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銑槽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24 09:12:06 1
卡片銑槽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安裝在機臺上並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的卡片銑槽裝置,機臺上設有傳送機構,該卡片銑槽裝置包括多個沿傳送機構的傳送帶並排設置的銑槽機構;銑槽機構包括銑刀組、驅動銑刀組往返移動的動力組及用於對卡片夾持固定的夾具組,銑刀組設於傳送帶上方,夾具組設於傳送帶的下方,傳送機構和銑槽機構與主控制器電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卡片銑槽裝置,可兼容實現單芯卡片的銑槽和多芯卡片的銑槽,並且銑槽效率提高。
【專利說明】卡片銑槽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銑槽結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卡片銑槽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為了節省原料的使用,降低電話卡的生產原料成本,市面上的電話卡開始採用—^多芯(例如,—雙芯、—四芯)的卡片,也稱多芯卡片,多芯卡片即在一張大卡上鑲嵌多張SIM卡,這樣生產同樣數量的SIM卡可以大幅減少所需大卡片的數量,降低了生產大卡片的原料成本。生產SIM卡的流程:首先在大卡片上銑出SIM卡片上用於裝放晶片的晶片槽,然後將晶片放入晶片槽中進行封裝。但是,傳統的銑槽設備通常只有一個銑槽機構,一次銑槽流程只能銑出一個晶片槽,在同一張卡片上銑多個晶片槽時,需要將卡片進行多次銑槽流程,生產一張卡片的生產流程太複雜,生產周期過長,導致生產效率低;並且因為整個晶片槽都是由一把銑刀單獨完成,銑一個晶片槽的的周期太長,待銑槽的卡片需要等待的時間太長,進一步導致生產效率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可兼容對單芯卡片銑槽和多芯卡片銑槽的卡片銑槽裝置,並可提高卡片的銑槽效率。
[0004]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卡片銑槽裝置,安裝在機臺上並與主控制器電連接,所述機臺上設有傳送機構,包括多個沿所述傳送機構的傳送帶並排設置的銑槽機構;所述銑槽機構包 括銑刀組、驅動所述銑刀組往返移動的動力組及用於對卡片夾持固定的夾具組,所述銑刀組設於所述傳送帶上方,所述夾具組設於所述傳送帶的下方,所述傳送機構和所述銑槽機構與所述主控制器電連接。
[0005]優選地,所述動力組包括X軸驅動組件、Y軸驅動組件和Z軸驅動組件,所述Y軸驅動組件設置在所述X軸驅動組件上,所述X軸驅動組件驅動所述Y軸驅動組件在X軸方向上往返移動;所述Z軸驅動組件設置在所述Y軸驅動組件上,所述Y軸驅動組件驅動所述Z軸驅動組件在Y軸方向上往返移動;所述銑刀組設置在所述Z軸驅動組件上,所述Z軸驅動組件驅動所述銑刀組在Z軸方向上往返移動。
[0006]優選地,所述銑刀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Z軸驅動組件上的電主軸和與所述電主軸連接的統刀,所述電主軸工作驅動所述統刀轉動。
[0007]優選地,所述電主軸還通過一緊固圈與所述Z軸驅動組件連接。
[0008]優選地,所述X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一伺服電機,第一聯軸器,通過所述第一聯軸器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一傳動軸,套設在所述第一傳動軸上並與所述第一傳動軸螺紋適配的第一滑動塊,與所述第一傳動軸平行並固定在所述機臺上的第一滑軌,與所述第一滑軌滑動適配的第一滑套,以及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一滑套的第一轉接板;所述Y軸驅動組件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轉接板上;
[0009]所述Y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二伺服電機,第二聯軸器,通過所述第二聯軸器與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二傳動軸,套設在所述第二傳動軸上並與所述第二傳動軸螺紋適配的第二滑動塊,與所述第二傳動軸平行並固定在所述第一轉接板上的第二滑軌,與所述第二滑軌滑動適配的第二滑套,以及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套的第二轉接板;所述Z軸驅動組件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轉接板上;
