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下達特殊戰備狀態(普京下達重要指令)
2023-05-03 17:39:49 9
連續多日對基輔進行打擊之後,普京宣布頓涅茨克等四個地區從20日起進入戰時狀態,同時在克裡米亞等8個邊境地區實施中等應急響應,提高戰備等級。
根據俄羅斯戰時狀態法,頓涅茨克等四個地區將成立防禦中心,進入中等應急響應的地區也會增派兵力,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特殊管制,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保證前線補給,最大程度維持俄軍戰鬥力。
美媒《紐約時報》聲稱,這是自二戰以來,克林姆林宮首次發布「戰時狀態」信號,由此,美媒將這一動作解讀為俄烏局勢即將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此外,俄軍還提高了士兵的津貼標準,通過部分動員令服役的士兵將獲得每個月至少3100美元的收入。這種收入水平可不低,甚至趕上了美國職業軍人的標準,可見俄軍正在想方設法地提升士氣,準備搞大動作。
據悉,動員活動很快將完成,雖然烏東地區一直處於交戰狀態,但此次軍事管制是在俄羅斯聯邦主體中實施的,意味著戰場形勢變得嚴峻起來,衝突或將進一步升級。
雖然此前俄軍對烏克蘭發動了大規模空襲打擊,並警告烏軍不要進行恐怖活動,但烏軍仍持續炮擊頓涅茨克等地區,並在赫爾松和扎波羅熱方向集結了大量部隊,隨時準備發起進攻。
一、赫爾松局勢緊張,俄軍面臨艱難抉擇
普京指出,烏軍仍在發動恐怖襲擊,破壞民用基礎設施,暗殺地方政府官員。戰區指揮官蘇洛維金也表示,烏軍可能會在赫爾松地區採取違禁作戰的方式,「前線局勢令人不安」。俄羅斯情報部門稱,烏軍計劃對新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進行大規模炮擊。
據悉,卡霍夫卡水電站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電力,同時也作為重要交通要道,橫跨第聶伯河東西岸之間,一旦被炸後,若是決堤,將無差別淹沒俄軍和成千上萬的烏克蘭民眾,造成災難性後果。
10月18日,扎波羅熱核電站遭到烏軍猛攻,造成大規模停電。據俄方報導,烏軍使用美國提供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攻擊了當地的政府機關和部分工業設施,並投入了30多艘登陸艇向核電站發起地面攻擊。
自俄軍佔領該地區以來,烏軍就一直在扎波羅熱核電站附近挑釁,炮擊居民區和交通系統,甚至還動用自殺式無人機襲擊核電站內部區域。目前為止,烏軍大部分襲擊都沒能得手,核電站並未發生核洩漏事故。
從形勢上看,烏軍發動的大規模反攻行動雖然已至強弩之末,但仍具有威脅性,且毫無戰爭原則的襲擊讓俄軍陷入苦戰。蘇洛維金表示,赫爾松地區情況緊張,局勢令人不安,俄軍不得不被迫作出「艱難決定」。
什麼叫「艱難決定」?可能就是撤離赫爾松市區,從行動上來看能夠印證這一點。19日,赫爾松負責人薩爾多聲稱,市區一切政府機構和民眾都將在烏軍發起炮擊前撤離,預計將用大約一周的時間完成轉移。
蘇洛維金還指出,烏軍每天傷亡600~1000人,損失慘重,在北約的指使下瘋狂發動無差別進攻,甚至不考慮己方和地區民眾的傷亡,但俄軍並不追求用士兵的生命冒險進攻。意思就是烏軍太拼命,俄軍形勢不利,不想做無謂的纏鬥和犧牲,可能選擇暫時後退。
蘇洛維金強調,烏軍連同胞都不放過的恐怖襲擊證明其是不折不扣的「犯罪政權」,而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是一個民族,俄方將盡最大努力保護烏克蘭民眾的安全,希望烏克蘭成為一個脫離北約控制的對俄友好國家。
而在烏克蘭看來,俄軍正在節節敗退,撤離平民完全是人口掠奪,必須堅決奪回赫爾松。
二、西方慫恿烏克蘭戰鬥,俄軍已做好準備
對於俄方的舉動,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指出,俄烏已經處於「全面戰爭」八個月了,俄羅斯的「戰時狀態」毫無意義;拜登則回應稱,俄羅斯已經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西方媒體也是普遍唱衰俄羅斯,慫恿烏克蘭繼續對抗。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俄羅斯宣布四地進入戰時狀態非但不是窮途末路,反而是準備全力爭勝,很有可能是特別軍事行動升級的一個信號,為此做了以下四個鋪墊:
