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磷化進料的製造方法
2023-05-25 01:13:26 1
一種磷化進料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磷化進料機,其包括:傳動軸,其上固定設置有主動輪和從動輪;進料鬥,其上設置有滑輪和固定塊;若干根拉繩,其一端與所述從動輪相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滑輪與所述固定塊相連接;旋轉軸,其與所述進料鬥相連接並支撐所述進料鬥繞其旋轉,電機帶動所述主動輪轉動,所述主動輪通過傳動軸帶動從動輪轉動,所述從動輪帶動拉繩在所述從動輪上卷繞或退饒,進而使得所述拉繩帶動所述進料鬥繞旋轉軸上升或下降。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磷化進料機,其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並且能耗低,節約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磷化進料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是關於進料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磷化進料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在做磷化工序時,都是人工將一筐筐工件抬起直接倒入磷化池子中的套筒中,然後再浸入水中磷化,費時費力。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自動、低耗能、省時省力的磷化進料機。
[0004]為達成前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磷化進料機,其包括傳動軸,其上固定設置有主動輪和從動輪;
[0005]進料鬥,其上設置有滑輪和固定塊;
[0006]若干根拉繩,其一端與所述從動輪相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滑輪與所述固定塊相連接;
[0007]旋轉軸,其與所述進料鬥相連接並支撐所述進料鬥繞其旋轉,
[0008]電機帶動所述主動輪轉動,所述主動輪通過傳動軸帶動從動輪轉動,所述從動輪帶動拉繩在所述從動輪上卷繞或退饒,進而使得所述拉繩帶動所述進料鬥繞旋轉軸上升或下降。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的實施例,所述進料鬥還包括:
[0010]料槽;
[0011]自所述料槽一側沿料槽開口方向延伸出的出料壁;
[0012]位於所述出料壁兩側的第一擋板,所述第一擋板自所述料槽側壁向所述出料壁埠逐漸遞減;
[0013]第二擋板,其設置於所述料槽內位於所述第一擋板之間;
[0014]支架,其設置在所述出料壁埠側的外側,所述支架上開設有供所述旋轉軸穿過的第二通孔。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的實施例,所述第二擋板與所述料槽底部之間的距離為所述料槽的深度。
[0016]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的實施例,所述第二擋板的一側到所述出料壁的距離等於所述第二擋板的另一側到所述第二擋板相對側的所述料槽壁距離的二分之一。
[0017]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的實施例,所述滑輪,其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滑輪固定設置在所述料槽的兩側外部;
[0018]所述固定塊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擋板的外側並與所述滑輪相平行,
[0019]當所述進料鬥處於下降位置時,所述從動輪、滑輪及固定塊之間按所述從動輪、滑輪及固定塊順序連線形成的夾角為30° — 90°。[0020]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的實施例,所述旋轉軸與外部磷化池相連接。
[0021]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的實施例,所述拉繩的一端是固定在所述從動輪上的,所述拉繩的另一端是固定在所述固定塊上的。
[002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磷化進料機,其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並且能耗低,節約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磷化進料機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5]此處所稱的「一個實施例」或「實施例」是指可包含於本實用新型至少一個實現方式中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出現的「在一個實施例中」並非均指同一個實施例,也不是單獨的或選擇性的與其他實施例互相排斥的實施例。
[0026]請參閱圖1,其為本實用新型的磷化進料機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磷化進料機包括傳動軸1、進料鬥2、拉繩3、旋轉軸4以及電動機(未圖示)。
[0027]所述傳動軸I,其上固定設置有主動輪11和從動輪12。在該實施例中,所述主動輪11與所述外部電機相連接,所述從動輪12的數量為兩個,其分別位於所述傳動軸I上主動輪11兩側,電機帶動主動輪11轉動,所述主動輪11帶動兩側的從動輪12轉動,所述兩個從動輪12上固定連接有拉繩3,電機帶動所述主動輪11轉動,所述主動輪11通過傳動軸I帶動從動輪12轉動,所述從動輪12帶動拉繩3在所述從動輪12上卷繞或退饒,進而使得所述進料鬥2繞旋轉軸4上升或下降。