[0010]所述Z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三伺服電機,第三聯軸器,通過所述第三聯軸器與所述第三伺服電機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三傳動軸,套設在所述第三傳動軸上並與所述第三傳動軸螺紋適配的第三滑動塊,與所述第三傳動軸平行設置的第三滑軌,與第三滑軌滑動適配的第三滑套,以及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滑動塊和所述第三滑套的第三轉接板;所述銑刀組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三轉接板上。
[0011]優選地,所述夾具組包括:支撐座,設於所述支撐座上的升降調節部件,設於所述升降調節部件一側的所述支撐座側板上並用於對所述升降調節部件導向的導軌滑塊,設於所述升降調節部件上的卡片探測器,設於所述升降調節部件上方的推板,分別設於所述推板垂直所述傳送帶的相對兩側的擋塊和彈片,所述擋塊與所述彈片配合以夾持固定所述卡片。
[0012]優選地,還包括安裝於所述夾具組上方的夾具蓋板,所述傳送帶位於所述夾具蓋板與所述夾具組之間,所述夾具蓋板上對應銑刀的位置開設有過孔,所述夾具蓋板上表面設有吸塵槽和封蓋於所述吸塵槽上的封板;所述吸塵槽的一端連通至所述過孔,另一端連通至第一吸塵部件。
[0013]優選地,所述銑刀組還包括吹氣口對準所述過孔並設置在所述Z軸驅動組件上的吹氣針管,所述吹氣針管與所述吸塵槽相對位於所述過孔的兩側;所述過孔的上方還設有與銑刀組連接防塵蓋板,防塵蓋板上設有供所述銑刀穿過的通孔和供所述吹氣針管穿過的針管孔。
[0014]優選地,還包括多個設於所述傳送帶上方的除塵機構,所述除塵機構與所述銑槽機構相間設置。
[0015]優選地,所述除塵機構包括固定板、直流無刷電機、毛刷和第二吸塵部件,所述直流無刷電機與所述固定板連接固定,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機臺上,所述毛刷連接所述直流無刷電機的轉軸並設置在所述第二吸塵部件內,所述第二吸塵部件設於所述傳送帶的上方,所述第二吸塵部件正對所述傳送帶的一面呈開口設置。
[0016]本實用新型的卡片銑槽裝置,既可實現生產單芯卡片時的銑槽,又能實現生產多芯卡片時的銑槽。在生產單芯卡片時,由主控制器控制多個銑槽機構共同銑一個晶片槽,即控制每一個銑槽機構只需銑整個晶片槽的一部分即可,最終銑出一個完整晶片槽。這樣使得每個銑槽機構的銑槽周期大幅縮短,銑槽效率大大提高。在生產多芯卡片時,多個銑槽機構分別由主控制器控制對卡片的不同位置銑槽。總之,無論是生產單芯卡片時銑槽,還是生產多芯卡片時銑槽,多個銑槽機構都能分工共同完成,銑槽效率大幅提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片銑槽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片銑槽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圖2所示結構的分解示意圖;[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片銑槽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21]圖5是圖4所示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2]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夾具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7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除塵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8是圖7所示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5]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
