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18:34:16 1
專利名稱: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密煉機的上輔機系統,具體涉及密煉機的上輔機系統中控制進油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
背景技術:
密煉機的上輔機系統是針對橡膠、輪胎行業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化自動輸送、 配料、投料系統,系統廣泛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利用系統資源,集生產過程控制與計劃管理、物料管理質量跟蹤於一體,真正的實現了管控一體化。上輔機系統中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主要控制油罐的進油,實現橡膠原料的軟化作用。傳統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採用固定罐式盛裝液體。在傳統橡膠行業用到液體自動注入系統時,具有配方相對單一、產量較大的特點,故一般而言為配合生產,液體罐體積較大,佔地面積大。傳統系統通常將液體罐設置於油秤的上方,利用重力作用將各油罐內的油輸送至油稱內並通過油秤稱量後輸送進密煉機中,由於每個油罐需單獨布管道,以避免造成汙染。在管道與油秤相接處以電磁閥控制,控制室給予電磁閥控制信號實現自動稱量。傳統系統在配方增加新的液體種類時,一般有兩種處理辦法。第一種是規劃新的儲罐,並布設管道。此方法施工複雜,成本較高。第二種是清理不常用罐。此方法作業難度大,造成成本浪費,甚至汙染環境。通常很少採用。因此,一種可降低使用成本,避免汙染,簡化實施步驟的系統亟待出現。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現有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使用成本較高、操作難度較大等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以達到降低使用成本,避免造成汙染,操作較方便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包括油秤、與所述油秤連接的主管路、油罐,所述油罐至少為1個,所述各油罐均通過支管路與所述主管路相連通,所述主管路與所述支管路上均設置有電磁閥,其特徵在於,該系統還包括設置於地面上的油桶以及帶動所述油桶移動的輸送裝置;所述油桶通過抽油管與所述主管路相連通,所述抽油管上設置有油泵與電磁閥。優選的,所述主管路上還連通有一條用於收集所述主管路中剩油的回油管。優選的,所述輸送裝置包括設置於地面上的滑軌、固定於所述油桶底端的滑塊以及能夠帶動所述滑塊在所述滑軌上移動的氣缸或液壓油缸。優選的,所述輸送裝置包括鋼繩、固定設置於所述鋼繩上用於限位所述油桶的擋板、以及帶動所述鋼繩移動的電機。優選的,還包括與所述輸送裝置電連接的控制裝置。優選的,所述滑軌的首末端均設置有用於檢測所述油桶位置的檢測裝置。[0014]優選的,所述檢測裝置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優選的,所述檢測裝置為光電傳感器或掃描儀或壓力傳感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通過在地面上設置油桶與運送油桶的輸送裝置,在系統增加新的液體配方時,可通過輸送裝置將所需種類的油桶運送至系統下方, 並通過油泵將油抽至主管路內,稱量後輸送入密煉機內對橡膠原料進行軟化,專為應對混煉配方較多,需配合液體種類較多的情況設計,油桶的佔地面積較小,配套管道較短,鋪設簡便,使用成本較低,且更換油桶較方便,避免對環境造成汙染,作業簡單,生產效率較高。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中輸送裝置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中輸送裝置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圖中的數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應部件的名稱11、油罐12、油稱 13、主管路 14、支管路 15、電磁閥16、油桶 17、抽油管 18、油泵 19、回油管 20、滑軌 21、滑塊 22、鋼繩 23、擋板 24、檢測裝置 25、密煉機26、中間槽27、滾輪28、平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以達到降低使用成本,避免造成汙染,操作較方便的目的。實施例1如圖1、2所示,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包括油稱12、與油稱12連接的主管路 13、油罐11,油罐11至少為1個,油罐11設置於高處的平臺觀上,各油罐11均通過支管路 14與主管路13相連通,支管路14較長,主管路13較短,此布局有利於主管路13內不同油種混合殘留量較少,減少浪費;主管路13與支管路14上均設置有電磁閥15,支管路14上的電磁閥15控制各油罐11內油的流出量,主管路13上的電磁閥15主要控制主管路13中的油流入油稱12中的量,該系統一側還設置控制室,控制室內設置有根據油稱12的檢測結果控制主管路13與支管路14電磁閥15通斷的控制器(未視出),保證進入密煉機25內油量的準確性。油稱12的下方還設置有一中間槽沈,起緩衝過渡作用,中間槽沈與密煉機25相連通,稱量好的油進入中間槽沈中,並通過中間槽沈將油輸送入密煉機25中。