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板型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05:51:51
專利名稱:沉板型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沉板型連接器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沉板型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金屬殼體的沉板型連接
O
背景技術:
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現有技術可以參考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告第201498668號揭示的一種沉板型連接器,該沉板型連接器包括一金屬殼體、一裝設在金屬殼體內的絕緣座體及若干插設在絕緣座體內的端子。所述金屬殼體具有頂壁、自該頂壁兩端彎折並向下延伸的兩側壁及自該兩側壁彎折形成的底壁。所述金屬殼體兩側壁分別向下延伸有可焊接於電路板上的焊接腳及向外側延伸的用以支撐於電路板上的支撐腳。所述金屬殼體的頂壁還分別設有用以與對接插頭相干涉的若干彈片。該沉板型電連接器的同一金屬殼體上分別設置焊接腳、支撐腳及彈片,降低了金屬殼體的結構強度,導致金屬殼體容易產生變形。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改良結構的沉板型連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改善結構強度的沉板型連接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沉板型連接器,用以安裝在電路板上,其包括絕緣本體、收容於絕緣本體內的若干導電端子及直接包覆絕緣本體的金屬內殼體,一插接孔形成於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內殼體之間,所述沉板型連接器還包括遮蓋於內殼體外部的金屬外殼體,外殼體凸設有用以將沉板型連接器固定在電路板上的固定腳。所述內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頂壁及第一底壁,及連接於第一頂壁與第一底壁之間的兩第一側壁,外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二頂壁及第二底壁,及連接於第二頂壁與第二底壁之間的兩第二側壁。第二頂壁、第二底壁及兩第二側壁分別包覆內殼體的第一頂壁、 第一底壁及兩第一側壁。所述內側殼的第一頂壁及第一底壁及兩第一側壁至少其中之一設有延伸入插接孔內的抵壓彈片,外殼體設有與抵壓彈片相對應的開口,用以增加抵壓彈片的變形範圍。所述固定腳與第二側壁相連,固定腳是自第二底壁及第二側壁上共同向外側衝壓下料形成,第二底壁及第二側壁上分別具有形成固定腳之後留下的通孔。所述第二側壁上設有向外側凸伸並用以向下支撐電路板上的支撐腳。所述固定腳包括與第二側壁相連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向下彎折延伸的焊接腳,焊接腳用以焊接至電路板的安裝孔內,支撐腳不低於水平部。所述支撐腳是自第二側壁向外側衝壓再向下彎折形成,所述固定腳設置為沿前後方向相對齊的一對,支撐腳位於該對固定腳之間。所述絕緣本體包括第一本體及固定於第一本體內的第二本體,導電端子是先設於第二本體上後再共同組裝於第一本體上,第一本體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第一舌板上凹設有固定第二本體的收容腔,收容腔向後貫穿基部,第二本體與第一舌板共同組成絕緣本體的舌板,導電端子具有排設在舌板上的接觸部及延伸出第一、第二本體用以焊接至電路板的尾部。所述沉板型連接器還包括組裝於第一本體上的光學模塊,光學模塊設有暴露於插接孔內的透鏡,絕緣本體具有向前凸伸超過透鏡的擋止塊,用以阻止非對應的插頭碰撞光纖模塊,所述擋止塊位於透鏡的外側。所述內、外殼體為同一金屬材料製成,導電端子符合標準USB 3. 0傳輸協議。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增加遮蓋於內殼體外部的金屬外殼體,保證了內殼體的結構強度,即增加沉板型連接器的結構強度,同時增強了沉板型連接器對外界信號的屏蔽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安裝在電路板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與電路板分開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的部分分解圖。圖5為圖4進一步分解的部分分解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100安裝在印刷電路板200上, 以供對接插頭(未圖示)插接,對接插頭可以是光纖插頭(未圖示)、標準USB2.0A型插頭 (未圖示)、標準USB 3. OA型插頭(未圖示)或薄型記憶卡(Thincard)。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2、若干導電端子3、光纖模塊4及包覆絕緣本體的金屬遮蔽殼體5、6。絕緣本體1、2包括沿前後方向相互固持的第一本體1及第二本體2,遮蔽殼體5、 6包括直接包覆絕緣本體1、2的內殼體5及包覆於內殼體5外部的外殼體6。內殼體5與絕緣本體1、2及導電端子3之間形成有收容對接插頭的插接孔50。第一本體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12。