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項鍊式救生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13:34:06 2
專利名稱:一種項鍊式救生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項鍊式救生器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救生器材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可以隨身攜帶的救生器具。
技術背景[0002]目前,救生器材或器具多種多樣,比如救生圈、救生背心等,它們均適用於 成年人或者青少年遊泳時防意外而備用使用或者是為救護落水者而備用使用,均能產生 極好的效果。但是它們不適宜讓小學生或者兒童們防意外而備用,比如在我國的南 方,水庫或水塘較多,小學生或兒童經常路過水庫邊或水塘邊的公路,並存在無成年人 監護時,獨立在其水庫邊或水塘邊玩耍的現象,也存在小學生或兒童失足掉入水中後不 能及時救護復生的現象;另如偏僻山區的道路崎嶇不平並有道路、橋梁與河流交叉的 情況,當雨季洪流之時,小學生在上下學途中,也有怕掉入河中的不安之感。總之,現 有的救生器材或器具雖然多種多樣,但還不能滿足各種需要,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 不足之處是不能適宜小學生在上下學途中方便地隨身攜帶與及時使用。發明內容[0003]其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項鍊式救生器。使其小學生在上下學途中可方 便地隨身攜帶、可方便地及時使用。[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0005]1、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其特徵在於它包括儲囊用的帶「開口」的圓環形狀 的項圈1、和設置在項圈1內的圓環形狀的氣囊2,其氣囊2的圓環形狀的外表面上、環 形內徑處的環形表面與項圈1的圓環形狀的內表面上、環形內徑處的環形表面聯接在一 起;[0006]所述圓環形狀的項圈1上設置有聯接口,其聯接口由額頸左端101和額頸右端 102構成;其額頸右端102的底部設置有凸起聯鏈孔104,其額頸左端101的底部設置有 凸起的勾固鏈103,其勾固鏈103的固定端與額頸左端101的底部固定,其勾固鏈103的 延長端從聯鏈孔104中穿過後、返折,隨後與固定端聯接;[0007]所述與額頸左端101的對應位置處設置的氣囊2的左端頭201的端面上設置有充 氣用的管狀吊帶203,其管狀吊帶203的延長端穿過額頸左端101的端面、並與充氣用的 橢圓形狀的手握吊墜3的接口端301聯接。[0008]並且,所述帶「開口」的圓環形狀的項圈1的「開口」設置在該項圈1的環形 外徑處構成的環形表面上。[0009]並且所述「開口」處設置有上、下舌唇105,其上、下舌唇105之間的對應的內 表面上設置有壓扣106。[0010]並且與額頸右端102的對應位置處設置的氣囊2的右端頭202的底部還設置有凸 起的排氣管204,並穿過額頸右端102的表面裸露再外。必要時該排氣管204可作為充氣 用進氣管使用。[0011]備用時,先將該項鍊式救生器置於頸上,並將其聯接口置於小學生下巴額下方 位置處,隨後將額頸左端101的底部設置的勾固鏈103的延長端從設置在額頸右端102的 底部的聯鏈孔104中穿過,並返折,隨後與其勾固鏈103的固定端聯接;並將手握吊墜3 垂掛於胸脯前面位置處。[0012]備用時,圓環形狀的氣囊2內無氣體,該項鍊式救生器成扁平形狀;具有整潔 美麗的裝飾效果。同時,攜帶方便。[0013]需要時,手握吊墜3、調節旋扭301、並且做連續擠壓。可使圓環形狀的氣囊2 內注入氣體,並使氣囊2鼓起,隨後將設置在項圈1的上、下舌唇105之間的壓扣106撐 開,隨後氣囊2再鼓起,直至氣囊2內的氣體壓力適宜後為止。[0014]準備收藏時,先將勾固鏈103的延長端從固定端解開,並從聯鏈孔104中退出, 隨後,從小學生頸部卸下,並打開額頸右端102的底部設置的通氣管204迅速排盡氣囊2 內的氣體;當然,也可調節旋扭301、使其迅速排盡氣囊2內的氣體;隨後壓合上、下舌 唇105之間的對應的內表面上設置的壓扣106即可。[0015]使用手握吊墜3,並調節旋扭301可以隨時控制氣囊2內的氣量與壓力,同是也 具有控制該項鍊式救生器形態的效果。[0016]本實用新型選用的手握吊墜2的結構與醫用測量血壓計配用的充氣手柄的結構 相同。[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於使用上述技術方案,達到了適宜小學生在上 下學途中方便地隨身攜帶與及時使用的技術效果。並且使小學生在水塘邊或者水庫邊玩 耍時也方便地隨身攜帶與及時使用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主視圖。[0019]圖2是圖1的Al-Al向視圖。[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管狀吊帶在氣囊左端面上的位置結構圖。[0021]圖中,1.項圈2.氣囊3.手握吊墜101.額頸左端102.額頸右端203.管狀吊帶103. 勾固鏈104.聯鏈孔105.上下舌唇106.壓扣201.左端頭202.右端頭301.