該系統還包括設置於地面上的油桶16以及帶動油桶16移動的輸送裝置;油桶16 通過抽油管17與主管路13相連通,抽油管17上設置有油泵18與電磁閥15 ;通常系統在配方增加新的液體種類時,一般是規劃新的油罐,並布設管道,使其與主管路13相連通,並將油輸送至油稱12中,此方法施工複雜,成本較高;還可清理不常用罐,向其中注入所需的液體,此方法作業難度大,成本浪費嚴重,甚至汙染環境,通常很少採用;通過在系統的下方地面上設置油桶16,當系統在配方增加新的液體種類時,可將所需液體運送至系統下方,通過油泵18將油抽至主管路13中,與其它的液體一同注入油稱12中稱量,由於油桶16的佔地面積較小,使用成本較低,且油桶質量較小,運輸起來較為方便,同時由於油桶16位於油稱12的下方,當抽油管17內殘留部分液體時,可自行回流進入油桶16,避免浪費。輸送裝置包括設置於地面上的滑軌20、固定於油桶16底端的滑塊21以及能夠帶動滑塊21在滑軌20上移動的氣缸(未視出)或液壓油缸(未視出);通過氣缸或液壓油缸帶動油桶16沿滑軌20移動。輸送裝置還電連接有控制裝置(未視出),控制裝置控制輸送裝置沿滑軌20移動。滑軌20的首末端均設置有用於檢測油桶16位置的檢測裝置M,檢測裝置M與控制裝置電連接;檢測裝置M為光電傳感器或掃描儀或壓力傳感器等,具體不做限制。輸送裝置的動力元件除採用氣缸或液壓油缸外還可採用其它電控裝置,具體不做限制。當系統需要哪些液體配方時,可將油桶16置於滑軌20上,檢測裝置M檢測到油桶16置於首端時,將信號傳遞給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控制油桶16前移,當末端的檢測裝置 24檢測到油桶16時,控制裝置控制油桶16停止,進行輸油。此外,主管路13上還連通有一條用於收集主管路13中剩油的回油管19。當主管路13中的進油過多,經油稱12稱量後,進油量達標時,電磁閥關閉,但主管路13中還殘留部分混合油,通過回油管19將主管路13內多餘的油回收,以便重複利用,降低使用成本。實施例2如圖3所示,其餘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輸送裝置包括鋼繩22、固定設置於鋼繩22上用於限位油桶16的擋板23、以及帶動鋼繩22移動的電機(未視出)。油桶底端設置有滾輪27,鋼繩22從油桶16中間穿過,電機正轉帶動油桶16前移,電機反轉油桶16 後退。通過電機帶動鋼繩22與擋板23移動,保證油桶16自動前移以及返回,無需手動操作,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通過在地面上設置油桶與運送油桶的輸送裝置,在系統增加新的液體配方時,可通過輸送裝置將所需種類的油桶運送至系統下方, 並通過油泵將油抽至主管路內,稱量後輸送入密煉機內對橡膠原料進行軟化,專為應對混煉配方較多,需配合液體種類較多的情況設計,油桶的佔地面積較小,配套管道較短,使用成本較低,且更換油桶較方便,避免對環境造成汙染,作業簡單,生產效率較高。同時,設置輸送裝置使得油桶自行移動,無需人工操作,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為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描述,通過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包括油秤、與所述油秤連接的主管路、油罐,所述油罐至少為1個,所述各油罐均通過支管路與所述主管路相連通,所述主管路與所述支管路上均設置有電磁閥,其特徵在於,該系統還包括設置於地面上的油桶以及帶動所述油桶移動的輸送裝置;所述油桶通過抽油管與所述主管路相連通,所述抽油管上設置有油泵與電磁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主管路上還連通有一條用於收集所述主管路中剩油的回油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輸送裝置包括設置於地面上的滑軌、固定於所述油桶底端的滑塊以及能夠帶動所述滑塊在所述滑軌上移動的氣缸或液壓油缸。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輸送裝置包括鋼繩、 固定設置於所述鋼繩上用於限位所述油桶的擋板、以及帶動所述鋼繩移動的電機。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與所述輸送裝置電連接的控制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滑軌的首末端均設置有用於檢測所述油桶位置的檢測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檢測裝置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檢測裝置為光電傳感器或掃描儀或壓力傳感器。
專利摘要一種液體全自動注入系統,包括油秤、與所述油秤連接的主管路、油罐,所述油罐至少為1個,所述各油罐均通過支管路與所述主管路相連通,所述主管路與所述支管路上均設置有電磁閥,該系統還包括設置於地面上的油桶以及帶動所述油桶移動的輸送裝置;所述油桶通過抽油管與所述主管路相連通,所述抽油管上設置有油泵與電磁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地面上設置油桶與運送油桶的輸送裝置,在系統增加新的液體配方時,可通過輸送裝置將所需種類的油桶運送至系統下方,專為應對混煉配方較多,需配合液體種類較多的情況設計,油桶的佔地面積較小,配套管道較短,使用成本較低,且更換油桶較方便,避免對環境造成汙染,作業簡單,生產效率較高。
文檔編號B67D7/04GK202080875SQ201120169410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5日
發明者李森林 申請人:太倉冠聯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