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鏟運機及其雙支撐擺動架和後車架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19:54:01
專利名稱:井下鏟運機及其雙支撐擺動架和後車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井下運輸設備及其組件,具體涉及一種井下鏟運機、一種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和一種井下鏟運機後車機架。
背景技術:
井下鏟運機的工作環境及工作條件非常惡劣,為了使井下鏟運機適應採場路面不平的情況,增加機器在裝礦或運輸工作中的穩定性,都設計有稱為擺動架的擺動機構。擺動架是保證前車後架在一定角度內作相對擺動的機構。擺動架設置在後橋上,稱為後橋擺動架。這種擺動架的特點是後車架通過擺動架的迴轉軸裝置與擺動架鉸接,並使後車架與後橋之間保證有足夠的擺動空間,使機器在不平路面通過時,後橋通過擺動架能夠相對後機架擺動,而後機架在後橋擺動時仍能保持正常位置。當鏟運機在平坦的路面上鏟礦或運輸時,由於四個車輪子同時著地,這時擺動架不工作。當鏟運機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鏟礦或運輸時,後橋左輪著地,右輪騰空,左輪此時受到地面對它的作用力並延伸到擺動架上,加上後車架作用在後橋上的重力作用在擺動架上,使得擺動架產生一個力矩,這個力矩使得擺動架繞著擺動架迴轉軸轉動,並且帶動後橋右輪著地。同樣後橋右輪著地,左輪騰空時,通過擺動架後橋左輪也能著地,所以通過後橋擺動架可保持前、後橋車輪始終著地。因此,有了擺動架的井下鏟運機,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駛時,兩側車輪可以保證能同時接觸地面,改善車輪的附著條件,充分利用整機的黏著重量,增大牽引力和鏟鬥的插入力。因為井下的工作空間較小,現有的鏟運機為了空間的利用率一般採用後驅動橋的擺動架設計是單支承結構,這種設計結構簡單,加工方便,但是單支承擺架還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由於後橋擺動架的擺動迴轉軸是懸臂地安裝在後縱向座孔內,受力不均勻,易造成迴轉軸磨損或軸承過早失效,造成擺動架損壞。(2 )同樣由於懸臂的原因,擺動架顯得強度不夠,固定螺母易鬆動,使用時易出現斷裂。(3 )擺動架工藝性不好,焊接造成的內應力及變形,使得加工精度不易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和缺點,提供一種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一種井下鏟運機後車機架和一種使用了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和井下鏟運機後車機架的井下鏟運機。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包括前軸套、前支承板、前護板、上固定板、前下固定座板、後下固定座板、加強板、後支承板、後護板、後軸套,前支承板和後支承板通過上固定板連接,前護板和前軸套設置在前支承板外側,與前支承板連接;後護板設置在後支承板外側,與後支承板連接,後軸套設置在後支承板內側,與後支承板連接,前軸套軸心與後軸套軸心在同一軸線上;前下固定座板連接前支承板內側底部,後下固定座板連接後支承板內側底部;加強板連接上固定板底部。[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井下鏟運機後車架,包括機身、前上支承板、前下支承板、橋板、橋板加強板、後支承架,橋板前部連接前上支承板,橋板後部連接後支承架,橋板底部連接橋板加強板,機身固定連接橋板、前上支承板和後支承架,前下支承板與機身通過螺栓連接,前上支承板與前下支承板為分體式結構,前上支承板與前下支承板的組合部設有軸孔, 後支承架上設置有軸套。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井下鏟運機,該井下鏟運機使用上述的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該井下雙支承擺動架通過上述井下鏟運機後車架與井下鏟運機連接。優選的,所述井下鏟運機的雙支承擺動架的前軸套與井下鏟運機後車架的軸孔連接,組成第一轉動副;所述井下鏟運機的後軸套與井下鏟運機後車架的軸套通過臺階軸連接,組成第二轉動副。優選的,所述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都設有潤滑油加注孔。優選的,所述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的前下固定座板與前支承板的連接部設有前筋板,後下固定座板連接後支承板的連接部設有後筋板。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井下鏟運機使用了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井下雙支承擺動架通過井下鏟運機後車架與井下鏟運機連接後,改變了擺動架受力情況,由原懸臂梁受力變為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的前、後二支承點受力,因而受力情況比懸臂受力要好很多, 解決了單支承結構的擺動架設計問題帶來的井下鏟運機的故障率高的問題,是故改進後的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在使用壽命上得到很大提高。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部剖視圖;圖3本實用新型的為一種井下鏟運機後車架的結構示意圖;圖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井下鏟運機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 一前軸套、2—前支承板、3—前護板、4一上固定板、5—前下固定座板、6— 後下固定座板、7—加強板、8—後支承板、9 一後護板、10—後軸套、11一機身、12—前上支承板、13—前下支承板、14 一橋板、15—橋板加強板、16—後支承架、17—軸孔、18—軸套、19 一臺階軸、20—潤滑油加注孔、21—前筋板、22—後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包括前軸套1、前支承板2、前護板3、兩個上固定板4、兩個前下固定座板5、兩個後下固定座板6、兩個加強板7、後支承板 8、後護板9、後軸套10,前支承板2的側部和後支承板8的側部通過兩個上固定板4連接, 前護板3和前軸套1設置在前支承板2外側,與前支承板2連接;後護板9設置在後支承板 8外側,與後支承板8連接,後軸套10設置在後支承板8內側,與後支承板8連接,前軸套1 軸心與後軸套10軸心在同一軸線上;兩個前下固定座板5連接前支承板2內側底部,分別與上固定板4對應,前下固定座板5與前支承板2的連接部設有前筋板21,兩個後下固定座板6連接後支承板8內側底部,分別與上固定板4對應,後下固定座板6連接後支承板8的連接部設有後筋板22 ;加強板7連接上固定板4底部。