基部11設有一前後貫穿的收容槽110以收容光纖模塊4。收容槽110位於第一舌板12的上方、並沿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均與第一舌板12錯開設置。基部11還設有自收容槽110內側底壁向下凹陷的一對導引槽111,導引槽111沿前後方向延伸以導引光纖模塊4自後向前插入收容槽110 內。基部11前端兩側還設有向前延伸的一對擋止塊113,兩擋止塊113位於收容槽110的兩側並向前凸伸入插接孔50內,並自第一舌板12兩側向上凸伸而成。薄型記憶卡可通過擋止塊113進行抵擋而被阻止過度向前插入而碰撞光纖模塊4。第一舌板12前端可與USB 2. OA及USB 3. OA型插頭相抵,防止USB 2. OA及USB 3. OA型插頭過度插入插接孔50。基部11後端設有向上凸伸的凸出部114,基部11的兩側分別設有向外側凸伸的卡塊115。第一舌板12前端設有若干凹陷部120及圍設於凹陷部120兩側的凸肋121。第一本體1設有前後貫穿以收容第二本體2的收容腔122。收容腔122位於凹陷部120的後方並與凹陷部120相連通。另外,收容腔122還位於收容槽110的下側並與收容槽110間隔設置。第二本體2設置為水平板狀結構,其固持於第一本體1的收容腔122內,與第一舌板12相結合組成絕緣本體1、2的舌板。第二本體2上表面凹設有第一端子槽21,下表面凹設有第二端子槽22。第一端子槽22向後貫穿第二本體2而未向前貫穿第二本體2,第二本體2後端設有與第一端子槽21連通的第一凹槽23,第二端子槽22向前貫穿第二本體2, 而未向後貫穿第二本體2,第二本體2前端設有與第二端子槽22相連通的第二凹槽M。第一、第二凹槽23J4分別上下貫穿第二本體2。導電端子3符合標準USB 3. 0傳輸協議,其包括若干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 第二端子32符合標準USB 2. 0傳輸協議。第一端子31設有固定於第二本體2上的第一固持部311、自第一固持部311向前延伸出第二本體2的平板狀第一接觸部312及自第一固持部311向下延伸的第一尾部313。第一接觸部312均收容於凹陷部120內並被凸肋121間隔開而防止相鄰兩第一接觸部312相互接觸。第一固持部311設有沿前後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部314及自第一水平部314前端向上延伸的豎直部315。第一端子31的第一水平部 314分別固持於第二端子槽22內,豎直部315與第一接觸部312分別相連,豎直部315分別固持於第二凹槽M內,第一尾部313向下延伸出第一、第二本體1、2,用以穿孔焊接至電路板 200。第二端子32設有固持於第二本體2第一端子槽21內的第二固持部321、自第二固持部321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觸部322及自第二固持部321向下延伸的第二尾部323。第二接觸部322成彈性臂狀,第二接觸部322收容於第一端子槽21內並位於第一接觸部312 的後方。第一、第二接觸部312、322均暴露於插接孔50,用以與對接插頭接觸。第二尾部 323上端固定於第一凹槽23內,下端向下延伸出第一、第二本體1、2,用以穿孔焊接至電路板200。第一端子31的第一尾部313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第二端子32的第二尾部323沿左右方向排成另一排,第一尾部313位於第二尾部323的前方靠近插接孔50排布。光纖模塊4固持於第一本體1收容槽110內,光纖模塊4設有一本體部41及自本體部41前端向前延伸入插接孔50內的一對定位柱42。本體部41前端設有位於定位柱42 之間的一對透鏡43。定位柱42自向前延伸超出基部11,用以與光纖插頭對準連接。光纖模塊4設置有位於透鏡43正後方的通孔44以收容光纖(未圖示)進而與對接光纖插頭進行光傳輸。本體部41下側設有沿前後方向延伸的一對導引凸塊45以與第一本體1內的導引槽111相配合,從而導引光纖模塊4的安裝。本體部41還設有位於後方兩側的一對彈性臂46。彈性臂46可與收容槽110的內壁相扣持以將光纖模塊4固定於第一本體1內。定位柱42向前延伸未超過擋止塊113,使薄型記憶卡僅能與擋止塊113相抵,而不能接觸定位柱42。內、外殼體5、6為同一金屬材料製成,內殼體5圍設於絕緣本體1的舌板外側形成所述插接孔50,其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頂壁51及第一底壁52,及連接於第一頂壁51與第一底壁52之間的兩第一側壁53。第一頂壁51、第一底壁52及兩第一側壁53上分別設有延伸入插接孔50內的抵壓彈片55,用以與對接插頭相干涉。外殼體6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二頂壁61及第二底壁62,及連接於第二頂壁61與第一底壁62之間的兩第二側壁63。第二頂壁61、第二底壁62及兩第二側壁63分別包覆內殼體5的第一頂壁51、第一底壁52及兩第一側壁53,使得內、外殼體5、6不能在左右及上下方向上相對移動。第二頂壁61、第二底壁62及兩第二側壁63分別設有與內殼體5抵壓彈片 55 一一對應的開口 65,當對接插頭插入插接孔50後,可以提給供抵壓彈片55的變形空間。 第一、第二頂壁51、61後端分別設有相對齊的缺口 511、611,第一本體1的凸出部114固定於缺口 511、611內,並向上凸伸超過第一、第二頂壁51、61,用以限制內、外殼體5、6相對第一本體1左右及向後移動。第一、第二側壁53、63還分別設有相對齊的卡扣孔531、631,第一本體1的卡塊115卡扣於卡扣孔531、631內。外殼體6的第二側壁63上分別設有前後相互對齊的一對片狀固定腳632及位於該對固定腳632之間的一水平片狀支撐腳635。