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01:47:16
專利名稱:入耳式耳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耳機,尤其涉及一種入耳式耳機。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具有音樂播放功能的電子產品更新也較快,如MP3隨聲聽 及行動電話等。為了讓消費者能在不受外界的幹擾及不幹擾旁人的狀況下聆聽電子產品發 出的聲音,耳機已成為電子產品的必要配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於聽覺上的需求也相應提高了。但是,每個人的 耳朵、耳道的結構尺寸都存在差異,且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程度也往往有所不同。而各大廠 家生產的耳機往往是結構固定形式,無法對發出的聲音效果進行調整,因此難以滿足人們 的個性需求。如圖1及圖2所示,傳統的入耳式耳機100包括殼體10』、喇叭單體12』、導音管 14』及耳墊16』,所述喇叭單體12』設置於所述殼體10』內,並與所述殼體10』之間形成一 共振腔(圖未示),所述殼體10』開設有與所述共振腔連通的通孔1021』,所述導音管14』 設置於所述共振腔內且一端與所述喇叭單體12』連接,所述導音管14』的另一端伸入所述 通孔1021』內,所述耳墊16』安裝在所述殼體10』上並罩於所述通孔1021』外。為了對所 述喇叭單體12』發出的高頻段聲音進行壓制以利於所述高頻段聲音與低頻段聲音匹配,通 常在所述導音管14』伸入所述通孔1021』內的一端放置不同的阻尼物19』,利用不同材質的 阻尼物19』對所述喇叭單體12』發出的高頻段聲音進行壓制,讓高頻段聲音小聲一點以與 低頻段聲音匹配,從而使得聲音好聽,起到調音的效果。但是,消費者無法隨心所欲的更換放置於所述導音管14』伸入所述通孔1021』內 的一端的阻尼物19』以享受更多種音樂效果。也就是說,消費者一旦買了這樣的耳機,就只 能接受該耳機所帶來的音樂效果。因此,所述耳機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入耳式耳機,所述耳機 可方便消費者隨意更換放有不同阻尼物的耳墊,使得消費者輕鬆地達到調音效果,享受多 種音樂效果,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入耳式耳機,包括殼體、喇叭單體、導音管、第 一阻尼物以及耳墊,所述喇叭單體設置於所述殼體的前端內並與所述殼體形成共振腔,所 述殼體的後端開設有與所述共振腔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導音管設置於所述共振腔內且一 端與所述喇叭單體對接,所述導音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內,所述耳墊可拆卸地安 裝在所述殼體的後端上並罩於所述第一通孔外,所述耳墊具有一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的容 置腔,所述容置腔容置所述第一阻尼物。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入耳式耳機的耳墊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後端上且 具有一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可放置不同的第一阻尼物,因此消費者可隨心所欲的更換放有不同第一阻尼物的耳墊以達到輕鬆調音效果,從而享受多種音樂效 果,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0009]圖1為現有技術的耳機的結構示意圖。[0010]圖2為圖1所示耳機的部分分解圖。[0011]圖3為本實用新型入耳式耳機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0012]圖4為圖3所示入耳式耳機的部分分解圖。[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入耳式耳機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0014]圖6為圖5所示入耳式耳機的部分分解圖。[0015]圖中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0016]現有技術[0017]耳機100殼體10,[0018]通孔1021'喇叭單體12,[0019]導音管14,耳墊16,[0020]阻尼物19,[0021]本實用新型[0022]入耳式耳機200殼體10[0023]前端101後端102[0024]第一通孔1021卡持槽1022[0025]喇叭單體12導音管14[0026]耳墊16基部161[0027]容置腔162卡持部163[0028]第二通孔164第一阻尼物19[0029]第二阻尼物20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徵、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 方式並配合附圖詳予說明。請參閱圖3及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機200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所述入耳式耳機200包括殼體10、喇叭單體12、導音管14、第一阻尼物19以及 耳墊16。其中,所述喇叭單體12設置於所述殼體10的前端101內並與所述殼體10形成 有共振腔(圖未示),所述導音管14設置於所述共振腔14內且一端與所述喇叭單體12對 接,所述耳墊16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殼體10的後端102上且具有一容置腔162,所述容置 腔162容置所述第一阻尼物19。其中,所述殼體10的後端102開設有第一通孔1021和卡持槽1022。所述第一通 孔1021與所述共振腔連通,且所述導音管14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101內。具體地,如圖3及圖4所示,所述耳墊16包括一基部161,所述基部161的中心部 分向所述第一通孔1021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容置腔162,所述基部161的兩側向所述殼體10方向凸伸出卡持部163,所述耳墊16靠近所述殼體10的一端還設有第二通孔164。所述容 置腔162內容置所述第一阻尼物19且與所述第一通孔1021連通,所述卡持部163與所述殼 體10的卡持槽1022相配合以將所述耳墊16安裝在所述殼體10上,所述第二通孔164與 所述第一通孔1021對通並與所述容置腔162連通。當所述耳墊16安裝在所述殼體10上 時,所述耳墊16罩於所述第一通孔1021外。請參閱圖5及圖6,本實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機200還包括第二阻尼物20,所述第二 阻尼物20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1021內。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入耳式耳機200的其他部件及其連接方式與第一實施例類 似,在此不做贅述。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入耳式耳機200的耳墊16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殼體10的 後端102上且具有一與所述第一通孔1021連通的容置腔162,所述容置腔162可放置不同 的第一阻尼物19,因此消費者可隨心所欲的更換放有不同第一阻尼物19的耳墊16以達到 輕鬆調音效果,從而享受多種音樂效果,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權利要求一種入耳式耳機,包括殼體、喇叭單體、導音管、第一阻尼物以及耳墊,所述喇叭單體設置於所述殼體的前端內並與所述殼體形成共振腔,所述殼體的後端開設有與所述共振腔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導音管設置於所述共振腔內且一端與所述喇叭單體對接,所述導音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內,其特徵在於所述耳墊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後端上並罩於所述第一通孔外,所述耳墊具有一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容置所述第一阻尼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入耳式耳機還包括第二阻尼物, 所述第二阻尼物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內。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耳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耳墊包括一基部,所述基部 的中心部分向所述第一通孔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基部的兩側向所述殼體方向凸 伸出卡持部,所述殼體設有與所述卡持部相配合的卡持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耳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耳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 孔與所述第一通孔對通並與所述容置腔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入耳式耳機,包括殼體、喇叭單體、導音管、第一阻尼物以及耳墊,喇叭單體設置於殼體的前端內並與殼體形成共振腔,殼體的後端開設有與共振腔連通的第一通孔,導音管設置於共振腔內且一端與喇叭單體對接,導音管的另一端伸入第一通孔內,耳墊可拆卸地安裝在殼體的後端上並罩於第一通孔外,耳墊具有一與第一通孔連通的容置腔,容置腔容置第一阻尼物。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入耳式耳機的耳墊可拆卸地安裝在殼體的後端上且具有一與第一通孔連通的容置腔,容置腔可放置不同的第一阻尼物,因此消費者可隨心所欲的更換放有不同第一阻尼物的耳墊以達到輕鬆調音效果,從而享受多種音樂效果,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文檔編號H04R1/10GK201663676SQ20102016969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6日
發明者林佑叡 申請人:富港電子(崑山)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