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狀發光模塊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4:12:56 1
專利名稱:柱狀發光模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柱狀發光模塊,且特別是涉及一種低漏光及高出光效率的柱狀發光模塊。
背景技術:
柱狀發光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模塊為目前常用的柱狀發光模塊。 在傳統的柱狀發光模塊中,包括一導光棒及二光源。該二光源分別鄰近導光棒的二端設置, 並用以發射光線由導光棒的二端進入導光棒內部。然而,當進入導光棒其中一端的光線從另一端射出後,便被反射回導光棒內部並自非出光面直接漏光。一般而言,從導光棒二端所造成的漏光量約佔出光效率的,導致光源效率降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柱狀發光模塊,在柱狀發光模塊的套筒的底面設置數個擴散結構,當光源的光線入射到該些擴散結構後被導至導光棒內,用於減少漏光,提升柱狀發光模塊的出光效率。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種柱狀發光模塊。柱狀發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棒、一第一套筒、一第二套筒、至少二光源及數個第一擴散結構。導光棒具有相對應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第一套筒容置導光棒的第一端並具有一第一底面。第二套筒容置導光棒的第二端並具有一第二底面。該至少二光源分別面對第一端及第二端穿設於第一底面及第二底面, 用以發射一光線進入導光棒內。該些第一擴散結構分別設於第一底面及第二底面,用以將光線導至導光棒。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的剖視圖;圖2(未繪示第二套筒及導光棒)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的側視圖;圖3(未繪示第二套筒及導光棒)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的側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200、300 柱狀發光模塊102:導光棒104:第一套筒106 第二套筒108:第一光源
110:第二光源112:第一端114:第二端118:第一底面122 第二底面124:第一擴散結構228,328 第一反射片332 第二擴散結構Ll 光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例請參照圖1,其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的剖視圖。柱狀發光模塊 100包括導光棒102、第一套筒104、第二套筒106、第一光源108、第二光源110、數個第一擴 散結構じ4。導光棒102具有相對應的第一端112與第二端114。第一套筒104容置導光棒102 的第一端112並具有第一底面118。第二套筒106容置導光棒102的第二端114並具有第 ニ底面122。第一光源108及第ニ光源110分別面對第一端112及第ニ端114穿過並設於第一 底面118及第ニ底面122上,用以發射光線進入第一端112的端面及第ニ端114的端面,如 此,使光線進入導光棒102內。第一擴散結構IM設於第一底面118及第ニ底面122上,用以將入射到第一擴散 結構124的光線Ll漫射至導光棒102內。由於入射到第一擴散結構124的光線Ll以擴 散方式產生多角度的反射光束,故可避免反射光線全部以單ー角度射入導光棒102內後從 非出光面全部漏光,因此可大幅減少漏光量且提高柱狀發光模塊100的出光效率及光源效 率。依據模擬實驗,本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100可降低47. 07%的漏光量。如圖1所示,雖然該些第一擴散結構IM彼此分離地形成第一底面118,然此非用 以限制本發明。在ー實施態樣中,該些第一擴散結構124中至少一部分也可彼此連接在一 起。第一擴散結構124的外形可以是凸起外形或其它外形。第一擴散結構IM可與第 ー套筒104及第ニ套筒106 —體成形。進ー步地說,以第一套筒104為例說明,形成第一套 筒104的射出模具(injection molding)中具有對應於第一擴散結構124的外型的模具結 構,如此,第一套筒104在注塑成形後,便形成有第一擴散結構124 ;或者,也可對第一底面 118進行噴砂製作エ藝,以於第一底面118上形成第一擴散結構124。第二實施例請參照圖2 (未繪示第二套筒及導光棒),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柱狀發 光模塊的側視圖。為避免圖示過於複雜,圖2的柱狀發光模塊未繪示第二套筒及導光棒。第 ニ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處沿用相同標號,在此不再贅述。第二實施例的柱狀發光 模塊200與第一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100不同之處在幹,柱狀發光模塊200更包括第一反射片2 及第二反射片(未繪示)。雖然圖2未繪示,然本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200更包括圖1的導光棒102、第二套筒106、第二光源110。第一反射片2 設於第一套筒104的第一底面118上並覆蓋該些第一擴散結構 124的至少一部分,而該第二反射片設於第二套筒106的第二底面122 (第二底面122未繪示於圖2)上並覆蓋該些第一擴散結構IM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反射片2 及該第二反射片可將入射至第一反射片2 及該第二反射片的光線反射至導光棒102內。其中,第一反射片2 及該第二反射片的反射率約為或大於60%。以下說明第一反射片228的細部結構,該第二反射片相似於第一反射片228,故不
