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金屬包裝箱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23:17:47

本發明涉及一種包裝箱,具體是一種新型金屬包裝箱。
背景技術:
商品或者貨物在運轉過程中,一般需要包裝箱進行包裝,採用包裝箱進行包裝不僅能夠保護商品避免損傷,而且方便了物品的轉移。目前市面上的包裝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木製包裝箱,另一種是金屬包裝箱。木製包裝箱裝訂簡單,方便使用,但是可重複利用率差,而且對於一些較重的物品如一些金屬鑄件採用木製包裝箱其承重能力較差,強度遠遠達不到運轉物品的需求。因此人們發明了金屬包裝箱,目前市面上的金屬包裝箱一般包括底板和與底板鉸連接的四個側板,側板能夠沿著底板轉動從而使金屬包裝箱摺疊。這樣的設計方便了金屬包裝箱的轉移和使用。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側板如圖25-26所示,一般採用四個鋼管圍城一個側板支撐架,然後在側板支撐架的支撐件上通過金屬杆件交錯編織成防護網,金屬杆件的兩端分別焊接在支撐架的支撐件上,通過金屬杆件交錯編織成防護網雖然能夠有效的降低側板的重量,但是金屬杆件採用兩端焊接,這樣不僅焊點多製作複雜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金屬杆件焊點脫落,降低了金屬包裝箱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減少焊接操作,提高了製造效率並增強承載強度的新型金屬包裝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金屬包裝箱,包括底盤、短側板和長側板;所述短側板分別安裝在底盤的左右兩側;所述長側板分別安裝在底盤的前後兩側;短側板、長側板和底盤拼成一個上端開口的盒子,所述長側板和短側板上均設置有面板,面板上下兩部分分別通過鈑金彎折工藝彎折出起到支撐作用的面板支撐件,所述面板上還均勻分布有面板翻孔。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面板翻孔的孔徑為26mm,所述面板翻孔的翻孔高度為4mm。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面板支撐件的橫截面為三角形。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長側板和短側板均能向盒子的內部摺疊。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長側板和短側板插在底盤上。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長側板的底端設置有合頁,所述合頁通過銷軸安裝在底盤上的轉動槽內,所述轉動槽設置在底盤的底盆上。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短側板上的短側面板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在各自對應的邊立柱上,所述邊立柱上設置有定位銷,所述定位銷分別安裝在短側板下部的左右兩端;所述定位銷包括上定位銷和轉動銷軸;所述底盤上設置有立柱角鋼,立柱角鋼由角鋼固定板和短側板限位板兩塊鋼板組成,所述角鋼固定板與短側板限位板垂直相交,所述角鋼固定板所在的平面與短側面板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角鋼固定板上設置有轉動銷軸安裝孔,所述轉動銷軸安裝孔的位置與轉動銷軸的位置相對;短側板兩端的轉動銷軸分別插入各自對應的銷軸安裝孔內;所述銷軸安裝孔為橢圓形通孔,且其橢圓的長軸與角鋼固定板和短側板限位板的相交線斜交;所述銷軸安裝孔上側還設置有定位銷限位孔,所述定位銷限位孔設置在角鋼固定板的頂端;所述定位銷限位孔的位置與上定位銷的位置相對。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長側板的長側面板上設置有鎖具,所述鎖具包括鎖框和鎖頭;所述鎖框包括鎖框固定板和安裝在鎖框固定板左右兩端的鎖頭支撐板,所述鎖頭支撐板與鎖框固定板垂直連接;所述鎖頭支撐板上設置有鎖頭通孔,所述鎖頭兩端分別滑動在各自對應的鎖頭支撐板上的鎖頭通孔內;所述鎖頭插入到短側板邊立柱上的立柱鎖孔內。