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輸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03:17:56 2
專利名稱:一種輸水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熱質交換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輸水裝置。
背景技術:
在火電廠的生產過程中,由於存在多種工質損失現象,例如,抽汽供熱、鍋爐排汙、 蒸汽吹灰、管道洩漏、給水泵暖泵等,因此需要給熱力系統補充水,以維持熱力循環的工質數量穩定。此外,汽輪發電機組的在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補充水分,所補充的水分為化學補充水。化學補充水通過輸水裝置進入汽輪機的凝結器中,目的是使補充水在凝結器中實現霧化,使低溫的化學補充水與高溫的汽輪機排氣在凝結器內實現混合換熱,從而使汽輪機排入凝結器冷卻區的汽量減少,因此在冷卻管內冷卻水量、水溫不變的情況下,有利於提高凝汽器的真空度。目前常用的補水裝置主要為管狀輸水裝置,在利用該管狀輸水裝置補水時,由於水流沿著凝汽器補水管的噴水孔噴出,噴水孔沿著補水管長度方向排列,在補水壓力的作用下,補水以柱狀噴出。柱狀的水流噴射速度快、距離遠,但是換熱面積小,以致低溫的補水與高溫的排氣在凝汽器中無法得到充分的混合換熱,不利於凝汽器內真空除氧。為了提高補水與排氣的換熱面積,現有技術中申請號為200420118037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汽輪機組凝汽器補水霧化裝置,該裝置在凝汽器喉部補水管上設置高壓機械霧化噴嘴,該高壓機械霧化噴嘴沿補水管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列,提高了補水與排氣的換熱面積。但是,由於該補水霧化裝置採用高壓機械霧化噴嘴使補水霧化,壓降損失大,耗能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輸水裝置,該輸水裝置的壓降損失較小。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輸水裝置,包括相互連通的、夾角為109° 110°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的連通處包括入水口 ;分別與所述第一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呈平面與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管道與第四管道的水流方向與所述第一管道的水流方向一致,所述第三管道與第四管道的夾角為109° 110° ;分別與所述第二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所呈平面與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的水流方向與所述第二管道的水流方向一致,所述第五管道與第六管道的夾角為109° 110°。優選的,所述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0011]優選的,所述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與第六管道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優選的,所述第三管道與所述第一管道的管徑比為0. 7177 0. 7179。優選的,所述第三管道與所述第一管道的管長比為0. 5485 0. 5487。優選的,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與第六管道為圓形管道。優選的,還包括分別與所述第三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所呈平面與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呈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的水流方向與所述第三管道的水流方向一致,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的夾角為109.46°。優選的,所述第七管道與所述第八管道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優選的,所述第七管道與所述第三管道的管徑比為0. 7177 0. 7179。優選的,所述第七管道與所述第三管道的管長比為0. 5485 0. 5487。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輸水器,該輸水器包括相互連通的、夾角為109° 110°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的連通處包括入水口 ;分別與所述第一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分別與所述第二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與現有技術中高壓機械霧化噴嘴相比,該輸水裝置不採用噴頭裝置,通過樹形網絡結構,形成均勻的噴口,使得噴淋水在瑞利破碎機理條件下破碎霧化,形成較大直徑的液滴,使補充水與凝汽器排氣傳熱傳質面積擴展,滿足強化換熱目的,從而避免了由於噴頭產生的壓降損失大,耗能較大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水裝置的壓降損失較小,從而耗能較少。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輸水裝置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輸水裝置左側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輸水裝置右側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輸水裝置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輸水裝置,包括入水口 101、第一管道102、第二管道103、第三管道201、第四管道202、第五管道301和第六管道302,其中,第一管道102和第二管道103相互連通,夾角為109° 110°,入水口 101 設置於第一管道102與第二管道103的連通處,第三管道201和第四管道202分別與第一管道102出水端連通,第三管道201和第四管道202所呈平面與第一管道102和第二管道 103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管道201和第四管道202對稱分布於第一管道102和第二管道103所呈平面的兩側,第三管道201與第四管道202的水流方向與第一管道102的水流方向一致,第三管道201與第四管道202的夾角為109° 110° ;第五管道301和第六管道302分別與第二管道103出水端連通,第五管道301和第六管道302所呈平面與第一管道102和第二管道103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五管道301 和第六管道302對稱分布於第一管道102和第二管道103所呈平面的兩側,第五管道301 和第六管道302的水流方向與第二管道103的水流方向一致,第五管道301與第六管道302 的夾角為109° 110°。