[0026]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7]如圖1-圖7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片銑槽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片銑槽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片銑槽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夾具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除塵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所示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8]參照圖1,該實施例提出的卡片銑槽裝置,安裝在機臺10上並與主控制器(圖中未示出)電連接,機臺10上設有傳送機構(未標號),該卡片銑槽裝置包括多個沿傳送機構的傳送帶20並排設置的銑槽機構;銑槽機構包括銑刀組31、驅動銑刀組31往返移動的動力組32及用於對卡片40夾持固定的夾具組33,銑刀組31設於傳送帶20上方,夾具組33設於傳送帶20的下方,傳送機構和銑槽機構與主控制器電連接。下面本實施例以兩個銑槽機構為例,對本實施例進行闡述;當然銑槽機構還可以為3個、4個或更多個。
[0029]本實施例的卡片銑槽裝置可由主控制器的控制實現生產單芯卡片40時的銑槽(即只銑削一個晶片槽)和生產多芯卡片40時的銑槽(即銑削多個晶片槽)。具體實現為:
[0030]在生產單芯卡片40時,主控制器控制兩個統槽機構共同統一個晶片槽,即控制一個銑槽機構銑削晶片槽的一部分,控制另一個銑槽機構銑削該晶片槽的剩餘部分,最終銑削出一個完整晶片槽。當然,銑槽機構為更多個時,每個銑槽機構的銑削分工可以更細,每個銑槽機構的銑削周期可以更短。相較於傳統的卡片銑槽設備由一個銑槽機構銑削出一個完整的晶片槽而言(銑削周期為銑一個完整晶片槽的時間)。本實施例的卡片銑槽裝置,每個銑槽機構的銑削周期大幅縮短,卡片銑槽裝置的銑槽效率大大提高。
[0031]在生產多芯卡片40時,主控制器控制兩個銑槽機構分別對卡片40的不同位置的銑槽,每個銑槽機構由主控制器獨立控制。例如,卡片銑槽裝置銑雙芯卡片40時,需銑削出兩個晶片槽,則一個銑槽機構銑削出一個晶片槽,另一個銑槽機構銑削出另一個晶片槽;又例如,卡片銑槽裝置生產四芯卡片40時,需銑削出四個晶片槽,則可以一個銑槽機構銑削兩個晶片槽,另一個銑槽機構銑削另兩個晶片槽。當然,當銑槽機構有更多個時,每個銑槽機構的銑削工作量就更小,銑槽效率就更高。
[0032]參照圖1-圖3,動力組32包括X軸驅動組件(未標號)、Y軸驅動組件(未標號)和Z軸驅動組件(未標號),Y軸驅動組件設置在X軸驅動組件上,X軸驅動組件驅動Y軸驅動組件在X軸方向上往返移動;z軸驅動組件設置在Y軸驅動組件上,Y軸驅動組件驅動Z軸驅動組件在Y軸方向上往返移動;銑刀組31設置在Z軸驅動組件上,Z軸驅動組件驅動銑刀組31在Z軸方向上往返移動。通過主控制器根據其內預設的參數和程序指令控制分別X軸驅動組件、Y軸驅動組件和Z軸驅動組件工作驅動銑刀組31的移動,以銑出指定的槽型。本實施例中的X軸驅動組件、Y軸驅動組件和Z軸驅動組件只是以上述連接順序為例,對動力組32說明。可以理解,X軸驅動組件、Y軸驅動組件和Z軸驅動組件三者之間的連接順序可以相互調換。例如,X軸驅動組件設置在Y軸驅動組件上,Y軸驅動組件驅動X軸驅動組件在Y軸方向上移動;Y軸驅動組件安裝在Z軸驅動組件上,Z軸驅動組件驅動Y軸驅動管組件在Z軸方向上往返移動。本實施例的Χ、Υ、Ζ方向基於圖2和圖3中的XYZ三維直角坐標系。
[0033]進一步地,參照圖1-圖3,銑刀組31包括固定連接在Z軸驅動組件上的電主軸311和與電主軸311連接的銑刀312,電主軸311工作驅動銑刀312以高速轉動進行銑槽。由於銑刀312是以高速進行轉動的,所以在銑槽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共振,為了避免銑刀312銑在槽過程中產生共振而影響銑槽的精度和質量,本實施例的電主軸311還通過一緊固圈313與Z軸驅動組件連接。
[0034]本實施例中的X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一伺服電機3211,第一聯軸器3212,通過第一聯軸器3212與第一伺服電機3211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一傳動軸3213,套設在第一傳動軸3213上並與第一傳動軸3213螺紋適配的第一滑動塊3214,與第一傳動軸3213平行並固定在機臺10上的第一滑軌3215,與第一滑軌3215滑動適配的第一滑套3216,以及固定連接第一滑動塊3214和第一滑套3216的第一轉接板3217,Y軸驅動組件固定設置在第一轉接板3217上。Y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二伺服電機3221,第二聯軸器3222,通過第二聯軸器3222與第二伺服電機3221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二傳動軸3223,套設在第二傳動軸3223上並與第二傳動軸3223螺紋適配的第二滑動塊3224,與第二傳動軸3223平行並固定在第一轉接板3217上的第二滑軌3225,與第二滑軌3225滑動適配的第二滑套3226,以及固定連接第二滑動塊3224和第二滑套3226的第二轉接板3227,Z軸驅動組件固定設置在第二轉接板3227上。Z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三伺服電機3231,第三聯軸器3232,通過第三聯軸器3232與第三伺服電機3231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三傳動軸3233,套設在第三傳動軸3233上並與第三傳動軸3233螺紋適配的第三滑動塊(圖中未示出),與第三傳動軸3233平行設置的第三滑軌3234,與第三滑軌3234滑動適配的第三滑套3235,以及固定連接第三滑動塊和第三滑套3235的第三轉接板3236,銑刀組31固定連接在第三轉接板3236上。
