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泥分選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8:36:2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泥分選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中國水汙染問題嚴重,傳統的活性絮體汙泥技術本身限制存在成本高、能耗高、出水水質不理想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開發一項運行成本低、能耗低、運行效果好的新技術新工藝克服傳統工藝的局限性。
顆粒汙泥技術相較普通活性汙泥由於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高汙泥濃度、生物量大、耐衝擊負荷和出水水質好等特徵,正成為各界研究的熱點。顆粒汙泥的形成是一個包含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複雜過程,在一定的條件下,絮體微生物自凝聚作用形成的生物聚團體。
顆粒汙泥培養初期,絮體汙泥通過微生物生長和水力剪切等作用可形成顆粒汙泥,但是在顆粒汙泥和絮體汙泥共存的體系中,由於顆粒和絮體汙泥傳質、擴散及微生物的不同,兩者之間存在對底物的競爭關係。因此,如何從顆粒和絮體汙泥共存的體系中篩選出的顆粒汙泥,加快汙泥顆粒化的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再者,通過對好氧顆粒汙泥的穩定性和對汙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認為500-1900微米是好氧顆粒汙泥的最佳粒徑範圍,但實際培養的好氧顆粒汙泥粒徑從200-7000微米均有報導。粒徑過大容易導致顆粒的解體,粒徑過小容易使得溶解氧滲入顆粒內部而達不到顆粒汙泥的同步脫氮作用。如何在好氧顆粒汙泥培養及運行中控制其粒徑,以實現顆粒汙泥的穩定長期運行。因此,開發一套控制裝置既能實現顆粒汙泥和絮體汙泥的分選,又能實現過大容易解體的顆粒汙泥的分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汙泥分選處理裝置,用於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汙泥分選處理裝置,包括反應器、調節池、主體篩網、貯泥池以及支撐件,其中,
所述支撐件用於支撐所述主體篩網,所述主體篩網底部設有與所述主體篩網平行的集水板,所述主體篩網包括進料口、集水槽和集泥槽;所述反應器通過管道與所述進料口連接,所述集水板連接所述集水槽,所述集水槽通過管道連接所述調節池進口;所述貯泥池與所述集泥槽連通。
優選地,所述汙泥分選處理裝置還包括反衝洗組件,所述反衝洗組件包括連通所述調節池的管道和第一輸送泵,所述管道的另一端設有一個或多個置於所述主體篩網上部的噴嘴。
優選地,所述反衝洗組件還包括設於主體篩網上部的平板,用於使反衝洗更均勻。
優選地,所述主體篩網頂部設有連接進料口的斜板。
優選地,所述反應器與所述進料口之間設有第四輸送泵、所述集水槽與所述調節池進口之間設有第二輸送泵,所述貯泥池與所述集泥槽之間分別設有第三輸送泵。
優選地,所述第三輸送泵和所述第四輸送泵分別選自螺杆泵、魚遊水泵和隔膜泵中的一種,所述第一輸送泵和所述第二輸送泵分別選自離心潛水泵、螺杆泵中的一種。
優選地,所述主體篩網的傾斜角度為20-30度。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汙泥分選處理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汙泥分選處理裝置,包括反應器、調節池、主體篩網、貯泥池以及支撐件,其中,所述支撐件用於支撐所述主體篩網,所述主體篩網底部設有與所述主體篩網平行的集水板,所述主體篩網包括進料口、集水槽和集泥槽;所述反應器通過管道與所述進料口連接,所述集水板連接所述集水槽,所述集水槽通過管道連接所述調節池進口;所述貯泥池與所述集泥槽連通。本實用新型利用主體篩網選擇性的收集汙泥,將汙泥按粒徑大小進行分離;利用主體篩網的泥水分離後的收集功能,集水板和集水槽將水收集形成水路內循環,實現回收利用水,節約水資源。採用本實用新型分選汙泥,工藝簡單,處理量大,分離效率高,應用前景廣闊。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汙泥分選處理裝置示意圖(側視圖)。
圖2顯示為本實用新型主體篩網示意圖(俯視圖)。
圖3顯示為應用例分選前汙泥粒徑分布圖。
圖4顯示為應用例分選後汙泥粒徑分布圖。
元件標號說明
1 反應器
2 主體篩網
21 進料口
22 集水槽
23 集泥槽
3 調節池
4 貯泥池
