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更年期症候群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14:07:01 1
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治療更年期症候群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更年期是指婦女從有生殖能力到無生殖能力的過渡階段。此階段婦女出現月經改變,如月經頻發、月經量少、月經不規則以及閉經等現象。同時,更年期婦女因卵巢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導致內環境變化,影響到各器官系統功能性變化,進而表現出如潮熱、出汗、頭痛等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症狀,心悸、眩暈、失眠、皮膚感覺異常等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症狀,抑鬱、焦慮、多疑、自信心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動、恐怖感甚至癔症發作樣症狀等精神、心理症狀等圍絕經期症候群,又稱之為更年期症候群。
更年期症候群在中醫學亦有稱「經斷前後諸證」。多因婦女將屆經斷之年,先天腎氣漸衰,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將竭,導致機體陰陽失稀,或腎陰不足,陽失潛藏;或腎陽虛衰,經脈失於溫養而出現一系列臟腑功能紊亂的症候。症見月經不調,顏面潮紅,煩躁易怒或憂鬱,頭暈耳鳴,口乾便燥等,為腎陰虛證;若症見月經不調,面白神疲,畏寒肢冷,腰脊酸痛,陰部重墜,納呆便溏,為腎陽虛症;若月經不調,兼見顴紅面赤,虛煩少寐,潮熱盜汗,腰膝酸軟,頭暈心悸、血壓升高等,為腎陰陽俱虛;此外尚有心腎兩虛者等。
在現代治療上:西醫治療更年期症候群具有局限性,只能使用激素類藥物刺激激素的分泌,以維持激素水平,但容易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且不能根治;而中醫的辨證論治在治療更年期症候群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中藥植物精華能深入人體直達病灶發揮作用,且不會對身體產生刺激性反應,更適合更年期人群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更年期症候群的中藥組合物,採用常見中草藥原料,利用中醫辨證論證原理,進行更年期症候群的有效治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更年期症候群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藥組成:柴胡10-30份、人參5-30份、半夏(洗)10-30份、生薑10-30份、大棗(擘)3-10枚、龍骨10-50份、牡蠣(熬)5-30份、鉛丹5-30份、茯苓10-30份、黃芩10-40份、連翹10-30份、酸棗仁10-60份、大黃5-20份、桂枝(去皮)10-30份、磁石10-30份。
上述中藥組合物中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配比為:柴胡25份、人參30份、半夏(洗)20份、生薑30份、大棗(擘)6枚、龍骨30份、牡蠣(熬)30份、鉛丹10份、茯苓30份、黃芩20份、連翹30份、酸棗仁30份、大黃15份、桂枝(去皮)20份、磁石30份。
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方法煎煮,湯液在無菌、無塵條件下採用湯劑工藝封裝成袋或瓶;服用方法為:每日2次,每次150-200ml,5日為一個療程,3-5劑起效,1-2個療程基本治癒。
組方分析:更年期症候群在中醫學亦有稱「經斷前後諸證」,臨床表現為月經不調,顏面潮紅,煩躁易怒或憂鬱,頭暈耳鳴,口乾便燥等,為腎陰虛證;若症見月經不調,面白神疲,畏寒肢冷,腰脊酸痛,陰部重墜,納呆便溏,為腎陽虛症;若月經不調,兼見顴紅面赤,虛煩少寐,潮熱盜汗,腰膝酸軟,頭暈心悸、血壓升高等,為腎陰陽俱虛;此外尚有心腎兩虛者等。中醫認為更年期症候群是腎氣不足,天癸衰少,以致陰陽平衡失調造成。多因年老體衰,腎氣虛弱或受產育、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響,使陰陽失去平衡,引起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紊亂。肝腎陰虛,陽失潛藏,亢逆於上,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因此在治療時,以補腎氣、調整陰陽為主要方法。具體用藥時又要注意,清熱不宜過於苦寒,祛寒不宜過於辛熱,更不要隨便用攻伐的藥物。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膽經,具疏肝利膽、疏氣解鬱、散火之功效。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清虛熱中藥,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人參:屬於五加科,主要生長在東亞,特別是寒冷地區。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腎經,氣雄體潤,升多於降;具有補氣固脫,健脾益肺,寧心益智,養血生津的功效。人參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脫液所致元氣欲脫,神疲脈微;脾氣不足之食少倦怠,嘔吐洩瀉;肺氣虛弱之氣短喘促,咳嗽無力;心氣虛衰之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體虛多汗;津虧之口渴,消渴;血虛之萎黃,眩暈;腎虛陽萎,尿頻,氣虛外感。