[0035]主控制器分別控制第一伺服電機3211、第二伺服電機3221和第三伺服電機3231的轉動圈數(或者說轉動角度)來控制銑槽組在X軸方向、Y軸方向和Z軸方向上的移動距離,進而來控制銑刀312的精確位置。
[0036]參照圖1、圖4和圖5,夾具組33包括:支撐座331,設於支撐座331上的升降調節部件332,設於升降調節部件332—側的支撐座331側板3311上並用於對升降調節部件332導向的導軌滑塊334,設於升降調節部件332上的卡片探測器333,設於升降調節部件332上方的推板335,分別設於推板335垂直傳送帶20的相對兩側的擋塊336和彈片337,擋塊336與彈片337配合以夾持固定卡片40。卡片探測器333 (例如電眼)用於探測是否有卡片40到達銑槽工位,當探測到有卡片40到達銑槽工位時,升降調節部件332以導軌滑塊334為導向向上推動推板335,推板335上升將卡片40卡位固定在擋塊336與彈片337之間,卡片40通常會產生較小的偏移,彈片337作用力在卡片40的側邊上,可將卡片40的偏移修正並配合擋塊336固定卡片40。卡片銑槽裝置還包括安裝於夾具組33上方的夾具蓋板338,傳送帶20位於夾具蓋板338與夾具組33之間,即傳送帶20從夾具蓋板338與夾具組33之間穿過。通常定位升降調節部件332控制推板335上升直至將卡片40頂到夾具蓋板338的底面上。升降調節部件332可採用氣缸。
[0037]進一步地,參照圖1-圖6,夾具蓋板338上對應銑刀312的位置開設有過孔3381,過孔3381的大小與卡片40的晶片槽大小對應。夾具蓋板338上表面設有吸塵槽3382和封蓋於吸塵槽3382上的封板3383 ;吸塵槽3382的一端連通至過孔3381,另一端連通至第一吸塵部件3384。銑刀組30還包括吹氣口對準過孔3381並設置在Z軸驅動組件上的吹氣針管314,吹氣針管314與吸塵槽3382相對位於過孔3381的兩側。銑槽過程中的產生的殘屑被吹氣針管314吹到吸塵槽3382中,第一吸塵部件中3384將吸塵槽3382中的殘屑吸走,使得殘屑不會撒落在機臺10上,保證了機臺10的乾淨。
[0038]為了防止殘屑被從過孔3381上方被吹出而撒落在機臺10上,在夾具蓋板338的過孔3381的上方還設有一塊與銑刀組31連接防塵蓋板315跟隨銑刀312 —起移動,防塵蓋板315上需設一個比銑刀312略大的通孔3151供銑刀312穿過,以及一個供吹氣針管314穿過的針管孔(未標號)。
[0039]進一步地,參照圖1、圖7和圖8,本實施例的卡片銑槽裝置還包括多個設於傳送帶20上方的除塵機構50,除塵機構50與銑槽機構相間設置。本實施例對應所述銑槽機構的數量以兩個除塵機構50為例。除塵機構50包括固定板51、直流無刷電機52、毛刷53和第二吸塵部件54,直流無刷電機52與固定板51連接固定,固定板51固定在機臺10上,毛刷53連接直流無刷電機52的轉軸並設置在第二吸塵部件54內,第二吸塵部件54設於傳送帶20的上方,第二吸塵部件54正對傳送帶20的一面呈開口設置。通過直流無刷電機52工作驅動其轉軸轉動帶動所述毛刷53轉動對卡片40上的殘屑進行清潔,並通過第二吸塵部件54將殘屑吸入其內。除塵機構50的直流無刷電機52的數量和毛刷53的數量與卡片上已經銑好晶片槽的數量相同,每個無刷電機52連接一個毛刷53,每個毛刷53對應設置在一個晶片槽的正上方,對該晶片槽進行除塵。本實施例的圖中只是以一個無刷電機52和一個毛刷53為例。
[004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卡片銑槽裝置,安裝在機臺上並與主控制器電連接,所述機臺上設有傳送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多個沿所述傳送機構的傳送帶並排設置的銑槽機構;所述銑槽機構包括銑刀組、驅動所述銑刀組往返移動的動力組及用於對卡片夾持固定的夾具組,所述銑刀組設於所述傳送帶上方,所述夾具組設於所述傳送帶的下方,所述傳送機構和所述銑槽機構與所述主控制器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組包括X軸驅動組件、Y軸驅動組件和Z軸驅動組件,所述Y軸驅動組件設置在所述X軸驅動組件上,所述X軸驅動組件驅動所述Y軸驅動組件在X軸方向上往返移動;所述Z軸驅動組件設置在所述Y軸驅動組件上,所述Y軸驅動組件驅動所述Z軸驅動組件在Y軸方向上往返移動;所述銑刀組設置在所述Z軸驅動組件上,所述Z軸驅動組件驅動所述銑刀組在Z軸方向上往返