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漿料機械密封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18:03:31 2
專利名稱:一種漿料機械密封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密封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漿料機械密封。
背景技術:
機械密封是各種離心泵的重要零部件,在離心泵輸送各種有顆粒、結晶物、結垢物、纖維物的物料時,由於物料有腐蝕、易燃等特性,所以不允許物料外漏到大氣中,因此必須使用密封裝置進行密封,因為輸送物料的特殊性,輸送該種物料的泵的葉輪一般為全開式或半開式,所以就需要泵的整個轉子總成必有具有前後可調整特性,但泵軸需要前後調整,確保泵軸可調的過程中為確保機械密封在泵軸前後調整的同時而不洩漏,那麼機械密封也必須具有前後可調整。現有技術中,已經出現了可調的機械密封,但其可調範圍僅在2mm左右,且結構複雜,組裝難度大,很難適用於日常的生產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漿料機械密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機械密封可調範圍小,結構複雜,組裝難度大,不適用於日常生產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漿料機械密封,包括:用於安裝主軸的第一軸套和第二軸套,第二軸套一端套設在第一軸套一端,且第一軸套與第二軸套的連接處有空腔;第一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的外表面;第一密封件,設置在第一密封組與第二軸套之間;第二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的外表面;第二密封件,設置在第二密封組與第二軸套之間;彈性裝置,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之間;密封端蓋,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上。優選的,還包括:防脫銷,設置在第二軸套上;第二密封組一端設置有卡口,防脫銷卡在卡口中。優選的,還包括:第三密封件,設置在第一軸套和第二軸套連接處。優選的,第一密封組包括:第一動環、第一靜環和第一定位銷;第一密封件設置在第一動環與第二軸套之間;第一靜環設置有第一卡槽,第一定位銷設置在第一卡槽內。優選的,第二密封組包括:第二動環、第二靜環和第二定位銷;第二密封件設置在第二動環與第二軸套之間;第二靜環設置有第二卡槽,第二定位銷設置在第二卡槽內。優選的,第一密封件具體為O型圈,第二密封件具體為O型圈,第三密封件具體為O型圈。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在第一軸套和第二軸套之間設置的空腔,在安裝的過程中,配合主軸調整的長度,通過空腔來調整第二軸套套設在第一軸套的長度,進而使漿料機械密封的組裝變得簡單,更加適合日常的生產。其中,由於漿料機械密封結構簡單,能夠在確保密封的前提下可以配合主軸進行調整,使調整過程變得簡單,且通過空腔進行調整,在安裝階段更是簡化了安裝程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漿料機械密封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漿料機械密封,包括:用於安裝主軸的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第二軸套2 —端套設在第一軸套I 一端,且第一軸套I與第二軸套2的連接處有空腔3 ;第一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2的外表面;第一密封件4,設置在第一密封組與第二軸套2之間;第二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2的外表面;第二密封件5,設置在第二密封組與第二軸套2之間;彈性裝置6,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之間;密封端蓋7,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上。通過在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之間設置的空腔3,在安裝的過程中,配合主軸調整的長度,通過空腔3來調整第二軸套2套設在第一軸套I的長度,進而使漿料機械密封的組裝變得簡單,更加適合日常的生產。本實用新型中第二軸套2套設在第一軸套I上,套設後在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之間形成空腔3,通過對空腔3的體積調整,進而改變連接後的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的長度,通過第一軸套I與葉輪連接,通過第二軸套2與泵連接;第一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2的外表面,第一密封件4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一軸套I之間,第二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2的外表面,具體的設置在第二軸套2的一端,第二密封件5設置在第二密封組與第二軸套2之間;彈性裝置6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之間,彈性裝置6可以為彈片,彈簧等,優選的,在本實用新型中使用彈簧,通過彈簧防止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接觸;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行設置有密封端蓋7,通過密封端蓋7與泵蓋連接。[0037]優選的,還包括:防脫銷8,設置在第二軸套2上;第二密封組一端設置有卡口,防脫銷8卡在卡口中。由於在工作過程中,第二密封組會隨著第二軸套2轉動,有可能造成第二軸套2在轉動的過程中脫落,所以在第二軸套2上設置防脫銷8,且第二密封組一端設置有卡口,將防脫銷8在在卡口中,進一步防止第二密封組在工作的過程中脫落。優選的,還包括:第三密封件9,設置在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連接處。