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12:46:31 1
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包括液壓控制器本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上穿設有一組以上的活塞推桿,所述活塞推桿兩端分別伸入其兩側的活塞孔道內,所述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之間設有液壓換向孔道,所述液壓換向孔道內穿設有用於通斷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連通的液壓換向閥芯。本實用新型的該液壓控制結構,完全克服了現有的該缺陷,使液壓控制穩定可靠,且使用壽命大大延長。
【專利說明】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
[0001]【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器。
[0003]【背景技術】:
[0004]目前的變速箱(MT手動機械變速箱、AT自動變速箱、AMT自動變速箱、DSG雙離合器自動變速箱等)要實現液壓控制變速箱掛檔,即通過電磁閥的通電,開啟液壓主油路與活塞孔道的連通,來驅動撥叉掛檔,但由於必須保持電磁閥的通電,才能保證液壓油路的通路,即在行車過程中均有某個檔位的電磁閥處於工作狀態,從而由於電磁閥的持續工作,容易造成電磁閥的疲勞損壞。一旦有某個電磁閥出故障無法工作,則某個檔位即無法掛上。從而大大增加了現有變速箱的維修頻率。
[0005]
【發明內容】
: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器,該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器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有利於實現變速箱液壓控制穩定可靠,且使用壽命長。
[0007]本實用新型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器,包括液壓控制器本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上穿設有一組以上的活塞推桿,所述活塞推桿兩端分別伸入其兩側的活塞孔道內,所述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之間設有液壓換向孔道,所述液壓換向孔道內穿設有用於通斷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連通的液壓換向閥芯。
[0008]上述液壓換向閥芯的上端連接有絲杆螺母機構,所述絲杆螺母機構的絲杆由永磁無刷電機驅動,通過電機的驅動帶動液壓換向閥芯對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的通斷。
[0009]上述永磁無刷電機為稀土永磁無刷三相直流微型電機。
[0010]上述活塞推桿端部設有活塞和套在活塞上的密封圈,所述活塞推桿端部與活塞孔道座體之間設有回位彈簧。
[0011]上述驅動絲杆動作的永磁無刷電機由兩組並聯的第一、第二驅動電路控制,所述兩組並聯的驅動電路由一組ECU控制。
[0012]上述活塞推桿上固定套接有掛檔撥叉。
[0013]上述本體上穿設有三組的活塞推桿。
[0014]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在工作時,稀土永磁無刷三相直流微型電機接收到驅動信號,即開始正轉幾十毫秒後停止,在此過程中驅動絲杆動作,絲杆帶動其下端的液壓換向閥芯先上移動,使主油路與液壓換向孔道連通,主油路的油壓即推動活塞及活塞推桿動作,活塞推桿帶動掛檔撥叉和掛檔撥叉環移動,即實現了掛檔,由於電機每次轉動時間很短(幾十毫秒),對電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通常該電機的使用壽命為幾十萬小時),因此在整車壽命內,該電機均不會因為疲勞損壞。以往變速箱掛檔時必須保持電磁閥的通電,才能保證掛檔到一定檔位,即在行車過程中均有某個檔位的電磁閥處於工作狀態,從而由於電磁閥的持續工作,容易造成電磁閥的疲勞損壞。本實用新型的該液壓控制結構,完全克服了現有的該缺陷,使液壓控制穩定可靠,且使用壽命大大延長。
[0015]本實用新型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器優點:
[0016]( I)由於掛檔執行機構的元器件由傳統自動變速箱所採用的電磁閥改為高速無刷直流電機驅動的換向閥,掛檔換向原理由電磁閥得失電吸合分離改變液壓油路轉為電機控制雙穩態液壓換向閥(即換向閥打開時由電機通電正轉到一定轉數換向閥打開接通高壓油路,然後電機斷電截停。換向閥關閉時電機通電反轉到一定轉數換向閥關閉高壓油路連通洩壓口,然後電機斷電截停)這樣汽車自動變速箱液壓油路控制的可靠性會大幅度提高。
[0017](2)電機驅動控制電路採用雙驅動板結構(一組啟用,另外一組備用),由E⑶運算輸出到驅動控制電路控制電機換向閥,自測故障並輸出故障碼,假如一組驅動控制電路出現故障自行轉移到另外一組備用的驅動控制電路。這樣就保證整個自動變速箱安全運行可
O
[0018]【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液壓控制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圖1俯視圖;
[0021]圖3是液壓驅動換擋撥叉工作原理圖;
[0022]圖4是控制電路原理圖;
[0023]圖5是液壓控制工作原理圖。
[0024]【具體實施方式】:
[0025]本實用新型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器,包括液壓控制器本體1,所述本體I上穿設有一組以上的活塞推桿2,所述活塞推桿2兩端分別伸入其兩側的活塞孔道3內,所述活塞孔道3與液壓主油路4之間設有·液壓換向孔道5,所述液壓換向孔道5內穿設有用於通斷活塞孔道3與液壓主油路4連通的液壓換向閥芯6。