重複贅述。第一反射片2 可應用例如是塗布、噴布或是電鍍等方式形成於第一底面118。第一反射片2 對應第一擴散結構124的外形覆蓋第一擴散結構124,由此,第一反射片228的表面形成有對應於第一擴散結構124的外形的凸起外形。由於該凸起外形, 再加上第一反射片2 本身的高反射率,故可將入射到第一反射片228的光線更有效率地漫射至導光棒102內。此外,第一反射片2 可以是鏡反射片或擴散式反射片或漫反射式反射片。較佳但非限定地,第一反射片2 是白反射片或銀反射片。第三實施例請參照圖3 (未繪示第二套筒及導光棒),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的側視圖。為避免圖示過於複雜,圖3的柱狀發光模塊未繪示第二套筒及導光棒。第三實施例中與第二實施例相同之處沿用相同標號,在此不再贅述。第三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300與第二實施例的柱狀發光模塊200不同之處在於,柱狀發光模塊300的第一反射片3 及第二反射片更包括數個第二擴散結構332,其用以將入射至第二擴散結構332的光線漫射至導光棒102。雖然圖3未繪示,然柱狀發光模塊300還包括導光棒102、第二套筒106、第二光源 110。第二擴散結構332的外形可以是凸起外形或其它外形。第一反射片3 上的第二擴散結構332可與第一反射片3 —體成形。進一步地說,形成第一反射片328的模具中具有對應於第二擴散結構332的外型的模具結構。如此一來,第一反射片3 在製作完成後便形成有第二擴散結構332 ;或者,可對第一反射片3 進行噴砂製作工藝以形成第二擴散結構332。相似地,柱狀發光模塊300的第二反射片上的第二擴散結構332的特徵相似於第一反射片3 上的第二擴散結構332,在此不再重複贅述。此外,柱狀發光模塊300的第一反射片3 具有相似於第二實施例柱狀發光模塊 200的第一反射片2 的技術特徵。第一反射片2 的技術特徵請參照第二實施例的說明, 在此不再重複贅述。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柱狀發光模塊,在套筒的底面設置數個擴散結構,可將入射至擴散結構的光線漫射至導光棒內,以減少漏光並可增加柱狀發光模塊的光源效率及出光效率。在一實施態樣中,柱狀發光模塊還可包括高反射率的反射片,其設於套筒的底面以反射更多的光線,減少更多的漏光,大幅度提升光源效率。
綜上所述,雖然結合以上較佳實施例揭露了本發明,然而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附上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柱狀發光模塊,包括導光棒,具有相對應的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套筒,容置該導光棒的該第一端並具有第一底面;第二套筒,容置該導光棒的該第二端並具有第二底面;至少兩個光源,分別面對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穿設於該第一底面及該第二底面,用以發射一光線進入該導光棒內;以及多個第一擴散結構,其分別設於該第一底面及該第二底面,用以將該光線導至該導光棒。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柱狀發光模塊,還包括至少兩個反射片,設於該第一底面及該第二底面上的該些第一擴散結構上,其中該兩個反射片的反射率至少等於60%。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柱狀發光模塊,其中該二反射片包括多個第二擴散結構。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柱狀發光模塊,其中該二反射片為鏡反射片、擴散式反射片或漫反射式反射片。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柱狀發光模塊,其包括導光棒、第一套筒、第二套筒、至少兩個光源及數個第一擴散結構。導光棒具有相對應的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套筒容置導光棒的第一端並具有第一底面。第二套筒容置導光棒的第二端並具有第二底面。該兩個光源分別面對第一端及第二端穿設於第一底面及第二底面,用以發射光線進入導光棒內。第一擴散結構分別設於第一底面及第二底面,用以將光線導至導光棒。
文檔編號F21V17/00GK102374390SQ20101024807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9日
發明者葉志庭, 黃國瑞 申請人:東莞萬士達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