第一管道102與第二管道103管徑相同、管長相等。第三管道201、第四管道202、 第五管道301與第六管道302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第三管道201與第一管道102的管徑比為0. 7177 0. 7179,優選為0. 7178。第三管道201與第一管道102的管長比為0. 5485 0. 5487,優選為0. 5486。第一管道102、第二管道103、第三管道201、第四管道202、第五管道301和第六管道302為圓形管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水裝置還包括分別與第三管道201出水端連通的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所呈平面與第三管道201和第四管道202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對稱分布於第三管道201和第四管道202所呈平面的兩側,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的水流方向與第三管道201的水流方向一致,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的夾角為109.46°。第七管道與所述第八管道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第七管道與所述第三管道的管徑比為0. 7177 0. 7179,優選為0. 7178。第七管道與所述第三管道的管長比為0. 5485 0. 5487,優選為0. 5846。如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水裝置的立體圖,該輸水裝置每一次二分叉時,按照上面單元結構形成,並且新分支的下一單元面與上一級單元面垂直。本實用新型所述輸水裝置中第一管道102和第二管道103的夾角優選為 109.46°,第三管道201與第四管道202的夾角優選為109. 46°,第五管道301與第六管道 302的夾角優選為109° 110°,更優選為109.46°。以第一管道102與第二管道103的夾角為例,按照如下方法確定設第一管道102的管徑為d。,第一管道102的管長為1。,第三管道201的管徑為 dl,第三管道201的管長為I1,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的夾角的一半為θ。以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的出水端之間的距離為長,以入水口到第三管道的出水端之間的垂直距離為高,以第三管道出水端與第五管道出水端之間的垂直距離為寬構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為V,該長方體的管道的表面積為S。V = (Ijl1) l0l1sin2 θ sin θS= π d0l0+2 π (I1I1當水處於湍流光滑管區時,二級樹狀管路總的消耗功率是
權利要求1.一種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相互連通的、夾角為109° 110°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的連通處包括入水口;分別與所述第一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呈平面與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管道與第四管道的水流方向與所述第一管道的水流方向一致,所述第三管道與第四管道的夾角為109° 110° ;分別與所述第二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所呈平面與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呈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的水流方向與所述第二管道的水流方向一致,所述第五管道與第六管道的夾角為109° 1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與第六管道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管道與所述第一管道的管徑比為 0. 7177 0. 7179。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管道與所述第一管道的管長比為 0. 5485 0. 5487。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 第四管道、第五管道與第六管道為圓形管道。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分別與所述第三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所呈平面與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呈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的水流方向與所述第三管道的水流方向一致,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的夾角為109.46°。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七管道與所述第八管道的管徑相同、管長相等。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七管道與所述第三管道的管徑比為 0. 7177 0. 7179。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輸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七管道與所述第三管道的管長比為 0. 5485 0. 548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輸水器,該輸水器包括相互連通的、夾角為109°~110°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的連通處包括入水口;分別與所述第一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分別與所述第二管道出水端連通的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與現有技術中高壓機械霧化噴嘴相比,該輸水裝置不採用噴頭裝置,通過樹形網絡結構,形成均勻的噴口,使得噴淋水在瑞利破碎機理條件下破碎霧化,形成較大直徑的液滴,使補充水與凝汽器排氣傳熱傳質面積擴展,滿足強化換熱目的,從而避免了由於噴頭產生的壓降損失大,耗能較大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水裝置的壓降損失較小,從而耗能較少。
文檔編號F17D1/08GK202056515SQ20112006647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5日
發明者張曉暉 申請人:蘇州大學