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銑刀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Z軸驅動組件上的電主軸和與所述電主軸連接的銑刀,所述電主軸工作驅動所述銑刀轉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主軸還通過一緊固圈與所述Z軸驅動組件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X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一伺服電機,第一聯軸器,通過所述第一聯軸器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一傳動軸,套設在所述第一傳動軸上並與所述第一傳動軸螺紋適配的第一滑動塊,與所述第一傳動軸平行並固定在所述機臺上的第一滑軌,與所述第一滑軌滑動適配的第一滑套,以及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一滑套的第一轉接板;所述Y軸驅動組件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轉接板上; 所述Y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二伺服電機,第二聯軸器,通過所述第二聯軸器與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二傳動軸,套設在所述第二傳動軸上並與所述第二傳動軸螺紋適配的第二滑動塊,與所述第二傳動軸平行並固定在所述第一轉接板上的第二滑軌,與所述第二滑軌滑動適配的第二滑套,以及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套的第二轉接板;所述Z軸驅動組件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轉接板上; 所述Z軸驅動組件包括:第三伺服電機,第三聯軸器,通過所述第三聯軸器與所述第三伺服電機同步轉動連接的第三傳動軸,套設在所述第三傳動軸上並與所述第三傳動軸螺紋適配的第三滑動塊,與所述第三傳動軸平行設置的第三滑軌,與第三滑軌滑動適配的第三滑套,以及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滑動塊和所述第三滑套的第三轉接板;所述銑刀組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三轉接板上。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夾具組包括:支撐座,設於所述支撐座上的升降調節部件,設於所述升降調節部件一側的所述支撐座側板上並用於對所述升降調節部件導向的導軌滑塊,設於所述升降調節部件上的卡片探測器,設於所述升降調節部件上方的推板,分別設於所述推板垂直所述傳送帶的相對兩側的擋塊和彈片,所述擋塊與所述彈片配合以夾持固定所述卡片。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安裝於所述夾具組上方的夾具蓋板,所述傳送帶位於所述夾具蓋板與所述夾具組之間,所述夾具蓋板上對應銑刀的位置開設有過孔,所述夾具蓋板上表面設有吸塵槽和封蓋於所述吸塵槽上的封板;所述吸塵槽的一端連通至所述過孔,另一端連通至第一吸塵部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銑刀組還包括吹氣口對準所述過孔並設置在所述Z軸驅動組件上的吹氣針管,所述吹氣針管與所述吸塵槽相對位於所述過孔的兩側;所述過孔的上方還設有與銑刀組連接防塵蓋板,防塵蓋板上設有供所述銑刀穿過的通孔和供所述吹氣針管穿過的針管孔。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多個設於所述傳送帶上方的除塵機構,所述除塵機構與所述銑槽機構相間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卡片銑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除塵機構包括固定板、直流無刷電機、毛刷和第二吸塵部件,所述直流無刷電機與所述固定板連接固定,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機臺上,所述毛刷連接所述直流無刷電機的轉軸並設置在所述第二吸塵部件內,所述第二吸塵部件設於所述傳送帶的上方,所述第二吸塵部件正對所述傳送帶的一面呈開口設置。`
【文檔編號】B23C3/13GK203610750SQ201320739521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0日
【發明者】黎理明, 黎理傑, 陳文志 申請人:深圳市源明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