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04:17:51 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
背景技術:
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 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慾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 有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分。中經絡,常見證型有①風邪入中,經絡痺阻型。兼惡寒發熱,苔薄 脈浮。治宜祛風通絡。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 ③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治宜通腑化痰。中臟腑,除見中經絡的症 狀外,還有朦朧思睡或昏憒無知等神志症狀。又可分為閉脫二證①閉證證見牙關緊閉, 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 熄風。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②脫證。證見目合口張,鼻 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部分中風病人留有後遺症,如偏癱、失語等, 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目前,中風的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急需 一種療效好的藥物來治療中風。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 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 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 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 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中醫博大精深,包含甚廣,絕大多數 疾病都能夠從中醫中找到治療途徑,特別是一些疑難雜症,與西醫相比,中醫更有著無與倫 比的優勢和經驗。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本發明提供了 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製成的鉤藤10 20份,菊花 8 12份,桑寄生10 20份,牛膝10 20份,當歸10 20份,赤芍10 15份,川芎10 15份,首烏藤25 35份,地龍10 20份,黃吝8 12份,麥仁25 35份,菖蒲10 20
3份,黃芪25 35份。 優選的,是由以下原料藥製成的鉤藤15g,菊花10g,桑寄生15g,牛膝15g,當歸 15g,赤芍12g,川芎12g,首烏藤30g,地龍15g,黃芩10g,棗仁30g,菖蒲15g黃芪30g。
治療時,稱取配方中的原料藥,加適量水,文火煎煮約40分鐘後,濾去藥渣,製成 湯劑即可。服用時為口服,每日一劑(一劑的量參考優選配方的藥物量),30天一療程。
本發明的中藥製劑所採用的原料藥的藥理藥效如下
鉤藤清熱平肝;熄風止痙。《本草匯言》:鉤藤,祛風化痰,定驚癎,安客忤,攻痘XI之藥 也。錢仲陽先生曰鈞藤,溫、平、無毒,嬰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風痰,開氣閉,安驚癎於倉忙 頃刻之際,同麻、桂發內伏之寒,同芩、連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樸消久滯 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發痘XI之隱約不現也,祛風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 久煎便無力,俟他藥煎熟十餘沸,投入即起,頗得力也。去梗純用嫩鉤,功力十倍。《本草新 編》鉤藤,去風甚速,有風症者必宜用之。但風火之生,多因於腎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於 補陰藥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 愈熾矣。 菊花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洩,獨菊花則 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 鳳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 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鳳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 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 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溼;安胎。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體偏枯;風 溼痺痛;頭錯目眩;胎動不安,崩漏下血。.《本經逢原》寄生得桑之餘氣而生,性專祛風逐 溼,通調血脈,故《本經》取治婦人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而肌膚眉須皆受其蔭,即有 癰腫,亦得消散矣。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引敵國(火)下行;利尿通淋。《本草經疏》:牛膝, 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故入肝腎。主寒溼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者,肝脾腎虛,則寒溼 之邪客之而成痺,及病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此藥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溼而除痺也必 矣。蓋補肝則筋舒,下行則理膝,行血則痛止。逐血氣,猶雲能通氣滯血凝也。詳藥性,氣當 作痺。傷熱火爛,血焦枯之病也,血行而活,痛自止矣。入肝行血,故墮胎。傷中少氣,男子 陰消,老人失溺者,皆腎不足之候也。腦為髓之海,腦不滿則空而痛。腰乃腎之腑,脊通髓於 腦,腎虛髓少,則腰脊痛;血虛而熱,則發白。