設置在所述焙茶層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送熱裝置為連通恆溫發熱裝置和送熱架的送熱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送熱裝置包括設置在焙茶機箱體內的焙茶機內襯層,所述焙茶機內襯層與焙茶機箱體之間設置有連通的空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炭熱層為一層燃燒的木炭或炭火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焙茶機箱體內還設置有散熱系統,所述散熱系統包括設置在焙茶機排氣空間上的排氣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焙茶機箱體表面設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設置有電源開關、模式調節開關、風力調節開關、電流表、溫控燈和指示燈。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焙茶層包括一層託盤或多層託盤。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焙茶機箱體上靠近炭熱層處設置有進氣孔。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炭熱層上方設置有一隔熱層。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炭電焙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隔熱層為4毫米厚的石棉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炭電焙茶機,包括焙茶機箱體,所述焙茶機箱體內自下而上設置有炭熱層、焙茶層、恆溫發熱裝置,所述恆溫發熱裝置包括發熱體和溫控器,所述焙茶機箱體內還設置有送熱系統,所述送熱系統包括鼓風機、送熱管和送熱架,所述鼓風機的進風口與所述焙茶層上方空間相連通,所述鼓風機的出風口通向恆溫發熱裝置的一端,所述送熱管連通恆溫發熱裝置和炭熱層所在空間,所述送熱架與所述送熱管相連並設置在所述焙茶層下方。本實用新型產品能夠高效進行茶葉烘焙,並保留炭香味,適用於各種需要焙茶機的場合。
文檔編號A23F3/06GK202005226SQ20102069629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31日
發明者黃永添 申請人:黃永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