第一、提高俄軍權限。頓涅茨克等四個地區雖然已經併入俄羅斯,但仍然沒有被俄軍完全控制,仍有部分區域被烏軍佔領,所以說俄軍是在「境內」作戰,為了更好的完成防禦作戰任務,俄軍將被授予最高管理權限。
第二,保護民眾安全,掌握輿論主動權。烏克蘭始終不顧俄方警告,持續打擊俄佔區基礎設施和民用目標,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引發恐慌情緒持續蔓延,給俄軍佔領造成了極大幹擾。有序轉移民眾能減輕作戰和管理壓力,還能站在輿論制高點譴責烏克蘭。
第三,保證後方安全,解除後顧之憂。從此前俄羅斯大後方機場、橋梁被炸能夠看出來,烏軍的滲透行動非常深入,掌握了大量俄軍機密情報,所以能夠完成一系列暗殺、破壞任務。而戰時狀態更有利於俄軍肅清烏克蘭特工,保證重點基礎設施安全。
第四,解除戰術限制。撤離交戰區域居民後,俄軍能夠施展開拳腳,不再投鼠忌器,而是採取此前一直沒有使用的轟炸戰術,簡單高效地採取行動。
在俄軍為反攻做準備工作的同時,烏軍的攻勢顯然已至強弩之末,情況不容樂觀:首先、烏軍反攻持續了一個多月,損失慘重,精疲力竭。而俄軍已基本已經完成動員工作,有生力量即將加入戰場,白俄邊境也有數萬俄白聯軍對烏克蘭北部形成壓力。
其次、從國際形勢上看,各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力度都在下降。19日,繼美國停止高端武器彈藥後,其盟友以色列也宣布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烏軍將面臨重型裝備、高端武器彈藥嚴重不足的情況,不利於城市攻堅戰,進攻勢頭必然受阻。
再者、歐美國家紛紛釋放和談信號,厭烏、反戰情緒正在蔓延,許多國家都爆發了反政府運動,援烏難度正在增加。
最後,凜冬將至,而烏克蘭30%的發電廠遭到破壞,很可能在寒冬之中不戰自敗。但儘管困難重重,西方國家仍慫恿烏克蘭持續發動攻勢,特別是在赫爾松地區策動一場戰略決戰。
如果仍未能取勝,這股反戰情緒將極大影響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失去外援的澤連斯基大概率將很快輸掉整場戰爭。
目前,俄羅斯已經撤離第聶伯河東岸的赫爾松民眾,集中力量防守西岸,如果能在入冬前遲滯烏軍的反攻勢頭就是勝利,不僅能夠獲得喘息和重新部署的時間,也能讓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承受更大的能源和經濟打擊。
三、形勢發生變化,衝突進入關鍵時刻
烏克蘭武裝部隊曾多次強調將在年內收復赫爾松,但現在來看這個計劃恐怕很難實現了。西方國家在利益方面的考量比誰都清楚,已經早早地在為烏克蘭戰敗做準備了,未來是否繼續援烏抗俄完全取決於赫爾松之戰的結果,俄烏衝突即將進入最關鍵的時期:
第一、俄軍將面臨瘋狂進攻,進行艱難的防禦作戰。儘管俄軍接連完成了動員徵召、空中打擊、提高戰備三步走,但仍沒能改變南部戰區的總體形勢,烏軍在承受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仍在進攻,俄軍被動防守。
一旦東岸失守,俄方將失去赫爾松地區1/3的土地和克裡米亞的水源。所以俄軍一定會死守城池,堅壁清野,而城市攻防戰往往會成為巨大的「絞肉機」,俄烏雙方都將承受巨大損失。
第二、俄烏的戰場行為將決定民心所向。俄烏衝突和其他地區的地緣衝突還不太一樣,比如海灣戰爭、中東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都是為了石油、土地、美元,而俄羅斯更加看重人口,兩國都是地廣人稀,誰能拉攏更多的人民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所以即使形勢危急,俄羅斯也要將戰區的烏克蘭居民轉移到本土,在這個問題上,烏克蘭顯然是吃虧的。首先是人口最密集的東部四州已經落入俄方手中,大量人口流失。
其次,烏軍的無差別作戰方式已經引起多方不滿,甚至於西方國家一直慫恿澤連斯基要「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隨著戰事推移,倒向俄羅斯的民眾將越來越多,心生不滿的烏克蘭民眾將成為壓垮澤連斯基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按照蘇洛維金的做派,就算赫爾松市失守也會馬上發動反攻奪回,俄方不管是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不能接受失去該地區,反覆的攻防戰有可能徹底將城市變成廢墟。目前,烏軍已經在赫爾松市集結了6萬士兵,並對基礎設施和部分軍事目標進行了空襲和炮擊,一場戰鬥一觸即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