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氣浮和脫氧的廢水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16:34:2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於氣浮和脫氧的廢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在廢水處理技術領域中,通常使用氣浮設備和厭氧設備組合的裝置,這種氣浮加厭氧的方式存在一些缺陷:氣浮設備出水直接進入厭氧或缺氧單元,此時,廢水中的溶解氧處於較高水平,將抑制厭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及代謝作用,使其不能有效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造成厭氧單元的處理效率較低;並且由於厭氧單元效率降低,水中本可以降解的物質無法降解完全,影響好氧微生物的處理效率,最終影響出水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以上問題,提供一種基於氣浮和脫氧的廢水處理系統,本實用新型的系統在脫氧池的作用下,降低了水中溶解氧,提高了厭氧單元的效率,提高了厭氧微生物的處理效率。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基於氣浮和脫氧的廢水處理系統,其包括氣浮池和厭氧池,待處理的廢水進入所述氣浮池中,在所述氣浮池中預處理,然後再進入所述厭氧池處理,
還包括脫氧池,所述脫氧池設置在所述氣浮池與厭氧池之間,所述脫氧池內部分為預處理區和脫氧區,所述預處理區安裝有攪拌裝置,所述脫氧區設有脫氧裝置;
所述脫氧裝置包括:進水管,出水管,第一側管,第二側管,
所述進水管貫通預處理區,經過所述預處理區的廢水進入所述進水管中,所述進水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互相貫通,所述第一管段為直管,所述第二管段為圓臺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將所述第一管段中的水聚攏,所述第三管段為圓臺狀管段,且所述第三管段與第二管段橫截面積小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管段將所述第二管段中聚攏的廢水分散輸出;
所述第一側管和第二側管設置在同一直線上,所述進水管與所述出水管的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所述第一側管與第二側管所處的直線垂直於所述進水管與出水管的中心線,所述第一側管和第二側管的進氣口相向設置,所述第一側管和第二側管均設有若干噴嘴,所述噴嘴向脫氧裝置內部噴射脫氧氣體,脫氧氣體與所述進水管中進入的廢水混合脫氧,然後進入所述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連接所述厭氧池。
優選地,所述脫氧裝置中還設有旋轉葉片,所述旋轉葉片設置在廢水與脫氧氣體混合的區域中。
優選地,還包括脫氧氣體輸送裝置,所述脫氧氣體輸送裝置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側管和第二側管上。
優選地,所述氣浮池包括一級氣浮室、二級氣浮室、三級氣浮室、四級氣浮室,所述一級氣浮室連接外部廢水進入裝置,所述一級氣浮室與二級氣浮室均設有攪拌裝置,所述三級氣浮室為固液分離區,所述四級氣浮室連接所述脫氧池,固液分離的廢水進入所述四級氣浮室中緩存,然後進入所述脫氧池中。
優選地,所述四級氣浮室中設有液位傳感器。
優選地,所述氣浮池外部設有氣體輸入裝置,所述氣體輸入裝置向所述氣浮池中輸送氣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系統中添加了脫氧池,氣浮設備的出水先進入脫氧池中,在脫氧池中通過攪拌設備的作用降低水中的溶解氧,之後再進入厭氧池中,此時厭氧池中的溶解氧水平大大降低,適合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及代謝作用,提高代謝效率;並且由於厭氧單元效率提高,水中可以分解更多的有機物質,有利於後續好氧微生物的處理效率,提高出水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脫氧裝置中,進水管、側管、出水管的設計方式,能夠提高廢水與脫氧氣體的接觸面積,提高脫氧效率。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後。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脫氧裝置的示意圖;
其中,1-氣浮池,2-厭氧池,3-脫氧池,4-攪拌裝置,101-一級氣浮室,102-二級氣浮室,103-三級氣浮室,104-四級氣浮室,105-液位傳感器,106-氣體輸入裝置,20-脫氧裝置,201-第一管段,202-第二管段,203-第三管段,204-第一側管,205-第二側管,206-脫氧氣體輸送裝置,207-出水管,208-噴嘴,209-旋轉葉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參照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公開了一種基於氣浮和脫氧的廢水處理系統,其包括氣浮池1、脫氧池2和厭氧池3,待處理的廢水進入上述氣浮池1中,在上述氣浮池1中預處理,然後再進入脫氧池2,最後進入上述厭氧池3中處理。
其中,上述氣浮池1包括一級氣浮室101、二級氣浮室102、三級氣浮室103、四級氣浮室104,上述一級氣浮室101連接外部廢水進入裝置,上述一級氣浮室101與二級氣浮室102均設有攪拌裝置4,上述三級氣浮室103為固液分離區,上述四級氣浮室104連接上述脫氧池2,固液分離的廢水進入上述四級氣浮室104中緩存,然後進入上述脫氧池2中。
在本實施例中,在上述四級氣浮室104中設有液位傳感器105。
並且,在上述氣浮池1外部設有氣體輸入裝置106,上述氣體輸入裝置106向上述氣浮池1中輸送氣體。
上述脫氧池2設置在上述氣浮池1與厭氧池3之間,上述脫氧池2內部分為預處理區和脫氧區,上述預處理區安裝有攪拌裝置4,上述脫氧區設有脫氧裝置20。
如圖2中所示,上述脫氧裝置20包括:進水管,出水管207,第一側管204,第二側管205,上述進水管貫通預處理區,經過上述預處理區的廢水進入上述進水管中。
其中,上述進水管包括第一管段201、第二管段202、第三管段203,上述第一管段201、第二管段202、第三管段203互相貫通,上述第一管段201為直管,上述第二管段202為圓臺狀管段,上述第二管段202將上述第一管段201中的水聚攏,上述第三管段203為圓臺狀管段,且上述第三管段203與第二管段202橫截面積小的一端連接,上述第三管段203將上述第二管段202中聚攏的廢水分散輸出。
上述第一側管204和第二側管205設置在同一直線上,上述第一側管204和第二側管205分別連接脫氧氣體輸送裝置206,上述進水管與上述出水,207的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上述第一側管204與第二側管205所處的直線垂直於上述進水管與出水管207的中心線,上述第一側管204和第二側管205的進氣口相向設置。
上述第一側管204和第二側管205均設有若干噴嘴208,上述噴嘴208向脫氧裝置內部噴射脫氧氣體,脫氧氣體與上述進水管中進入的廢水混合脫氧,然後進入上述出水管207,上述出水管連接上述厭氧池3。
噴嘴208能夠使脫氧氣體呈噴射狀態,噴射氣體與廢水接觸後,接觸面積較大,能夠加快脫氧效率。
進一步地,為了提高氣體與廢水的接觸程度,在上述脫氧裝置中還設有旋轉葉片209,上述旋轉葉片209設置在廢水與脫氧氣體混合的區域中。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氣浮設備的出水先進入脫氧池中,在脫氧池中通過攪拌設備的作用降低水中的溶解氧,之後再進入厭氧池中,此時厭氧池中的溶解氧水平大大降低,適合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及代謝作用,提高代謝效率;並且由於厭氧單元效率提高,水中可以分解更多的有機物質,有利於後續好氧微生物的處理效率,提高出水效果。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