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以及粘接薄片分離方法
2023-04-27 05:09:51 2
專利名稱: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以及粘接薄片分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將如標籤、密封材料等背面附著有粘接材料的粘接薄片粘貼於容器等 各種物體時,將處於被粘接材料粘接在一起的狀態的多個粘接薄片分離成單獨的粘接薄片 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以及粘接薄片分離方法。
背景技術:
已開發了將在背面附著有粘接材料的標籤、密封材料等粘接薄片,自動地粘貼於 各種容器等物體上的技術。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如下方法,即從在具有彈力的密封 原料的一個面附著有帶離型紙的雙面膠的薄片部件上,將密封原料切斷成規定形狀並使其 從離型紙剝離的方法。該方法中,使用切刀為環形形狀的成形切刀(衝切切刀)將薄片部 件切成兩半(half cut)之後,利用吸引裝置來吸引被切斷的密封原料時,對成形切刀的內 部賦予超聲波,從而僅吸引被切斷成規定形狀的密封原料(粘接薄片)而將其從離型紙剝 罔。根據上述構成,即便密封原料為具有彈力的厚材料,也能夠高精度地切斷成規定 的形狀,而且,能夠連續地實施密封原料的切斷、被切斷的密封原料的剝離,因而提高作業 效率。此外,在通過吸引將密封原料從離型紙剝離時賦予超聲波,從而能夠可靠地將密封原 料從離型紙剝離。專利文獻1JP特開2002-273696號公報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示,使用成形(衝切)切刀從薄片部件切斷密封原料的構成 中,在衝切成規定形狀的密封原料(粘接薄片)的周圍產生不能利用的多餘部分,因此,材 料利用率低,經濟性將顯著受損。為了提高材料利用率,已提出有如下方法,即利用彼此垂 直的切斷線將密封原料與雙面膠一起分別預先切斷成長方形、正方形等規定形狀的粘接薄 片,再從離型紙剝離每個被切斷的粘接薄片。根據這種構成,能夠無浪費地使用離型紙上的 薄片,能夠提高利用率。但是,這種情況下,按切斷線被切斷的各個粘接薄片彼此,成為由雙面膠的粘接材 料相互粘接在一起的狀態,存在難以將各粘接薄片從相鄰的粘接薄片分離,並且各粘接薄 片的每一個因與相鄰的粘接薄片的粘接力的作用而以錯位的狀態被分離的可能性。若將分 離後的粘接薄片在錯位的狀態下取出,則向容器等物體直接粘貼粘接薄片時,將無法準確 地粘貼到規定的位置。尤其是,在粘接薄片由具有柔軟性及彈性的泡棉(「P0R0N」:株式會 社口夕~一;^ ^ 7 7 』;/夕(ROGERS IN0ACC0RP.)生產的高性能聚氨酯的商品名)、聚氨酯 橡膠等材料構成的情況下,處於按切斷線被切斷的狀態的各個粘接薄片,因粘接材料的粘 接力的作用而容易變形,因此難以不引起錯位地從其他粘接薄片分離。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鑑於上述問題點而做出,其目的在於提供能夠將雙面膠上的各個粘接薄片無錯位地以規定姿勢可靠地分離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將以沿著一個方向列狀並排的狀態、且相鄰的粘接薄片彼此相互連接的狀態配置的多個粘接薄片分離成單獨的粘接薄片, 其特徵在於,具備多個粘接薄片承受臺,其以列狀並排配置,從而分別放置上述粘接薄片 的每一個;升降單元,其分別使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一個升降;升降頭,其選擇性地與 放置在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一個上的上述粘接薄片抵接而下降,其中,為了使放置在 該粘接薄片承受臺上的粘接薄片與相鄰的粘接薄片分離,上述升降單元使上述粘接薄片承 受臺的每一個與抵接於該粘接薄片的上述升降頭的下降同步地相對於相鄰的粘接薄片承 受臺下降。本發明的粘接薄片分離方法將以至少一個面附著有粘接材料的狀態沿著一個方 向列狀並排配置的多個粘接薄片,分離成單獨的粘接薄片,其特徵在於,包括在放置上述 粘接薄片的每一個的多個粘接薄片承受臺上放置上述粘接薄片的每一個的放置步驟;使升 降頭與放置在任意一個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上的粘接薄片抵接,並使該粘接薄片承受臺與 上述升降頭同步地相對於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下降,從而將該粘接薄片與相鄰的粘接薄 片分離的分離步驟。本發明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將在背面附著有粘接材料的各個粘接薄片放置在粘 接薄片承受臺上,並使任意一個粘接薄片承受臺與升降頭同步地下降,從而將放置在粘接 薄片承受臺上的粘接薄片與相鄰的粘接薄片可靠地分離,因此,無需利用切刀來進行切斷。 因此,被切斷的狀態的粘接薄片的每一個得到有效利用,能夠提高材料利用率。此外,通過 使粘接薄片承受臺與升降頭同步地下降這樣的簡單的動作,能夠使粘接薄片不發生位置偏 移地可靠分離,因此能夠提高作業效率。尤其是,即便由泡棉(商品名高性能聚氨酯)、聚 氨酯等具有彈性和柔軟性的原料來形成粘接薄片,也能夠可靠地將各個粘接薄片分離。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一個相 對於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滑動接觸而下降。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上設置有放 置上述粘接薄片的平坦的粘接薄片放置面。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放置面被實施了非 粘接處理。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沿著上述 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相鄰的粘接薄片彼此間 隔的容許誤差以上。