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盤還包括底盆、立柱角鋼和盆底立柱;所述盆底立柱分別安裝在底盆的四個邊角,盆底立柱與各自對應的立柱角鋼固定連接,底盆立柱角鋼固定連接在底盆的四個邊角位置上;所述底盤上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的起到支撐作用的盆底支撐管;所述相鄰兩個盆底立柱之間均通過帶鋼件連接;相鄰兩個帶鋼件垂直相交並且焊接在盆底立柱的底端,所述盆底立柱的長度低於支撐管的長度,所述帶鋼件、盆底立柱和盆底立柱角鋼連接位置形成包裝箱限位槽,所述包裝箱限位槽與包裝箱限位塊形狀相吻合,所述包裝箱限位塊設置在短側板上。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盤的前後兩側還設置有標牌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金屬包裝箱的側板面板的上下兩端通過鈑金彎折工藝彎折成支撐件,減少了面板和支撐框架的焊接操作,提高了製造效率;
2)本金屬包裝箱在側板的面板上設置有翻孔,不僅減輕了金屬包裝箱的重量,而且翻孔的設置增強了面板的承重強度;
3)本金屬包裝箱通過限位塊和限位槽的配合避免了金屬包裝箱在堆積過程中出現的滑動,使金屬包裝箱堆積更加牢固,方便了金屬包裝箱的轉移;
4)本金屬包裝箱在底盤上還設置有標牌槽,在標牌槽內可以存放記載轉移物品的信息,在存儲和轉移過程中更加的方便高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的主視圖。
圖3為圖2的左視圖。
圖4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底盤的第一立體圖。
圖5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底盤的第二立體圖。
圖6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盆底的俯視圖。
圖7為圖6的主視圖。
圖8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帶鋼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長側板的第一立體圖。
圖10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長側板的第二立體圖。
圖11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長側面板的主視圖。
圖12為圖11的左視圖。
圖13為圖1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14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長側板的主視圖。
圖15為圖14的左視圖。
圖16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鎖具的主視圖。
圖17為圖16的左視圖。
圖18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鎖框的左視圖。
圖19為圖18的主視圖。
圖20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鎖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1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短側板的第一立體圖。
圖22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短側板的第二立體圖。
圖23為本實施例新型金屬包裝箱中短側板的主視圖。
圖24為圖23的左視圖。
圖25為傳統的金屬包裝箱的主視圖。
圖26為圖25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新型金屬包裝箱,包括底盤1、短側板2和長側板3。所述短側板2分別安裝在底盤1的左右兩側;所述長側板3分別安裝在底盤1的前後兩側。短側板2、長側板3和底盤1拼成一個上端開口的盒子;
