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7:35:0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屬於醫用配製品,特別是採用天然原料製成的一種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
背景技術:
:抑鬱症和焦慮症是危害人類精神健康的主要疾病,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抑鬱症和焦慮症呈蔓延之勢,發病年齡逐年下降,發病人群逐年擴大,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最近,據統計,在我國各型抑鬱症的發病人群達到2600萬,其中青少年佔了較大的比例,因此,研發抗抑鬱藥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抑鬱症與焦慮症象一對孿生兄弟,常共病存在,有時難以鑑別。美國全國共病調查發現,廣泛性焦慮(GAD)患者當前共患抑鬱症的發生率為39%,惡劣心境為22%。同樣,具有終生GAD診斷的患者中,共患抑鬱症佔62%,共患惡劣心境佔39%,而抑鬱症患者中有高達90%以上的人感到輕重不等的焦慮。在以往的治療中,往往偏重於一個方面。我們在組方時考慮到要兩者兼治,所以,通過應用芪參復康對抑鬱症、焦慮症模型和臨床療效觀察,都取得了較滿意地療效。目前,臨床上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主要包括三環類、苯二氮罩類、五羥色胺重吸收抑制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等化學藥物,雖然對各種程度的抑鬱症和抗焦慮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也存在著毒副作用較大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的長期應用。從天然藥物中尋找有效、安全的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已經成為抗抑鬱和抗焦慮研究的重要方向,大量的臨床試驗也證實了植物來源的抗抑鬱藥的有性。具有千年應用經驗的我國傳統中醫藥在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抑鬱症和抗焦慮及其相關症狀疾病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記載,大量的複方及單味中藥見於各個時期的醫藥著作中,這些處方在現代臨床實踐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理想的療效,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因此,從傳統中醫藥中,研究和發掘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捷徑,有利於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針對傳統中醫藥中的抗抑鬱和抗焦慮有效複方和單味中藥進行了系統研究,經過對多種複方的動物試驗篩選,發現了具有確切作用的中藥複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系統分析,發現了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為創新藥物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發明內容本發明提供的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主要作用是滋養肝腎、養陰清熱、疏肝解鬱、養心安神;另外,還能調節身體免疫機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有效消除煩躁不安、失眠心悸、潮熱出汗、頭痛頭暈等。以往臨床長期使用的驗方為湯劑,病人服用和攜帶很不方便,為此配製了一種服用與攜帶方便,性質穩定,質量可控,療效確切的中藥膠囊劑供臨床使用。本發明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而實現的3—種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其採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製成炙黃芪15士3、西洋參10±2、白朮10±2、天麻10士2、枸杞子10±2、熟地10±2、白芍10±2、丹參10±2、當歸10±2、川芎10士2、淫羊藿10士2、酸棗仁15±3、茯苳10±2、知母10±2、香附10±2、柴胡10±2、鬱金10±2、炙甘草6±1.2。本方劑是治療虛勞失眠的方劑,歸心、肝經。方中西洋參、黃芪扶正固本,增強機體免疫力;熟地、枸杞、淫羊藿壯腰強腎共為君藥。白朮、茯苓健脾滲溼,協助西洋參、黃芪益氣補脾;當歸、白芍養血和營為臣藥。天麻平肝息風,用於頭痛眩暈;丹參、川芎、知母可滋陰調肝,瀉火清熱,活血行氣,使之補而不滯為佐藥。酸棗仁鎮靜安神,補肝養心;用於虛煩不眠,驚悸多夢,神志恍惚;柴胡、鬱金、香附疏肝解鬱,理氣為使藥。本方所治氣血不足之證,以氣短乏力,心悸失眠,頭暈目眩,舌淡,脈細無力為主症。病機為病後失調而致氣血兩虛,心失所養,肝失所藏,治宜益氣補血。