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沿著上述 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0. 02mm以上。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升降頭能夠吸附所抵接的上 述粘接薄片。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升降頭能夠沿著上述一個方 向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當與上述升降頭同步下降的上述 粘接薄片承受臺上的粘接薄片被該升降頭吸附時,上述升降單元使在該升降頭所移動的方 向上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相對於該下降了的粘接薄片承受臺進一步下降。
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升降頭將所吸附的上述粘接薄片粘貼於規定的物體上。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沿著上述 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粘貼上述粘接薄片時的 容許誤差以下。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沿著上述 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0. 50mm以下。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還具有被配置成從兩側夾持全部 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一對側壁塊,並且,與上述側壁塊相鄰的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沿著 該側壁塊的側壁面下降。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具有粘接材料,並且 相鄰的上述粘接薄片彼此在由上述粘接材料相互粘接著的狀態下被放置於上述粘接薄片 承受臺上。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一個可 相互分開,以便在與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之間設置間隔塊。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優選其特徵在於,當上述升降頭與上述粘接薄片承 受臺同步地下降時,上述升降頭重複多次下述動作,即上述升降頭上升到可解除與上述粘 接薄片的抵接,然後下降到與該粘接薄片抵接。在上述粘接薄片分離方法中,優選其特徵在於,繼上述分離步驟之後重複多次下 述動作,即使上述升降頭上升而解除與上述粘接薄片的抵接之後,使該升降頭下降而與該 粘接薄片抵接。
圖1的(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所使用的層壓薄片的 俯視圖,(b)是該層壓薄片的剖視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的主要部分構成的立體 圖。圖3是放大表示該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中的粘接薄片剝離部和粘接薄片分離部彼 此接近的部分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去除圖3中的粘接薄片分離部中的一部分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粘接薄片分離部中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6的(a)是從剝離用支承臺的上方觀看粘接薄片分離部中的與剝離用支承臺接 近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b)是從該剝離用支承臺觀看的主視圖。圖7是用於說明由粘接薄片剝離部進行的粘接薄片主體的剝離動作的側面示意 圖。圖8的(a) (f)分別是用於說明粘接薄片分離部中的各粘接薄片承受臺的動作 的示意圖。圖9是用於說明該動作的流程圖。圖10的(a) (d)分別是表示層壓薄片的其他例子的俯視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0…層壓薄片,11…粘接薄片主體,Ila…粘接薄片,12…雙面膠,13…離型薄片, 30…粘接薄片剝離部,31···剝離用支承臺,31a…薄片放置面,31b…邊緣部,31(^"傾斜面, 31cl···凹部,32···輸送驅動輥,33···薄片輸送馬達,40···粘接薄片分離部,41···粘接薄片承受 臺,41a…粘接薄片放置面,41b…定位面,41c…側壁面,43···側壁塊,43a…側壁面,44···氣 缸,45···轉動臂,51···升降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首先,針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粘 接薄片分離裝置中所使用的層壓薄片進行說明。圖1(a)是該層壓薄片的俯視圖,圖1(b) 是該層壓薄片的剖視圖。如圖1(a)所示,層壓薄片10具有形成為寬度44mm左右、且長度 300mm左右的帶狀的離型薄片13,並且,如圖1(b)所示,在離型薄片13上,隔著帶狀的雙面 膠13層壓有帶狀的粘接薄片主體11。如圖1(a)所示,粘接薄片主體11按彼此垂直的切斷線分別被切斷成邊長5mm左 右的正方形形狀的粘接薄片11a。此外,雙面膠13也沿著同樣的切斷線被切斷,並且,離型 薄片13成為沿著粘接薄片Ila和雙面膠12中的切斷線被切斷的狀態。粘接薄片主體11 例如沿著長度方向的5根切斷線被切斷,從而沿著層壓薄片10的寬度方向形成6個粘接薄 片11a。