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11:00:24 2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屬於機電一體化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在城市道路下面的汙水管道中經常會設置一些窨井來進行管道的疏通。窨井埠設置有窨井蓋,窨井蓋的材料一般為鑄鐵的或者鋼筋混凝土製成的。鋼筋混凝土澆注的窨井蓋價格便宜,但是結構強度差,難以長時間經受車輛的衝擊,多使用在人行道或者廣場上。鑄鐵的窨井蓋結構牢固,可承載較大的壓力和衝擊力,使用較為廣泛,但是容易被偷。
現有技術中的汙水管道長時間在外風吹日曬,無法利用太陽能資源,造成資源的浪費;現有技術中的汙水管道無法對墜井人員進行防護措施,極易造成墜井人員的受傷;現有技術中的汙水管道無法實現墜井事故的自動預警功能,無法進行及時的營救,所以急需要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來解決上述出現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防護性佳,使用壽命長,節能環保,可靠性高。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包括裝置主體、電源機構、墜落防護機構以及墜落預警機構,所述裝置主體由下水窨井、平流管、疏水方池以及窨井蓋組成,所述下水窨井安裝在疏水方池上端面中間位置,所述窨井蓋安裝在下水窨井上端面上,所述平流管設有兩組,所述平流管裝配在疏水方池左端面與右端面上,所述電源機構由鋼化玻璃罩、太陽能光伏板以及蓄電池組成,所述太陽能光伏板安裝在窨井蓋上端面上,所述蓄電池固定在窨井蓋下端面中間位置,所述鋼化玻璃罩裝配在窨井蓋上端面上,所述太陽能光伏板通過電線與蓄電池相連接,所述墜落防護機構設置在下水窨井內,所述墜落防護機構由載板、珍珠棉板、彈簧減震器、彈力繩以及吊環組成,所述載板安裝在下水窨井內,所述彈簧減震器安裝在載板上端面上,所述珍珠棉板裝配在彈簧減震器上端面上,所述彈力繩與吊環均設有兩組,所述吊環對稱安裝在珍珠棉板上端面左右兩側,所述彈力繩下端連接吊環,所述彈力繩上端連接下水窨井內壁上端,所述墜落預警機構由紅外人體傳感器、A/D轉換器、單片機、D/A轉換器、繼電器以及揚聲器組成,所述紅外人體傳感器安裝在下水窨井內壁中部位置,所述A/D轉換器、單片機以及D/A轉換器均焊接在同一印製電路板上,所述紅外人體傳感器通過數據線與A/D轉換器相連接,所述A/D轉換器通過數據線與單片機相連接,所述單片機通過數據線與D/A轉換器相連接,所述D/A轉換器通過數據線分別與繼電器相連接,所述繼電器與揚聲器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蓄電池外表面安裝有防護罩。
進一步地,所述窨井蓋通過轉軸與下水窨井上端面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蓄電池分別與紅外人體傳感器、印製電路板以及揚聲器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下水窨井內壁上安裝有爬梯。
進一步地,所述彈簧減震器設有四組以上,四組以上所述彈簧減震器等距安裝在載板上端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珍珠棉板與載板上均設有濾水孔。
進一步地,所述紅外人體傳感器的輸出端與A/D轉換器的輸入端相連接,所述A/D轉換器的輸出端與單片機的輸入端相連接,所述單片機的輸出端與D/A轉換器的輸入端相連接,所述D/A轉換器的輸出端與繼電器的輸入端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因本實用新型添加了太陽能光伏板以及蓄電池,該設計合理利用了太陽能資源,並為本實用新型提供電力支持,解決了原有汙水管道利用太陽能資源,造成資源的浪費的問題。
因本實用新型添加了載板、珍珠棉板、彈簧減震器、彈力繩以及吊環,該設計實現了墜井人員的安全防護功能,降低了墜井人員的受傷概率,保證了墜井人員的人身安全,解決了原有汙水管道無法對墜井人員進行防護措施,極易造成墜井人員的受傷的問題。
因本實用新型添加了紅外人體傳感器、單片機、繼電器以及揚聲器,該設計實現了墜井事故的自動預警功能,提高了墜井人員被營救的效率,解決了原有汙水管道無法實現墜井事故的自動預警功能,無法對墜井人員進行及時的營救的問題。