本發明的優點是純中藥製劑,具有扶正固本、定驚安神、益氣養血、強身益志、補腎健腦之功效。可提高機體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抗疲勞,抗應激,促進機體恢復。主治多愁善慮,情緒不穩,精神緊張,焦慮煩躁,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四肢倦怠,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心悸怔忡等。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失眠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所以,凡是因中虛不能培肝,肝陰失養,心煩失眠等,均可選用本方作治療。本發明製劑服用量小,藥物有效成分易於釋放,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使藥效能夠充分發揮。本製劑體積小,便於攜帶,貯藏和服用方便。而且可大批量生產。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而實現的該中藥製劑的中藥材組成與用量為炙黃芪15g、西洋參10g、白朮10g、天麻10g、枸杞子10g、熟地10g、白芍10g、丹參10g、當歸10g、川芎10g、淫羊藿10g、酸棗仁15g、茯苓10g、知母10g、香附10g、柴胡10g、鬱金10g、炙甘草6g。本發明採用中藥膠囊劑,內容物為棕褐色粉末,味苦、微香。0.3g/粒,其用法用量為口服,常用量每次3-4粒,每日3次。1、中藥膠囊劑臨床治療焦慮症療效觀察—般資料病例選自2006年12月2008年6月在本院全軍精神疾病防治中心門診就診病人,所選患者均符合CCMD-3及DSM-IV廣泛性焦慮症診斷標準,焦慮量表(HAMARS)得分>18,無軀體疾病和腦器質性疾病,排除其它精神疾病,治療中改用苯二氮革類者剔除。按治療處理不同,分為中藥膠囊劑組和丁螺環酮組。中藥膠囊劑組64例,男28例,女36例,平均年齡(35.24±11.58)歲,最小25歲,最大50歲;平均病程(8.6±5.7)月,最短6個月,最長17個月。丁螺環酮組54例,男23例,女31例,平均年齡(36.22+11.17)歲,最小24歲,最大51歲;平均病程(8.7±5.4)月,最短5個月,最長18個月。兩組間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卡方檢驗及t檢驗)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中藥膠囊劑組,每次3粒,每日3次;丁螺環酮(5mg/片)組,第一周每日1520mg,分三次服。第26周每日30mg,分三次服,兩組療程均為6周。療效評估臨床療效按我國現行《精神疾病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評定標準分四級痊癒(精神症狀完全消失),顯效(主要症狀消失),有效(症狀減輕或部分消失),無效(症狀無改善或加重),治療前和治療後(第六周)各評定一次。分別在給藥後每周進行HAMAR50%和6周後CGI-I臨床療效總評量表評分,HAMAR得分減分率50X以上、或CGI-I評分為1分(顯效)或2分(有效),由兩名精神科高年資醫師評定。在治療前和治療後進行血、尿常規、肝功、腎功、血糖、心電圖、腦電圖、體重、血壓測定對照。統計學分析全部數據用SPSS11.0軟體分析,以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差異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療效用卡方檢驗。結果療效評估經過6周治療,兩組均獲明顯療效,其臨床療效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表1中藥膠囊劑與丁螺環酮臨床療效比較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注組間比較,P>0.05HAMA抑鬱量表及CGI量表評定結果,兩組經6周治療後HAMA,比治療前減分明顯-—,、1±、仏a六副^虹曰^:m^b/—(p0.05)見表2。表2中藥膠囊劑與丁螺環酮HAMA及CGI量表評定結果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注與治療前比較a表示(p<0.Ol),組間比b表示(p0.05)不良反應比較在治療中中藥膠囊劑組出現不良反應6例佔(9.52%),丁螺環酮組共有16例佔(29.62%),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O.Ol),兩組無嚴重不良反應,見表3。實驗室檢查兩組血、尿常規、肝功能血糖等未見異常改變。中藥膠囊劑組竇性心動過速2例,竇性心動過緩1例。丁螺環酮組出現心電圖改變5例,表現竇性心動過速4例,右束支傳導阻滯l例。兩組均無嚴重心電圖改變。表3中藥膠囊劑與丁螺環酮不良反應比較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注組間比b表示(p20,無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病程138個月,平均8士8.7月。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類型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表l一般資料比較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病程(月)7.2±5.68.9土7,41注組間比較,x2檢驗。