各粘接薄片Ila通過雙面膠12表面上的粘接材料而成為相鄰的粘接薄片Ila彼此 相互粘接的狀態。各粘接薄片Ila例如是粘貼在用於收容複印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中所使用的調色 劑的調色劑容器上的密封材料,粘接薄片Ila由泡棉(商品名高性能聚氨酯)、聚氨酯橡 膠等具有彈性和柔軟性的原料形成,且厚度為1 IOmm左右。另外,如圖1(a)所示,不局 限於構成為離型薄片13的寬度大於粘接薄片主體11的寬度,離型薄片13的寬度也可以與 粘接薄片主體11的寬度方向的尺寸相同。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該粘接薄片分 離裝置具有從層壓薄片10剝離粘接薄片主體11並分離成粘接薄片Ila的粘接薄片分離 機構A ;將被分離後的粘接薄片Ila移送並粘貼到調色劑容器上的粘接薄片粘貼機構B,從 雙面膠12剝離粘接薄片主體11,並在分離成為各個作為密封材料的粘接薄片Ila的狀態下 將其取出,粘貼到調色劑容器的固定位置上。粘接薄片分離機構A具有配置於基座20上 的粘接薄片剝離部20 ;與該粘接薄片剝離部30靠近地配置於基座20上的粘接薄片分離部 40。在粘接薄片剝離部30上設置有剝離用支承臺31,該剝離用支承臺31在以粘接薄 片主體11為上側的狀態下,層壓薄片10被放置於其上表面。為了放置層壓薄片10的整體, 剝離用支承臺31的上表面成為具有與層壓薄片10的寬度方向尺寸相同大小的寬度方向 尺寸、並且具有比層壓薄片10的長度方向長一些的長度方向尺寸的水平的帶狀薄片放置 面31a。在薄片放置面31a的上表面上的兩側的側緣部設置有薄片導向部31e,該薄片導向 部31e沿著長度方向引導所放置的層壓薄片10的兩側的側緣部。圖3是放大表示粘接薄片剝離部30和粘接薄片分離部40彼此接近的部分的立體 圖,圖4是表示為了進一步說明其主要部分而去除一部分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其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如圖5所示,粘接薄片剝離部30的剝離用支承臺31在靠近粘接薄片分 離部40的端部具有傾斜面31c,該傾斜面31c相對於處於水平狀態的薄片放置面31a (參照 圖3和圖4)形成20°左右的銳角,另外薄片放置面31a和傾斜面31c形成邊緣部31b。如 圖7所示,放置於薄片放置面31a上的層壓薄片10中的離型薄片13,沿著邊緣部31b被一 體地彎曲,並沿著下側的傾斜面31c被輸送。 在邊緣部31b附近處的剝離用支承臺31的下方,設置有用於沿著傾斜面31c輸送 離型薄片13的輸送驅動輥32。輸送驅動輥32被配置成軸向沿著薄片放置面31a的寬度方 向,輸送驅動輥32的上部嵌合於剝離用支承臺31的傾斜面31c上設置的凹部31d內。凹 部31d沿著輸送驅動輥32的上部表面(外周面)凹陷成圓弧狀。在輸送驅動輥32的表面 (外周面),沿著軸向延伸的多個凸部以在周向隔開規定間隔的狀態設置於整個周面。沿著 邊緣部31b被彎曲且沿著傾斜面31c被輸送的離型薄片13,夾持在輸送驅動輥32的外周面 與剝離用支承臺31的凹部31d之間,並且被輸送驅動輥32的外周面上的各凸部按壓在設 置於剝離用支承臺31的圓弧狀的凹部31的內周面上。在剝離用支承臺31的寬度方向一側的側方,以輸出軸33a朝向上方的垂直狀態配 置有旋轉驅動輸送驅動輥32的薄片輸送馬達33。薄片輸送馬達33的輸出軸33a的旋轉借 助一對彼此嚙合的錐齒輪34和35傳遞到輸送驅動輥32。如圖7所示,夾持在輸送驅動輥 32的外周面與在剝離用支承臺31設置的凹部31d的內周面之間的離型薄片13,通過被薄 片輸送馬達33旋轉的輸送驅動輥32而被向沿著傾斜面31c離開邊緣部31b的方向輸送。 放置於薄片放置面31a上的層壓薄片10的離型薄片13被輸送驅動輥32輸送,從而朝向邊 緣部31b移動,離型薄片13在邊緣部31b以20°左右的銳角被彎曲。由此,層壓薄片10的 粘接薄片主體11和雙面膠12被從離型薄片13剝離。被剝離的粘接薄片主體11與比其更靠輸送方向上遊側的粘接薄片主體11維持通 過雙面膠12的粘接材料彼此粘接的狀態。從而,粘接薄片主體11被支承在沿著薄片放置 面31a從邊緣部31b的前端向粘接薄片分離部40突出的狀態,且離型薄片13沿著傾斜面 31c被輸送,從而該粘接薄片主體11進一步向粘接薄片分離部40前進。在粘接薄片分離部40上,為了放置6片粘接薄片Ila的每一個而設置有與剝離用 支承臺31靠近配置的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該6片粘接薄片Ila沿著從剝離用支承臺 31的邊緣部31b前端向粘接薄片分離部40前進的粘接薄片主體11的寬度方向並排。圖6 的(a)是從剝離用支承臺31的上方觀看粘接薄片分離部40中的與剝離用支承臺31接近 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6(b)是從該剝離用支承臺31觀看上述部分的主視圖。如圖6(a)和(b)所示,在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兩側,分別配置有被設置成從 兩側將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全部夾緊的側壁塊43,並且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及2個 側壁塊43的每一個分別支承於8根轉動臂45的前端部(參照圖4)。另外,在圖3及圖4 中,省略了兩側的側壁塊43及支承它們的轉動臂45。8根轉動臂45的每一個沿著輸送剝 離用支承臺31上的層壓薄片10的方向長長地延伸。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分別具有粘接薄片放置面41a和定位面41b,其中所述粘 接薄片放置面41a放置被剝離用支承臺31的邊緣部31b剝離的6片粘接薄片Ila的每一 個,所述定位面41b在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的比剝離用支承臺31更遠處一側向上方垂直 地延伸。