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然水體修復、維護的方法與流程
2023-05-03 19:13:51 2
本發明涉及生態修復和水質淨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然水體修復、維護的方法。
背景技術: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發展史,各階段各民族的文明起源都離不開水。而自然界中,自然水體是在千百萬年來經過地殼的不斷變化過程中,形成比較穩定的地標和地形,其中千變萬化的地形逐漸形成了地表上星羅棋布、千姿百態的天然的河流、湖泊、瀑布、溪潭、坑塘等。
目前,從水的社會循環過程中,由於我國現行的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按照法定濃度標準達標的工業排放水和生活汙水處理廠尾水,對於地表水來講,仍然是汙染源。因此,在水的社會循環過程中該環節存在技術性缺失。以前這種缺失由自然水體的自然淨化來彌補,但是現在自然水體的這種自淨能力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大量汙染物長期排放所造成環境影響。環境的惡化對人類的的生活和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自然水體的修復、維護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自然水體修復、維護的方法。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然水體修復、維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先對需要修復、維護的自然水體的進行實地勘察,並預測該自然水體底部底泥的體量,並根據預測的體量在自然水體的附近挖建儲泥脫水池,並將挖出的土堆放在儲泥脫水池的周圍形成土壩;
步驟二,對需要修復、維護的自然水體的進行疏浚底泥工程,將疏浚過程中產生的底泥倒入挖建好的儲泥脫水池中,並通過人工或機械的將儲泥脫水池內的底泥調勻,然後在儲泥脫水池中加入固化材料,通過人工或機械的方式將固化材料與儲泥脫水池中的底泥攪勻,進行脫水;
步驟三,待儲泥脫水池中的底泥脫水固化後進行壓實處理,利用儲泥脫水池的周圍的土壩的土填平儲泥脫水池,然後將多餘的土作為底泥鋪入自然水體的底部;
步驟四,在自然水體中投放生物填料箱;
步驟四,通過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合理配置,構建自然水體的水生植物群落;
步驟五,定期對自然水體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通過微生物、水生動物、水生植物調控自然水體的生態系統。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一中的儲泥脫水池底部設有排水系統,所述排水系統包括與水平面構成20~25°的傾斜角的儲泥脫水池的池底底面、鋪設在所述池底底面滲水石塊層、與儲泥脫水池底部連接的排水井、排水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的排水裝置包括水泵,與水泵連接的汲水管和排水管,所述的汲水管的進水口伸入所述排水井內,所述的排水管的出水口伸入自然水體中;所述的排水井與石塊層之間設有格擋網。
進一步的,所述的步驟四中的生物填料箱由支架和生物纖維組成,為微生物菌群提供載體。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五中水生植物群落中,挺水植物為蘆葦、再力花、香蒲、慈菇、梭魚草、花葉蘆竹、香菇草或紅廖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所述的浮水植物為睡蓮、芡實、菱、荇菜、聚藻或黃花水龍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所述的沉水植物為馬來眼子菜、金魚藻、狐尾藻、苦草、黑藻或菹草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二中的固化材料包括生石灰和煤灰粉。
有益效果:本發明不僅高效率、低成本,而且通過改善基礎環境、恢復水生植物、引導生態系統向草型生態系統方向發展,構建良性循環的水生態系統,從根本上改善了水質、提高水體的自淨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儲泥脫水池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儲泥脫水池1,池底底面101,石塊層102,排水井103,格擋網104,水泵105,汲水管106,排水管107,土壩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說明書附圖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
一種自然水體修復、維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先對需要修復、維護的自然水體的進行實地勘察,並預測該自然水體底部底泥的體量,並根據預測的體量在自然水體的附近挖建儲泥脫水池1,並將挖出的土堆放在儲泥脫水池1的周圍形成土壩2;
步驟二,對需要修復、維護的自然水體的進行疏浚底泥工程,將疏浚過程中產生的底泥倒入挖建好的儲泥脫水池1中,並通過人工或機械的將儲泥脫水池1內的底泥調勻,然後在儲泥脫水池1中加入生石灰和煤灰粉,通過人工或機械的方式將生石灰和煤灰粉與儲泥脫水池1中的底泥攪勻,進行脫水。其中儲泥脫水池1底部設有排水系統,所述排水系統包括與水平面構成20~25°的傾斜角的儲泥脫水池1的池底底面101、鋪設在所述池底底面101滲水石塊層102、與儲泥脫水池1底部連接的排水井103、排水裝置;所述的排水裝置包括水泵105,與水泵105連接的汲水管106和排水管107,所述的汲水管106的進水口伸入所述排水井103內,所述的排水管107的出水口伸入自然水體中;所述的排水井103與石塊層102之間設有格擋網104;
如果單獨投加粉煤灰和生石灰均能使汙泥脫水性能得到較大的改善;生石灰在降低比阻值效果方面更好,細粉煤灰對於降低脫水泥餅的含水率效果更佳;聯合投加生石灰和粉煤灰在降低比阻值方面,效果要好於單獨投加生石灰或粉煤灰;但是從脫水後泥餅含水率來看,聯合投加效果略次於單獨投加粉煤灰,與單獨投加生石灰效果相當;投加生石灰或者粉煤灰的主要目的是開闢過水通道,使不受表層蒸發作用影響的泥層中的自由水能夠順暢地通向儲泥脫水池1底部排水系統;而且通過該種不僅可以解決疏浚泥的堆放佔地和環境汙染問題,而且適合自然水體的大規模環保疏浚工程底泥脫水幹化;
步驟三,待儲泥脫水池1中的底泥脫水固化後進行壓實處理,利用儲泥脫水池1的周圍的土壩2的土填平儲泥脫水池1,然後將多餘的土作為底泥鋪入自然水體的底部;其中排水井103作為儲泥脫水池1排水系統的一部分也被儲泥脫水池1的周圍的土壩2的土填平;
步驟四,在自然水體中投放生物填料箱,生物填料箱由支架和生物纖維組成,為微生物菌群提供載體;
步驟四,通過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合理配置,構建自然水體的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中挺水植物為蘆葦、再力花、香蒲、慈菇、梭魚草、花葉蘆竹、香菇草或紅廖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所述的浮水植物為睡蓮、芡實、菱、荇菜、聚藻或黃花水龍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所述的沉水植物為馬來眼子菜、金魚藻、狐尾藻、苦草、黑藻或菹草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
步驟五,定期對自然水體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通過微生物、水生動物、水生植物調控自然水體的生態系統。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部分實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發明說明書而對本發明技術方案採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