調節旋扭[0022]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0023]實施例1[0024]在圖1、圖2、圖3、所示第一個實施例中,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它包括儲囊用 的帶「開口」的圓環形狀的項圈1、和設置在項圈1內的圓環形狀的氣囊2,其氣囊2的 圓環形狀的外表面上、環形內徑處的環形表面與項圈1的圓環形狀的內表面上、環形內 徑處的環形表面用粘接的工藝聯接在一起;如「E」處所示。[0025]所述圓環形狀的項圈1上設置有聯接口,其聯接口由額頸左端101和額頸右端 102構成;其額頸右端102的底部設置有凸起聯鏈孔104,其額頸左端101的底部設置有 凸起的勾固鏈103,其勾固鏈103的固定端與額頸左端101的底部固定,其勾固鏈103的 延長端從聯鏈孔104中穿過後、返折,隨後與固定端聯接;[0026]所述與額頸左端101的對應位置處設置的氣囊2的左端頭201的端面上設置有充 氣用的管狀吊帶203,其管狀吊帶203的延長端穿過額頸左端101的端面、並與充氣用的橢圓形狀的手握吊墜3的接口端301聯接。[0027]並且,所述帶「開口」的圓環形狀的項圈1的「開口」設置在該項圈1的環形 外徑處構成的環形表面上。其上、下舌唇105之間的對應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壓扣106。[0028]並且與額頸右端102的對應位置處設置的氣囊2的右端頭201的底部還設置有凸 起的排氣管204,並穿過額頸右端102的表面裸露再外。[0029]備用時,先將該項鍊式救生器置於頸上,並將其聯接口置於小學生下巴額下方 位置處,隨後將額頸左端101的底部設置的勾固鏈103的延長端從設置在額頸右端102的 底部的聯鏈孔104中穿過,並返折,隨後與其勾固鏈103的固定端聯接;並將手握吊墜3 垂掛於胸脯前面位置處。[0030]備用時,圓環形狀的氣囊2內無氣體,該項鍊式救生器成扁平形狀;具有整潔 美麗的裝飾效果。同時,攜帶方便。[0031]需要時,手握吊墜3、調節旋扭301、並且做連續擠壓。可使圓環形狀的氣囊2 內注入氣體,並使氣囊2鼓起,隨後將設置在項圈1的上、下舌唇105之間的壓扣106撐 開,隨後氣囊2再鼓起,直至氣囊2內的氣體壓力適宜後為止。[0032]準備收藏時,先將勾固鏈103的延長端從固定端解開,並從聯鏈孔104中退出, 隨後,從小學生頸部卸下,並打開額頸右端102的底部設置的通氣管204迅速排盡氣囊2 內的氣體;也可調節旋扭301、使其迅速排盡氣囊2內的氣體;隨後壓合上、下舌唇105 之間的對應的內表面上設置的壓扣106即可。[0033]使用手握吊墜3,並調節旋扭301可以隨時控制氣囊2內的氣量與壓力,同是也 具有控制該項鍊式救生器形態的效果。[0034]本實用新型選用的手握吊墜2的結構與醫用測量血壓計配用的充氣手柄的結構 相同。
權利要求1.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其特徵在於它包括儲囊用的帶「開口」的圓環形狀的項圈 (1)、和設置在項圈(1)內的圓環形狀的氣囊O),其氣囊( 的圓環形狀的外表面上、環 形內徑處的環形表面與項圈(1)的圓環形狀的內表面上、環形內徑處的環形表面聯接在 一起;所述圓環形狀的項圈(1)上設置有聯接口,其聯接口由額頸左端(101)和額頸右端 (102)構成;其額頸右端(10 的底部設置有凸起聯鏈孔(104),其額頸左端(101)的底 部設置有凸起的勾固鏈(103),其勾固鏈(103)的固定端與額頸左端(101)的底部固定, 其勾固鏈(103)的延長端從聯鏈孔(104)中穿過後、返折,隨後與固定端聯接;所述與額頸左端(101)的對應位置處設置的氣囊( 的左端頭O01)的端面上設置有 充氣用的管狀吊帶003),其管狀吊帶Q03)的延長端穿過額頸左端(101)的端面、並與 充氣用的橢圓形狀的手握吊墜(3)的接口端(301)聯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帶「開口」的圓環 形狀的項圈(1)的「開口」設置在該項圈(1)的環形外徑處構成的環形表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開口」處設 置有上、下舌唇(105),其上、下舌唇(10 之間的對應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壓扣(106)。
4.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與額頸右 端(10 對應位置處設置的氣囊O)的右端頭O02)的下端面上設置有凸起的排氣管 (20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屬於救生器材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項鍊式救生器。其技術方案的要點是它包括儲囊用的帶「舌口」的圓環形狀的項圈1和設置在項圈1內的圓環形狀的氣囊2,其氣囊2的圓環形狀的外表面上、環形內徑處的環形表面「E」與項圈1的圓環形狀的內表面上、環形內徑處的環形表面「E」聯接在一起;所述圓環形狀的項圈1上設置有聯接口、所述氣囊2的左端頭的端面上設置有充氣用的管狀吊帶,其延長端與充氣用的橢圓形狀的手握吊墜3的接口端聯接。該項鍊式救生器,可使小學生在上學或下學途中可方便地隨身攜帶、可方便地及時使用及時自救。並具有裝飾效果。
文檔編號B63C9/15GK201808664SQ20102020781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5日
發明者王建國 申請人: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