如圖3所示一種井下鏟運機後車架,包括機身11、前上支承板12、前下支承板13、 橋板14、橋板加強板15、後支承架16,橋板14前部連接前上支承板12,橋板14後部連接後支承架16,橋板14底部連接橋板加強板15,機身11固定連接橋板14、前上支承板12和後支承架16,前下支承板13與機身11通過螺栓連接,前上支承板12與前下支承板13為分體式結構,前上支承板12與前下支承板13的組合部設有軸孔17,所述後支承架16上設置有軸套18。如圖4所示一種井下鏟運機使用上述的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該井下雙支承擺動架通過上述井下鏟運機後車架與井下鏟運機連接,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的前軸套 1與井下鏟運機後車架的軸孔17連接,組成第一轉動副;所述井下鏟運機的後軸套10與井下鏟運機後車架的軸套18通過臺階軸19連接,組成第二轉動副,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都設有潤滑油加注孔2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井下鏟運機使用了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井下雙支承擺動架通過井下鏟運機後車架與井下鏟運機連接後,改變了擺動架受力情況,由原懸臂梁受力變為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的前、後二支承點受力,因而受力情況比懸臂受力要好很多, 解決了單支承結構的擺動架設計問題帶來的井下鏟運機的故障率高的問題,是故改進後的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在使用壽命上得到很大提高。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啟示下,作為本領域的公知常識,還可以做出其它等同變型和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其特徵在於所述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包括前軸套、前支承板、前護板、上固定板、前下固定座板、後下固定座板、加強板、後支承板、後護板、後軸套,所述前支承板和後支承板通過上固定板連接,前護板和前軸套設置在前支承板外側,與前支承板連接;後護板設置在後支承板外側,與後支承板連接,後軸套設置在後支承板內側,與後支承板連接,前軸套軸心與後軸套軸心在同一軸線上;前下固定座板連接前支承板內側底部,後下固定座板連接後支承板內側底部;加強板連接上固定板底部。
2.一種井下鏟運機後車架,其特徵在於所述井下鏟運機後車架包括機身、前上支承板、前下支承板、橋板、橋板加強板、後支承架,橋板前部連接前上支承板,橋板後部連接後支承架,橋板底部連接橋板加強板,機身固定連接橋板、前上支承板和後支承架,前下支承板與機身通過螺栓連接,前上支承板與前下支承板為分體式結構,前上支承板與前下支承板的組合部設有軸孔,所述後支承架上設置有軸套。
3.一種井下鏟運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井下鏟運機使用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所述井下雙支承擺動架通過如權利要求2所述井下鏟運機後車架與井下鏟運機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井下鏟運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的前軸套與井下鏟運機後車架的軸孔連接,組成第一轉動副;所述井下鏟運機的後軸套與井下鏟運機後車架的軸套通過臺階軸連接,組成第二轉動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井下鏟運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都設有潤滑油加注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井下鏟運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的前下固定座板與前支承板的連接部設有前筋板,後下固定座板連接後支承板的連接部設有後筋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井下鏟運機雙支承擺動架,前支承板和後支承板通過上固定板連接,前護板和前軸套設置在前支承板外側,後護板設置在後支承板外側,後軸套設置在後支承板內側,前軸套軸心與後軸套軸心在同一軸線上;一種井下鏟運機後車架,橋板連接前上支承板、後支承架和橋板加強板,機身連接橋板、前上支承板和後支承架,前上支承板與前下支承板的組合部設有軸孔,後支承架上設置軸套;一種井下鏟運機,井下雙支承擺動架通過井下鏟運機後車架與井下鏟運機連接,改變擺動架受力情況,由懸臂梁受力變為前、後二支承點受力,解決了單支承結構的擺動架設計帶來的井下鏟運機的高故障率問題,使井下鏟運機及其雙支承擺動架和後車架延長了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E21F13/00GK202202892SQ201120200520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5日
發明者劉新龍, 楊翰元, 趙建喜, 郭俊傑 申請人:金川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