優選的,所述長側板3和短側板2均能向盒子的內部摺疊;從而實現金屬包裝箱的摺疊。當然長側板3和短側板2還可以分別插在底盤1上。
請參閱圖4-7所述底盤1包括盆底支撐管10、立柱角鋼11、底盆12和盆底立柱13;所述盆底立柱13分別安裝在底盆12四個邊角的立柱安裝槽128內,盆底立柱13與各自對應的立柱角鋼11固定連接,底盆立柱角鋼11固定連接在底盆12的四個邊角位置上;所述底盤12上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的起到支撐作用的盆底支撐管10;
所述底盆12內部的前側壁和後側壁上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的轉動槽121,所述長側板3通過銷軸鉸連接在轉動槽121上,所述轉動槽121的槽口寬度大於長側板3底端的合頁33的寬度;所述轉動槽121兩側的內側壁上對稱的設置有銷軸通孔1210,銷軸依次穿過銷軸通孔1210和合頁33上的合頁通孔從而實現長側板3與底盤1的鉸連接;使長側板3能夠摺疊到底盆12的槽內。
所述相鄰兩個盆底立柱13之間均通過帶鋼件14連接;所述支撐管10安裝在底盆12與帶鋼件14之間;所述支撐管10安裝在帶鋼件14的中間位置;
相鄰兩個帶鋼件14垂直相交並且焊接在四個盆底立柱13的底端,所述盆底立柱13的長度低於支撐管10的長度,所述帶鋼件14、盆底立柱13和盆底立柱角鋼11連接位置形成包裝箱限位槽17,所述包裝箱限位槽17與包裝箱限位塊220形狀相吻合;所述包裝箱限位塊220設置在短側板2上;當需要將兩個金屬包裝箱上下堆放時,下方的金屬包裝箱上的包裝箱限位塊220正好扣在上方的金屬包裝箱上的包裝箱限位槽17內,通過包裝箱限位槽17與包裝箱限位塊220的配合能夠避免落在一起的上下金屬包裝箱發生滑動,方便了金屬包裝箱的存儲轉運,從而方便了貨物的轉運;
請參閱圖8,所述帶鋼件14為兩端通過鈑金彎折工藝彎折成z字形的鋼板,帶鋼件14包括帶鋼件本體141和兩端的帶鋼件支撐平臺142,所述帶鋼件本體141與帶鋼件支撐平臺142之間通過斜板過渡;
優選的,請參閱圖7、圖4和圖5,所述底盆12為一凹槽,底盆12的槽口位置設置有一圈盆沿120,所述盆沿120的寬度與面板支撐件310的底端寬度相一致;所述底盆立柱角鋼11上設置有用於支撐底盆12的底盆支撐部110,所述底盆支撐部110支撐在盆沿120上;通過底盆支撐部110和盆沿120的配合能夠有效的增強底盆12的支撐強度;
優選的,請參閱圖4-5,所述底盤12的前後兩側還設置有標牌槽16,所述標牌槽16頂端焊接在在底盆12上,標牌槽16的底端與長帶鋼14固定連接;標牌槽16內用於放置標示牌可以用於標識金屬包裝箱內貨物的信息,便於運轉過程中管理查看。
請參閱圖9-10,所述長側板3包括長側面板31、支撐鋼帶32和合頁33;所述長側面板31左右兩端分別與各自對應的支撐鋼帶32焊接,支撐鋼帶32起到支撐長側面板31的作用,目的是防止長側面板31發生彎折;所述支撐鋼帶32上設置有鋼帶鎖頭通孔321;
請參閱圖11-13,所述長側面板31上下兩部分分別通過鈑金彎折工藝彎折出面板支撐件310,長側面板31上下兩部分的兩個面板支撐件310以面板本體313相連接;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面板支撐件310的橫截面為三角形,但是面板支撐件310的橫截面不局限與三角形,可以為方形、菱形六邊形等形狀;通過鈑金彎折工藝彎折出面板支撐件310替代傳統金屬包裝箱的邊框,避免了邊框與面板的焊接過程,不僅簡化了生產工藝而且也增加了長側面板31的強度;將面板支撐件310彎折成橫截面為三角形也增強了面板支撐件310的穩定性;所述面板支撐件310的初端面板3101與面板本體313一體化製造,面板支撐件310的末端面板3102焊接在面板本體313上;將面板支撐件310的末端面板3102焊接在面板本體313上能夠進一步增加面板支撐件310的穩定性和強度。
長側面板31上還均勻分布有面板翻孔312,面板翻孔312的設置不僅降低了金屬包裝箱箱體的整體重量,且增強了長側面板31的強度,能夠有效避免長側面板31彎折;所述面板翻孔312為圓形孔,面板翻孔312的形狀不局限於圓形,還可以為方形、菱形等多邊形;所述圓形的面板翻孔312的孔徑大小範圍為25-30mm,所述面板翻孔312的翻邊高度範圍為3-5mm;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面板翻孔312的孔徑為26mm,所述面板翻孔312的翻孔高度為4mm;