5 支撐件
6 集水板
7 斜板
8 噴嘴
9 平板
P1 第一輸送泵
P2 第二輸送泵
P3 第三輸送泵
P4 第四輸送泵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請參閱圖1至圖4。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係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範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於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圍,其相對關係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疇。
實施例1,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汙泥分選處理裝置,包括反應器1、調節池3、主體篩網2、貯泥池4、支撐件5以及反衝洗組件;其中,所述支撐件5用於支撐所述主體篩網2,所述主體篩網2底部設有與所述主體篩網2平行的集水板6,所述主體篩網2包括進料口21、集水槽22和集泥槽23;所述反應器1通過管道與所述進料口21連接,利用反應器1出口中的泥水混合物實現水路內循環;所述集水板6連接所述集水槽22,所述集水槽22通過管道連接所述調節池3進口;所述貯泥池4與所述集泥槽23連通;所述反衝洗組件包括連通所述調節池3的管道和第一輸送泵P1,所述管道的另一端設有一個或多個置於所述主體篩網2上部的噴嘴8。集水板6收集通過主體篩網2的汙水,進入集水槽22,實現調節池3與主體篩網2的內循環,節約水資源。所述反衝洗組件還包括設於主體篩網2上部的平板9,用於使反衝洗更均勻。所述主體篩網2頂部設有連接進料口21的斜板7,以便於減緩來自反應器1中泥水混合物的流動速度。
所述反應器1與所述進料口21之間設有第四輸送泵P4、所述集水槽22與所述調節池3進口之間設有第二輸送泵P2,所述貯泥池4與所述集泥槽23之間分別設有第三輸送泵P3。所述第三輸送泵P3和所述第四輸送泵P4分別選自螺杆泵、魚遊水泵和隔膜泵中的一種,所述第一輸送泵P1和所述第二輸送泵P2分別選自離心潛水泵、螺杆泵中的一種。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過主體篩網來進行顆粒汙泥和絮體汙泥的選擇,將汙泥按粒徑的大小分離收集,粒徑>220微米的屬於顆粒汙泥,粒徑<200微米的屬於絮體汙泥。通過主體篩網設置20-30°的傾斜度,反應器中泥水混合物進入主體篩網自動實現泥水的分離,分離出來的絮體和水在篩網下部收集進入調節池,調節池設置擋板進行泥水再分離,上清水作為反衝洗水進入主體篩網實現內循環。反應器中泥水混合物進入主體篩網,結合反向衝洗水,最終實現顆粒和絮體的分離。利用離心潛水泵等作為動力,保證反衝洗水工作中連續穩定。利用螺杆泵、魚遊水泵和隔膜泵等不易損壞顆粒汙泥的水泵作為動力,保證顆粒汙泥體系運行中的連續穩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為:
(1)利用主體篩網選擇性的收集汙泥,將汙泥按粒徑大小進行分離。
(2)利用主體篩網的泥水分離後的收集功能,集水板和集水槽將水收集形成水路內循環,實現回收利用水,節約水資源。
(3)利用反向衝洗所產生的水力作用,始終使篩網衝洗的部分乾淨,有利於顆粒和絮體汙泥的有效分離。
(4)利用的離心潛水泵等作為動力,保障反衝洗水的正常運行。
(5)利用的螺杆泵魚遊水泵、隔膜泵等不易損壞顆粒汙泥的水泵作為動力,保障好氧顆粒汙泥體系的正常運行。
(6)工藝簡單,處理量大,分離效率高,對現有顆粒汙泥工藝的示範工程和汙水廠實現顆粒和絮體分離只需加入該裝置及更換有關水泵即可。
應用例:採用實施例1所述裝置,取自北京某好氧顆粒汙泥SBR中試反應器汙泥(容積75m3),由於該好氧顆粒汙泥中試運行過程中混入了北京某汙水廠曝氣池絮體汙泥,顆粒和絮體沉降性良好,顆粒和絮體在反應器種無法分開,致使該中試的穩定運行出現異常。顆粒和絮體混合後,汙泥濃度7.5g·L-1,汙泥粒徑見圖3,汙泥粒徑>200μm的佔總汙泥粒徑13.51%。使用該裝置分選運行後,顆粒粒徑見圖4,汙泥粒徑>200μm的佔總汙泥粒徑90.97%,汙泥濃度4.227g·L-1,SVI為61mL·g-1,該好氧顆粒汙泥中試反應器出水COD濃度為83mg·L-1,出水NH4+-N濃度為2.55mg·L-1,出水TP濃度為0.25mg·L-1。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利用主體篩網的泥水分離後的收集功能,集水板和集水槽將水收集形成水路內循環,實現回收利用水,節約水資源。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