半夏(洗):又名地文、守田、和姑等,屬天南星目。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性溫,味辛。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生半夏有毒,不能直接服用,而薑汁和白礬水能解半夏的毒性,因此上述配方中半夏為洗半夏。
生薑: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oe)的新鮮根莖,別名有姜根、百辣雲、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鮮生薑、蜜炙姜。姜的根莖(乾薑)、栓皮(姜皮)、葉(姜葉)均可入藥。性微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發散、止嘔、止咳等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大棗:又名紅棗、幹棗、棗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紅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鈣、磷、鐵和環磷酸腺苷等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維生素王之美稱。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據國外的一項臨床研究顯示:連續吃大棗的病人,健康恢復比單純吃維生素藥劑快3倍以上。紅棗所含有的環磷酸腺苷,是人體細胞能量代謝的必需成分,能夠增強肌力、消除疲勞、擴張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對防治心血管系統疾病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有健脾益胃、補氣養血、安神以及緩和藥性的作用。
龍骨:味甘澀、性平,入心、肝、腎、大腸經。主含羥基磷酸鈣ca5(po4)3(oh)(羥磷灰石),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牡蠣:屬牡蠣科或燕蛤科(aviculidae珍珠牡蠣),雙殼類軟體動物,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各大洋沿岸水域。海菊蛤屬(spondylus)與不等蛤屬(anomia)動物有時亦分別稱為棘牡蠣和鞍牡蠣。味鹹,性微寒。歸肝、膽、腎經。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主眩暈耳鳴;驚悸失眠;瘰癧癭瘤;症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漏;帶下。
鉛丹:即紅丹即四氧化三鉛,又名鉛丹。常溫時為鮮紅色粉末。性寒、味辛鹹,歸心、脾、肝經。拔毒生肌,斂瘡。外用治瘡瘍腫毒,創傷出血,燒燙傷。由於其中含鉛,易造成鉛中毒,故應慎用。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寧心安神,敗毒抗癌的功效。藥性平和,利溼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溼季節的調養佳品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
黃芩:本名「芩」,是為芩草,因草色黃而有俗名「黃芩」。「芩」字本義為「止血草」。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以根入藥。性寒、味苦,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於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
連翹:又名黃花條、連殼、青翹、落翹、黃奇丹等。味苦、性微寒,歸肺、心、膽經。具有抗菌、強心、利尿、鎮吐等藥理作用。主治癰腫瘡毒,痰核瘰癧,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淋澀痛等。
酸棗仁: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酸棗的成熟種子。主產於河北、陝西、山西等地。秋末冬初果實成熟時採收。取出種子,曬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打碎。味苦、酸,性平。歸心、肝經。養心安神常用,安神強,對失眠,改善睡眠質量,容易入睡。對心悸、怔忡有一定效果。
大黃:別稱將軍,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稱。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脾經。可瀉下攻積、瀉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洩溼熱。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痞;溼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經閉;產後瘀滯腹痛;症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瘍;丹毒;燙傷。