虛贏勞頓,則傷絕。肝藏血,腎藏精,峻補肝腎, 則血足而精滿,諸證自瘳矣。血行則月水自通,血結自散。 當歸《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 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參、 芪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 硝則寒。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論赤芍為肝家血分要藥①繆希雍"木芍藥色赤,赤者 主破散,主通利,專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氣腹痛。其主除血痺、破堅積者,血瘀則發寒熱,行血 則寒熱自止,血痺疝瘕皆血凝滯而成,肢凝滯之血,則痺和而疝瘕自消。涼肝故通順血脈,肝 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惡血,逐賊血。營氣不和則逆於肉裡,結為癰腫,行血涼血,則癰腫自消。婦人經行屬足厥陰肝經,入肝行血,故主經閉。肝開竅於目,目赤者肝熱也,酸寒能涼肝, 故治目赤。腸風下血者,溼熱腸血也,血涼則腸風自止矣"。 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王好古 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主治秘要》雲,芎藭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 也,助清陽三也,溼氣在頭四也。張元素芎藭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湯所皆用也。 李杲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尤,厥陰 吳茱萸,少陰細辛。《綱目》燥溼,止瀉痢,行氣開鬱。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 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之。《左傳》言麥麴、鞠窮御溼,治河魚腹疾。予治溼 瀉,每加二味,其應如B向。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鬱,藥中加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病 立止。《藥對》:芎藭,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本草圖經》:古方單用芎藭含 嘴,以主口齒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寢服之,治風疾殊佳。《本草衍義》:芎藭,今人所用 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丹溪心法》蒼朮、撫芎,總解諸鬱,隨證加入諸 藥,凡鬱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朱震亨川芎味辛,但能升上而不能下守, 血貴寧靜而不貴躁動,四物湯用之以暢血中之元氣,使血自生,非謂其能養血也。即癰疽諸 瘡腫痛藥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散火邪耳。 首烏藤為寥科植物何首烏Polygo皿mmultiflorumThunb.的乾燥藤莖。秋、冬二
季採割,除去殘葉,捆成把,乾燥。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長短不一,直
徑4 7mm。表面紫紅色至紫褐色,粗糙,具扭曲的縱皺紋,節部略膨大,有側枝痕,外皮菲 薄,可剝離。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紫紅色,木部黃白色或淡棕色,導管孔明顯,髓部疏鬆,
類白色。無臭,味微苦澀。炮製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性味與歸經甘,平。歸心、肝 經。功能與主治養血安神,祛風通絡。用於失眠多夢,血虛身痛,風溼痺痛;夕卜 治皮膚瘙癢。
地龍清勢止痙;平肝熄風;通經活絡;主治平喘利尿。熱病發熱狂燥;驚癇抽搐; 肝陽頭痛;中風偏癱;風溼痺痛;肺熱喘咳;小便不通。
黃芩能清熱瀉火;燥溼解毒。
棗仁主治虛弱怔仲,臥不安。
菖蒲化痰開竅;安神;宣溼醒脾;解毒。《中藥材手冊》:開心通竅,祛風溼,除痰消 積。治心氣不足,健忘,驚癇,耳聾,咳逆,煩悶,心腹痛,霍亂,風溼痺。
黃芪有補氣固表、通脈絡、利尿、託毒排膿、生肌的功能。 本發明的配方中,桑寄生、牛膝、當歸、黃芪等用以補腎培元,以扶根本;赤芍、川 芎、首烏藤、地龍等活血通絡,以除瘀阻;鉤藤、菊花、黃芩以清熱平肝;菖蒲、棗仁安神開 竅。諸藥配伍滋腎活絡,佐以平肝養心;正邪兼顧、補通並用,治療中風取效顯著。本發明的 藥物對治療中風特別是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中風效果尤佳。
本發明配方中各組成藥藥源豐富,價格低廉,療效顯著。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和臨床資料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5實施例1 :製備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
配方為鉤藤10g,菊花12g,桑寄生10g,牛膝20g,當歸10g,赤芍15g,川芎10g,首烏 藤35g,地龍10g,黃芩12g,棗仁25g,菖蒲20g,黃芪25g。 治療時,稱取各原料藥,加1500g水,文火煎煮約40分鐘後,濾去藥渣,製成湯劑即 可。服用時為口服,每日一劑,30天一療程。
實施例2 :製備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
配方為鉤藤20g,菊花8g,桑寄生20g,牛膝10g,當歸20g,赤芍10g,川芎15g,首烏藤 25g,地龍20g,黃芩8g,棗仁35g,菖蒲10g,黃芪35g。 治療時,稱取各原料藥,加1500g水,文火煎煮約40分鐘後,濾去藥渣,製成湯劑即 可。服用時為口服,每日一劑,30天一療程。
實施例3 :製備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
配方為是由以下原料藥製成的鉤藤15g,菊花10g,桑寄生15g,牛膝15g,當歸15g, 赤芍12g,川芎12g,首烏藤30g,地龍15g,黃芩10g,棗仁30g,菖蒲15g黃芪30g。
治療時,稱取各原料藥,加1500g水,文火煎煮約40分鐘後,濾去藥渣,製成湯劑即 可。服用時為口服,每日一劑,30天一療程。
實施例4 :製備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