此外,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的寬度方向的兩側緣,分別形成有相對於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以垂直狀態垂直向下的側壁面41c。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41中的相互對置的側壁面41c彼此滑動接觸。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形成為分別具有如下寬度方向尺寸和縱深尺寸的平坦面, 即比所放置的各個粘接薄片Ila的寬度方向尺寸長0. 02 0. 50mm左右的寬度方向尺寸 和與粘接薄片Ila的長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長度的縱深尺寸。另外,為了使各粘接薄片放 置面41a不附著粘接薄片Ila的背面的粘接材料,而對其實施了氟樹脂處理等適當的非粘 接處理(離型處理)。從兩側將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全部夾緊的各側壁塊43分別具有垂直的側壁面 43a,該側壁面43a相對於靠近各側壁塊43的每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側壁面41c滑動接 觸。各側壁塊43的寬度方向尺寸與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相同,並且各個側壁面43a的上 下方向長度與從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下端緣到上端緣(定位面41b的上端緣)的上下 方向長度相等。如圖4所示,分別安裝有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及2個側壁塊43的8根轉動臂 45,分別構成為相同的形狀。各轉動臂45被沿著寬度方向的1根支承軸47可轉動地支承, 以使前端部以支承軸47為中心向上下方向轉動。即,轉動臂45被配置成鍵盤狀,且可轉動。 如圖5所示,在各轉動臂45的每一個的下方設置有氣缸44,各氣缸44被配置成活塞杆朝向 上方突出。從剝離用支承臺31側觀看時位於最右側的氣缸44配置於靠近剝離用支承臺31 的位置,且在與其轉動臂45相鄰的3根轉動臂45的下方配置的各個氣缸44,以沿著遠離剝 離用支承臺31的方向依次錯開的狀態被配置。此外,在從剝離用支承臺31側觀看時設置 於從右側開始第5個轉動臂45的下方的氣缸44,配置在靠近剝離用支承臺31的位置,並且 在與該第5個轉動臂45相鄰的3根轉動臂45的下方配置的各個氣缸44,以沿著遠離剝離 用支承臺31的方向依次錯開的狀態被配置。各氣缸44的活塞杆通過分別下降而成為與各轉動臂45分離的狀態,通過上升而 與分別位於其上方的轉動臂45抵接,並將各轉動臂45的前端向上方提升。若各轉動臂45 到達水平狀態,則被止動部停止轉動,6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中的各個粘接薄片放置面41a 成為水平狀態。另外,兩側的安裝有側壁塊43的各轉動臂45也與安裝有粘接薄片承受臺 41的各轉動臂45同樣地轉動。若各氣缸44的活塞杆下降,則位於其各自的上方的各轉動臂45的每一個的前端 部,隨著活塞杆的下降而在自重的作用下下降。若各轉動臂45成為相對於水平狀態以10° 左右的角度向下方傾斜的狀態,則與止動部抵接而停止。另外,各氣缸44被驅動為在第二 行程使各轉動臂45向下方轉動。如圖2所示,在粘接薄片分離機構A的上方所配置的粘接薄片粘貼機構B上,設置 有升降頭51。升降頭51安裝於能夠沿水平方向移動且升降的滑塊52上。升降頭51形成 比粘接薄片Ila小一圈的截面正方形的管狀,並且被安裝成相對於滑塊52垂直的狀態。升 降頭51的內部通過未圖示的吸引泵進行吸引而成為負壓。升降頭51以位於各粘接薄片承 受臺4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的狀態下降,從而與放置在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的粘接 薄片Ila抵接,在該狀態下,升降頭51的內部為負壓,從而升降頭51吸引與其下端抵接的 粘接薄片Ila而卡住。升降頭51在將粘接薄片Ila卡住的狀態下,通過滑塊52移動至配置有調色劑容器的規定位置,使粘接薄片Ila與調色劑容器上的規定位置接觸,並以規定 的壓力進行按壓粘貼,解除粘接薄片Ila的吸附,從而利用粘接材料將粘接薄片Ila粘貼於 調色劑容器上。另外,如圖2所示,在基座20上設置有凸輪機構60,該凸輪機構60使粘接薄片分 離部40的與剝離用支承臺31接近的端部向下方轉動,同時使相反側的端部向上方轉動,通 過齒輪61的轉動,在粘接薄片分離部40中的左右兩側各配置有1根的2組轉動臂63和 64,使粘接薄片分離部40的與剝離用支承臺31接近的一側的端部向下方轉動,同時使另一 側的端部向上方轉動。從而,在剝離用支承臺31與粘接薄片分離部40之間形成空間,能夠 容易地在剝離用支承臺31的下側進行使層壓薄片10的離型薄片13經過輸送驅動輥32和 剝離用支承臺31之間的操作等。 根據圖7和圖8來說明如上述構成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的動作。圖7是用於說明 由粘接薄片剝離部30進行的粘接薄片主體11的剝離動作的簡要側視圖,圖8的(a) (f) 分別是粘接薄片分離部40中的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動作說明圖。在圖7中,省略了層 壓薄片10中的雙面膠12、剝離用支承臺31中的凹部31d、輸送驅動輥32等。如圖7所示, 層壓薄片10以在粘接薄片分離部側方向被施加張力的狀態被放置於剝離用支承臺31的薄 片放置面31a上,並且如上所述,在剝離用支承臺31的邊緣部31b處,離型薄片13沿著邊 緣部31b彎曲,成為夾持在輸送驅動輥32和設置於剝離用支承臺31的傾斜面31c上的凹 部31d之間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輸送驅動輥32被旋轉驅動,從而沿著剝離用支承臺31 的傾斜面31c輸送離型薄片13。