[0028]所述進料鬥2包括料槽21、出料壁22、第一擋板221,第二擋板211、支架25、滑輪24和固定塊23。所述出料壁22是自所述料槽21—側沿料槽21開口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擋板221位於所述出料壁22兩側,所述第一擋板221自所述料槽21側壁向所述出料壁22埠逐漸遞減,當進料鬥2往外部磷化池中的套筒(未圖示)倒入工件時,所述第一擋板221可防止工件滑出。所述第二擋板211設置於所述料槽21內位於所述第一擋板221之間,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擋板211與所述料槽21底部之間的距離為所述料槽21的深度;所述第二擋板211的一側到所述出料壁22的距離等於所述第二擋板211的另一側到所述第二擋板211相對側的所述料槽21壁距離的二分之一,在往進料鬥2中放置工件時,應使得放入的工件的高度位於所述第二擋板211的下方,這就防止了工件堆積過高,從而導致工件不能全部送入磷化池中的套筒,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擋板211與所述料槽21底部之間的距離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支架25設置在所述出料壁22埠側的外側,所述支架25上開設有供所述旋轉軸4穿過的第二通孔。所述滑輪24上開設有第一通孔241,所述滑輪24固定設置在所述料槽21的兩側外部;所述固定塊23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擋板221的外側並與所述滑輪24相平行。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從動輪12與所述滑輪24是垂直設置,當所述進料鬥2處於下降位置時,所述從動輪12、滑輪24及固定塊23之間按從動輪12、滑輪24及固定塊23順序連線形成的夾角為30° — 90°,這樣當所述從動輪12通過拉繩3拉動進料鬥2是不會耗費更多的能量,所述拉繩3通過滑輪24連接至固定塊23,使得所述從動輪12的拉力減小,從而使得傳動軸I不易損壞。
[0029]所述拉繩3,其一端與所述從動輪12相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滑輪24與所述固定塊23相固定連接。在該實施例中,所述拉繩3的數量為兩根,該兩根拉繩3分別對應兩個從動輪12並固定設置在所述從動輪12上,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拉繩3的數量不做限制,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0030]旋轉軸4,其設置在支架25上的第二通孔中,所述旋轉軸4與外部磷化池相連接。所述旋轉軸4支撐所述進料鬥2,所述進料鬥2繞所述旋轉軸4旋轉。
[0031]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當要將料槽21中的工件送入磷化池時,啟動電機,所述電機帶動主動輪11轉動,所述主動輪11通過傳動2軸帶動所述從動輪12轉動,所述從動輪12轉動將拉繩3捲起,拉繩3穿過滑輪24連接在固定塊23上,當拉繩3逐漸被捲起時,進料鬥2以旋轉軸4為轉動軸心開始向上轉動,當進料鬥2轉動至一定傾斜角度時,料槽21中的工件沿出料臂22向下滑動,由於有料槽21內的第二擋板211和出料臂22兩側的第一擋板221擋著,工件全部滑入磷化池中的套筒;當需要放下進料鬥2時,將電機反轉,所述拉繩3從從動輪12上退饒,所述進料鬥2由於自重自動下降。
[0032]本實用新型的磷化進料機,其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並且能耗低,節約生產成本。
[0033]上述說明已經充分揭露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該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動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的範圍。相應地,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範圍也並不僅僅局限於前述【具體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磷化進料機,其特徵在於:其包括: 傳動軸,其上固定設置有主動輪和從動輪; 進料鬥,其上設置有滑輪和固定塊; 若干根拉繩,其一端與所述從動輪相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滑輪與所述固定塊 相連接; 旋轉軸,其與所述進料鬥相連接並支撐所述進料鬥繞其旋轉, 電機帶動所述主動輪轉動,所述主動輪通過傳動軸帶動從動輪轉動,所述從動輪帶動拉繩在所述從動輪上卷繞或退饒,進而使得所述拉繩帶動所述進料鬥繞旋轉軸上升或下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進料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料鬥還包括: 料槽; 自所述料槽一側沿料槽開口方向延伸出的出料壁; 位於所述出料壁兩側的第一擋板,所述第一擋板自所述料槽側壁向所述出料壁埠逐漸遞減; 第二擋板,其設置於所述料槽內位於所述第一擋板之間; 支架,其設置在所述出料壁埠側的外側,所述支架上開設有供所述旋轉軸穿過的第二通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磷化進料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擋板與所述料槽底部之間的距離為所述料槽的深度。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磷化進料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擋板的一側到所述出料壁的距離等於所述第二擋板的另一側到所述第二擋板相對側的所述料槽壁距離的二分之
O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磷化進料機,其特徵在於: 所述滑輪,其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滑輪固定設置在所述料槽的兩側外部; 所述固定塊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擋板的外側並與所述滑輪相平行, 當所述進料鬥處於下降位置時,所述從動輪、滑輪及固定塊之間按所述從動輪、滑輪及固定塊順序連線形成的夾角為30° — 9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進料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軸與外部磷化池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進料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拉繩的一端是固定在所述從動輪上的,所述拉繩的另一端是固定在所述固定塊上的。
【文檔編號】B65G35/00GK203714680SQ201320841715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9日
【發明者】宋銀生, 朱彥, 湯曉東 申請人:江蘇大洋精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