在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的連接處,設置有第三密封件9,通過第三密封件9保證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之間的密封更加緊密。優選的,第一密封組包括:第一動環11、第一靜環10和第一定位銷12 ;第一密封件4設置在第一動環11與第二軸套2之間;第一靜環10設置有第一卡槽,第一定位銷12設置在第一卡槽內。第一密封組包括:第一動環11、第一靜環10和第一定位銷12,第一密封件4設置在第一動環11與第二軸套2之間,在第一靜環10設置有第一卡槽,第一定位銷12設置在第一卡槽內,通過第一定位銷12在固定第一靜環10的同時防止第一靜環10隨第二軸套2轉動。優選的,第二密封組包括:第二動環14、第二靜環13和第二定位銷15 ;第二密封件5設置在第二動環14與第二軸套2之間;第二靜環13設置有第二卡槽,第二定位銷15設置在第二卡槽內。第二密封組包括:第二動環14、第二靜環13和第二定位銷15,第二密封件5設置在第二動環14與第二軸套2之間;在第二靜環13上設置第二卡槽,通第二定位銷15設置在第二卡槽內,通過第二定位銷15在固定第二靜環13的同時防止第二靜環13隨第二軸套2轉動。卡口設置在第二動環14的一端,防脫銷8卡在卡口中。優選的,第一密封件4具體為O型圈,第二密封件5具體為O型圈,第三密封件9具體為O型圈。為確保部件之間的密封優選的設置有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5和第三密封件9,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密封件4優選為O型圈,第二密封件5優選為O型圈,第三密封件9優選為O型圈。當然O型圈僅僅為本實用新型中優選的實施例,凡可以實現同樣功能的其他部件均可以等同替換,為節省篇幅,在本實用新型中不再贅述。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漿料機械密封,其特徵在於,包括: 用於安裝主軸的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所述第二軸套(2)—端套設在第一軸套(I)一端,且第一軸套(I)與第二軸套(2)的連接處有空腔(3); 第一密封組,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2)的外表面; 第一密封件(4),設置在所述第一密封組與所述第二軸套(2)之間; 第二密封組,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2)的外表面; 第二密封件(5),設置在所述第二密封組與所述第二軸套(2)之間; 彈性裝置(6),設置在所述第一密封組和所述第二密封組之間; 密封端蓋(7 ),設置在所述第一密封組和所述第二密封組上。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漿料機械密封,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防脫銷(8),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2)上; 所述第二密封組一端設置有卡口,所述防脫銷(8 )卡在所述卡口中。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漿料機械密封,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第三密封件(9),設置在所述第一軸套(I)和第二軸套(2)連接處。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漿料機械密封,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密封組包括: 第一動環(11 )、第一靜環(10)和第一定位銷(12);所述第一密封件(4)設置在所述第一動環(11)與所述第二軸套(2)之間;所述第一靜環(10)設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定位銷(12)設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內。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漿料機械密封,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密封組包括: 第二動環(14)、第二靜環(13)和第二定位銷(15);所述第二密封件(5)設置在所述第二動環(14)與所述第二軸套(2)之間;所述第二靜環(13)設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定位銷(15 )設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內。
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漿料機械密封,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密封件(4)具體為O型圈,所述第二密封件(5)具體為O型圈,所述第三密封件(9)具體為O型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漿料機械密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機械密封可調範圍小,結構複雜,組裝難度大,不適用於日常生產的問題。該漿料機械密封包括第一軸套和第二軸套,第二軸套一端套設在第一軸套一端,且第一軸套與第二軸套的連接處有空腔;第一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的外表面;第一密封件,設置在第一密封組與第二軸套之間;第二密封組,設置在第二軸套的外表面;第二密封件,設置在第二密封組與第二軸套之間;彈性裝置,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之間;密封端蓋,設置在第一密封組和第二密封組上。實用新型的漿料機械密封,通過空腔來調整第二軸套套設在第一軸套的長度,進而使漿料機械密封的組裝變得簡單,更加適合日常的生產。
文檔編號F04D29/10GK202926705SQ20122060010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4日
發明者曲衛明, 高興振, 王波 申請人:煙臺龍港耐腐蝕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