當沿著剝離用支承臺31的傾斜面31c輸送離型薄片13時,如圖7所示,剝離用支 承臺31上的層壓薄片10向粘接薄片分離部40輸送,在邊緣部31b處離型薄片13以銳角 彎曲,從而離型薄片13被從雙面膠12剝離。隨著離型薄片13的輸送,粘接薄片Ila和雙 面膠12被向粘接薄片分離部40的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每一個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 上輸送。此時,利用所有氣44使安裝有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各個轉動臂45向上方轉 動,以使靠近剝離用支承臺31設置的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每一個的粘接薄片放置面 41a,成為與粘接薄片Ila的背面大致位於同一高度的水平狀態。此外,分別安裝有各側壁 塊43的轉動臂45也通過各自的下方的氣缸44而成為水平狀態,如圖8 (a)所示,所有粘接 薄片承受臺4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在形成有相同水平平面的狀態下,成為被兩側的側壁 塊43的垂直的側壁面43a夾持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若沿著寬度方向的6個粘接薄片Ila —體地被移送到粘接薄片放 置面41a上,則如圖7的放大圖所示,6片粘接薄片Ila與在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裡側 成為垂直狀態的定位面41b抵接,從而,各自以在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被定位的狀態放 置。另外,放置在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的6片粘接薄片11a,成為通過各自的背面的雙 面膠12的粘接材料相互粘接的狀態,並且,還成為通過粘接材料與放置在剝離用支承臺31 上的層壓薄片10的粘接薄片主體11粘接而不會分離的狀態。接下來,根據圖8(a) (f)及圖9所示的流程圖,對於將放置在各粘接薄片承受 臺4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的各粘接薄片Ila分離而取出的情況進行說明。另外,為了 易於理解,如圖8(a)所示,從剝離用支承臺31側觀看時位於最右側的粘接薄片承受臺41開始,依次為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第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第六粘接薄片承受臺 416。若成為粘接薄片Ila分別放置在第一 第六粘接薄片承受臺411 416的各粘接 薄片放置面41a上的狀態,則粘接薄片粘貼機構B的升降頭51位於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 411的正上方,並且被定位成與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對準(如圖 9的步驟Si)。在上述狀態下,使升降頭51下降,且使升降頭51的下端面與在第一粘接薄 片承受臺41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放置的粘接薄片Ila抵接(步驟S2)。若由傳感器 等檢測到升降頭51的下端面與粘接薄片Ila抵接,則繼續使升降頭51下降,同時和與粘接 薄片Ila抵接的狀態的升降頭51的下降同步地,安裝有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轉動臂 45利用下方的氣缸44而向下方轉動(步驟S3)。從而,粘接薄片Ila在被第一粘接薄片承 受臺411和升降頭51夾持的狀態下與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和升降頭51 —起下降。此時,通過使氣缸44的活塞杆下降,安裝有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轉動臂45 成為最大傾斜角度(10°左右)的一半左右(5°左右)的傾斜角度。由此,如圖8(b)所 示,僅在側壁塊43與第2粘接薄片承受臺412之間配置的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與右側 的側壁塊43及第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滑動接觸而下降,將在其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放 置的粘接薄片Ila和在第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上放置的粘接薄片Ila粘接起來的粘接材 料,沿著兩粘接薄片Ila之間的切斷線被切斷。同時,與在剝離用支承臺31上放置的層壓 薄片10的粘接薄片主體11粘接的粘接材料部分,也沿著粘接薄片主體11的寬度方向的切 斷線被切斷。若成為上述狀態,則使升降頭51上升幾mm左右,以便使其離開第一粘接薄片承受 臺41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的粘接薄片11a,並且,在該上升之後立刻下降,以便再次與 粘接薄片Ila抵接。然後,反覆進行幾次上述上升和下降(步驟S4)。從而,即便成為第一 粘接薄片承受臺411上的粘接薄片Ila與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兩側的側壁塊43和第 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中的垂直的側壁面41c的至少一個接觸的位置偏移狀態,粘接薄片 Ila中,與任意一個側壁面接觸的部分沿著側壁面依次錯開,從而也會校正成在粘接薄片放 置面41a上,粘接薄片Ila的位置與粘接薄片放置面41a對準。如上所述,粘接薄片放置面41a的寬度方向尺寸比粘接薄片Ila的寬度方向尺寸 長0. 02 0. 