bp>0.05方法65例病人按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兩組,中藥膠囊劑組33例,氟西汀組32例。給藥方法經一周清洗後給藥,中藥膠囊劑組每次4粒,每日3次,氟西汀組每日20mg上午一次服。兩組療程均為6周。療效評估臨床療效按我國現行《精神疾病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評定標準分四級痊癒(精神症狀完全消失),顯效(主要症狀消失),有效(症狀減輕或部分消失),無效(症狀無改善或加重)。量表評定,治療前和治療後各評定一次。分別進行HAMDRS、CGI(臨床療效總評量表)、TESS(副反應量表)評定。由兩名精神科高年資醫師評定,有較好的一致性,K即pa係數二0.78。在治療前和治療後進行血、尿常規、肝功、腎功、血糖、心電圖、腦電圖、體重、血壓測定對照。結果療效評估經過6周治療,兩組均獲明顯療效,其臨床療效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表2中藥膠囊劑與氟西汀臨床療效比較療效中藥膠囊劑組氟西汀組炸愈15(45.5)14(43.8)a顯效9(27.3)9(28.1.)a有效6(18.2)6(18.8)a無效3(9.0)3(9.3)a總有效率91.0%90.7%組間比較,、>0.05HAMD抑鬱量表及CGI量表評定結果,兩組經6周治療後HAMD和CGI分都比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說明中藥膠囊劑和氟西汀療效相當。結果見表3。表3中藥膠囊劑與氟西汀HAMD抑鬱量表及CGI量表評定結果中藥膠囊劑組氟西汀組項目治療前治療6周後治療前治療6周後HAMD28.62±7.1110.56±5.68d27.96±6.759.63±5.23。總分0.66±0.33減分率0,654±0.27eCGI:Sl6.43±1.083.48±1.74d6.55±0.943.32±1.56dGl2.87±1.64e2.84±1.18El4.02±3.88e2.96±3.477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dP0.05不良反應比較在治療中中藥膠囊劑組8(15.1%),有3例出現思睡,2例睏倦感,3例體重增加未見其他不良反應。氟西汀組共有12(37.5%)例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而且中藥膠囊劑無明顯的毒副作用。中藥膠囊劑對抑鬱症治療總有效率為91.0%,與治療抑鬱症的西藥氟西汀療效相等(p>0.01)。而且中藥膠囊劑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可長期服用。中藥膠囊劑經急性毒性最大耐受量試驗,該藥物小鼠灌胃給藥的日最大耐受量為39.Og/kg,由於該藥每克藥粉相當於生藥2.3g,故該藥物小鼠灌胃給藥的日最大耐受量為89.7g生藥/kg,約相當於成人臨床日用量(0.138g生藥/kg)的650倍,表明該藥在規定的臨床服用量範圍內使用是安全的。8權利要求一種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採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製成炙黃芪15±3、西洋參10±2、白朮10±2、天麻10±2、枸杞子10±2、熟地10±2、白芍10±2、丹參10±2、當歸10±2、川芎10±2、淫羊藿10±2、酸棗仁15±3、茯苓10±2、知母10±2、香附10±2、柴胡10±2、鬱金10±2、炙甘草6±1.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採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製成炙黃芪15、西洋參10、白朮10、天麻10、枸杞子10、熟地10、白芍10、丹參10、當歸10、川芎10、淫羊藿10、酸棗仁15、茯苓10、知母10、香附10、柴胡10、鬱金10、炙甘草6。全文摘要一種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的口服中藥製劑,其採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製成炙黃芪15±3、西洋參10±2、白朮10±2、天麻10±2、枸杞子10±2、熟地10±2、白芍10±2、丹參10±2、當歸10±2、川芎10±2、淫羊藿10±2、酸棗仁15±3、茯苓10±2、知母10±2、香附10±2、柴胡10±2、鬱金10±2、炙甘草6±1.2。通過臨床療效觀察證明,本發明對焦慮症治療總有效率為92.2%;對抑鬱症治療總有效率為91.0%。與治療焦慮症的西藥丁螺環酮和治療抑鬱症的西藥氟西汀療效相近,而且中藥製劑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可長期服用。該製劑服用量小,藥物有效成分容易釋放,吸收快,藥效得到充分發揮,便於攜帶,易於服用,利於規模化生產。文檔編號A61P25/24GK101711847SQ20091021943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申請日期2009年12月8日優先權日2009年12月8日發明者張彥,李新田,楊來啟,林昱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