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16:09:06 2
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天然氣處理除濁、除水、電滲析、除油的前級預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海洋平臺含油、水、汙氣處理工藝使用的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乾燥器還大量使用傳統的成篩狀結構的絲網過濾,由於介質氣中含水、油,而分子篩忌油水,遇油水會發生化學反應,時間稍長會造成篩狀結構失效;同時由於含油水汙氣中總會含有一些固體微小顆粒,這些顆粒會吸附在絲網上,堵塞絲網,因此絲網需要經常維護或更換。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以解決針對海洋平臺的特殊要求,實現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經過兩次過濾,提高分離效率,增加分子篩使用壽命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上述發明目的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乾燥器的筒狀外殼體為壓力容器,在乾燥器外殼體的上部設有氣入口,氣入口通道末端連接有分配器;乾燥器外殼體的側壁下部設有氣出口 ;在乾燥器內的位於上部處,設有上床層濾料,在上床層濾料的下部,設有下床層絲網組件,以瓷球作為底床層;在外殼體側壁的位於上床層濾料的底部處,開有人孔;乾燥器底部設有閉排口,閉排口上裝有鋼格柵板。所述的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上床層濾料由粒徑較大的無煙煤和下面有效粒徑較小的石榴石組成;下床層絲網組件為蛋白多糖聚合體曲折盤繞成的篩狀結構。所述的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乾燥器的支撐形式為裙座支撐。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性能優良、安全可靠、造價低廉、運行費用低、分離效率高,壽命長,設備小巧。特別適合海洋平臺含油、水汙氣處理工藝使用。
圖I為本實用新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編號1 一鋼格柵板、2—瓷球、3—下床層絲網組件、4一內件支撐、5—乾燥器外殼體、6—氣入口、7—氣入口分配器、8 —上床層濾料、9 一人孔、10—氣出口、11—閉排口、12—裙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下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的外殼體為壓力容器,主要由鋼格柵板I、瓷球2、下床層絲網組件3、內件支撐4、乾燥器外殼體5、氣入口 6、氣入口分配器7、上床層濾料8、人孔9、氣出口 10、閉排口 11、裙座12組成。在乾燥器外殼體5的上部設有氣入口 6,氣入口 6通道末端連接有分配器7 ;乾燥器外殼體5的側壁下部設有氣出口 10 ;在乾燥器內的位於上部處,設有上床層濾料8,在上床層濾料8的下部,設有下床層絲網組件3,以瓷球2作為底床層;在乾燥器外殼體5側壁的位於上床層濾料8的底部處,開有人孔9 ;乾燥器底部設有閉排口11,閉排口 11上裝有鋼格柵板I。所述的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上床層濾 料8由粒徑較大的無煙煤和下面有效粒徑較小的石榴石組成;下床層絲網組件3為蛋白多糖聚合體曲折盤繞成的篩狀結構。含油、水汙氣經過氣入口 6進入容器內部,上床層濾料8是由粒徑較大的無煙煤和下面有效粒徑較小的石榴石組成。由於無煙煤相對密度比石榴石小,在解附衝洗時它們仍然能保留在濾層的上部。上層濾料對介質初過濾,濾掉介質中的油、水等雜質,初過濾產生的雜質通過人孔9吹掃排出設備,保證介質在進入下床層分子篩時,沒有油和水等汙染顆粒,從而使氣得到淨化,提高了過濾精度的同時延長了分子篩的使用壽命,減低了成本。淨化後的氣通過氣出口 10排出設備。乾燥器的支撐型式為裙座12支撐。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其特徵在於,乾燥器的筒狀外殼體為壓力容器,在乾燥器外殼體的上部設有氣入口,氣入口通道末端連接有分配器;乾燥器外殼體的側壁下部設有氣出口 ;在乾燥器內的位於上部處,設有上床層濾料,在上床層濾料的下部,設有下床層絲網組件,以瓷球作為底床層;在外殼體側壁的位於上床層濾料的底部處,開有人孔;乾燥器底部設有閉排口,閉排口上裝有鋼格柵板。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其特徵在於,上床層濾料由粒徑較大的無煙煤和下面有效粒徑較小的石榴石組成;下床層絲網組件為蛋白多糖聚合體曲折盤繞成的篩狀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其特徵在於,乾燥器的支撐形式為裙座支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雙介質乾燥器,乾燥器的筒狀外殼體為壓力容器,在乾燥器外殼體的上部設有氣入口,氣入口通道末端連接有分配器;乾燥器外殼體的側壁下部設有氣出口;在乾燥器內的位於上部處,設有上床層濾料,在上床層濾料的下部,設有下床層絲網組件,以瓷球作為底床層;在外殼體側壁的位於上床層濾料的底部處,開有人孔;乾燥器底部設有閉排口,閉排口上裝有鋼格柵板。本實用新型可以解決針對海洋平臺的特殊要求,實現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經過兩次過濾,提高分離效率,增加分子篩使用壽命等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B01D46/30GK202666598SQ201220245499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9日
發明者蘇厚德, 張尚文, 周少斌, 趙光明, 車繼勇, 曹雲, 張麗瓊, 文曉龍, 任永泉, 楊作萬, 劉學虎, 李金波 申請人:甘肅藍科石化高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藍濱石化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蘭州藍亞石油化工裝備工程有限公司, 機械工業蘭州石油化工設備檢測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