50mm左右。0. 02mm是利用半切機來形成粘接薄片主體11上形成的切斷線的 情況下的容許誤差,在粘接薄片放置面41a的寬度方向尺寸比粘接薄片Ila的寬度方向尺 寸和0. 02mm的總和短的情況下,有可能不能將粘接薄片Ila沿著切斷線分離。0. 50mm是利 用升降頭51將粘接薄片1 Ia粘貼於調色劑容器上時的容許誤差,若粘接薄片放置面41a的 寬度方向尺寸比粘接薄片Ila的寬度方向尺寸和0. 50mm的總和長,則有可能不能準確地將 粘接薄片Ila粘貼於調色劑容器的規定位置上。通過粘接薄片放置面41a的寬度方向尺寸相對於粘接薄片Ila的寬度方向尺寸長 0. 02 0. 50mm的範圍,而能夠在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使粘接薄片1 Ia沿著切斷線完全分 離,而且,能夠利用升降頭51來校正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的粘接薄片Ila的位置,並且能 夠準確地粘貼於調色劑容器的規定位置上。若在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校正了粘接薄片Ila的位 置,則在該粘接薄片Ila上壓接升降頭51的下端的狀態下,使升降頭51的內部的成為負壓的方式進行吸引。從而,壓接於升降頭51下端的粘接薄片11a被吸附到升降頭51的下端 面(步驟S5)。此時,如圖8(c)所示,安裝有與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相鄰的側壁塊43 的轉動臂45下方的氣缸44被驅動,轉動臂45進行轉動以相對於水平狀態成為10°左右的 最大傾斜角度(步驟S6)。由此,側壁塊43的上表面比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粘接薄 片放置面41a位於下方。若成為該狀態,則如圖8(d)所示,升降頭51以在相鄰的側壁塊43的上方經過的 方式沿水平方向移動(步驟S7)。從而,在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 上成為分離的狀態的粘接薄片11a,被升降頭51的下端卡住,從而被從第一粘接薄片承受 臺411取出。之後,雖然未予圖示,但升降頭51移動到配置有調色劑容器的位置,在使粘接 薄片11a背面的雙面膠12的粘接材料與調色劑容器上的規定位置接觸的狀態下,解除粘接 薄片11a的吸附。由此,粘接薄片11a被準確地粘貼於調色劑容器的規定位置上。若利用升降頭51取出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的粘接 薄片11a,則安裝有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轉動臂45被其下方的氣缸44向上方轉動 (步驟S8)。而且,如圖8(e)所示,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成為與 第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高度相同的水平狀態。另外,與第一粘接 薄片承受臺411相鄰的側壁塊43維持以轉動臂45成為最大傾斜角度的方式向下方轉動的 狀態,從而維持向最下位置下降的狀態。此時,成為第二 第六粘接薄片承受臺412 416 上放置有粘接薄片11a的狀態(步驟S9中「是」),而返回到步驟S1。之後,重複步驟S1 S8,升降頭51移動到與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相鄰的第二 粘接薄片承受臺412的正上方(步驟S1),並下降以使與在第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的粘接 薄片放置面41a上放置的粘接薄片11a抵接(步驟S2),並且,即便升降頭51的下端與粘接 薄片11a抵接升降頭51也繼續下降,如圖8 (f)所示,與升降頭51的下降同步地,利用氣缸 44使安裝有第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的轉動臂45向下方轉動(步驟S3)。從而,將在第二 粘接薄片承受臺412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放置的粘接薄片11a和在第三粘接薄片承受 臺413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放置的粘接薄片11a粘接的粘接材料沿著切斷線被切斷。若成為該狀態,則升降頭51反覆升降多次(步驟S4),之後,利用升降頭51吸附在 第二粘接薄片承受臺412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放置的粘接薄片11a(步驟S5),並且, 安裝有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的轉動臂45向下方轉動而相對於水平狀態成為10°左右 的最大傾斜角度(步驟S6)。由此,彼此相鄰的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與側壁塊43的上 表面成為相同高度位置,升降頭51沿水平方向移動而將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與側壁塊 43的上表面對齊(步驟S7),將所吸附的粘接薄片11a粘貼於調色劑容器上。之後,使第二 粘接薄片承受臺412上升(步驟S8)。以下相同,在第三粘接薄片承受臺413 第六粘接薄片承受臺416上的每一個的 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放置的粘接薄片1 la,被升降頭51依次從粘接薄片放置面41a取出, 而被粘貼於調色劑容器上。由此,成為在第一粘接薄片承受臺411 第六粘接薄片承受臺 416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放置的全部粘接薄片11a已被取出的狀態。