配方為鉤藤12g,菊花9g,桑寄生18g,牛膝13g,當歸17g,赤芍14g,川芎llg,首烏藤 28g,地龍12g,黃芩llg,棗仁32g,菖蒲18g,黃芪29g。 治療時,稱取各原料藥,加1500g水,文火煎煮約40分鐘後,濾去藥渣,製成湯劑即 可。服用時為口服,每日一劑,30天一療程。 臨床資料臨床觀察中風患者62例,均住院治療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32例, 平均年齡38. 2歲,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其中,治療組男16例,女15 例,平均年齡38. 6歲;對照組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齡37. 8歲;經過統計學處理,二組患 者從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方面差別因素不大,具有可比性。 診斷依據中風的臨床症狀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四種(l)頭痛、頭暈,可伴有視 物旋轉、噁心、嘔吐。(2)各種運動障礙如四肢一側無力,或活動不靈、持物不穩,有時伴肌 肉痙攣在走路時雖末遇路障,意識也清楚,可卻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 卻不自主歪向路邊出現行走不穩症;突然出現吐字不清,說話錯亂;吞咽困難、嗆咳;口嘴 歪斜、流涎。(3)感覺障礙口唇、面舌,肢體麻木,耳雞、聽力下降,一過性視力模糊或失明。 (4)性格、行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態,如變得孤僻寡言,抑鬱焦慮或急躁多語,喪失正常 的理解判斷力無故發笑或哭淚,且難以自制。如出現以上症狀可初步診斷為患有中風,然後 通過CT等臨床檢查進行確診。
治療方案
對照組服用阿司匹林、脆復康和硝苯地平緩釋片,其中,阿司匹林一天一次,每次0. 1 mg ;腦復康一天三次,每次0. 8 mg ;硝苯地平緩釋片一天兩次,每次10 mg。並同時給予甘露 醇、脈絡寧、甲鈷胺輸液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本發明的中藥製劑(實施例3所製備的),口服,每天一劑。
療效評價標準根據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痊癒臨床症狀消失,運動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症狀基本消失,運動功能基本正常。無效臨床症狀無 改變。
治療效果
對照組治療30天,22例患者病情好轉,佔總數71。治療60天,20痊癒出院,佔64. 5% ; 6例患者病情好轉,佔19. 4% ;5例無效,佔16. 1%。 治療組治療30天,25例患者病情好轉,佔總數的80. 5%。治療60天,24治癒出 院,佔77. 4% ;5例患者病情好轉,佔16. 1% ;2例無效,佔6. 5%。 結論本發明的中藥製劑與現有技術中的藥物相比,其效果明顯好於現有技術中
的藥物。
病例
病例1 :王某,女性,66歲,2008年6月,因生氣惱怒而突發昏迷,CT檢查左側腦出血 約40ml,經醫院搶救治療後,神志清,語言不利,口眼歪斜,右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在醫院 輸液和內服中藥,療效不佳。體格檢查語言不利,口眼歪斜,右側肢體麻木,肌力3級,肌 張力增高,關節主動活動範圍和被動活動範圍均減少。服本發明中藥10齊U,右側肢體有痛 覺,肌張力略有減低,關節主動活動範圍增加,煩躁消失,舌質紅,苔薄黃,舌底靜脈迂曲,脈 弦細數。繼續服用本發明中藥IO齊U,右側肢體麻木感消失,肌力4級,肌張力減低,關節被 動活動範圍增加,心悸氣短和腰膝酸軟等症狀均有改善,舌質紅,苔薄,脈細數。再服10齊U, 語言正常,語速稍慢,口眼仍略有歪斜,右側肢體肌力5級,肌張力略有增高,關節主動和被 動活動範圍均增加,心悸氣短和腰膝酸軟等症狀基本消失,舌質紅,苔薄,脈細。仍以前方連 服20劑後,語速正常,肌張力恢復正常,走路時右側肢體略顯無力。服用本中藥90天後痊 愈。 病例2 :李某某,男,50歲,山東濟南人,2007年元月患腦中風,雖經積極治療仍留 下後遺症,右手右腿麻木,無力、語言含混不清,納呆,失眠。服本發明中藥製劑30天後患者 自覺說話清晰,飲食及睡眠大有改善,手足麻木改善,檢查肌力明顯增強,病人增加了治療 信心,配合針灸和功能鍛鍊,兩個療程後,病人扔掉拐杖自己行走、生活自理。
病例3 :王某某,女,58歲,濟南市某中學職工,2009年3月早上起床時,忽然嘴眼 歪斜,而且穿不成衣服,家人著急詢問,患者言語含糊不清,身體歪斜。緊急送往醫院,經CT 檢查發現是腦內大面積出血,經搶救治療,生命無障礙,住院45天回家。右側肢體偏癱,失 去說話能力,吃了很多藥,未見明顯效果。服用完本發明中藥一個療程,患者已經可以在家 人攙扶下下地行走,可自己吃飯,簡單的言語交流,連續服用本中藥製劑三個療程,患者完 全康復。
權利要求
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製成的鉤藤10~20份,菊花8~12份,桑寄生10~20份,牛膝10~20份,當歸10~20份,赤芍10~15份,川芎10~15份,首烏藤25~35份,地龍10~20份,黃芩8~12份,棗仁25~35份,菖蒲10~20份,黃芪25~35份。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是由以下原料藥製成的鉤藤15g,菊花10g,桑寄生15g,牛膝15g,當歸15g,赤芍12g,川芎12g,首烏藤30g,地龍15g,黃芩10g,棗仁30g,菖蒲15g黃芪30g。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製劑,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製成的鉤藤10~20份,菊花8~12份,桑寄生10~20份,牛膝10~20份,當歸10~20份,赤芍10~15份,川芎10~15份,首烏藤25~35份,地龍10~20份,黃芩8~12份,棗仁25~35份,菖蒲10~20份,黃芪25~35份。配方中,桑寄生、牛膝、當歸、黃芪等用以補腎培元,以扶根本;赤芍、川芎、首烏藤、地龍等活血通絡,以除瘀阻;鉤藤、菊花、黃芩以清熱平肝;菖蒲、棗仁安神開竅。諸藥配伍滋腎活絡,佐以平肝養心;正邪兼顧、補通並用,治療中風取效顯著。本發明的藥物對治療中風特別是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中風效果尤佳。
文檔編號A61K36/888GK101791362SQ20101011982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9日
發明者戴宏偉, 梁文慧, 賀燕 申請人: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