桂枝(去皮):正名肉桂,又名玉桂、桂皮等,屬樟目,樟科中等大喬木。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散寒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主風寒表證:寒溼痺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症瘕結塊;胸痺;心悸;痰飲;小便不利。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皮主收斂,不適合發散,因此,需將桂枝去皮後使用。
磁石:為氧化物類礦物磁鐵礦的礦石。味辛鹹、性平,無毒。歸腎、肝、肺經。功能為平肝潛陽、安神鎮驚、聰耳明目、納氣平喘;主治眩暈、目花、耳聾、耳鳴、驚悸、失眠、腎虛喘逆。
方中以柴胡為君,以通表裡之邪而除胸滿,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薑、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黃芩、連翹以清熱解毒、加酸棗仁鎮靜安神。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錯雜之邪,加磁石共為使。共成和解清熱,鎮驚安神之功。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臨床效果觀察:
更年期症候群的診斷:(1)血管舒縮症候群,係指因雌素匱乏,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以陣發性發作的轟熱,潮紅,自汗和心悸為特徵的症候群,潮紅先始於面,頸,前胸部,後波及下腹,軀幹和四肢,皮膚血管擴張,片狀紅潤充血,溫度升高,伴頭痛,頭暈,心悸,煩躁,口乾,為散熱,患者多脫衣,袒臂,開窗,打扇或走向戶外以驅熱,潮紅持續3-4分鐘後繼以出汗,血管收縮,體溫恢復正常而結束,發作周期為54±10分鐘,夜間發作時,多突從夢中驚醒,且已大汗淋漓,溼濡衣被,伴失眠和焦慮,次日神志恍惚,健忘,伴噁心,嘔吐,眩暈等不適。各器官系統衰老性疾病,性徵退化和性器萎縮;(2)神經系統,更年期婦女易患精神抑鬱症,健忘,強迫觀念,偏執,情感倒錯,情緒不穩,迫害妄想,焦慮,多疑,感覺異常,自覺無能和厭世感,部分呈躁狂,思維錯亂和精神分裂症。腫瘤易發傾向;(3)泌尿系統,尿頻,尿急,張力性或尿急性尿失禁,骨骼肌肉系統骨關節(腕,肘,肩,髖和腰),韌帶,肌肉萎縮,酸痛,功能障礙,骨質疏鬆症和易發骨折。內分泌代謝變化包括高脂血症、糖尿病傾向、水腫、免疫功能減退,易並發感染和腫瘤。鑑別應與冠心病、高血壓病、食管癌、宮頸及子宮腫瘤相鑑別。
觀察方法:根據上述診斷標準確診50例更年期症候群患者,其中輕者30例,嚴重者20例,讓患者按前述方法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1-2個療程以觀後效。
更年期症候群療效的判斷標準:
治癒:症狀在5-7天內完全消失,觀察2周無復發;
好轉:症狀在5-7天內減輕或呃逆時間間隔延長,2周內無加重;
無效:症狀在治療後無明顯變化或2周內好轉後又加重。
治療效果統計結果,如下表1:
表1更年期症候群治療效果統計
上述臨床療效觀察的統計結果說明,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更年期症候群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有益效果在於:其在藥物選用上雖然均為常用藥,但通過利用中醫辯證論治原理對病症進行準確的辯證分析,將常規藥物進行合理配伍,斟酌用量,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更年期症候群治療效果;其治療周期短,僅為1-2個療程,效果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及病例對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重量份配比為:柴胡25份、人參30份、半夏20份(洗)、生薑30份、大棗(擘)6枚、龍骨30份、牡蠣30份(熬)、鉛丹10份、茯苓30份、黃芩20份、連翹30份、酸棗仁30份、大黃15份、桂枝(去皮)20份、磁石30份。
實施例2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重量份配比為:柴胡10份、人參20份、半夏30份(洗)、生薑20份、大棗(擘)3枚、龍骨10份、牡蠣15份(熬)、鉛丹30份、茯苓20份、黃芩40份、連翹10份、酸棗仁60份、大黃5份、桂枝(去皮)10份、磁石10份。
實施例3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重量份配比為:柴胡30份、人參5份、半夏10份(洗)、生薑10份、大棗(擘)10枚、龍骨50份、牡蠣5份(熬)、鉛丹5份、茯苓10份、黃芩10份、連翹20份、酸棗仁10份、大黃20份、桂枝(去皮)30份、磁石20份(先煎)。
典型病例:李某,女,51歲。初診周身陣發性烘熱,汗出年月加重3月,發作時皮膚如針刺,急躁異常,坐立不安,繼之全身汗出甚多,可溼透衣物,過後又周身發涼肌膚粟起,一日發作數次,無固定時間。西醫診斷為更年期症候群。近兩個月來明顯加重。刻診:急躁,多語,亢奮,脈搏有力,口不苦,飲食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診為汗證。病位半表半裡,證屬少陽樞機不利,營衛不和,陽盛陰衰;服用本發明實施例1中的中藥組合物3日,二診汗出減少,烘熱漸減,且短時即退;原方續服3日,三診汗出症狀已近消失,睡眠欠穩。共服前方6日,藥後諸症皆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