之後,若後面的6 片粘接薄片11a成為一體地移送至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則返回到圖8 (a)所示的初始狀 態,成為在全部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41a形成相同水平平面的狀態下,被 兩側的側壁塊43的垂直的側壁面43a夾持的狀態。若利用粘接薄片剝離部30在全部粘接薄片承受臺411 416上放置粘接薄片11a,則之後重複步驟S1 S9的動作。本實施方式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如上所述,成為粘接薄片主體11的各個粘接薄 片11a按切斷線被切斷的狀態,因而將相鄰的粘接薄片11a彼此分離地取出,而在雙面膠 12上不會殘留粘接薄片主體11的多餘部分,從而提高材料利用率。而且,通過使各個粘接 薄片11a在放置於粘接薄片承受臺41上的狀態下與升降頭51同步地下降這樣的簡潔的構 成,而能夠從相鄰的粘接薄片11a可靠地進行分離,因而提高作業效率。尤其是,即便由泡 棉(商品名高性能聚氨酯)、聚氨酯橡膠等具有彈性和柔軟性的原料來形成粘接薄片11a, 也能夠無位置偏移地可靠地分離各個粘接薄片11a。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1(a)所示,層壓薄片10構成為按彼此垂直的切斷 線被切斷成粘接薄片11a的粘接薄片主體11設置於雙面膠12上,但是不局限於這種構成, 如圖10(a)所示,按切斷線被切斷成粘接薄片11a的每一個也可以形成為圓形的開口部偏 離中央位置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升降頭51吸附粘接薄片11a的未形成開口部的部分。此 外,如圖10(b)所示,也可以構成為,將沿著寬度方向並排的各粘接薄片11a的列與雙面膠 12 一起在與相鄰的列沿著長度方向分開適當間隔的狀態下配置於離型紙13上。而且,如圖10(c)所示,也可以構成為,沿長度方向並排的各粘接薄片11a的每一 行粘接薄片11a,與雙面膠12 —起,以沿著寬度方向的切斷線被切斷的狀態、並且以與相鄰 的行沿寬度方向隔開間隔的狀態,配置於離型紙13上。或者,如圖10(d)所示,也可以構成 為,將沿著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的各粘接薄片11a與雙面膠12—起,在與相鄰的粘接薄片 11a沿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隔開適當間隔的狀態下,配置於離型紙13上。在層壓薄片10如圖10(c)和圖10(d)所示的構成的情況下,本發明的粘接薄片分 離裝置能夠利用粘接薄片承受臺41對從離型紙13剝離下來的4個粘接薄片11a進行定位。 這種情況下,例如在沿列方向設置有4個粘接薄片11a的情況下,粘接薄片分離部40以分 別放置4個粘接薄片11a的方式,在彼此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41之間,配置具有與各列 中的粘接薄片11a的間隔相當的寬度方向尺寸的間隔塊。這種情況下,也與上述實施方式 相同,粘接薄片11a和間隔塊安裝在轉動臂45的前端部。此外,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地構 成為,設置有位於最右側的側壁塊43,並且利用使該側壁塊43升降的氣缸44以外的7個氣 缸44,來使4個粘接薄片承受臺41和3個間隔塊的每一個升降。通過如上述那樣構成,從圖10(c)和圖10(d)所示的層壓薄片10剝離下來而處於 彼此分離的狀態的粘接薄片11a,被放置於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上。然後,使升降頭51下 降而與1個粘接薄片11a抵接,僅使放置該粘接薄片11a的粘接薄片承受臺41與升降頭51 同步地下降。由此,已下降的粘接薄片承受臺41成為被兩側的間隔塊、或間隔塊和側壁塊 43夾持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升降頭51重複多次下述動作,即在上升為可解除與粘接薄片 11a的抵接之後,進行下降而再次與粘接薄片11a抵接。由此,在粘接薄片放置面41a上對粘接薄片承受臺41上的粘接薄片11a進行定 位。之後,若粘接薄片11a被升降頭51吸引,則位於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取出方向的所有 的間隔塊、粘接薄片承受臺41、以及側壁塊下降到最大下降位置。從而,即便層壓薄片10如圖10(c)和圖10(d)所示那樣構成,也能夠對已分離的 各粘接薄片11a進行定位後將其取出,因此能夠高精度地粘貼於調色劑容器的規定位置 上。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使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升降的升降單元採用了氣缸44,但是不局限於這種構成,也可以是利用馬達等來進行升降的構成。而且,升降頭51構 成為通過吸附來將粘接薄片Ila卡住,但是不局限於這種構成,也可以是機械性地卡住粘 接薄片Ila的構成,此外,進行卡止的機構可以與升降頭51分開設置。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在將設置於雙面膠上的粘接薄片粘貼於各種容器等上時,能夠將粘接薄片 一張一張地可靠地分離。
權利要求