因本實用新型添加了防護罩,該設計提高了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因本實用新型添加了轉軸,該設計降低了窨井蓋丟失的機率,因本實用新型添加了爬梯,該設計便於作業人員檢修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防護性佳,使用壽命長,節能環保,可靠性高。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中電源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中墜落防護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中墜落預警機構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中:1-揚聲器、2-電源機構、3-紅外人體傳感器、4-墜落防護機構、5-平流管、6-疏水方池、7-下水窨井、8-窨井蓋、9-A/D轉換器、10-單片機、11-D/A轉換器、12-繼電器、21-鋼化玻璃罩、22-太陽能光伏板、23-蓄電池、41-載板、42-彈簧減震器、43-珍珠棉板、44-彈力繩、45-吊環。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防墜落汙水管道,包括裝置主體、電源機構2、墜落防護機構4以及墜落預警機構,裝置主體由下水窨井7、平流管5、疏水方池6以及窨井蓋8組成,下水窨井7安裝在疏水方池6上端面中間位置,窨井蓋8安裝在下水窨井7上端面上,平流管5設有兩組,平流管5裝配在疏水方池6左端面與右端面上。
電源機構2由鋼化玻璃罩21、太陽能光伏板22以及蓄電池23組成,太陽能光伏板22安裝在窨井蓋8上端面上,蓄電池23固定在窨井蓋8下端面中間位置,鋼化玻璃罩21裝配在窨井蓋8上端面上,太陽能光伏板22通過電線與蓄電池23相連接,該設計合理利用了太陽能資源,並為本實用新型提供電力支持。
墜落防護機構4設置在下水窨井7內,墜落防護機構4由載板41、珍珠棉板43、彈簧減震器42、彈力繩44以及吊環45組成,載板41安裝在下水窨井7內,彈簧減震器42安裝在載板41上端面上,珍珠棉板43裝配在彈簧減震器42上端面上,彈力繩44與吊環45均設有兩組,吊環45對稱安裝在珍珠棉板43上端面左右兩側,彈力繩44下端連接吊環45,彈力繩44上端連接下水窨井7內壁上端,該設計實現了墜井人員的安全防護功能,降低了墜井人員的受傷概率,保證了墜井人員的人身安全。
墜落預警機構由紅外人體傳感器3、A/D轉換器9、單片機10、D/A轉換器11、繼電器12以及揚聲器1組成,紅外人體傳感器3安裝在下水窨井7內壁中部位置,A/D轉換器9、單片機10以及D/A轉換器11均焊接在同一印製電路板上,紅外人體傳感器3通過數據線與A/D轉換器9相連接,A/D轉換器9通過數據線與單片機10相連接,單片機10通過數據線與D/A轉換器11相連接,D/A轉換器11通過數據線分別與繼電器12相連接,繼電器12與揚聲器1電性連接,該設計實現了墜井事故的自動預警功能,提高了墜井人員被營救的效率。
蓄電池23外表面安裝有防護罩,窨井蓋8通過轉軸與下水窨井7上端面相連接,蓄電池23分別與紅外人體傳感器3、印製電路板以及揚聲器1電性連接,下水窨井7內壁上安裝有爬梯,彈簧減震器42設有四組以上,四組以上彈簧減震器42等距安裝在載板41上端面上,珍珠棉板43與載板41上均設有濾水孔,紅外人體傳感器3的輸出端與A/D轉換器9的輸入端相連接,A/D轉換器9的輸出端與單片機10的輸入端相連接,單片機10的輸出端與D/A轉換器11的輸入端相連接,D/A轉換器11的輸出端與繼電器12的輸入端相連接。
具體實施方式:在進行使用時,首先作業人員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檢查,檢查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的話就無法進行使用了,此時需要通知維修人員進行維修,如果不存在問題的話就可以進行使用,使用時,太陽光穿過鋼化玻璃罩21,並照射在太陽能光伏板22上,太陽能光伏板22將太陽輻射能轉換成電能,並將電能通過電線輸送至蓄電池23,蓄電池23將電能轉換成化學能進行存儲,從而實現太陽能發電,合理利用了太陽能資源。
紅外人體傳感器3實時檢測是否有人墜入下水窨井7內,當有人墜入下水窨井7內時,紅外人體傳感器3將檢測信息輸送至A/D轉換器9,A/D轉換器9將檢測信息轉換成數據信息,並將數據信息輸送至單片機10,單片機10將數據信息進行處理與計算,並將處理後的數據信息輸送至D/A轉換器11,D/A轉換器11將數據信息轉換成模擬信號並控制繼電器12運行,繼電器12控制揚聲器1運行,揚聲器1發出警報聲,作業人員聽到警報聲後速來救援,從而保證了墜井人員第一時間得到營救。
墜井人員墜入下水窨井7內的珍珠棉板43上,珍珠棉板43壓迫彈簧減震器42,彈簧減震器42將墜井人員的衝擊力進行過濾吸收,彈力繩44過濾殘餘衝擊力,從而避免了墜井人員與載板41的硬性碰撞,大大降低了墜井人員的受傷概率。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