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螺旋圈電感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1:47:21 3
專利名稱:集成螺旋圈電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半導體製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集成螺旋圈電感。
背景技術:
隨著電源設計的進步,要求更小的體積輸出更大的功率。推挽電路,比如全橋、半橋的應用因此越來越廣泛。但是電路結構也因此複雜,意味所使用到的元器件會更多,尤其是電路中電感的佔板面積太大,如何小型化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便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集成螺 旋圈電感,它能夠解決電路中電感的佔板面積太多的問題,減少佔板面積為原來的一半。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集成螺旋圈電感,包括兩相向設置的E形磁芯,兩E形磁芯之間設有一 I片磁芯,還包括兩螺旋圈繞組和一 PCB板,所述PCB板繞設於其中一 E形磁芯上,且該PCB板的兩端各設有兩定位孔,兩螺旋圈繞組分別繞設於兩E形磁芯上,每個螺旋圈繞組的兩引腳上均設有穿孔,兩螺旋圈繞組引腳上的穿孔分別與PCB板兩端的定位孔對應匹配,且它們之間通過焊釘連接引出。作為優選,所述螺旋圈繞組是由扁平線螺旋成型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由於本實用新型率先將扁平線螺旋圈成型技術與集成磁技術結合在一起使用,推出了一種全新的電感設計方案,解決了很多推挽電路設計中功率電感設計佔板太多的問題;而且使用了 PCB作為支撐結構,使整個產品的尺寸控制更加容易,利於SMT加工方式。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分解示意圖;圖3為螺旋圈繞組結構示意圖一;圖4為螺旋圈繞組結構示意圖二。圖中1、E形磁芯;2、I片磁芯;3、螺旋圈繞組;4、PCB板;5、引腳;6、焊釘;7、芽孔;8、定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如圖I和圖2所不,一種集成螺旋圈電感,包括兩相向設置的E形磁芯
I,所述E形磁芯I中柱為圓形,可與螺旋圈繞組3匹配,兩E形磁芯I之間設有一 I片磁芯2,還包括兩螺旋圈繞組3和一 PCB板4,所述螺旋圈繞組3是由扁平線螺旋成型而成的,所述PCB板4繞設於其中一 E形磁芯I上,且該PCB板4的兩端各設有兩定位孔8,兩螺旋圈繞組3分別繞設於兩E形磁芯I上,每個螺旋圈繞組3的兩引腳5上均設有穿孔7,兩螺旋圈繞組3引腳5上的穿孔7分別與PCB板4兩端的定位孔8對應匹配,且它們之間通過焊釘6連接引出。本實施例中螺旋圈繞組3的繞線方式為兩引腳5平行式,如圖3所示;其也可以為兩引腳5交叉式,如圖4所示。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根據法拉第定律,以及軟磁材料的相關技術,磁通在磁芯中形成迴路,在I片磁芯2上磁通反相,相互抵消,因此可以集成使用I片磁芯2,再加上螺旋成型技術,將扁平線螺旋成型,形成螺旋圈繞組3,再在其引腳5上打孔,用鍍金銅釘引出。由於本實用新型率先將扁平線螺旋圈成型技術與集成磁技術結合在一起使用,推出了一種全新的電感設計方案,解決了很多推挽電路設計中功率電感設計佔板太多的問題;而且使用了 PCB作為支撐結構,使整個產品的尺寸控制更加容易,利於SMT加工方式。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電感設計方案,減少了電感的佔板面積,同樣一個 功率的電感,需要的佔板面積只有原來的一半,在寸土寸金的印製板空間,減少一個功率電感器件的佔板面積是相當可觀的。
權利要求1.一種集成螺旋圈電感,其特徵在於包括兩相向設置的E形磁芯(1),兩E形磁芯(I)之間設有一 I片磁芯(2),還包括兩螺旋圈繞組(3)和一 PCB板(4),所述PCB板(4)繞設於其中一 E形磁芯(I)上,且該PCB板(4)的兩端各設有兩定位孔(8),兩螺旋圈繞組(3)分別繞設於兩E形磁芯(I)上,每個螺旋圈繞組(3)的兩引腳(5)上均設有穿孔(7),兩螺旋圈繞組(3)引腳(5)上的穿孔(7)分別與PCB板(4)兩端的定位孔(8)對應匹配,且它們之間通過焊釘(6)連接引出。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螺旋圈電感,其特徵在於所述螺旋圈繞組(3)是由扁平線螺旋成型而成的。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螺旋圈電感,其特徵在於所述E形磁芯中柱為圓形,可與螺旋圈繞組匹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集成螺旋圈電感,包括兩相向設置的E形磁芯,兩E形磁芯之間設有一I片磁芯,還包括兩螺旋圈繞組和一PCB板,所述PCB板繞設於其中一E形磁芯上,且該PCB板的兩端各設有兩定位孔,兩螺旋圈繞組分別繞設於兩E形磁芯上,每個螺旋圈繞組的兩引腳上均設有穿孔,兩螺旋圈繞組引腳上的穿孔分別與PCB板兩端的定位孔對應匹配,且它們之間通過焊釘連接引出,由於本實用新型率先將扁平線螺旋圈成型技術與集成磁技術結合在一起使用,推出了一種全新的電感設計方案,解決了很多推挽電路設計中功率電感設計佔板太多的問題;而且使用了PCB作為支撐結構,使整個產品的尺寸控制更加容易,利於SMT加工方式。
文檔編號H01F27/29GK202473481SQ201220008049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0日
發明者周新龍 申請人:成都金之川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