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迴路液體引流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19:34:11 1
專利名稱:雙迴路液體引流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於液體引流裝置的。
在已有技術中,對於液體的引流,將液體從一容器轉移到另一容器,尤其將液體從一較低容器輸送到另一較高位置,在無法使用電動泵的場合下,其所採用的方法通常是虹吸管和抽液器。對於虹吸管是用一根軟管,將軟管的一端放入待轉移的液體內,而另一端則用口吸引流,使形成虹吸後完成液體的轉移。這種方法常常出現在口吸引流時將液體吸入口中的麻煩,使用很不方便,而且不實用於有毒、有腐蝕性和不衛生液體的轉移,也不能把較低位置的液體轉移到另一較高位置;對於抽液器,在使用時需要不斷地引流,一旦停止引流,液體的轉移立即停止,抽液器內的液體流回流體源,該抽液器外形較大,不便於隨身攜帶,也不便於存放,使用也不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用於液體轉移的液體引流器。使用這種液體引流器,可以將液體從一容器轉移到另一容器,也可將一較低位置的液體轉移到另一較高位置。這種液體引流器,既適用於一般性低粘度液體,也適用於有毒、有腐蝕性和不衛生的液體。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這種液體引流器的原理是利用液體的虹吸原理。當經泵力引流系統引流後,液體可直接通過泵力引流系統實現液體轉移;當經泵力引流後,打開虹吸洩放迴路,即使停止泵力引流,液體也可以利用虹吸原理,通過虹吸洩放迴路實現轉移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這種液體引流器由泵力引流系統、泵力迴路、虹吸洩放迴路等三部份組成。泵力引流系統包括手動泵力組件。泵力迴路包括進液口、進液管、進口單向閥、出口單向閥、手動泵力組件、出液管、出液口。虹吸洩放迴路包括進液口、進液管、洩放閥、出液管、出液口。由以上各部分可組成各種外形的液體引流器。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這種液體引流器的優點是由於同時使用了泵力迴路和虹吸洩放迴路,使其既可用於將液體從一容器轉移到另一較低位置的容器,也可將某一較低位置的液體轉移到另一較高位置;在泵力引流後,即使停止泵力引流,也可單獨利用虹吸洩放迴路實現液體向較低位置的轉移。這種液體引流器安裝調整使用簡單,壽命長,強度高,形式多樣,體積小,便於攜帶,既能夠適用於一般性液體,也可用於有毒性、有腐蝕性、不衛生的液體。
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這種液體引流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進液口(1)、進液管(2)、進口單向閥(3)、出口單向閥(4)、手動泵力組件(5)、洩放閥(6)、出液管(7)、出液口(8)。進液管(2)和出液管(7)既可採用金屬材料,也可採用非金屬材料製作,若採用透明材料製作還可觀察到液體引流器工作時內部液體位置的狀況;在進液口(1)和出液口(8)的外表面設置有一些波紋或者其它能與橡膠軟管牢固聯接的結構;出液管(7)做成彎曲形態的;進口單向閥(3)和出口單向閥(4)安裝於手動泵力組件(5)與洩放閥(6)的通路之間,並分別設置在洩放閥(6)進口端和出口端;手動泵力組件(5)是供泵力引流之用的,其可以是彈性囊體,也可以是擠壓後可復原的皮盒,還可以採用活塞缸體式結構;洩放閥(6)是供形成虹吸洩放迴路之用的,它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液體閥門,最適宜的是開啟迅速的旋塞閥類和蝶形閥類;這種液體引流器,具有泵力迴路和虹吸洩放迴路等兩個迴路。泵力迴路由進液口(1)、進液管(2)、進口單向閥(3)、出口單向閥(4)、手動泵力組件(5)、出液管(7)、出液口(8)構成;虹吸洩放迴路由進液口(1)、進液管(2)、洩放閥(6)、出液管(7)、出液口(8)構成。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這種液體引流器的一種工作過程如下。先在液體引流器進液口(1)和根據需要在出液口(8)聯接必要長度的軟管,然後將進液口(1)端置於待轉移液體液面以下,將出液口(8)端接到或置於轉移目的地的容器內。用手操作手動泵力組件(5),這樣不斷進行下去,就可將待轉移液體向較高位置轉移;若轉移目的地低於待轉移液體的液面位置,當將管路接通後,先用手動泵力組件(5)引流至出液口(8)開始出液時,打開洩放閥(6),即可停止泵力引流,利用虹吸洩放迴路自動完成液體轉移。
權利要求一種雙迴路液體引流器,由泵力引流系統、泵力迴路組成,包括進液口(1)、進液管(2)、進口單向閥(3)、出口單向閥(4)、手動泵力組件(5)、出液管(7)、出液口(8),其特徵在於具有洩放閥(6),洩放閥(6)安裝在虹吸洩放迴路中,並位於進口單向閥(3)與出口單向閥(4)之間。
專利摘要雙迴路液體引流器是對液體轉移的液體引流器。該液體引流器由泵力引流系統、泵力迴路、虹吸洩放迴路等三部分組成。該液體引流器,勿需使用電力,當用手動泵力組件引流後,打開洩放閥,利用虹吸洩放迴路,即使停止泵力引流,也可將液體轉移到較低的位置。該液體引流器適用於一般性、有毒性、有腐蝕性、不衛生的低粘度液體。
文檔編號F04F10/00GK2088608SQ9021492
公開日1991年11月13日 申請日期1990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1990年9月15日
發明者付麟, 陳建林 申請人:付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