一種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將以沿著一個方向列狀並排的狀態、且相鄰的粘接薄片彼此相互連接的狀態配置的多個粘接薄片分離成單獨的粘接薄片,其特徵在於,具備,多個粘接薄片承受臺,其以列狀並排配置,以便分別放置上述粘接薄片的每一個;升降單元,其分別使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一個升降;升降頭,其選擇性地與放置在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一個上的上述粘接薄片抵接而下降,其中,為了使放置在該粘接薄片承受臺上的粘接薄片與相鄰的粘接薄片分離,上述升降單元使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一個與抵接於該粘接薄片的上述升降頭的下降同步地相對於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下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 一個相對於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滑動接觸而下降。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上 設置有放置上述粘接薄片的平坦的粘接薄片放置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放置面被實 施了非粘接處理。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沿 著上述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相鄰的粘接薄片 彼此間隔的容許誤差以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沿 著上述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0. 02mm以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升降頭構成為能夠吸 附所抵接的上述粘接薄片。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升降頭能夠沿著上述 一個方向在水平方向移動。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當與上述升降頭同步下降 的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上的粘接薄片被該升降頭吸附時,上述升降單元使在該升降頭所移 動的方向上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相對於該下降了的粘接薄片承受臺進一步下降。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升降頭將所吸附的上 述粘接薄片粘貼於規定的物體上。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 沿著上述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粘貼上述粘接 薄片時的容許誤差以下。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各粘接薄片放置面 沿著上述一個方向的長度,與上述粘接薄片沿著相同方向的長度相比,長出0. 50mm以下。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具有被配置成從兩側夾 持全部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一對側壁塊,並且,與上述側壁塊相鄰的上述粘接薄片承受 臺沿著該側壁塊的側壁面下降。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具有粘接材 料,並且相鄰的上述粘接薄片彼此在由上述粘接材料相互粘接著的狀態下被放置於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上。
1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的每 一個可相互分開,以便在其與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之間設置間隔塊。
16.根據權利要求1或15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當上述升降頭與上述 粘接薄片承受臺同步地下降時,使上述升降頭重複多次下述動作,即使上述升降頭上升到 可解除與上述粘接薄片的抵接,然後下降到與該粘接薄片抵接。
17.一種粘接薄片分離方法,將以至少一個面附著有粘接材料的狀態沿著一個方向列 狀並排配置的多個粘接薄片,分離成單獨的粘接薄片,其特徵在於,包括,在放置上述粘接薄片的每一個的多個粘接薄片承受臺上放置上述粘接薄片的每一個 的放置步驟;使升降頭與放置在任意一個上述粘接薄片承受臺上的粘接薄片抵接,並使該粘接薄片 承受臺與上述升降頭同步地相對於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下降,從而將該粘接薄片與相鄰 的粘接薄片分離的分離步驟。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粘接薄片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繼上述分離步驟之後重 復多次下述動作,即使上述升降頭上升到可解除與上述粘接薄片的抵接,然後使該升降頭 下降而與該粘接薄片抵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粘接薄片分離裝置以及粘接薄片分離方法,其將每個在背面附著有粘接材料的狀態下沿一個方向列狀並排配置的多個粘接薄片分離成單獨的粘接薄片。以沿一個方向列狀並排配置的多個粘接薄片(11a),在被從離型薄片剝離的狀態下分別放置於各粘接薄片承受臺(41)的粘接薄片放置面上。之後,當升降頭(51)下降而與粘接薄片(11a)抵接時,粘接薄片承受臺(41)與升降頭(51)同步下降,而比相鄰的粘接薄片承受臺(41)更靠下,從而在由升降頭(51)和粘接薄片(11a)夾持粘接薄片(11a)的狀態下下降。由此,下降了的粘接薄片承受臺(41)上的粘接薄片(11a)與相鄰的粘接薄片(11a)分離。
文檔編號B65C9/08GK101837851SQ20101013513
公開日2010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17日
發明者今泉知之, 野末辰雄 申請人:柯尼卡美能達商用科技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