[0026]為了控制穩定可靠,上述液壓換向閥芯6的上端連接有絲杆螺母機構7,所述絲杆螺母機構的絲杆8由永磁無刷電機9驅動,通過電機的驅動帶動液壓換向閥芯對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的通斷。
[0027]為了設計合理,上述永磁無刷電機為稀土永磁無刷三相直流微型電機。
[0028]為了設計合理,上述活塞推桿端部設有活塞10和套在活塞上的密封圈11,所述活塞推桿端部與活塞孔道座體之間設有回位彈簧12。
[0029]上述驅動絲杆動作的永磁無刷電機由兩組並聯的第一、第二驅動電路控制,所述兩組並聯的驅動電路由一組ECU控制。
[0030]使用者掛檔時,由ECU同時給驅動電路驅動電機的信號,在第一驅動電路沒有故障時,即由第一驅動電路執行驅動永磁無刷電機的動作,當第一驅動電路出故障時,即由第二驅動電路執行驅動永磁無刷電機的動作,實現了執行動作的雙保障。
[0031]為了實現掛檔,上述活塞推桿2上固定套接有掛檔撥叉13。
[0032]為了實現幾檔的控制,上述本體上穿設有三組的活塞推桿2。
[0033]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在工作時,稀土永磁無刷三相直流微型電機接收到驅動信號,即開始正轉幾十毫秒後停止,在此過程中驅動絲杆動作,絲杆帶動其下端的液壓換向閥芯先上移動,使主油路與液壓換向孔道連通,主油路的油壓即推動活塞及活塞推桿動作,活塞推桿帶動掛檔撥叉14和掛檔撥叉環15移動,即實現了掛檔,由於電機每次轉動時間很短(幾十毫秒),對電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通常該電機的使用壽命為幾十萬小時),因此在整車壽命內,該電機均不會因為疲勞損壞。以往變速箱掛檔時必須保持電磁閥的通電,才能保證掛檔到一定檔位,即在行車過程中均有某個檔位的電磁閥處於工作狀態,從而由於電磁閥的持續工作,容易造成電磁閥的疲勞損壞。本實用新型的該液壓控制結構,完全克服了現有的該缺陷,使液壓控制穩定可靠,且使用壽命大大延長。
[0034]本實用新型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器優點:
[0035](I)由於掛檔執行機構的元器件由傳統自動變速箱所採用的電磁閥改為高速無刷直流電機驅動的換向閥,掛檔換向原理由電磁閥得失電吸合分離改變液壓油路轉為電機控制雙穩態液壓換向閥(即換向閥打開時由電機通電正轉到一定轉數換向閥打開接通高壓油路,然後電機斷電截停。換向閥關閉時電機通電反轉到一定轉數換向閥關閉高壓油路連通洩壓口,然後電機斷電截停)這樣汽車自動變速箱液壓油路控制的可靠性會大幅度提高。
[0036](2)電機驅動控制電路採用雙驅動板結構(一組啟用,另外一組備用),由E⑶運算輸出到驅動控制電路控制電機換向閥,自測故障並輸出故障碼,假如一組驅動控制電路出現故障自行轉移到另外一組備用的驅動控制電路。這樣就保證整個自動變速箱安全運行可
O
[0037]測試試驗結果證明稀土永磁無刷三相直流微型電機浸泡在汽車變速箱油裡面工作更可靠。由於充分潤滑將大幅度提高電機軸承的使用壽命。這種電機沒有換向電刷。轉子採用稀土永磁體,電機雖小,功率達到普通電機的好幾倍那麼大。額定轉速達到12000轉/分鐘,每次工作時間30毫秒截停。以電機可靠性運行時間除於每次運行所需要的時間(這還不考慮浸泡在變速箱油良好的潤滑效果情況下),所得出的結果是在每部汽車的使用壽命期之內電機幾乎不會損壞。採用雙驅動電路並加於每次啟動進行故障檢測以及即使遇到故障也可以自動轉換驅動控制電路。三相直流驅動控制電路本身對短時間運行可靠性就會成幾何級的倍數增加。再採用雙驅動控制電路,這樣整個運行控制電路可靠性將大幅度得以提升。
[003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包括液壓控制器本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上穿設有一組以上的活塞推桿,所述活塞推桿兩端分別伸入其兩側的活塞孔道內,所述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之間設有液壓換向孔道,所述液壓換向孔道內穿設有用於通斷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連通的液壓換向閥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液壓換向閥芯的上端連接有絲杆螺母機構,所述絲杆螺母機構的絲杆由永磁無刷電機驅動,通過電機的驅動帶動液壓換向閥芯對活塞孔道與液壓主油路的通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永磁無刷電機為稀土永磁無刷三相直流微型電機。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推桿端部設有活塞和套在活塞上的密封圈,所述活塞推桿端部與活塞孔道座體之間設有回位彈黃。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絲杆動作的永磁無刷電機由兩組並聯的第一、第二驅動電路控制,所述兩組並聯的驅動電路由一組ECU控制。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推桿上固定套接有掛檔撥叉。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變速箱液壓控制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上穿設有三組的活塞推桿。
【文檔編號】F16H61/40GK203404357SQ201320492567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3日
【發明者】林世凱 申請人:林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