每一固定腳632是自第二底壁62及第二側壁63上向外側衝壓下料形成,所以在第二底壁62及第二側壁63上分別形成有貫通的通孔 623,633,固定腳632包括與第二側壁63垂直相連的水平部6321及自水平部6321向下垂直彎折延伸的垂直焊接腳6322,焊接腳6322用以焊接至電路板200的安裝孔201內,支撐腳635是自第二側壁63向外側衝壓後,再向下彎折形成,支撐腳635用以支撐於電路板200 表面,與電路板200不焊接,阻止沉板型連接器100下沉。支撐腳635高於水平部6321,使得水平部6321與電路板200之間具有間隙,使焊接腳6322具有一部分向上露出電路板200 後,能夠吸附較多焊錫,提高焊接腳6322的固定強度。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100的組裝時,首先,將光纖模塊4向前組裝於第一本體 1內,及將導電端子3固定於第二本體2上,其次,將第二本體2向前組裝於第一本體1內, 接著,將內殼體5套設在第一本體1外部,最後,將外殼6套設在內殼體5外部。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100,通過增加設置外殼體6,將固定腳632及支撐腳635 設於外殼體6,而未設於內殼體5上,保證了內殼體5的結構強度,如果內殼體5設置抵壓彈片陽後,再衝壓形成固定腳及支撐腳,必然會降低內殼體5的結構強度。固定腳632設置為前後對齊的一對,使沉板型連接器100安裝在電路板200後,沉板型連接器100前端及後端不會上下搖擺。同時,本實用新型沉板型連接器100由於具有內、外殼體5、6,整體結構強度,及對外界信號的屏蔽效果均可得到增強。
權利要求1.一種沉板型連接器,用以安裝在電路板上,其包括絕緣本體、收容於絕緣本體內的若干導電端子及直接包覆絕緣本體的金屬內殼體,一插接孔形成於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內殼體之間,其特徵在於所述沉板型連接器還包括遮蓋於內殼體外部的金屬外殼體,外殼體凸設有用以將沉板型連接器固定在電路板上的固定腳。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內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頂壁及第一底壁,及連接於第一頂壁與第一底壁之間的兩第一側壁,外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二頂壁及第二底壁,及連接於第二頂壁與第二底壁之間的兩第二側壁。第二頂壁、第二底壁及兩第二側壁分別包覆內殼體的第一頂壁、第一底壁及兩第一側壁。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側殼的第一頂壁及第一底壁及兩第一側壁至少其中之一設有延伸入插接孔內的抵壓彈片,外殼體設有與抵壓彈片相對應的開口,用以增加抵壓彈片的變形範圍。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腳與第二側壁相連,固定腳是自第二底壁及第二側壁上共同向外側衝壓下料形成,第二底壁及第二側壁上分別具有形成固定腳之後留下的通孔。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側壁上設有向外側凸伸並用以向下支撐電路板上的支撐腳。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腳包括與第二側壁相連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向下彎折延伸的焊接腳,焊接腳用以焊接至電路板的安裝孔內,支撐腳不低於水平部。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腳是自第二側壁向外側衝壓再向下彎折形成,所述固定腳設置為沿前後方向相對齊的一對,支撐腳位於該對固定腳之間。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絕緣本體包括第一本體及固定於第一本體內的第二本體,導電端子是先設於第二本體上後再共同組裝於第一本體上, 第一本體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第一舌板上凹設有固定第二本體的收容腔,收容腔向後貫穿基部,第二本體與第一舌板共同組成絕緣本體的舌板,導電端子具有排設在舌板上的接觸部及延伸出第一、第二本體用以焊接至電路板的尾部。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沉板型連接器還包括組裝於第一本體上的光學模塊,光學模塊設有暴露於插接孔內的透鏡,絕緣本體具有向前凸伸超過透鏡的擋止塊,用以阻止非對應的插頭碰撞光纖模塊,所述擋止塊位於透鏡的外側。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沉板型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外殼體為同一金屬材料製成,導電端子符合標準USB 3.0傳輸協議。
專利摘要一種沉板型連接器,用以安裝在電路板上,其包括絕緣本體、收容於絕緣本體上的若干導電端子及直接包覆絕緣本體的金屬內殼體,一插接孔形成於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內殼體之間,所述沉板型連接器還包括遮蓋於內殼體外部的金屬外殼體,保證了內殼體的結構強度,同時增強了沉板型連接器對外界信號的屏蔽效果。
文檔編號H01R12/58GK201966346SQ20102061076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16日
發明者堯中華, 王立江, 鄭啟升 申請人:富士康(崑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