所述合頁33焊接在長側面板31下部的面板支撐件310上;
請查閱圖14-20,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長側面板31上設置有鎖具314,所述鎖具314包括鎖框3140、鎖頭3141和鎖把3142,所述鎖把3142呈u字型,鎖把3142的兩端分別與鎖頭3141固定連接;
所述鎖框3140包括鎖框固定板31401、安裝在鎖框固定板31401左右兩端的鎖頭支撐板31402和鎖把限位板31404,所述鎖頭支撐板31402與鎖框固定板31401垂直連接;所述鎖頭支撐板31402上設置有鎖頭通孔314020,所述鎖頭3141兩端分別滑動在各自對應的鎖頭支撐板31402上的鎖頭通孔314020內;當插上鎖頭3141時所述鎖把3142限制在鎖把限位板31404內;鎖把限位板31404的設置目的是在關閉鎖頭3141後防止鎖把3142的滑動;所述鎖頭3141左端彎折。
請查閱圖21-24,所述短側板2包括短側板面板21和邊立柱22,所述邊立柱22焊接在短側面板21的左右兩端,邊立柱22的高度大於短側面板21的高度,邊立柱22上側伸出短側面板21的部分形成所述的包裝箱限位塊220;所述短側面板21上下兩部分也分別通過鈑金彎折工藝彎折出面板支撐件310;短側面板21上也均勻分布有面板翻孔312。
所述邊立柱22上設置有定位銷221和立柱鎖孔223,所述立柱鎖孔223所在平面的法線與短側板面板21所在平面的法線平行;所述定位銷221分別安裝在短側板2下部的左右兩端;所述定位銷221包括上定位銷2210和轉動銷軸2211,上定位銷2210和轉動銷軸2211間隔設置;所述立柱鎖孔223位置與鎖具314的鎖頭3141的位置相對,鎖頭3141插入到立柱鎖223內從而將短側板2和長側板3固定;112
請查閱圖4,所述立柱角鋼11由角鋼固定板112和短側板限位板113兩塊鋼板組成,所述角鋼固定板112一端短側板限位板113垂直相交,角鋼固定板112的另一端與角鋼固定板112上的底盆支撐部110連接;所述短側板限位板113的另一端與短側板限位板113上的底盆支撐部110連接;所述角鋼固定板112所在的平面與短側面板21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短側板限位板113所在的平面與短側面板21所在的平面平行;
所述角鋼固定板112上設置有轉動銷軸安裝孔1120,所述轉動銷軸安裝孔1120的位置與轉動銷軸2211的位置相對;所述短側板2兩端的轉動銷軸2211分別插入各自對應的銷軸安裝孔1120內,從而使短側板2能夠向底盤1內側摺疊;而通過短側板限位板113的設置能夠限制短側板2向底盤1的外側翻折;所述銷軸安裝孔1120為橢圓形通孔,且其橢圓的長軸與角鋼固定板112和短側板限位板113的相交線斜交;所述銷軸安裝孔1120上側還設置有定位銷限位孔1122,所述定位銷限位孔1122設置在角鋼固定板112的頂端;所述定位銷限位孔1122的位置與上定位銷2210的位置相對;上定位銷2210和定位銷限位孔1122的配合能夠起到支撐短側板2的作用。
對本申請的金屬包裝箱進行了承重能力試驗,以檢驗金屬包裝箱承重能力的可靠性及在裝載1.2噸貨物後箱體膨脹變形情況。
試驗的主要內容如下:
1、將標準鑄件裝入此金屬包裝箱內;
2、記錄金屬包裝箱承載1.2噸標準鑄件時,金屬包裝箱的彈性形變情況;
3、用叉車叉取裝載貨物的金屬包裝箱進行堆垛試驗,觀察測量金屬包裝箱箱體的變化情況。
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
1.首先準備好一套標準金屬包裝箱進行組裝,並記錄組裝後的空箱的內外尺寸數據。
2.將產品進行空箱堆垛實驗,並記錄兩個金屬包裝箱堆垛後的尺寸。
3.將金屬包裝箱裝載標準承重物(裝載1.2t),載重實驗材料選用標準鑄件,記錄貨物放置時金屬包裝箱承載能力和彈性形變。
4.裝載標準鑄件後,由助力叉車進行滿載堆垛實驗,記錄此時相應尺寸數據及貨物放置時金屬包裝箱承載能力和彈性形變。上述所有記錄結構匯總在表1中。
由表1的試驗數據顯示,此金屬包裝箱在載物後具有較弱的形變,以及在載物堆垛後的形變量也較小,具有較好的承載力。
表1:金屬包裝箱承重能力試驗數據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範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